農(nóng)時越, 吳望輝, 覃 營, 李健玲, 劉 演*
(1. 廣西師范大學(xué) 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 廣西 桂林 541006; 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xué)院 廣西植物研究所, 廣西 桂林 541006; 3.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勘測設(shè)計院, 南寧 530011 )
廣西地處我國南部,地跨北熱帶、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充足,地質(zhì)起源古老,地形地貌復(fù)雜,侵蝕地貌(土山)和溶蝕地貌(石山)廣布,土壤類型多樣(農(nóng)勝奇等,2014; 溫遠(yuǎn)光等,2014)。廣西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據(jù)2010年出版的《廣西植物名錄》,僅野生維管植物就記載到8 562種(含種下等級)(覃海寧&劉演,2010)。《廣西植物名錄》出版以來的十多年里,有關(guān)廣西植物的新記錄物種不斷被發(fā)現(xiàn),如寧小清等(2013)報道了廣西的5個新分布植物種,農(nóng)東新等(2015)報道了廣西4種藥用植物新記錄,嚴(yán)克儉等(2015, 2020)分別報道了廣西唇形科和茜草科的5個新記錄種,黃寶優(yōu)等(2016)報道了廣西6種新記錄植物,岑華飛等(2017)報道了分布于廣西的5種被子植物新記錄,陸昭岑等(2017)報道了廣西石杉屬(Huperzia)新記錄種——南嶺石杉(H.nanlingensisY. H. Yan &N. Shrestha),韋宏金等(2017)報道了廣西蕨類植物分布新記錄12種,梁士楚等(2018)報道了廣西濕地植物1個新記錄屬和3個新記錄種,張若鵬等(2018)報道了廣西2個新記錄屬和6個新記錄種,鄒春玉等(2018)報道了廣西蘭科植物6個新記錄物種,林建勇等(2018, 2023)報道了西南水馬齒(CallitrichefehmedianiiMajeed Kak &Javeid)、刻節(jié)潤楠(MachiluscicatricosaS. Lee)等11種維管植物新記錄,蔡毅等(2020)報道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臺西地錦 [E.taihsiensis(Chaw et Koutnik) Oudejians]在廣西的新分布,黃雪奎等(2023)報道了廣西蘭科4個新記錄屬和13個新記錄種,楊世雄等(2021)報道了在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發(fā)現(xiàn)的廣西新記錄植物——光萼厚軸茶 [Camelliacrassicolumnavar.multiplex(Hung T. Chang &Y. J. Tang) T. L. Ming],農(nóng)素蕓等(2022)報道了廣西維管植物5個新記錄屬、種,謝月英等(2022)報道了廣西8個維管束植物新記錄等;本文作者所在團(tuán)隊還以廣西植物名錄補遺為題做了系列報道(蔣日紅等,2010; 劉靜等,2014; 黃歆怡等,2015; 李述萬等,2016; 陳海玲等,2021)??梢灶A(yù)見,隨著調(diào)查研究的深入,廣西新記錄物種還將會不斷被發(fā)現(xiàn)和報道。
作者對近年采自廣西各地的標(biāo)本進(jìn)行整理時,又相繼鑒定出廣西維管植物14個新記錄物種,分別為鈍葉酸模(RumexobtusifoliusL.)(Li et al., 2003),多脈鳳仙花(ImpatienspolyneuraK. M. Liu)(Chen et al., 2007),厚葉冷水花(PileasinocrassifoliaC. J. Chen)(Chen et al., 2003),褐柄合耳菊 [Synotisfulvipes(Y. Ling) C. Jeffrey &Y. L. Chen](陳藝林,1999),微小報春苣苔(PrimulinaminorF. Wen &Y. G. Wei)(Wen et al., 2014),出蕊四輪香(HanceolaexsertaY. Z. Sun ex C. Y. Wu)(Li &Hedge, 1994),長管香茶菜 [Isodonlongitubus(Miq.) Kud](Li &Hedge, 1994),南方香簡草(KeiskeaaustralisC. Y. Wu &H. W. Li)(Li &Hedge, 1994),多枝霉草(SciaphilaramosaFukuy. &T. Suzuki)(Guo &Cheek, 2010),長苞谷精草(EriocaulondecemflorumMaxim.)(Ma et al., 2000),渥丹(LiliumconcolorSalisb.)(Chen et al., 2000),鄂西南星(ArisaemasilvestriiPamp.)(Li et al., 2010),盲蛛石豆蘭(BulbophyllumtipulaAver.)(Averyanov et al., 2016)以及刺毛柳葉箬(IsachnesylvestrisRidl.)(Chen et al., 2006)。這些物種在廣西的發(fā)現(xiàn),對進(jìn)一步了解各物種地理分布格局及全面掌握廣西植物物種多樣性本底有重要學(xué)術(shù)價值,也對精準(zhǔn)實施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hù)行動具重要現(xiàn)實意義,特在此予以報道。文中引證的標(biāo)本均保存于廣西植物研究所標(biāo)本館(IBK)。
