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榛
習近平總書記首創(chuàng)的新質生產力,反映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新趨勢,也是對新科技孕育的生產力新發(fā)展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概括。新質生產力具有術語革命的屬性,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中又一重要的推動力。恩格斯曾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革命?!盵1]34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都因為有“術語革命”而顯示出它適應時代的進步。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提出政治經濟學應研究生產方式,使生產方式成為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次“術語革命”。馬克思經濟學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被應用又是基于生產關系這一研究對象,使生產關系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的又一次“術語革命”。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產生了新的要求,需要一次的新的“術語革命”。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無疑是實現新的“術語革命”的最好詮釋。
一門學科的重大發(fā)展離不開術語的革命。在經濟思想發(fā)展史中,正是一次次術語革命推動了經濟學的演進,成就了許多次的經濟學革命?,F代經濟學是因為發(fā)現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而誕生。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就是因為對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勞動分工的研究才獲此殊榮。現代經濟學誕生源于古典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而形成的新古典經濟學,是因為引入“邊際”這個術語而確立,并在經濟思想史上被稱為“邊際革命”?,F代經濟學在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發(fā)展階段都聚焦微觀經濟運行,而把宏觀經濟看作是微觀經濟的延伸或是微觀的總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學的發(fā)展,直到宏觀經濟學的誕生,才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空間,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在建立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凱恩斯因提出研究宏觀經濟的必要性,并引入了“有效需求”這一概念構建了宏觀經濟學體系,被譽為宏觀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此外,在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線索之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經濟學能夠凸顯出來,也是因為實現了術語的革命。如新制度經濟學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釋了市場經濟運行中企業(yè)存在的理由,也掀起了一場經濟學的革命。在經濟思想史中看到的這些“術語革命”對經濟學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中有著同樣的表現。
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基于自己研究經濟學的目的而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術語革命”。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立自己的經濟學并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有兩個深層根據:一是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德國古典哲學,建立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以及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與資本家階級的斗爭,要求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guī)律有深刻的把握。一個是理論上的準備;另一個是現實的需求,共同催生了馬克思經濟學的誕生。馬克思在確立自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時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1]8生產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立的術語革命,因此塑造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特殊品格。在古典經濟學那里,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被置于理論體系的中心位置,也是最為核心的概念。分工則是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前提,由于分工才有了交換,進而有了市場,自由是交換和市場的核心,是提升交換和市場效率的主要機制。如此形成了古典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并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發(fā)展的一條基本線索。按此邏輯,資本主義經濟找到了一個有效的運行機制。由此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在這樣的邏輯和證明之下,古典經濟學很自然地導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的領域,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辯護的工具。馬克思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但馬克思所要建立的經濟學是為了弄清資本主義最終命運,需要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如此,必須對古典經濟學進行革命,而且是徹底的革命。為此,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術語就成為對古典經濟學革命的出發(fā)點。馬克思選擇了生產方式這一術語來實現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并在生產方式這一研究對象下構筑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體系。
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政治經濟學建立在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基礎上。如馬克思所講的:“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2]82-83理解資本主義經濟變革必須深入到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之中,需要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程度的基礎上找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變革的邏輯。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其結合的形式便構成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術語,助力構建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生產力是現代商品經濟的基礎。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是勞動生產出來的,但商品經濟卻是在勞動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才產生的。如果不從生產力的角度去理解商品經濟,那么是無法把握商品經濟的實質的。商品是勞動的產物,但沒有生產力的進步,商品難以表現為一種經濟形態(tài)。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少,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梢?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1]53-54這是對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力關系的論述,但這卻是價值規(guī)律得以發(fā)揮的一個機制。此外,馬克思還指出:“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是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所不關心的。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時實現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實現本身就包含著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成反比,也就是說,因為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個謎:為什么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盵1]356這又是對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機制性說明。因此,勞動生產力是馬克思理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重要機制。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步是資本主義勞動生產力提高和資本關系演進的基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生產是對之前生產方式的顛覆。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發(fā)展機制,而且助推資本的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guī)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盵1]358這樣的資本主義生產經歷了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生產力發(fā)展機制,又引起資本關系性質的階段性變化。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演進分為三個階段(以馬克思生活的年代為界),即協(xié)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yè)、機器和大工業(yè)。首先,這三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了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同機制。協(xié)作通過將較多的雇傭工人集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集體生產力;分工和工場手工業(yè)通過將工人畸形化的分工提升了他們的熟練程度并促進了工具的改進;機器和大工業(yè)通過改變工人和機器的關系,即把工人變成機器的附庸而形成了一種由勞動資料或機器主導的生產力提升機制。