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
鄭國上卿子皮想讓家臣尹何治理他的封邑,于是向子產推薦說:“我十分喜歡尹何,他做事謹慎,心地善良,忠心耿耿,讓他到我的封邑去學習一下,就會更加懂得如何處理政事了。”子產卻對子皮道:“我只聽說過,需要先學習,再去治理政事,卻從來沒聽過把治理政事用來學習的。就像打獵,射箭和駕車都很老練,才能獲取獵物,如果一個人從來沒駕過車射過箭,那么他只會擔心翻車之后會被壓到,哪有時間去考慮如何捕獲獵物呢?”很明顯,子產否定了子皮的想法。
子皮與子產是什么關系,上下級關系。子皮是子產的直接領導,直接領導的決策被下屬否定后,子皮主動表態(tài),子產說得有理,即使是自己家族的事務也聽取子產的建議去辦。子皮不僅沒以權力強制推行自己的決策,也未因此而打擊或排擠子產,對子產給予肯定,做法值得點贊。
然而并非所有的領導都像子皮。比如袁紹,商討謀劃官渡之戰(zhàn)時,謀士田豐就曾勸袁紹不要與曹操開戰(zhàn)。但袁紹對田豐提出的意見不僅沒采納反而把田豐關進了監(jiān)獄,尤其在事實證明他的決策錯誤時,竟將提出正確意見的田豐殺害。當然也有與子皮做法相似的,跟袁紹同期的曹操即為其中一個。曹操決定遠征烏桓時,手下有許多將領提出了反對意見。曹操沒聽這些將領的勸阻,結果雖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但也心悸于這次遠征的艱險,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二百里干旱無水。當糧食被吃光,曹軍不得不殺幾千匹戰(zhàn)馬充饑,最后若不是張遼神勇發(fā)威,很難預料結局會如何。在曹軍凱旋之際,曹操對當初提出反對意見的將領逐一獎勵,承認他們當初意見的正確,并希望以后如有意見要繼續(xù)提出來。所以,單純從對待下屬所提正確意見態(tài)度的角度,袁紹敗給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上級領導的決策偶有失誤,是很正常的事。因為領導是人而非神,關鍵是面對下屬否定意見時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不用說袁紹那樣的態(tài)度于公于私都無益處,于公事業(yè)發(fā)展受挫,甚至可能失敗;于私他有錯誤,不會再有人提醒,不會再有人監(jiān)督,只能一步步錯下去,直至不可挽回的地步。反觀曹操,從全局看決策沒有問題,畢竟遠征烏桓取得勝利??蓞s要從局部來審視,發(fā)現行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尋找決策中不完美的細節(jié),以期實現從過程到結局的全部正確。曹操的高明之處還在于調動下屬提出正確意見的積極性,直接予以物質獎勵,如此提意見的人將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努力方向也越來越正確。
其實古今同理,現在單位重大事項實行民主決策制度,一些地區(qū)制定重大決策召開聽證會,就是在為下屬和群眾否定領導錯誤決定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說一個單位重大事項表決只有一種聲音,一個地區(qū)重大決策聽證只有一種態(tài)度,還真未必是好事。
下屬提出正確的否定意見不可怕,不足彌補了就好,缺點改正了就更完善,弱項加強了就不是弱項,可怕的是領導不愿也不敢面對,毫無理由和原則地拒絕。可能暫時保住了臉面,一次兩次也未必釀成大錯,但若日積月累,這樣的領導肯定會成為單位的“袁紹”,離失敗越來越近。
圖:王恒? ?編輯:薛華? ?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