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玉, 黃雪奎, 農(nóng)素蕓, 黃俞淞
(1. 廣西師范大學(xué) 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 廣西 桂林 541006; 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境保護(hù)科學(xué)研究院, 南寧 530022; 3.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xué)院 廣西植物研究所, 廣西植物功能物質(zhì)與資源持續(xù)利用重點(diǎn)實(shí)驗(yàn)室, 廣西 桂林 541006 )
廣西植物資源豐富,2010年出版的《廣西植物名錄》收錄了維管植物9 168種(含種下等級,隸屬于309科2 011屬)(覃海寧和劉演,2010)。此后,廣西每年都有新記錄種、新物種被報道,如蔣日紅等(2010)、劉靜等(2014)、黃歆怡等(2015)、李述萬等(2016)、陳海玲等(2021)、農(nóng)時越等(2022)、黃雪奎等(2023)先后以“廣西植物名錄補(bǔ)遺”為題作了系列報道;沈曉琳等(2015)、覃營等(2018)、鄒春玉等(2018)報道了臺灣鹿角蘭 [Pomatocalpaundulatumsubsp.acuminatum(Rolfe) S. Watthana &S. W. Chung]、獨(dú)花蘭(ChangnieniaamoenaChien)、日本對葉蘭 [Neottiajaponica(Bl.) Szlachetko]、吉氏羊耳蒜(LiparistsiiH. Z. Tian &A. Q. Hu)、錨柱蘭 [Didymoplexiellasiamensis(Rolfe ex Downie) Seidenf.]等廣西蘭科植物新記錄種;覃營等(2020)報道了烏來天麻(GastrodiauraiensisT. C. Hsu &C. M. Kuo)、折柱天麻(G.flexistylaT. C. Hsu &C. M. Kuo)、叉脊天麻(G.shimizuanaTuyama)等中國大陸新記錄種;農(nóng)素蕓等(2021)報道了中國新記錄種巖生羊耳蒜(LiparispetraeaAver. &Averyanova);李雄等(2023)報道了桂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的20個新記錄種。在新物種方面,僅2021—2022兩年間就報道了淑美安息香(StyraxhwangiaeM. Tang &W. B. Xu)、雅長無葉蘭(AphyllorchisyachangensisYing Qin &Yan Liu)等37個物種(杜誠等,2022;Lu et al., 2022; Qin et al., 2022; Su et al., 2022; Huang YS et al., 2022a, b; Huang XY et al., 2022; Pan et al., 2022; Xie et al., 2022)。這些新記錄種、新物種的發(fā)現(xiàn),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廣西植物區(qū)系資料,對廣西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hù)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說明廣西植物多樣性本底仍然不清楚,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仍十分必要。
作者最近對采集到的部分疑難物種標(biāo)本進(jìn)行了整理和鑒定,在充分查閱相關(guān)文獻(xiàn)資料基礎(chǔ)上,確認(rèn)了17個廣西新記錄物種——柔毛陰山薺 [Yinshaniahenryi(Oliv.) Y. H. Zhang]、臭薺(LepidiumdidymumL.)、小酸模(RumexaacetosellaL.)、浙江鳳仙花(ImpatienschekiangensisY. L. Chen)、貴州海桐(PittosporumkweichowenseGowda)、越南圓葉梭羅樹(ReevesiaorbicularisTardieu)、冬青葉鼠刺(IteailicifoliaOliv.)、窄葉枇杷(EriobotryahenryiNakai)、瘤枝密花樹 [Myrsineverruculosa(C. Chen) Pipoly &C. Chen]、毛腺萼木(MycetiahirtaHutch.)、二萼豐花草 [Spermacoceexilis(L. O. Williams) C. D. Adams]、滇苦菜(PicrisdivaricataVaniot)、纖細(xì)通泉草(MazusgracilisHemsl.)、皺葉莢蒾(ViburnumrhytidophyllumHemsl.)、單花蕕 [Schnabelianepetifolia(Benth.) P. D. Cantino]、蕨葉南川鼠尾草(Salviananchuanensisvar.pteridifoliaSun)和四棱菝葜(SmilaxelegantissimaGagnep.)。由于這些新記錄種對廣西植物區(qū)系地理學(xué)研究、植物資源創(chuàng)新利用以及植物多樣性保護(hù)等具有重要價值,將是已完成的《廣西植物志》和即將更新的《廣西植物名錄》的重要補(bǔ)充,因此特以此文報道。其憑證標(biāo)本均保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xué)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標(biāo)本館(IBK)。