A, B. 鈍葉酸模; C, D. 多脈鳳仙花; E, F. 厚葉冷水花; G, H. 褐柄合耳菊; I, J. 微小報春苣苔; K. 出蕊四輪香; L. 長管香茶菜; M, N. 南方香簡草。A, B. Rumex obtusifolius L.; C, D. Impatiens polyneura K. M. Liu; E, F. Pilea sinocrassifolia C. J. Chen; G, H. Synotis fulvipes (Y. Ling) C. Jeffrey &Y. L. Chen; I, J. Primulina minor F. Wen &Y. G. Wei; K. Hanceola exserta Y. Z. Sun ex C. Y. Wu; L. Isodon longitubus (Miq.) Kud; M, N. Keiskea australis C. Y. Wu &H. W. Li.圖1 廣西維管植物8個新記錄種Fig. 1 Eight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Guangxi
RumexobtusifoliusL., Sp. Pl. 1: 335. 1753; 中國植物志25(1): 158, 圖版38: 1-3. 1998; Flora of China 5: 338. 2003。
多年生草本。莖具深溝槽,無毛。基生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卵形,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心形,邊緣微波狀,上面無毛,下面疏生小突起;葉柄被小突起;莖生葉長卵形;托葉鞘膜質(zhì)。花序圓錐狀具葉;花密集成輪;花梗中下部具關(guān)節(jié);外花被片狹長圓形,內(nèi)花被片狹三角狀卵形,頂端稍鈍,基部截形,邊緣具刺狀齒,常1片具小瘤。瘦果卵形,具3銳棱。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麥嶺鄉(xiāng)麥嶺村,生于草叢、路旁,海拔391 m,2018年4月25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富川縣普查隊 451123180425049LY(IBK)。
分布: 中國河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臺灣及貴州(翁貴英和孫愛群,2013);日本、俄羅斯、非洲北部及歐洲。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ImpatienspolyneuraK. M. Liu, Acta Phytotax. Sin. 37(2): 201. 1999; 中國植物志47(2): 37. 2002; Flora of China 12: 59. 2007。
一年生草本,無毛。莖直立,常具紫色斑點。葉互生,密集著生在莖上端;葉片厚膜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2朵,淡紫色;側(cè)生萼片4;旗瓣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凹,背面中肋具龍骨狀突起;翼瓣具柄,2裂,基部裂片圓形,上部裂片半圓形;唇瓣寬漏斗狀,具紫色斑點,基部呈狹長、內(nèi)彎、頂端2裂的距?;ńz線形,極短;花藥頂端鈍。子房紡錘形。蒴果紡錘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福利鎮(zhèn)大面山村,生于石灰?guī)r石山灌叢、路旁,海拔277 m,2017年7月20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富川縣普查隊 451123170720068LY(IBK)。
分布: 中國湖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PileasinocrassifoliaC. J. Chen, Bull. Bot. Res., Harbin 2(3): 99, 1982; 中國植物志23(2): 131. 1995; Flora of China 5: 114. 2003。
平臥草本,無毛。莖干時密布桿狀鐘乳體。葉近圓形或扇狀圓形,先端圓形,基部近截形,邊緣全緣反卷,上面綠色,下面干時變糠皮狀或不規(guī)則皺紋,鐘乳體在上面明顯,基出脈3條,側(cè)出一對達(dá)中部;雄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雄花大,淡黃綠色;花被片4,倒卵狀長圓形,內(nèi)凹,外面近先端有2明顯囊狀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短圓柱狀。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福利鄉(xiāng)埋牛井村,生于石灰?guī)r石山疏林下,海拔296 m,2018年4月24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富川縣普查隊 451123180424020LY(IBK)。