其次,這三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提供了促進資本關系變化的機制。協(xié)作以資本雇用較多工人為前提,由此形成的資本關系是資本指揮工人并占有工人生產的商品,在生產中形成的是一個以人為器官的生產機構。分工和工場手工業(yè)雖然延續(xù)了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也在生產中形成了以人為器官的生產機構,但因分工取得了典型形態(tài)而強化了對工人的控制并使工人變成畸形物。機器和大工業(yè)是建立在工業(yè)革命基礎上的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機器的使用而形成的工廠徹底改變了工人和勞動資料的關系,因此,工人不僅要在資本家指揮下勞動,且機器本身成為主體,而工人只是作為有意識的器官與自動機的無意識的器官并列,和后者一同受中心動力的支配,實現一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yè)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yè)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這種資本關系變化反映出來的一個趨勢是,資本對勞動力的控制越來越強化,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也越來越深化。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演進內生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新的發(fā)展邏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融合的一種發(fā)展機制。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演進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最終結果,也即資本主義的命運。馬克思就此指出:“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之下繁榮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盵1]831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理解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方面的最終運用,也是馬克思經濟學體系邏輯的一個終點。
馬克思運用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術語,不僅突破了古典經濟學邏輯體系,而且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體系,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做了最深層次的揭示。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立最重要的概念或術語,具有學科進步的術語革命的屬性。
替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新經濟制度是什么?馬克思就此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832如何理解重建個人所有制?其關鍵是,通過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來改變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弊端,也即資本主義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帶來的不確定性或拜物教性質。未來建立的社會,應該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在該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這樣的社會便是共產主義社會,并根據其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分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如何使資本主義社會跨越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要回答的問題。這里不去涉及這一理論,僅用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去分析,可以確定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必須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為前提。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些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12馬克思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為社會主義革命指明了方向,成為人類努力實現的新目標。然而,社會主義革命的軌跡并沒有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西歐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fā),而是在相對落后的國家爆發(fā)并取得成功。這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途徑發(fā)生改變,不是沿著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高度發(fā)展生產力的矛盾路徑,而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政權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實踐對馬克思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誕生社會主義這一新形態(tài)的重要根據。在這一新的實踐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需要新的術語革命。
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基礎上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第一個國家。蘇聯在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和政權后面臨的最大任務便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在比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上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與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并不一致,但作為既成的事實,一定有理論根據,因此需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采取了一種軍事共產主義模式來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的道路,也就是通過國家政權的力量來解決生產力水平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相一致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嘗試最終無法實現,從而導致列寧推動實行新經濟政策。這開啟了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來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探索。在蘇聯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后,最終建立起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單一集中決策和全國統(tǒng)一計劃。這使得生產關系取得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導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得以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生產關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并以此構建了一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體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再以生產方式為對象,而被概括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以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4]37。這也是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概括,并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學的藍本。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是模仿“蘇聯模式”的結果。在尋求理論上的根據時也采用了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將生產關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宋濤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就提出:“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盵5]1表面看來,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與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所不同,但卻是基于社會主義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任何理論都必須深植于現實的土壤才能生存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但其經濟基礎要求超越生產力水平。從蘇聯開始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都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要任務確定為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新中國成立后向社會主義過渡確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其核心便是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的安排不僅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統(tǒng),而且基于現實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在其設想的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中,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恩格斯在馬克思對未來社會設想的基礎上提出未來社會應該是:“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tǒng)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tài)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擺脫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2]323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中都把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基礎,具有決定未來社會性質的功能。