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元琦
《3~6 歲兒童學(xué)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親近大自然,有觀察、探索周圍事物、現(xiàn)象變化與發(fā)展的興趣,初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痹趥鹘y(tǒng)的種植活動中,幼兒往往按照教師的安排,被動地播種、施肥、澆水等。植物生長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同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種植活動中,如何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是教師思考和實踐的方向。
案例:“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边@個充滿童趣的謎語,使花生從眾多種子中脫穎而出,為中班幼兒開啟了一場新奇的花生種植之旅。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花生一直沒有發(fā)芽。佳佳輕輕撥開泥土一看,竟然找不到花生種子了?!盎ㄉN子消失了!”“花生去哪兒了?”“為什么花生不見了?”……大家紛紛翻找泥土里的花生,發(fā)現(xiàn)幸存的花生只剩兩三顆。回到教室,幼兒問教師:“那么多花生,究竟去哪里了?是被偷吃了嗎?”教師反問:“誰會來偷吃呢?”諾諾說:“種植區(qū)一直都有很多小鳥,我覺得小鳥偷吃掉了。”其他幼兒附和道:“對!一定是小鳥吃掉了!”接下來的幾天,在自由活動時間,幼兒都會暗中觀察花生地是否有“小偷”出現(xiàn)。
教師問:“小鳥偷吃花生怎么辦?”諾諾回答:“可以趕走它們??墒?,我們不能一直待在花生地里?!睘疄f:“農(nóng)民伯伯種地會做稻草人,小鳥看見稻草人,就不敢來了。”經(jīng)過交流,幼兒決定制作稻草人。教師還播放了有關(guān)稻草人的視頻和圖片,并組織幼兒搜集制作所需的材料。
感悟:一是捕捉幼兒興趣,積極回應(yīng)。由于花生一直不發(fā)芽,佳佳主動提出撥開泥土一探究竟。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教師積極回應(yīng),為幼兒提供探索的機會。二是基于幼兒問題,引導(dǎo)探究。在了解到 “小鳥天敵”是稻草人時,幼兒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怎樣制作稻草人?將這一問題轉(zhuǎn)化為幼兒經(jīng)驗,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和引導(dǎo)。
案例:自從有了稻草人“守護”,小鳥不敢再來了。幼兒再次播種,但是一段時間后,花生種子仍然沒有發(fā)芽。
諾諾急著說:“小鳥都不敢來了,為什么還是不發(fā)芽?”佳佳說:“花生會不會被螞蟻吃掉了?”一段時間里,幼兒為此愁眉苦臉?!肮烙嬍悄睦餂]做好?!薄笆翘鞖馓鋯??”“是不是要多澆水?”……幼兒紛紛猜測起來。教師并沒有立即介入指導(dǎo),而是以問題為導(dǎo)向,對幼兒說:“老師也是第一次種花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時,辰辰建議:“我們應(yīng)該去問問種過花生的人,他們可能知道。”
通過采訪,幼兒了解到大班曾經(jīng)種過花生,大班老師告訴他們:“花生喜歡潮濕,發(fā)芽的時候需要很多的水,最好每天澆水?!贝蠹荫R上拿起小水壺,給花生地澆水。沒過多久,花生終于發(fā)芽了。
感悟:一是多方助力,解決問題。雖然重新播種后,花生仍然不發(fā)芽。但從幼兒的猜測中可以看出,他們有一定的經(jīng)驗,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教師擔負起促成“人和”的重要角色。二是運用表征,建構(gòu)經(jīng)驗。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需求,要想讓幼兒能夠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的旁觀者,觀察、分析幼兒出現(xiàn)的情況。
案例:諾諾說:“我種的花生開花了!”一下子,這株花生成了種植地里的焦點。佳佳說:“開的花是黃色的,好漂亮呀!”諾諾問:“我種的花生上面好像有白須,是花的小尾巴嗎?”
回到教室,幼兒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jié)果”。佳佳說:“我覺得長在外面方便,就像我們種的番茄一樣,一看就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吃了?!苯處煾嬖V他:“花生喜歡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只有喝飽水才長得快?!背匠秸f:“我們可以給花生寶寶造一個能夠擋住陽光的房子?!苯處熣f:“可以。用什么材料呢?”“用黑色垃圾袋?!薄坝眠@個涂了顏料的瓶子?!薄變杭娂娬f出自己的想法。
感悟:在種植活動中,諾諾表現(xiàn)出較強的觀察力,佳佳和辰辰也有較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始終凸顯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自主參與,大膽探索,積極實踐,不斷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