A, B. 柔毛陰山薺; C, D. 臭薺; E, F. 小酸模; G, H. 浙江鳳仙花; I, J. 貴州海桐; K, L. 越南圓葉梭羅樹; M-O. 冬青葉鼠刺; P, Q. 窄葉枇杷; R-T. 瘤枝密花樹。A, B. Yinshania henryi; C, D. Lepidium didymum; E, F. Rumexa acetosella; G, H. Impatiens chekiangensis; I, J. 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K, L. Reevesia orbicularis; M-O. Itea ilicifolia; P, Q. Eriobotrya henryi; R-T. Myrsine verruculosa.圖版 Ⅰ 廣西維管植物9個新記錄種Plate Ⅰ Nine new record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Guangxi
Yinshaniahenryi(Oliv.) Y. H. Zh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25(3): 213. 1987;中國植物志33: 104. 1987;Flora of China 8: 51. 2001。
一年生草本,具白色長柔毛。莖外傾,分枝。基生葉具3或5小葉的羽狀復(fù)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羽狀深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邊緣有鈍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漸狹成長2~3 mm的小葉柄,或無柄??偁罨ㄐ蝽斏?總梗“之”字形;花白色;萼片長圓形;花瓣倒卵形。短角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初有毛,后脫落;果瓣舟形;種子每室2個,卵形,棕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zhèn)螺絲山大口巖,生于石灰?guī)r石山巖洞石上,海拔300 m,2012年9月8日,胡仁傳、廖云標(biāo)、劉靜等QZ0408(IBK);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zhèn)螺絲山,生于石灰?guī)r石山巖洞石上,海拔216 m,2013年3月26日,全州縣普查隊(duì)450324130326012LY(IBK);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zhèn)螺絲山大口巖,生于石灰?guī)r石山巖洞石上,海拔250 m,2014年8月1日,全州縣普查隊(duì)450324140801006LY(IBK)。
分布: 中國湖北、四川、貴州、云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LepidiumdidymumL. in Syst. Nat., ed. 12. 2: 433. 1767. —Coronopusdidymus(L.) J. E. Smith in Fl. Brit. 2: 691. 1804;中國植物志33: 58. 1987;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1: 322-326. 2020。
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全體有臭味。主莖不明顯,基部多分枝,無毛或有長單毛。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全裂,裂片3~5對,線形或窄長圓形,全緣,兩面無毛?;O小;花瓣白色,長圓形,比萼片稍長,或無花瓣;雄蕊通常2。短角果腎形,2裂,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皺紋,成熟時分成2瓣;種子腎形,紅棕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雁山區(qū)大埠鄉(xiāng)東村,生于路旁草叢中,海拔171 m,2019年3月23日,雁山區(qū)普查隊(duì)4503112019032301LY(IBK)。