分布: 中國廣東、湖南、貴州、福建及云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Synotisfulvipes(Y. Ling) C. Jeffrey &Y. L. Chen, Kew Bull. 39(2): 294. 1984; 中國植物志77(1): 175, 圖版37: 1-4. 1999。
多年生直立草本。葉近基生,倒卵狀披針形或近匙形,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楔狀漸狹,邊緣具波狀鋸齒或波狀齒;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兩面被毛,或后無毛;頭狀花序輻射狀,在莖端成傘房狀??偘姞?。舌狀花舌片黃色,橢圓狀長圓形,頂端鈍;管狀花花冠黃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ㄋ幘€狀長圓形;花柱頂端具流蘇狀細(xì)長乳頭狀毛。瘦果無毛;冠毛白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蕉江鄉(xiāng)蕉江村委板瑤山自然村,生于近山頂闊葉林下,海拔1 256 m,2015年11月9日,吳望輝 W0355(IBK)。
分布:中國江西及湖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湖南淑浦。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PrimulinaminorF. Wen &Y. G. Wei, Nordic J. Bot. 32(5): 589. 2014.
多年生無莖小草本。葉寬卵形、卵圓形或圓形,具柔毛,基部淺心形或?qū)捫ㄐ?先端鈍至近圓形。聚傘花序,(1~)2~4花;花冠白色或白色略帶紫色;檐部二唇形,淺紫色;上唇2深裂至基部,裂片長圓形至矩形長圓形,先端銳尖;下唇3深裂至近中部,裂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雄蕊2;退化雄蕊3;花盤環(huán)狀;雌蕊子房狹長橢圓形,花柱柱頭鈍錐狀,2裂。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平樂縣源頭鎮(zhèn)香爐村,生于石灰?guī)r山洞石壁,海拔210 m,2017年12月13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平樂縣普查隊 450330171213009LY(IBK)。
分布: 中國湖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湖南道縣。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HanceolaexsertaY. Z. Sun ex C. Y. Wu, Acta Phytotax. Sin. 8(1): 59. 1959; 中國植物志66: 401, 圖版84: 7-15. 1977; Flora of China 17: 266. 1994。
多年生草本。葉卵形至披針形,銳尖或漸尖,極少鈍形,中部以下楔狀延長成具寬翅的柄,邊緣具胼胝尖銳鋸齒,膜質(zhì)至草質(zhì),上面亮綠色,疏生小剛毛狀微柔毛,下面淡綠色,常帶青紫色,除脈上被細(xì)微柔毛外余部無毛;總狀花序頂生,聚傘花序1~3花;苞葉披針形或線形;小苞片鉆形。花萼鐘形;花冠紫藍(lán)色,漏斗狀管形,冠檐二唇形,裂片橢圓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姑婆山山腳姑婆肚,生于山坡疏林下,海拔1 220 m,2019年8月23日,李健玲、陳海玲 GPS190823016(IBK)。
分布: 中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及貴州(崔興勇等,2019)。模式標(biāo)本采自浙江云和。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Isodonlongitubus(Miq.) Kud, Mem. Fac. Sc. &Agric. Taihoku Imp. Univ. ii. 139. 1929; 中國植物志66: 442, 圖版93: 9. 1977; Flora of China 17: 275. 1994。
直立草本。葉對生,狹卵圓形至卵圓形,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楔形至楔狀圓形,邊緣在基部以上具細(xì)鋸齒,堅紙質(zhì),上面欖綠色,沿脈密被微柔毛,余部散布小糙伏毛,下面淡綠色,常帶紫紅色,沿脈密被微柔毛,側(cè)脈3~4?;ㄐ颡M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聚傘花序組成;花萼鐘形,常帶紫紅色,萼齒5,呈3/2式二唇形?;ü谧仙?冠檐二唇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姑婆山瞭望臺沿路、姑婆肚,生于山谷林下,海拔691 m,2018年10月1日,李健玲、袁泉、劉志榮 GPS181001026(IBK)。
分布: 中國安徽、浙江及福建(陳炳華等,2016);日本。模式標(biāo)本采自日本。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KeiskeaaustralisC. Y. Wu &H. W. Li, Fl. Reipubl. Popularis Sin. 66: 585. 1977; Flora of China 17: 257. 1994.
