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軍?霍修蘭
[摘要] 針對當前初中生的黨史學習分類不明、學習路徑單一、操作性欠佳、體驗感不強等問題,就學校層面,通過聚焦分類視角、敘述維度、活動載體三個板塊,著力解決黨史學習“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三大問題,以此提升初中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質量,讓紅色文化扎根于青少年的內心。
[關鍵詞] 分類視角;初中生;黨史學習
一、分類視角:著力解決黨史學習教育“學什么”的問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黨史學習?這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首要問題。初中生尚不具備直接理解整體性和復雜性黨史內容的能力,因而,建構黨史知識內容的不同板塊,通過分類習得與實踐整合,進而在策略、路徑上追求合力效應,更加具有實踐意義。初中階段的黨史學習教育不同于高校,不宜貪多求全,而應圍繞關鍵內容分類實施。針對初中生的學習特質和課程內容,我們精選了紅色黨史議題、時政熱點問題和紅色精神譜系這三類辨識度大、專題性強、價值高的主題內容,探索初中學段黨史教育內容的分層實施方案,明確黨史學習教育“學什么”。
(一)紅色黨史議題
議題式教學在學校思政教學實踐中已常態(tài)化實施,我們將議題式教學應用于黨史學習教育中,開發(fā)與設計紅色黨史議題,將其作為學校黨史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聚焦核心黨史議題,分類推進導向性議題與爭議性話題兩大類型議題的實施。其中,導向性議題注重價值論證,涉及的黨史內容多為重大原則問題。對初中生來說,導向性議題的開展重在填充,可以立足專業(yè)背景,篩選出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重大導向性議題,帶領學生學透、領會黨史學習的根本問題,種下學史明理的“種子”,夯實黨史學習教育的根基。而在爭議性話題的學習過程中,研究圍繞“爭議點”,通過“舉證—質證—認證”來推進議題開展,講究歷史學習的科學方法,力求舉證規(guī)范、質證科學、認證合理。
(二)時政熱點問題
有溫度、有深度的時政教育是學校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探索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學校在時政教育的路徑和實施上堅持科研引領,用學術講政治,聚焦時政素材精選、精解,涌現(xiàn)出一批具有良好教育效益的案例。鮮活的社會素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聚焦探討,挖掘時政素材中的黨史內涵,幫助學生樹立與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且,在時政教育的過程中,講道理要有邏輯深度,采取形式多樣的行動,讓時政學習有味、有料。
(三)紅色精神譜系
紅色精神譜系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課程教育資源,與校園文化的打造相融合,是學校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個顯著標識。我們不僅專門開設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專業(yè)選修課程,組織社政組骨干力量,依托社政學科的市名師工作室精研、精選,形成了講、議、辯、演等多維一體的課程教育形態(tài),取得了良好效益;同時,還從紅色精神的內涵、時代意義等方面整理研究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精神譜系,以“紅”為底色,著力打造基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紅色精神長廊,注重環(huán)境育人,形成一道靚麗的校園紅色風景線。以此,讓黨史教育異彩紛呈,讓主旋律鏗鏘有力。實踐中,通過對教育策略與教育藝術的系統(tǒng)研究,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播的新特質,探索可讀性強、可信度高,包括文字、動圖、漫畫等載體形式,打造有助于學生切身感知的黨史學習樣態(tài)。
二、敘事維度:著力解決黨史學習教育“怎么學”的問題
“歷史故事”是初中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敘事維度的策略實施構成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路向。利用故事思維,從敘述維度建構切實可行的策略,發(fā)揮教師在黨史學習中的關鍵作用,這是學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思路與做法(如下圖)。
(一)把握歷史整體講好黨史細節(jié)
黨史學習教育要由近及遠,從學生的身邊到歷史的天邊,最后還要回到現(xiàn)實生活。歷史細節(jié)是歷史教學的潤滑劑,使得相對枯燥、抽象、生硬的歷史整體具有鮮活的細節(jié)呈現(xiàn)與印證。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主張小切口、大場景,注重歷史的宏觀視野與微觀視角的統(tǒng)一。為此,我們探索與制定了“細節(jié)呈現(xiàn)—關聯(lián)背景—闡釋主題—遷移擴散—回應現(xiàn)實”五大環(huán)節(jié)的講黨史細節(jié)流程,聚焦核心主題,關注現(xiàn)實問題,使得原本瑣碎的細節(jié)活起來,連起來。
(二)把握歷史主體講好黨史觀點
講好黨史觀點需要我們堅持“融通”思維視角,把握好黨史演進、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拓展交叉融合的知識視野、辯證客觀的比較視野、面向問題的研究視野,堅決抵制和反對歷史偏見,以透徹的理論講好專業(yè)之精、歷史之實、信仰之理。早在2017年,學校就開始嘗試探索長單元教學實踐,圍繞中國近現(xiàn)代史內容進行單元知識整合,獲得了較好的實際教學效果。