該種屬于外來物種,原產(chǎn)于南美洲,廣泛歸化于世界各地;其地理分布范圍雖廣泛,但其生物學(xué)特性已經(jīng)確定其危害性不明顯,是難以形成新的發(fā)展趨勢的入侵物種,按《中國入侵植物名錄》劃定的入侵等級屬“一般入侵類”,其危害等級被評為4級(危害等級共分為5級,最嚴(yán)重為1級)(李嶸和鄧濤,2021)。
分布: 中國北京、重慶、甘肅、河北、河南、遼寧、山東、安徽、上海、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四川、云南;歐洲、北美、亞洲。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草具有清熱、明目、利尿的功效。
RumexacetosellaL. in Sp. Pl. 1: 338. 1753;中國植物志25(1): 149. 1998;Flora of China 5: 335. 2003。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木質(zhì)化。莖數(shù)條自根狀莖發(fā)出,直立或上升,具溝槽,通常自中上部分枝。莖下部葉戟形,中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兩面無毛;莖上部葉較小,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鞘膜質(zhì),白色,常破裂?;ㄐ驁A錐狀,頂生;花2~7朵。瘦果寬卵形,具3棱,黃褐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偉江鄉(xiāng)雙坪村,生于山坡路旁,海拔1 548 m,2019年9月5日,李述萬、黃金全LZC212(IBK)。
分布: 中國黑龍江、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云南、浙江、臺灣;朝鮮、日本、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印度、俄羅斯、歐洲及北美。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利尿通便、殺蟲的功效。
ImpatienschekiangensisY. L. Chen in Bull. Bot. Res., Harbin 8(2): 4. 1988;中國植物志47(2): 192. 2002;Flora of China 12: 105. 2007。
一年生草本,無毛。莖不分枝或疏分枝,有少數(shù)纖維狀根。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凋落,中部和上部葉卵狀長圓形,基部具2~3對具柄腺體,邊緣有圓齒狀齒,兩面無毛;最上部葉近密集??偦ü紊谌~腋;花粉紫色;旗瓣近圓形,向上稍縮狹,頂端凹,背面中肋增厚,有明顯龍骨狀突起,頂端具內(nèi)彎的喙尖;翼瓣近無柄,2裂;唇瓣狹漏斗狀。蒴果紡錘形;種子卵狀長圓形,黃褐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xiāng)彩爵村,生于闊葉林下,海拔753 m,2013年6月19日,靈川縣普查隊(duì)450323130619055LY(IBK)。
分布: 中國浙江、江西。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PittosporumkweichowenseGowda in Journ. Arn. Arb. 32: 296. 1951;中國植物志35(2): 15. 1979; Flora of China 9: 8. 2003。
灌木。嫩枝有微毛,后禿凈。葉片堅(jiān)革質(zhì),窄矩圓形,長3.0~5.0 cm,寬1.0~1.5 cm,先端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發(fā)亮;下面黃綠色,無毛;側(cè)脈與網(wǎng)脈在兩面均不明顯?;?~3朵生于枝頂葉腋內(nèi);萼片極短,有睫毛;子房有褐毛,子房柄短,側(cè)膜胎座3個,每個胎座有胚珠2~3個。蒴果長筒形,單生于枝頂,被毛,3片裂開,果片長橢圓形,內(nèi)側(cè)無明顯的橫格,種柄扁平,位于果片中部;種子6~8個,圓形,紅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浪平站弄陽,生于石灰?guī)r山頂,海拔1 370 m,2021年6月27日,謝高、農(nóng)素蕓、蘇春蘭CWA0304(IBK);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浪平站浪平鄉(xiāng)至小垌屯,生于石灰?guī)r山頂,海拔1 330 m,2021年8月1日,楊平、董佳勤、張強(qiáng)CWA0705(IBK)。