直立草本。葉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或偏斜的淺心形,邊緣具圓齒,堅紙質(zhì),上面欖綠色,沿中脈及側(cè)脈被短柔毛,余部被具節(jié)微柔毛及塵狀毛被,下面淡綠色,沿中脈及側(cè)脈有極稀短柔毛。頂生總狀花序;花萼鐘形,3/2式二唇形,花冠深紫色,二唇形,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內(nèi)面密被白色髯毛及紅色腺點。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姑婆山一線天沿路,生于常綠闊葉林林緣,路旁,海拔696 m,2018年10月4日,李健玲、袁泉、劉志榮 GPS181004013(IBK)。
分布: 中國福建、廣東及江西(杜小浪等,2017)。模式標(biāo)本采自廣東新豐。廣西首次記錄。
A, B. 多枝霉草; C-E. 長苞谷精草; F, G. 渥丹; H, I. 鄂西南星; J, K. 盲蛛石豆蘭; L, M. 刺毛柳葉箬。A, B. Sciaphila ramosa Fukuy. &T. Suzuki; C-E. Eriocaulon decemflorum Maxim.; F, G. Lilium concolor Salisb.; H, I. Arisaema silvestrii Pamp.; J, K. Bulbophyllum tipula Aver.; L, M. Isachne sylvestris Ridl.圖2 廣西維管植物6個新記錄種Fig. 2 Six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Guangxi
SciaphilaramosaFukuy. &T. Suzuki, J. Jap. Bot. xii. 414. 1936; 中國植物志8: 193. 1992; Flora of China 23: 126. 2010。
腐生草本,淡紅色,無毛。根自根莖生出,具細(xì)柔毛。莖分枝多。葉少,鱗片狀,披針形,先端具尖頭。花序頭狀,3~7花;花被6裂,偶4~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具短尖或銳尖;雄花位于花序上部;雄蕊2或3,花絲幾無;雌花子房倒卵形,堆集成球形,呈瘤狀凸起;花柱線形,成熟心皮倒卵形,基部具喙?fàn)畲獭?/p>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利周鄉(xiāng)達(dá)隆平至尾刷屯路上,生于山坡林下,海拔1 230 m,2021年8月5日,楊平、董佳勤 CWA0828(IBK)。
分布: 中國香港、臺灣、江西(徐國良,2014)、浙江(張芬耀等,2015)、貴州(徐婷等,2021)及湖南(劉文劍,2021);日本。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EriocaulondecemflorumMaxim., Diagn. Pl. Nov. Asiat. 8: 7. 1893; 中國植物志13(3): 60, 圖版16: 1-10. 1997; Flora of China 24: 16. 2000。
草本。葉叢生,線形,半透明,橫格不明顯?;ㄐ虻箞A錐形至半球形,總苞片由矩圓形急尖頭向內(nèi)變?yōu)榈古樞螡u尖頭;苞片倒披針形至長倒卵形;雄花花萼常2深裂,裂片舟形;花冠裂片長卵形至橢圓形;雌花花萼2裂至單個裂片;花瓣2枚,倒披針狀線形;種子近圓形,表面具橫格及T字形毛。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姑婆山瞭望臺沿路、姑婆肚,生于草叢、路旁,海拔691 m,2018年10月1日,李健玲、袁泉、劉志榮 GPS181001031(IBK)。
分布: 中國黑龍江、遼寧、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及廣東等;日本、朝鮮及俄羅斯。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LiliumconcolorSalisb., Parad. Lond. t. 47. 1806; 中國植物志14: 131, 圖版35: 1-3. 1980; Flora of China 24: 139. 2000。