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從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開始。如恩格斯所強調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益把大多數居民變?yōu)闊o產者,同時就造成一種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去完成這個變革的力量。這種生產方式迫使人們日益把巨大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變?yōu)閲邑敭a,同時它本身就指明完成這個變革的道路。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yōu)閲邑敭a。”[2]320如此,社會主義取得政權后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有著深刻的理論根據。此外,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國家建立。對于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繼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一定會強調通過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來達到快速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如此現實,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基礎,生產關系因此發(fā)揮了術語革命的功能,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得以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體系更加突出生產關系的地位,不僅把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而且在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形成了國民經濟運行所遵循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為起點,以及以計劃經濟體制運行為主要內容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形成的圍繞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理論體系,表明生產關系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起到了發(fā)揮術語革命的作用。在這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中也包含了一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模式,即通過生產關系不斷公有化來獲得生產力發(fā)展和經濟進步的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剝削已被消滅,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競爭和生產過剩危機也已消滅,這就為發(fā)揮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合理地利用勞動和物質資源提供了可能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適應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調整了自己的研究對象,把生產關系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并據此提出一條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通過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一個表現,既有理論依據,也有歷史根據,但是,使生產關系發(fā)揮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用,需要有一種適宜的經濟運行體制來保障,核心是把蘊藏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背后的巨大潛力發(fā)揮出來。然而,在實現這一機制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以至于使經濟遭受嚴重挫折。這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需要重新審視其研究對象,并要根據新的實踐推動其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所聚焦的生產關系研究,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如前所述,由于將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局限在不斷升級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路徑上,結果導致生產力發(fā)展受挫,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并使經濟遭受挫折。因此,改變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簡單邏輯而找到更能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新路徑變得十分重要。20世紀70年代之后開啟的社會主義改革之路,就是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找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新路徑。
在社會主義改革浪潮中,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國經歷了通過不斷升級生產資料公有制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程,也因此有過比較深刻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經濟學家在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提出在理論上發(fā)展生產力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提出后一度引起人們較為普遍的關注,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生產力經濟學被界定為研究社會生產方式統(tǒng)一體中生產力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生產力經濟學得到肯定,不僅是對過去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調整,而且也反映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踐。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多次提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發(fā)展生產力。1987年,鄧小平在一次接見外賓時就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fā)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盵6]22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主要任務。適應這種變化,作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該做怎樣的創(chuàng)新?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遵循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通過將研究對象確定為生產關系,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需要從過去關注生產關系轉變?yōu)殛P注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必須適應這種轉變對研究對象做進一步調整。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現又面臨一個新的形勢,需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一步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新階段進行規(guī)律性的認識。中國改革開放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由此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現實基礎。改革開放前,我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是通過建立和升級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來實現。改革開放后,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點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前面提到的生產力經濟學就是適應這種變化進行的理論創(chuàng)建。這雖是一種選擇,但還算不上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建。究其原因,是因為還沒有找到一個具有革命性的術語,以達成重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目標。生產力經濟學將生產力作為其研究對象,突出了生產力的重要性。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重新審視生產力的地位,突出其在重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作用。作為一般的生產力已經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對象包含的一項內容。但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演進,生產力有了特殊的意義,它將改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也將形成一種全新的經濟發(fā)展新模式,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現實基礎。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需要一次術語革命,選擇怎樣的術語來承擔這一使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新面臨的新課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反映了生產力重要性的特征,而且包含了改變人類社會經濟運行進程的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的一個新術語。雖然針對的是東北全面振興,但指出了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全新形態(tài),將成為理解新一輪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術語。把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新的術語革命,是因為它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的經濟變化和發(fā)展方向,也是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個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依據。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也是一種生產力,具有生產力的一般屬性,也有它達到生產力發(fā)展新水平帶來的特性。