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開忠
關鍵詞: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障礙與解決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下簡稱民間文藝作品),這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不過,近年來,同世界上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一樣,我國既面臨著傳統(tǒng)文化遺產急劇消失的風險,也面臨著大量民間文藝作品被來源地社群以外的人任意開發(fā)利用甚至被歪曲的問題。例如,2015年,某喜劇演員在上海一家衛(wèi)視的娛樂節(jié)目中,惡搞“木蘭從軍”,劇中的花木蘭被父親騙去從軍,貪吃膽小,完全顛覆了千百年來人們心目中的花木蘭“忠、孝、貞、烈、義”形象。節(jié)目播出后,立即遭到河南商丘市虞城縣木蘭故里眾多觀眾的抨擊。民間文藝作品的法律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此可見一斑。但是,由于國際社會多年來未就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達成共識,我國相關立法也遲遲未能出臺,導致人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存在嚴重分歧。在司法實踐中不同地方的法院裁判標準也不一致,不利于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和傳承。
在我國,民間文藝立法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且具有緊迫性?!丁笆奈濉眹抑R產權保護和運用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制定傳統(tǒng)文化、民間文藝、傳統(tǒng)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版權工作“十四五”規(guī)劃》中更是具體提出“啟動并持續(xù)推進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并就相關問題予以部署。為此,本文將探析我國在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上存在的障礙及原因,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推動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立法工作。
二、我國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上的障礙
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是一個國際難題,我國亦不例外。雖然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并著手相關立法,但迄今未形成共識。具體而言,我國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上存在如下障礙。
(一)無可供借鑒的國際立法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際社會就開始探索和解決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最初嘗試利用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例如《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1971年修訂文本在第15條第4款增加了對“作者身份不明的未出版的作品”的保護,以便將民間文藝作品納入公約的保護范圍之內。1976年2月,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協(xié)助下通過的《發(fā)展中國家突尼斯版權示范法》也嘗試將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納入傳統(tǒng)版權制度中。隨后,喀麥隆、剛果等非洲國家開始在其《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但是,民間文藝作品與普通作品的差異很大,現(xiàn)行《著作權法》的許多規(guī)定難以滿足保護的需要。近年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著手制定一部新的國際條約——《保護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條約》,它既吸收版權制度里的一些規(guī)定,也結合民間文藝作品的特點作出一些特殊規(guī)定。盡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馬里、幾內亞、智利等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都支持以知識產權模式來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但發(fā)達國家普遍認為民間文藝作品處于公有領域而反對給予其知識產權保護,這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期望相距甚遠,難以達成共識。由于國際上不存在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制度,難以為我國的相關立法提供借鑒。
(二)國內立法躑躅不前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逐漸意識到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的重要性,在《著作權法》制定和修改過程中也一直關注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1990年制定的《著作權法》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但由于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復雜性,時隔30多年,這一保護辦法都沒有出臺。2014年9月,國家版權局曾發(fā)布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但因民間質疑聲音過多而夭折。與此同時,我國于201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下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從公法的角度對于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保護并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但是,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具有私法性質,在保護方式上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公法的保護。因此,該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北M管在起草該法案的過程中,有關立法部門曾經醞釀寫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保護條款的方案,但因爭議太大而未獲得采納。此外,國務院頒布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制作、出售假冒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署名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作品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該條例保護的對象是制作民間文藝作品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署名權,而非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版權。
由于缺乏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立法,民間文藝作品在傳承和發(fā)展中產生了不少問題,如不標明來源地而使用民間文藝作品的行為、歪曲民間文藝作品內容或貶損性使用民間文藝作品的行為等,都嚴重傷害了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精神利益,民間文藝作品使用中缺乏惠益分享機制而使來源地的社群無法從作品的使用中獲益,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利用缺乏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而使傳承人難以獲得財產權益并影響了民間文藝的傳承。
(三)司法實踐中的爭議不斷
近年來,商業(yè)性的民間文學藝術“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公益性的民間文學藝術“傳承性保護”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從而使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司法案件不斷增多,其數(shù)量已達數(shù)百件,內容廣泛涉及民間文藝作品應否保護、民間文藝衍生作品如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相關的商標權問題,等等。由于我國尚未出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專門法律,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舉步維艱。這樣一來,個別法院就以法無明文規(guī)定而拒絕受理相關案件。例如,在“廣昌縣甘竹鎮(zhèn)圖石村赤溪村小組與魏葉國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中,廣昌縣甘竹鎮(zhèn)圖石村赤溪村小組認為廣昌甘竹曾氏宗族對《孟姜女送寒衣》這部孟戲享有版權,被告魏葉國在其所著《廣昌孟戲》一書中引用《孟姜女送寒衣》劇本時未注明該劇本源自甘竹赤溪曾家,并在《廣昌孟戲》一書中歪曲該部孟戲的傳承歷史、歪曲劇本部分內容,其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江西省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涉案孟戲系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第六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之規(guī)定,在國務院尚未出臺正式的保護辦法之前,本院審理該類案件沒有法律依據,故應當駁回原告起訴?!辈贿^,實踐中也有一些法院根據版權原理審理了一批有影響的案件,如“烏蘇里船歌”案、“千里走單騎”案、“三姐”案等,合理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社會反響良好。