1.辯證客觀的比較視野——講出理論深度
在黨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從國情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一基本結論。比如,充分感知近代中國道路選擇的反復性與曲折性:近代伊始照搬英美的道路導致資本主義道路探索的失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照搬俄國道路導致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新中國成立以后照搬蘇聯(lián)模式導致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曲折。通過了解百年道路選擇上“照搬照抄”的深刻教訓,讓學生明白為何“行不通”。再如,深入探索為何“行得通”,總結成功經(jīng)驗,形成對道路選擇的理性認識: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走自己的路實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繼續(xù)走自己的路實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這一反一正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從國情出發(fā),做到實事求是,我們的事業(yè)才能取得成功;反之,生搬硬套、脫離國情則必將受阻,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2.交叉融合的知識視野——講出知識廣度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應在交叉融通的視野下講清楚當時、當?shù)氐钠鯔C是什么。為此,我們呈現(xiàn)了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思潮,其理論的實踐成功給中國知識分子所帶來的確定性;同時,結合“一戰(zhàn)”后科學破產、西學危機給中國知識分子所帶來的文明拷問與失落感,輔以梁啟超歐游所見、所感,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時代契機。只有讓學生在“一戰(zhàn)”后西方文明缺點暴露、科學萬能論破產,與俄國十月革命石破天驚的偉大成功范例的反差對比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接受與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契機,才能搞明白為什么在科學、民主廣泛傳播之時馬克思主義能夠異軍突起、后來居上,并最終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從而堅定我們的理論自信與道路自信。
3.面向問題的研究視野——講出價值厚度
當前,個別人聚焦社會存在的個別典型問題,有意曲解,刻意放大,借助網(wǎng)絡廣泛傳播,對初中學生的黨史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干擾與誤導。為此,我們依托教研組、名師工作室開展了針對相關不良思潮的研究,主動深入知乎、喜馬拉雅、嗶哩嗶哩等網(wǎng)絡平臺,選取典型不當觀點進行研究分析,在課堂教學上予以主動糾偏、科學正名、正確賦能。在選修課程上,我們研究梳理出“起雜音”“唱反調”“貼標簽”三類典型偏見,發(fā)動學生收集觀點、組織駁斥論證的材料,并作為每學期黨史選修課程的期末考核形式之一。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整理、自主論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采取議題辯論、圍桌論壇、小論文等多種形態(tài),對另類觀點進行駁斥,對典型問題的誤導性、片面性和攻擊性進行揭露,發(fā)掘其存在的認識基礎與社會因素,揭露其內在本質,不僅提高了對錯誤觀點的鑒別力與抵制力,更進一步提升了黨史學習的深度與信度。
(三)把握歷史進程講好黨史趨勢
講黨史趨勢目的在于從歷史演進的整體脈絡中推演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性走向,揭示歷史真相,凸顯歷史對當下的啟示與借鑒意義。要準確把握時代潮流的趨勢走向,就要科學對待與正確理解歷史長河的演進規(guī)律。國共緣何有第二次合作,會不會有第三次合作?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何以可能,百年民族復興夢何時實現(xiàn)?對這些問題進行歷史解答,提供歷史趨勢的研判就需要對近代中國歷史的演進進程進行全面梳理。只有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統(tǒng)一進程中才能科學研判歷史的趨勢,也只有了解統(tǒng)一連貫的歷史進程才能為未來歷史演進的預測、研判提供參考。通過對關鍵進程的梳理,講好黨史趨勢。具體來說,我們將國家課程與《近代中國百年雜談》《中國共產黨的會議歷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等選修課程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演進歷程、中國新民主義革命道路的形成和發(fā)展進程、人民軍隊的發(fā)展與演進歷程、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會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和發(fā)展進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扶貧攻堅與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等黨史重點問題的進程講清楚、講透徹,結合現(xiàn)狀做出歷史研判。
【案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后我們還會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嗎?