分布: 中國貴州、云南、湖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ReevesiaorbicularisTardieu in Fl. Indo-Chine Suppl. 1: 413. 1945. —R.orbicularifoliaHsue in Acta Phytotax. 15(1): 81. 1977; 中國植物志39(2): 151. 1984; Flora of China 12: 316. 2007。
喬木。小枝無毛或略被毛。葉片革質(zhì),全緣,圓形或卵圓形,頂端圓形或有鈍的突尖,基部圓形或截形,上面被稀疏的星狀短柔毛,后脫凈,下面密被淡黃褐色星狀短柔毛,基生脈5條,葉柄無毛或略被毛。傘房花序頂生,零星被星狀柔毛;萼片漏斗狀,3裂,外面有星狀毛,里面無毛;花瓣5,白色;雄蕊3,子房球形,有毛。蒴果橢圓狀梨形,被稀疏的淡黃褐色星狀短柔毛及鱗秕;種子翅膜質(zhì),矩圓形,頂端鈍,略成鐮刀形彎曲。果期8—12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黃連崖,生于石灰?guī)r山頂,海拔882 m,2020年8月23日,謝高、農(nóng)素蕓BL1037(IBK)。
分布: 中國云南、海南;越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馮慧喆等人對采自中國云南的圓葉梭羅樹(R.orbicularifoliaHsue)和本種的模式標(biāo)本進(jìn)行了比較分析,認(rèn)為它們屬于同種植物,前者是后者的異名(Feng et al., 2022)。本文作者支持該觀點(diǎn)。
IteailicifoliaOliv. in Hook. Ic. Pl. 16(2): pl. 1538. 1886; 中國植物志35(1): 265. 1995; Flora of China 8: 436. 2001。
灌木。小枝無毛。葉片厚革質(zhì),闊橢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先端銳尖或尖刺狀,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較疏而堅(jiān)硬刺狀鋸齒,干時常反卷,兩面無毛,或下面僅脈腋具簇毛;中脈及側(cè)脈在下面明顯突起,網(wǎng)脈不明顯;葉柄無毛。頂生總狀花序長而下垂;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鉆形;花常3個簇生;花梗無毛;萼片三角狀披針形;花瓣線狀披針形,頂端具硬小尖,開放后直立;雄蕊約為花瓣之半;花絲無毛;花藥長圓形;子房半下位;花柱單生,柱頭頭狀。蒴果卵狀披針形,無毛?;ㄆ?—6月,果期7—11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靖西市魁圩鄉(xiāng),生于石灰?guī)r山地疏林下,海拔950 m,2021年6月5日,農(nóng)時越、王合、戴石昌ZYB00250(IBK)。
分布: 中國陜西、湖北、四川、貴州、重慶。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根有清熱止咳、滋補(bǔ)肝腎的功效。
EriobotryahenryiNakai in Journ. Arn. Arb. 5: 70. 1924; 中國植物志36: 274. 1974; Flora of China 9: 141. 2003。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片革質(zhì),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稀帶狀長圓形,長5.0~11.0 cm,寬0.8~2.7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邊緣有疏生尖銳鋸齒,上面光亮,嫩時兩面有銹色絨毛,不久脫落無毛,中脈在上下兩面皆隆起,側(cè)脈16~20對;葉柄長5.0~13.0 mm;托葉早落。圓錐花序頂生;萼筒杯狀;萼片披針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全緣或有齒,基部有毛;雄蕊10:花柱2,離生;子房2室,被毛。果實(shí)卵形,外被銹色絨毛,頂端有反折宿存萼片;種子大。花期3—4月,果期6—8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靖西市吞盤鄉(xiāng)渠懷村四峨屯,生于石灰?guī)r山坡疏林下,海拔830 m,2021年6月25日,楊平、黃雪玉、李喜濤等ZYA00542 (IBK)。
分布: 中國云南、貴州;緬甸。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本種葉片為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疏生尖鋸齒,兩面無毛,花的各部分及果實(shí)皆有銹色絨毛,易與同屬其他種區(qū)別。
Myrsineverruculosa(C. Chen) Pipoly &C. Chen in Novon 5(4): 360. 1995; 中國植物志58: 128. 1979; Flora of China 15: 35. 1996。
