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霞
英語閱讀是英語語言輸入的主要渠道。學生只有具備了英語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掌握英語學科知識,提高英語語篇鑒賞能力,培養(yǎng)自身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品質,自信融入社會。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英語閱讀課也是高中英語最重要的課型之一,因此設計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一節(jié)市優(yōu)質課來談一下如何設計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活動。
一、閱讀教學活動設計前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一)研讀語篇,奠定教學設計基礎
研讀語篇不僅要讀懂文本的語言,還要讀懂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其意圖而采用的一切手段,如圖片、表格、寫作特點、修辭方法、文章編排等。同時,為了深入解讀語篇,學生要厘清三個基本問題:第一,(What)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第二,(Why)語篇的深層含義是什么;第三,(How)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
筆者講授的這節(jié)優(yōu)質課是人教版必修五Unit 4課后練習冊中的閱讀文章,本單元的主題是“Making the News”,本節(jié)閱讀課的標題是“Searching for the Truth”。下面筆者就三個基本問題分析這篇閱讀文章。第一,(What)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主題群“社會熱點問題”。內容是分辨primary sources和secondary sources,從而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探尋真相。第二,(Why)語篇的深層含義是什么?深層含義在于引導學生意識到“Although primary sources are more reliable,we can’t trust them completely”,讓學生能夠分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報道真假。第三,(How)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本文是說明文,分為三部分,并配有插圖。
(二)分析學情,把握教學設計定位
學情分析重在分析學生面對即將閱讀語篇的主題、體裁、背景等需要知道什么,在本節(jié)課學什么,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難點,選擇恰當?shù)牟呗院头椒?,設計適合學生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的閱讀教學活動。
本文內容primary sources和secondary sources,并非學生熟悉的話題。所以,筆者沒有把文本的整體閱讀放在第一個活動中,而是設計了三個活動引導學生按順序閱讀文本,先透徹理解文本,后順理成章明確文本結構、深層含義。
二、閱讀教學學習活動有哪些類型,有何特征
一是學習理解類(基于語篇)。了解語篇的主題、概念、核心語言,以及文本與學習者的經(jīng)驗和生活的聯(lián)結。二是應用實踐類 (深入語篇)。深入理解文本細節(jié)、文本信息點之間的聯(lián)系,解讀作者意圖和隱含意義,賞析文本表達方式。三是遷移創(chuàng)新類(超越語篇)。輸出語言,發(fā)展思維,形成觀點,表達思想,促進學習。
三、如何設計有效的讀前活動
有效的讀前活動是閱讀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經(jīng)驗,有效引入主題,掃除學生理解文本主旨大意的主要語言障礙。有效的讀前活動應該具備目的明確、符合學情、操作簡單等特點。本節(jié)閱讀課開頭利用三段關于長津湖戰(zhàn)役的視頻導入,即一個電影片段、一個紀錄片片段、一個老兵采訪片段,提出問題“歷史已逝,關于長津湖戰(zhàn)役哪個更有可能是真相”,從而有效導入閱讀課主題“Searching for the Truth”。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閱讀課關鍵詞primary source和secondary source。
四、如何設計有效的讀中活動
讀中活動是否有效,直接決定了本節(jié)閱讀教學課是否有效。筆者認為有效的讀中活動應該具備以下特點。一是促進深度理解與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真正的閱讀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同時,教師要關注教學設計的問題導向,善于提出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等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fā)展。二是注重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本節(jié)閱讀課的讀中活動,筆者從一個問題引入:“Where can we get the latest news in our daily life?”用學生熟悉的新聞報道的動圖引出在電視節(jié)目和報紙欄目制作新聞的人——“the person presenting the programme in the studio”,“the reporter”和“the photographer”。然后,筆者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判斷、再次閱讀文本、做小測試等環(huán)節(jié),順理成章厘清文本結構、文本各部分大意和文本深層含義。課件中間運用了關于電視節(jié)目、報紙新聞的精美圖片,以及各類新聞制作者的動態(tài)圖片,視頻、圖片、動圖和文字的有機統(tǒng)一,讓學生眼前一亮,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使閱讀教學任務得以更高效地完成。
五、如何設計有效的讀后活動
讀后活動是閱讀課的拓展和延伸,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過程,是對閱讀內容的深化和鞏固。它能夠將閱讀與聽、說、寫融為一體,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讀后活動的目的是輸出語言、表達思想、發(fā)展思維、遷移創(chuàng)新、促進學習。本節(jié)閱讀課設計的讀后反思活動,重點放在了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批判性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本節(jié)閱讀課讀后反思活動,教師首先拋出一個問題:“Primary sourc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true. Can we trust all primary sources?”然后,教師用兩段視頻引入本節(jié)閱讀課的讀后反思活動,一個是BBC記者對鄭州地鐵洪水事故的造謠,另一個是BBC記者對香港街頭游行的造謠,著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并得出“Although primary sources are more reliable, we can’t trust them completely”,最后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也與文本主題息息相關。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設法設計有效的讀前、讀中和讀后活動,真正通過閱讀教學推動學生與文本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通過閱讀,學習、建構或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