①和平發(fā)展——根植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合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農耕文明造就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發(fā)于內,千年傳承。圍繞這一焦點,讓學生討論與分析為什么農耕文明的中華民族能夠衍生出愛好和平這一偉大民族精神品質,并結合歷史知識充分感受與印證和合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
②和平發(fā)展——踐行于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維護自身發(fā)展權益的同時,與世界愛好和平的民族一起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梢宰寣W生自主梳理與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yōu)榫S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所做出的努力。
③和平發(fā)展——立足于現(xiàn)實中的大國擔當。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多極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我國在專注于自身發(fā)展的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世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器和動力源。歷史與現(xiàn)實已經(jīng)充分證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之路,絕不是權宜之計。我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迎來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中國也必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通過了解疫情防控期間的中國作為、中國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作為和平、合作、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十分注重敘述方式、敘述路徑、敘述理念與初中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耦合,積極探索有助于學生切身感知的敘述方式,建構符合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敘述路徑,倡導結合社會實踐和發(fā)展需求的敘述理念,使歷史敘述具有廣泛受眾性、嚴密邏輯性與價值實用性。
三、活動載體:著力解決黨史學習教育“學得怎么樣”的問題
(一)堅持教學課堂主陣地,辯好黨史議題
學校課堂是學生黨史學習的第一課堂,也是黨史學習教育成效展現(xiàn)的主陣地。在黨史專業(y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得怎么樣”既有知識維度層面的傳統(tǒng)考核,也有分析能力、開放視角、理性思維、價值情感等層面的關鍵素養(yǎng)考查。我們應堅持第一課堂主陣地,組建學習小組,以論壇為載體,圍繞黨史關鍵議題,考核學生的黨史知識面廣度、議題分析的思維能力、對網(wǎng)絡現(xiàn)實問題的辨別判斷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設置的議題往往具有較大的爭議性,充分觀照了網(wǎng)絡新領域各種思潮的交鋒對峙。以筆者所帶班級為例,班級設置了固定的“維新論壇”,既有教學課堂上的小辯論,也有每兩周一次的固定辯論環(huán)節(jié)。其中,每兩周一次的“維新論壇”,需要學生提前收集網(wǎng)絡信息,關注時事,自主組建小組,商議流程,對學生的組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使學生黨史學習的成效得到檢測、反饋和集中展示。
(二)激活實踐第二課堂,體悟紅色情感
學以致用,學史明志、崇德是黨史學習的重要目標。教育對象的切身感知依賴于一定的內容與形式。從內容上看,學生身邊的事和物能夠消弭因空間距離造成的陌生感,也是學生黨史學習成效的最佳檢驗場所。寧波地區(qū)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文化根脈更是綿延不絕。我校充分利用校外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接觸黨史活資源、走進歷史“現(xiàn)場”,充分利用紅色教育基地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激活與開發(fā)實踐“第二課程”,用身邊的事和物來充實觀點,具有良好的內化效益。通過實踐第二課堂,讓學生完成對應的研學任務,寫感想、說黨史小故事,篤行而崇德,將愛家鄉(xiāng)與黨史學習相結合,學生在研學的過程中積極撰寫感悟,讓守護鄉(xiāng)土的文化情懷成為看得見的文字。
(三)用好校園活動大課堂,一展紅色風采
校園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課堂之外的校園活動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質的保障。我校每年都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外語節(jié)到“一二·九”演講比賽、學子大講堂、開學校園探秘活動、“紅五月”歌詠比賽等,學生全員參與,重視度高,是不少學生、班集體一展風采的平臺。學校搭建學生黨史學習成效展示的舞臺,讓黨史學習教育真實可現(xiàn),我們依托校園傳統(tǒng)活動,融入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展示的相關內容。通過組織校園黨史專題手抄報評比、黨史知識競答等多樣態(tài)活動的載體,讓黨史學習的成效真實可見,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回應與解答了黨史學習教育“學得怎么樣”的問題。每年,我們通過選修課組建興趣小組,訓練代表參加“高外學子大講堂”,與政教處協(xié)調聯(lián)合舉辦黨史學習手抄報比賽、開展黨史知識競答活動、征集黨史學習小論文等。這些校園活動既檢驗與展示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實際成效,又進一步擴大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影響力,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黨史學習的探索之中。
總之,黨史學習教育是我?!按笏颊苯逃剿鞯闹匾獓L試,分類視角的內容聚焦、敘述維度的路向探索、活動呈現(xiàn)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就種下紅色文化信仰的種子,相信未來他們在自主發(fā)展的道路上必將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