灌木。小枝無毛,密布小瘤,粗糙。葉多集于小枝頂部,葉片堅(jiān)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面中脈下凹,背面隆起,具極疏的腺點(diǎn);葉柄不下延。傘形花序或花簇生,著生于具覆瓦狀排列的苞片的小短枝頂端;苞片廣卵形,具緣毛。果卵狀球形,無毛,密布腺點(diǎn),果梗多少被微柔毛。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河池市環(huán)江縣馴樂鄉(xiāng),生于石灰?guī)r山地的闊葉林下,海拔843 m,2013年11月10日,環(huán)江縣普查隊(duì)451226131110013LY (IBK);廣西田林縣浪平鎮(zhèn)馬得屯后山,生于石灰?guī)r石山林下,海拔1 440 m,2022年3月6日,蘇春蘭等CWB2230 (IBK)。
分布: 中國云南、貴州;越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該種小枝密布瘤狀突起,粗糙,極易與密花樹屬的其他種區(qū)別。
A, B. 毛腺萼木; C, D. 二萼豐花草; E, F. 滇苦菜; G. 纖細(xì)通泉草; H-J. 皺葉莢蒾; K, L. 單花蕕; M-O. 蕨葉南川鼠尾草; P, Q. 四棱菝葜。A, B. Mycetia hirta; C, D. Spermacoce exilis; E, F. Picris divaricata; G. Mazus gracilis; H-J. Viburnum rhytidophyllum; K, L. Schnabelia nepetifolia; M-O. Salvia nanchuanensis var. pteridifolia; P, Q. Smilax elegantissima.圖版 Ⅱ 廣西維管植物8個新記錄種Plate Ⅱ Eight new record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Guangxi
MycetiahirtaHutch. in Pl. Wilson. (Sargent) 3(2): 410. 1916; 中國植物志71: 320. 1999; Flora of China 19: 245. 2011。
灌木。莖、枝具長的節(jié)間,小枝被皺卷絨毛,老枝無毛,常覆黃白色、光亮的外皮。葉片紙質(zhì),長圓狀橢圓形或闊披針形,同一節(jié)上的葉常稍不等大,頂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尖,上面被緊貼剛毛狀長毛,下面被皺卷柔毛,中脈上的毛長而伸展;側(cè)脈每邊18~23條,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葉柄密被皺卷長毛;托葉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聚傘花序頂生;苞片卵形或披針形,具有柄腺體;萼管球狀鐘形,密被剛毛狀毛,裂片5,三角形,邊緣有具柄腺體或撕裂狀,近短尖,比萼管稍短;花冠黃色,狹管狀,冠管圓筒狀,上部疏被長柔毛,裂片5,三角形,頂端稍鈍,外面疏被長柔毛;短柱花雄蕊生花冠喉部,花絲短,花藥微伸出,長柱花生冠管近基部,內(nèi)藏;短柱花的花柱長約1.5 mm,長柱花的花柱與冠管近等長,柱頭稍伸出。蒴果近球形,成熟時白色,被毛?;ㄆ?—7月,果期9—10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百都鄉(xiāng)庚盆屯,生于石灰?guī)r山坡疏林林下,海拔1 110 m,2021年6月18日,楊平、黃雪玉、李喜濤等ZYA00322 (IBK)。
分布: 中國云南、海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Spermacoceexilis(L. O. Williams) C. D. Adams in Fieldiana, Bot. n. s., 33: 316. 1993;中國植物志71(2): 208. 1999;Flora of China 19: 327. 2011。
纖細(xì)匍匐草本。莖四棱,棱上有狹翅。葉片膜質(zhì),兩面無毛或沿下面中脈上被毛;葉柄極短;托葉鞘頂部有數(shù)條長于花萼的刺毛?;ǘ喽漭啝畲厣谕腥~鞘內(nèi),無花梗,有絲狀、透明、長于萼的小苞片;萼管極短;萼檐2裂;花冠白色,冠比萼短,頂部4裂,無毛。蒴果小,近橢圓形,略扁,近無毛,成熟時從頂部向下開裂;種子橢圓形,兩端鈍,干后褐黃色,有光澤。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潭頭鄉(xiāng)何洞村蘆洞屯,生于闊葉林下,海拔255 m,2017年8月10日,融安縣普查隊(duì)450224170810032LY (IBK)。
該種屬于外來物種,原產(chǎn)美洲,目前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均有分布,但在我國還沒有達(dá)到入侵的級別,按《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劃定的入侵等級,屬于“有待觀察類”,其危害等級為5級(王瑞江,2019)。
