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贛榆殷莊中心小學(222146) 杜靜芝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核心概念。思辨性閱讀是以思辨為主要特征的閱讀形式。要想把思辨性閱讀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教師就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并把新課標與學生的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找準教材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思辨性訓練的內容,并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以實現(xiàn)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解讀,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明晰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價值可以讓閱讀教學的方向更加明確,促進思辨性閱讀在語文課堂中的落實。結合語文課程及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思辨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價值。
語文新課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許多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的文章,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思辨性閱讀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女媧補天》一課,主要講述了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贊揚了女媧勇敢、善良的品質以及不怕危險、甘于奉獻的精神。在學生閱讀課文感受到神話神奇特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現(xiàn)代科學家認為萬物源于宇宙大爆炸,可是課文中卻說人是女媧創(chuàng)造的,并且天塌了一個窟窿以后,還是女媧補上的,這顯然是不真實的。那么,我們還有必要學習這樣的課文嗎?說說你的理由?!蓖ㄟ^思辨性閱讀,學生明白神話是遠古祖先對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的探索和理解。學習這樣的課文,有助于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言運用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了解語言文字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以及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第一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其他自然段寫了草原上人們的熱情好客。在學生對課文大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師提出思辨性話題:“課文的題目是‘草原’,可是整篇課文只有一個自然段寫的是草原的美麗景色,其他自然段寫的都是草原上的人,這樣處理是否詳略不當?”這樣的思辨性閱讀話題,可以讓學生明白這是由景及人的描寫,從而感受到草原不僅景美,人更美。作者這樣描寫能讓讀者明白,正是因為有了這美麗寬廣、富饒、充滿生機的草原,才孕育了勤勞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布局謀篇中的獨具匠心,從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語文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初步掌握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的要求,而且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提出“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要求。教師要以教材文本為載體,通過思辨性閱讀來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主要講述了母親在家庭極其貧困的情況下,仍然支持“我”讀課外書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提出思辨性話題:“家里的情況那么艱難,母親的工作那么辛苦,母親為什么還要支持‘我’讀課外書?你同意母親的做法嗎?說說你的理由?!边@樣的思辨性話題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的深明大義以及對“我”讀書學習義無反顧地支持的態(tài)度,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
語文新課標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苯處熃Y合課文,找到引領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的突破口,可以促進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作者分別描寫了傍晚和早晨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情景。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這兩處設置思辨性話題:“作者為什么兩次提到‘鳥的天堂’?這兩次描寫的景物特點有什么不一樣?能不能刪掉其中的一處?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寫?”這樣的思辨性閱讀話題,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提升。
思辨性閱讀在語文課堂中并不是可以隨意展開的,只有依據(jù)不同的課文,找準適切的思辨性閱讀點引導學生閱讀,才能真正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助力。具體來說,思辨性閱讀的路徑可以從實用性文本、文學類文本、論述類文本及整本書閱讀中去發(fā)掘。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實用性文本一般是指與日常生活或者實際工作相關的文章,這類文章具有簡潔、易懂、時代性強等特點。對實用性文本展開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鯨》一課中,教學“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這句話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辨:“這句話中的‘主要’一詞能不能刪掉?為什么?”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明白如果去掉“主要”一詞就意味著須鯨吃的食物只有蝦和小魚,其他都不吃,而加上“主要”一詞則表明須鯨的食物以蝦和小魚為主,其他也吃,所以這句話中的“主要”一詞不能刪掉。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實用性文本用詞的準確性。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文學類的作品。對文學類文本展開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本語言的生動性和思想情感的豐富性。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綠》一課中寫道:“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苯虒W這一小段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思辨性話題:“風、雨、水、陽光明明不是綠的,可是在作者的筆下它們都是綠的,作者的用詞或者表達合適嗎?為什么?”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明白了詩人在文中是將自己的感覺與自然景象融為一體,綠不僅是自然的顏色,更是生命的顏色。教師這樣引領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歌獨有的表達方式,感受到文學作品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與思想情感的豐富性。
論述類文本是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這種文章具有理論性、邏輯性強的特點。對論述類文本展開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文本語言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結尾處寫道:“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苯虒W時,教師可以圍繞此處設置思辨性話題:“有人說保護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大人們的事,與小學生不相干,對此你怎么看?保護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能夠做些什么?”這樣引領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并進一步體會到論述類文本語言的嚴謹性。
語文新課標單獨設置了“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群,提出了“根據(jù)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快樂讀書吧”欄目,選擇合適的讀物,引領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以提升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欄目的學習主題是“笑與淚,經歷與成長”,為學生推薦的書籍是高爾基的《童年》。教學時,在學生初步了解《童年》整本書的基礎上,教師提出這樣的思辨性話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人陪你過童年,你會選擇誰?為什么?”這樣的思辨性話題可以促使學生聯(lián)系自己讀到的內容發(fā)表看法,讓學生對整本書的解讀更加深刻。在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閱讀需要為學生搭建思辨性閱讀的平臺,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思辨性閱讀在課堂中的落實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要隨著閱讀教學的推進,找準恰當?shù)臅r機,及時切入,這樣才能使閱讀教學的目標得到更好的落實。閱讀教學過程包括閱讀理解、閱讀反思、閱讀評價、閱讀遷移等。隨著閱讀進程的發(fā)展,依據(jù)學生的閱讀學習情況,教師及時引入思辨性閱讀,可以使思辨性閱讀的教學目標在語文課堂中得到精準落實。
在閱讀教學中,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高效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中的理解包括對課文中詞句、表達及思想情感方面的理解。在閱讀理解環(huán)節(jié)引入思辨性閱讀,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膚淺走向深刻。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貓》一課中,作者把貓的腳印比作“小梅花”,描寫貓的叫聲是“豐富多腔”。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涵義,教師提出這樣的思辨性話題:“如果貓在你的作業(yè)本踩上幾個腳印,你會是怎樣的反應?作者為什么要把貓的腳印比作‘小梅花’呢?”“貓的叫聲是怎樣的?你聽到過嗎?你覺得貓的叫聲‘豐富多腔’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教師在學生理解困難處設置思辨性閱讀話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深處。
閱讀評價指的是學生對文本表達的真實性、表達形式的有效性等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與看法。在閱讀評價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得到提升。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有這樣的要求:“對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你有什么看法?說說你的理由?!辈煌膶W生對課文中的人物的看法不同,有的學生說武松很勇敢,自己很喜歡他;有的學生說武松太要面子了,還有些魯莽,他應該聽取店家的意見。在這樣的思辨性閱讀中,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表達了自己對武松的看法,促進了對武松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與認識,同時提升了閱讀品質。
反思是思辨的重要方式。閱讀反思指的是學生個體對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行自我審視分析、總結經驗的過程。教師在閱讀反思環(huán)節(jié)開展思辨性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改進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效率。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憶讀書》一課中總結了許多讀書的方法。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思辨性話題:“你贊同作者的讀書方法嗎?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談談對讀書的看法?!边@樣的思辨性話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從文本中梳理與提取信息,并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談看法,有助于學生反思、分析及思辨能力的提升。
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知識的積累,還在于知識的運用,即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閱讀遷移環(huán)節(jié)開展思辨性閱讀,可以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一課,結合課文內容,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思辨性話題:“你覺得宋慶齡因為守約,拒絕和父母一起去朋友家做客的決定對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在生活中,你和朋友之間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嗎?你是如何看待誠實守信的?”思辨性話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
綜上所述,開展思辨性閱讀是語文新課標對學生閱讀提出的基本要求。作為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價值,并結合教材文本采取恰當?shù)姆椒ㄒ龑W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