鱗莖卵球形;鱗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白色。莖少數(shù)近基部帶紫色,有小乳頭狀突起。葉散生,條形,邊緣有小乳頭狀突起,兩面無毛。近傘形或總狀花序;花星狀開展,深紅色,無斑點,有光澤;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蜜腺兩邊具乳頭狀突起;雄蕊向中心靠攏;花絲無毛,花藥長矩圓形;子房圓柱形;花柱稍短于子房,柱頭稍膨大。蒴果矩圓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公安鄉(xiāng)六田村,生于疏林下,海拔300 m,2018年4月20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鐘山縣普查隊 451122180420034LY(IBK);桂林市恭城縣恭城鎮(zhèn)金雞坪,生于疏林下,海拔178 m,2016年5月11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恭城縣普查隊 450332160511001LY(IBK)。
分布: 中國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北、遼寧、內(nèi)蒙古、山東、山西、陜西、吉林、云南及福建(陳永濱等,2020);日本、朝鮮、蒙古國及俄羅斯。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ArisaemasilvestriiPamp., Nuovo Giorn. Bot. Ital. n.s. xxii. 262. 1915; 中國植物志13(2): 193. 1979; Flora of China 23: 50. 2010。
塊莖球形,小。鱗葉先端擴展,微缺,具小尖頭。葉2,下部具鞘;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9,倒披針形,驟狹漸尖,全緣,基部漸狹,中裂片具柄;側(cè)裂片無柄,較小?;ㄐ虮逃谌~柄,與葉鞘等長或稍長。佛焰苞紫色,檐部內(nèi)面具白色條紋,長圓狀橢圓形,短漸尖。肉穗花序;附屬器棒狀,基部具柄,散生反折的線形中性花,先端渾圓,下部紡錘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中論屯至盧有道,生于石灰?guī)r石山疏林下,海拔900 m,2020年12月8日,農(nóng)素蕓、謝高 ML401(IBK)。
分布: 中國安徽、福建、廣東、貴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山西及浙江。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BulbophyllumtipulaAver., Taiwania 61(4): 326. 2016.
附生草本。葉革質(zhì),狹卵形?;ㄐ?花;花苞片狹卵形;萼片和花瓣黃色,具紫棕色脈紋;中萼片卵形,5脈;側(cè)萼片離生,斜鐮刀形,頂端紫褐色,近基部(4)5脈,基部扭曲,于中部成細(xì)而鈍的管;花瓣斜三角狀狹卵形,3脈;唇瓣腹面黃色,背面白色,基部具紫色小斑點,狹三角形,下彎,頂端圓形或鈍;蕊柱白色,正面有紫色斑點,短圓柱狀。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那坡縣百南鄉(xiāng)桂林村各解屯附近山,附生于山坡疏林下巖石,海拔1 040 m,2021年9月20日,覃營、謝高、宋曉飛 ZYA02561(IBK)。
分布: 中國云南;越南。模式標(biāo)本采自越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IsachnesylvestrisRidl., J. Straits Branch Roy. Asiat. Soc. 44: 206. 1905; 中國植物志10(1): 184. 1990; Flora of China 22: 559. 2006。
多年生草本。葉片長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邊緣軟骨質(zhì),兩面近無毛而稍粗糙。圓錐花序;小穗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灰綠色;兩穎頂端短尖,7~9脈,背部上端具疣基小刺毛或無毛;兩小花同質(zhì)同形,均為兩性,或有時第一小花為雄性,第二小花為雌性;稃體軟骨質(zhì),無毛,3~5脈;雄蕊3枚,花柱2,柱頭棕褐色,帚狀。穎果卵圓形。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九天瀑布,生于山坡路旁,海拔890 m,2019年11月4日,李健玲、鄒永譽、葉春偉 GPS191104011(IBK)。