分布:中國臺灣、香港、海南;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毛里求斯、墨西哥、澳大利亞、尼泊爾、斯里蘭卡、非洲、安的列斯、中美洲、太平洋島嶼、南美洲北部。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PicrisdivaricataVaniot in Bull. Acad. Int. Géogr. Bot. 12: 28. 1903;中國植物志80(1): 57. 1997;Flora of China 20-21: 349. 2011。
二年生草本,高15~40 cm。根具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 基部或下部被稠密或稀疏淡白色頂端分叉的鉤毛狀硬毛,向上毛稀疏或無硬毛或全株幾無鉤毛狀硬毛。全部葉幾基生,葉兩面,特別沿中脈及葉緣有長或短硬單毛并兼有鉤貓狀硬毛,邊緣淺波狀微尖齒或淺波狀或全緣;莖生葉極少或幾無。頭狀花序多數(shù)或少數(shù),單生于二叉分枝頂端;舌狀花黃色,舌片頂端5齒裂。瘦果長橢圓形,紅褐色,彎曲;冠毛2層,外層短,糙毛狀,內(nèi)層長,羽毛狀,白色。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偉江鄉(xiāng)雙坪村,生于山坡草地中,海拔1 559 m,2019年9月4日,李述萬、黃金全LZC209(IBK)。
分布: 中國西藏、云南、四川、貴州。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草具有疏風(fēng)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
MazusgracilisHemsl. in J. Linn. Soc., Bot. 26: 181. 1890;中國植物志67(2): 194. 1979;Flora of China 18: 48. 1998。
多年生草本,無毛或很快變無毛。莖完全匍匐?;~匙形或卵形;莖生葉通常對生,倒卵狀匙形或近圓形??偁罨ㄐ蛲ǔ?cè)生,少有頂生,上升,花疏稀;花萼鐘狀,萼齒與萼筒等長,卵狀披針形,急尖或鈍頭;花冠黃色有紫斑或白色、藍(lán)紫色、淡紫紅色,上唇短而直立,2裂,下唇3裂,中裂片稍突出,長卵形,有兩條疏生腺毛的縱皺褶。蒴果球形;種子小而多數(shù),棕黃色,平滑。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河池市羅城縣小長安鎮(zhèn)合北村落記,生于路旁草叢中,海拔195 m,2013年4月26日,羅城縣普查隊(duì)45122513042604 (IBK)。
分布: 中國湖北、河南、江蘇、江西、浙江。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抗癌、健胃的功效。
Viburnumrhytidophyllum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355. 1888; 中國植物志72: 34. 1988; Flora of China 19: 579. 2011。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芽、葉下面、葉柄及花序均被黃白色、黃褐色或紅褐色簇狀毛組成的厚絨毛。葉片革質(zhì),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稍尖或略鈍,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全緣,葉面各脈深凹而呈皺紋狀,下面網(wǎng)紋凸起,側(cè)脈6~8對。聚傘花序稠密,總花梗粗壯;萼筒筒狀鐘形,被由黃白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花冠輻狀,幾無毛,裂片略長于筒;雄蕊高出花冠。果實(shí)紅至黑色,寬橢圓形,無毛;核寬橢圓形,兩端近截形,背溝2條,腹溝3條。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靖西市魁圩鄉(xiāng)古求屯,生于石灰?guī)r山腳林緣,海拔830 m,2021年6月4日,楊平、農(nóng)時越等ZYA00231 (IBK)。
分布: 中國陜西、湖北、四川、貴州、重慶。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葉有生肌止血、祛風(fēng)除濕的功效。
Schnabelianepetifolia(Benth.) P. D. Cantino in Syst. Bot. 23(3): 381.1999. —CaryopterisnepetifoliaMaxim. in Bull. Acad. Imp. Sci. Saint-Pétersbourg-xxiii. 23: 390. 1877;Flora of China 17: 45. 1994.