生產力也即社會生產力,是人們同他們所利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那些自然對象與自然力的關系,簡單說來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表明一種社會的人們控制與利用自然的能力。人類社會的進步最終要依靠生產力的發(fā)展,因而依據生產力去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較廣泛的共識。生產力發(fā)展有其自身規(guī)律,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演進趨勢。在人與自然關系呈現最為直接的狀態(tài)下,人是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或者說社會的人是生產力的主要標識。隨著勞動工具或勞動資料不斷地介入人與自然關系中,勞動資料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凸顯,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就此,馬克思曾指出:“動物遺骸的結構對于認識以及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于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盵1]204勞動資料又有著各種形態(tài),在其發(fā)展中主要呈現出物質形態(tài)的勞動資料和科技形態(tài)的勞動資料。這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地位變化的趨勢,總的來看,早期的勞動資料更主要的是物質形態(tài)的勞動資料,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科技形態(tài)的勞動資料地位不斷提升并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雖然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呈現的時間并不算長,但體現出來的作用十分巨大??萍夹螒B(tài)的勞動資料凸顯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雖然只是開始,但顯示出來的生產力發(fā)展程度令人震驚。馬克思就此指出:“大工業(yè)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盵1]204馬克思又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面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2]256生產力發(fā)生的這種巨變,背后的最重要因素便是科技進步。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來,每一次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并發(fā)生質變,都是科技進步甚至是科技革命的產物??偨Y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發(fā)現生產力包含了人與自然這一基本關系,也可以看到科技進步和革命對于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也具有這些基本特征,但新質生產力延續(xù)的科技進步和革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科技進步的軌跡,將顛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的性質,要求重構生產力發(fā)展的邏輯、重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一創(chuàng)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研究21世紀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經歷從理論到實踐的不斷探索和發(fā)展過程,有過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社會主義經歷了蘇東劇變帶來陣痛的同時,中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前提下進行改革開放并探索出一條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這條道路的過程中,通過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以此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奇跡,為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fā)新的生機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這對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出新任務,需要一個新的解釋體系來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實現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新,需要一些的新術語。其中,最大的術語應該是反映生產力的新變化。新質生產力就是反映一個變化的科學概括。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生產力概念的重大升級并包含了根本性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根據。新一輪科技革命既是近代以來科技革命的延續(xù),又是一次具有顛覆性的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技革命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放人的體力,而且可以解放人的智力(甚至是意識)。如果這樣的科技革命得到充分發(fā)展,那么對生產關系和經濟運行方式都將產生深刻影響。這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最為現實的根據。新質生產力對于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來說,提供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7]22。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實現14億多人口整體邁向現代化社會,沒有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是難以實現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有新質生產力提供物質保障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需要新質生產力來保證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有新質生產力來實現綠色發(fā)展;實現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需要新質生產力來擺脫人類社會長期面臨的殘酷競爭狀態(tài)。新質生產力具有的特殊地位,應該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點研究對象,并據此構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適應21世紀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一個具有革命性的術語,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滿足了術語革命的需求,并可以勝任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1世紀創(chuàng)新的目標。
術語革命對于一門科學具有重要意義。實現術語革命是一門科學得以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自創(chuàng)立起就有著適應現實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品格。在每一個重大的發(fā)展階段,又都能看到術語革命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一,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立階段,生產方式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具有術語革命的性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超越了單純的自由市場、自由交換的研究,而從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耦合性的角度去分析資本主義的最終命運。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耦合便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此,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視野并作為其研究對象,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chuàng)立過程中具有術語革命的屬性。
第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階段,生產關系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具有術語革命的性質。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具有實踐方面的重大創(chuàng)建。馬克思曾設想的共產主義應該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fā)革命的基礎上才能夠建立。但是,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卻是在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的國家建立。如此,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必須走一條新路,因不能繼承發(fā)達的生產力,必須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通過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來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如此凸顯的生產關系,要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為此,適應新的現實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必須有新的術語革命。生產關系以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新發(fā)展,需要生產關系發(fā)揮術語革命的作用。
第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1世紀的創(chuàng)新,對術語革命提出新要求,新質生產力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具有新術語革命的性質。社會主義下20世紀80、90年代經歷的巨變,一度使社會主義受到質疑。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在21世紀重新煥發(fā)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最新發(fā)展,而且也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帶來的生產力巨變的重大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具有勝任這一新術語革命的特質,因此可以構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