分布: 中國福建、廣東及浙江(陳征海等,2019);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模式標(biāo)本采自印度。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霉草科(Triuridacea)霉草屬(Sciaphila)是一類形態(tài)非常微小的、真菌異養(yǎng)的類群,在近年的野外工作中正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廣西于2003年首次在廣西賀州市姑婆山發(fā)現(xiàn)大柱霉草(S.secundifloraThwaites ex Benth.)(林春蕊等,2009),2009年又于桂西南中越邊境石灰?guī)r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中國新記錄物種——星狀霉草(S.stellataAver.)(蔣日紅等,2011)。本次在百色市岑王老山保護(hù)區(qū)發(fā)現(xiàn)的多枝霉草,先在浙江、貴州等省份被發(fā)現(xiàn)(張芬耀等,2015; 徐婷等,2021),大柱霉草也是近年在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份相繼被發(fā)現(xiàn)(莊雪影等,2004; 唐光大等,2012; 楊成梓等,2013; 張芬耀等,2015)。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廣西植物區(qū)系與周邊省份植物區(qū)系的緊密聯(lián)系,為該類群的系統(tǒng)分類學(xué)和生物地理學(xué)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許多新記錄物種均發(fā)現(xiàn)于廣西與周邊省份相鄰區(qū)域,例如賀州市富川縣、鐘山縣、姑婆山保護(hù)區(qū),桂林市全州縣、平樂縣,河池市木論保護(hù)區(qū)均位于廣西北部,與湖南、貴州、廣東相鄰,百色市那坡縣、岑王老山保護(hù)區(qū)位于廣西西部,與云南、貴州、越南相鄰。鈍葉酸模、多脈鳳仙花、厚葉冷水花、褐柄合耳菊、微小報春苣苔、出蕊四輪香、長管香茶菜、南方香簡草、長苞谷精草、渥丹、鄂西南星和刺毛柳葉箬在廣西北部的發(fā)現(xiàn)說明,廣西北部的植物區(qū)系與溫帶植物區(qū)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中厚葉冷水花此前在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均有分布,本次在廣西首次被記錄表明了該物種地理位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合理性。盲蛛石豆蘭此前僅分布于越南及我國云南,本次在百色市那坡縣的發(fā)現(xiàn),表明廣西西部與云南和越南北部等有著較多的共同成分,對研究中越邊境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具有重大的價值。上述物種的發(fā)現(xiàn)充分說明廣西植物區(qū)系與周邊省份的植物區(qū)系有著重要聯(lián)系,為其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及其親緣關(guān)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的野外調(diào)查覆蓋到全部縣級行政區(qū),以往調(diào)查薄弱或生物多樣性不甚豐富區(qū)域的采集工作也因此全部得以展開,而又因為調(diào)查采集涵蓋各類群,一些容易被忽視或是鑒定相對困難的類群,如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等,也都紛紛被采集;在全國協(xié)作、??茖儋Y料更為豐富以及分子生物學(xué)技術(shù)手段廣泛應(yīng)用背景下,采集到的疑難類群分類鑒定問題迎刃而解。因此,全國各省區(qū)都發(fā)現(xiàn)和報道了許多省級新記錄種、中國新記錄種甚至新種,其中,廣西的普查隊伍發(fā)現(xiàn)發(fā)表植物新物種多達(dá)47種,還報道了中國新記錄2屬10種、廣西新記錄15屬74種(呂欣和覃藝淋,2021)。
《廣西植物名錄》及《廣西植物志》全部6卷出版,對于鑒定、確認(rèn)廣西新記錄種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不斷被發(fā)現(xiàn)并報道的新物種、新記錄物種為植物名錄或志書修訂工作增補了新資料,對相關(guān)類群分類學(xué)、區(qū)系地理學(xué)、資源學(xué)以及保護(hù)生物學(xué)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致謝野外考察得到了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廣西姑婆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局的熱情支持,廣西植物研究所楊平、陳海玲、袁泉、劉志榮、農(nóng)素蕓、謝高、宋曉飛、董佳勤、鄒永譽、葉春偉等參與野外考察,謹(jǐn)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