多年生草本,匍匐。分枝具短柔毛,四棱形。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紙質(zhì),短柔毛,具腺,基部寬楔形到圓形,有粗鋸齒,先端鈍?;ㄒ干?單生;花梗纖細(xì);花萼杯狀,具短柔毛和腺體;花冠淺藍(lán)色,裂片全緣,下部裂片大,外被稀疏微柔毛和腺體。小堅(jiān)果卵形,多毛,邊緣無翅。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石家鄉(xiāng)竹間坪村,生于石灰?guī)r石山闊葉林下,海拔274 m,2017年7月22日,富川縣普查隊(duì)451123170722009LY(IBK)。
分布: 中國安徽、福建、江蘇、浙江。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藥用功效: 全株具有祛暑解表、利尿解毒的功效。
Salviananchuanensisvar.pteridifoliaY. Z. Sun in Fl. Reipubl. Popularis Sin. 66: 583. 1977;Flora of China 17: 216. 1994.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肥厚,須根多數(shù)。莖直立,不分枝,鈍四棱形,具溝,密被平展白色長綿毛。葉莖生,3~4回羽狀復(fù)葉,頂生小葉或小裂片均為線形,脈上有長柔毛;葉柄密被白色綿毛。輪傘花序2~6花,植株上部往往組成長達(dá)25 cm的總狀圓錐花序;花冠紫紅色,長筒形,冠檐二唇形,無毛;能育雄蕊2,略伸出花冠;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小堅(jiān)果橢圓形,褐色,無毛。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鄉(xiāng)里村,生于石灰?guī)r石山石壁上,海拔338 m,2017年8月7日,融安縣普查隊(duì)450224170807076LY (IBK)。
分布: 中國重慶。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SmilaxelegantissimaGagnep. in Bull. Soc. Bot. France 81: 619. 1934; 中國植物志15: 238. 1978; Flora of China 24: 115. 2000。
木質(zhì)藤本。枝條四棱形,棱上有狹翅,無刺。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上面稍有光澤,下面蒼白色,主脈5條;葉柄兩側(cè)壓扁,約具狹鞘,占下部1/3,有長卷須,脫落點(diǎn)近頂端。穗狀花序生于葉腋或苞片腋中,具7~12個無柄的傘形花序,穗狀花序著生點(diǎn)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花序軸迥折狀;傘形花序具4~12朵花;花序托稍膨大,上有多枚寬卵形小苞片;外花被片卵形;內(nèi)花被片近矩圓形,寬約為外花被片的1/2~2/3;雄蕊長約花被片一半;花藥長約1.0~5.0 mm,幾無柄;雌花較雄花大,花被片長6.0~7.0 mm,寬3.5~4.0 mm,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球形,直徑約10 mm;未成熟時為卵球形,尖端具喙?;ㄆ?月,果期翌年4月。
憑證標(biāo)本: 廣西崇左市大新縣恩城保護(hù)區(qū)安民村板農(nóng)屯后山鴨場,生于石灰?guī)r山坡密林下,海拔209 m,2020年4月29日,農(nóng)素蕓、農(nóng)時越、楊平等EC20200429018 (IBK)。
分布: 中國云南;越南。中國廣西首次記錄。
本種和穗菝葜(S.asperaL.)均具有穗狀花序,均由總花梗及其基部的葉退化而形成,但這一特征并不是同源的,而是獨(dú)立進(jìn)化出來。另外,形態(tài)上本種亦與四翅菝葜(S.gagnepainiiT. Koyama)相似,兩者均具有四棱形并帶翅的莖,葉片大小和形狀也相仿,但本種莖無刺,葉柄壓扁,具鞘部分短于其上不具鞘部分,葉柄背側(cè)不帶翅而區(qū)別于四翅菝葜。
廣西擁有南嶺區(qū)、桂西黔南石灰?guī)r區(qū)、桂西南山地區(qū)和南海區(qū)4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hù)優(yōu)先區(qū)域,覆蓋了廣西絕大部分的自然保護(hù)地,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目前有報道的野生高等植物達(dá)9 991種(包括種下等級,下同),其中野生維管植物8 753種(農(nóng)時越等,2022; 韋毅剛等,2023),野生苔蘚植物1 238種(Wei et al.,2018;唐啟明等,2020),加上本次報道的17個新記錄種,廣西野生高等植物已超過1萬種。然而,由于廣西植物區(qū)系的復(fù)雜性,特別是在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相對薄弱的桂西石灰?guī)r區(qū),仍有大量未知種尚未被發(fā)現(xiàn)以及存疑物種尚未被確認(rèn),而隨著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的深入,廣西野生高等植物的數(shù)量還將不斷增加。
本次報道的17個廣西新記錄物種中,有2種屬于十字花科。其中,柔毛陰山薺為我國特有種,其所在的陰山薺屬(Yinshania)是分類爭議較多的一個類群。在FloraofChina中,過去的脬果薺屬(Hilliella)和棒毛薺屬(Cochleariella)被歸并入該屬;共記載的13種陰山薺屬植物中,有12種為我國特有,唯獨(dú)卵葉陰山薺(Yinshaniaparadoxa)在越南北部亦有分布;其中臭薺為外來物種,危害等級屬于一般入侵類。貴州海桐為我國特有,其所在的海桐花屬是海桐花科唯一廣布的屬,分布于大洋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而美洲不產(chǎn);我國是海桐花屬植物在亞洲的主產(chǎn)區(qū),有著極高的種特有性,是我國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但在分類學(xué)研究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如資源本底和系統(tǒng)發(fā)育關(guān)系不清、種下等級分類混亂等,亟待開展我國海桐花屬的分類學(xué)修訂。有2種屬于茜草科,該科在廣西為優(yōu)勢科,包含的物種數(shù)僅次于蘭科(Orchidaceae)、豆科(Fabaceae)和禾本科(Poaceae),對廣西植物區(qū)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毛腺萼木為我國特有,二萼豐花草為外來物種,危害等級屬于有待于觀察類。
本次發(fā)現(xiàn)的分布于廣西西南部和北部石灰?guī)r地區(qū)的柔毛陰山薺、臭薺、小酸模、貴州海桐、越南圓葉梭羅樹、冬青葉鼠刺、窄葉枇杷、瘤枝密花樹、毛腺萼木、皺葉莢迷、滇苦菜、四棱菝葜等物種在云南或貴州有分布,說明廣西的這些區(qū)域在植物區(qū)系上與云貴高原有一定聯(lián)系。同時,越南圓葉梭羅樹、四棱菝葜還分布于越南北部(韋毅剛等,2022),表明這些物種在地理分布上的連貫性和必然性,也進(jìn)一步說明桂西南、滇東南和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區(qū)是一個完整的喀斯特植物區(qū)系地理單元。臭薺、小酸模、浙江鳳仙花、二萼豐花草、毛腺萼木、纖細(xì)通泉草、單花蕕等物種在浙江、海南、福建、江蘇等沿海城市有分布,這表明廣西的物種和東南沿海城市的物種有一定相似度。上述物種的發(fā)現(xiàn)表明廣西植物區(qū)系和其毗鄰的貴州、云南、越南北部以及我國沿海地區(qū)其他省份的植物區(qū)系有著重要聯(lián)系,為其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及其親緣關(guān)系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總之,本次報道的17個新記錄種為廣西植物區(qū)系的重要補(bǔ)充,不僅對植物類群的分類學(xué)、區(qū)系地理學(xué)以及保護(hù)生物學(xué)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在開發(fā)利用上也為該地區(qū)提供了新資源,如圓葉梭羅樹、冬青葉鼠刺、皺葉莢蒾等可作為石灰?guī)r地區(qū)石漠化治理的理想樹種或作為園林景觀植物供觀賞和園林綠化;柔毛陰山薺、臭薺、小酸模、滇苦菜、纖細(xì)通泉草、單花蕕、蕨葉南川鼠尾草、皺葉莢蒾、冬青葉鼠刺等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窄葉枇杷對枇杷葉灰斑病有高抗性,是優(yōu)質(zhì)的野生枇杷種質(zhì)資源之一,可用于枇杷品種改良等,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jì)價值。
致謝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以及廣西老虎跳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中心在野外考察過程中給予熱情支持和幫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xué)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的劉演研究員、許為斌研究員、林春蕊研究員、唐賽春研究員在物種鑒定方面提供了寶貴意見;陸昭岑、楊平、鄒春玉、黃金全、李述萬、覃營、李健玲、謝高、農(nóng)時越、陳宇嬌、李喜濤、王合、戴石昌、蘇春蘭等參與了野外考察,在此一并謹(jǐn)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