此外,由于沒有相關立法作指引,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只能根據法學原理進行審判,因此不同的法院對于民間文藝作品的概念和范圍,民間文藝作品的權利主體、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期限、權利限制等問題的理解也存在明顯不同,從而導致判決結果有一定差異。筆者收集和整理了近年來各級法院審理的80余件民間文藝作品版權糾紛的判決書,發(fā)現(xiàn)當事人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民間文藝作品權利人的精神權利的保護以及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財產權利保護,而我國學者經常討論的民間文藝作品權利人的財產權利保護糾紛很少。最近,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在全國開展了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一些試點地區(qū)的工作人員對民間文藝作品的概念、范圍及保護方式存在爭議,也希望能盡快出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條例。
三、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障礙產生的原因
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之所以存在一些障礙,主要由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理論研究薄弱
在理論界,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問題一直爭議不斷。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者一般采取“絕對保護論”,他們認為,民間文藝作品應當受《著作權法》保護,其權利主體屬于國家,他人使用民間文藝作品必須向國家指定的機構付費,收取的費用屬于國家而非每個社區(qū),該費用用于支持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民間文藝作品永久受法律的保護。但發(fā)達國家的學者則反對上述論調,主張采取“否定版權保護論”,即認為不能用《著作權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首先,民間文藝作品不屬于個人創(chuàng)作成果,而版權法律只保護個人創(chuàng)作成果而不保護集體創(chuàng)作成果;其次,已有的民間文藝作品處于公有領域,缺乏獨創(chuàng)性;再次,民間文藝作品不符合《著作權法》的固定性要求;最后,財產權利的保護期限是以個人作者為參照來計算,民間文藝作品不是個人創(chuàng)作的,故無法計算其保護期限。顯然,上述觀點否定了通過版權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的可能性,有利于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民間文藝作品的開發(fā)利用。
在我國,學者們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問題上的爭論極為激烈,很難形成共識。支持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學者提出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將民間文藝作品視為普通作品而給予版權保護,或者對版權制度進行一定改造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另一種是在版權體系之外構建一個特殊權利保護模式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盡管上述學者就保護的客體、權利主體、權利內容、權利限制、法律責任等方面都提出了較為完整的方案,但彼此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也與司法實踐的做法不盡一致。反對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學者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意見,如有學者認為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地區(qū)文化發(fā)展極不平衡,如果簡單地將版權制度移用于國內民族民間文化領域,有可能影響到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影響到民族團結,甚至極有可能引發(fā)或加劇地區(qū)之間的文化資源爭奪,既不利于文化繁榮和文化融合,也會影響到民間文學藝術本身的創(chuàng)新和傳播。還有學者認為我國社會缺乏采用版權制度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的迫切性,以版權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其做法與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相悖,也不利于解決民間文藝失傳的問題,故國家沒有必要專門制訂以版權法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的行政法規(guī)。
由于理論界關于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的爭議過于激烈,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無法為立法提供理論指導,所以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時也未拿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具體方案,國內相關研究也陷入了低潮。筆者認為,之所以形成理論研究薄弱的局面,主要是研究方法存在問題:一是盲目移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而不加改變,或者盲目接受發(fā)達國家的理論而不予批判;二是理論脫離實際,僅從外國立法資料上進行研究而很少到實踐中調研,從而使研究結論脫離中國國情;三是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僅進行比較研究而忽視了法理分析。
(二)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和保護,政府部門和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但對于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偏重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主要采取行政保護方式,在性質上屬于公法,該法不能解決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版權保護及民間文藝衍生作品創(chuàng)作人的版權保護問題。
在實踐中,往往存在如下幾種不重視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情形:一是部分管理人員對于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重視不夠。一些管理人員認為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只涉及出版問題,還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給予了保護而不需要再規(guī)定版權保護。此外,一些地方版權登記機構在開展版權登記工作時都沒有明確區(qū)分原始的民間文藝作品與民間文藝衍生作品。二是公眾對于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缺乏認識。不少民間文藝作品傳承人都認為民間文藝作品處于公有領域而不需要版權保護,也不能分清原始的民間文藝作品與民間文藝衍生作品在版權保護上的差異,更不能意識到保護民間文藝作品或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版權有利于保護傳承人的經濟利益而解決民間文藝作品傳承難的問題。同時,一些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創(chuàng)作人也不清楚使用民間文藝作品是否需要獲得授權和付費,更不清楚自己是否對衍生品享有版權,更未及時進行衍生品版權登記。筆者認為,只有加強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才能解決上述問題,激發(fā)人們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民間文藝作品的積極性,推動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和傳承,促進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三是法院在處理民間文藝作品版權糾紛案件時缺乏經驗,有些法院對于此類案件的審理重視不夠。
四、消除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障礙的解決路徑
隨著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對于提升全社會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意識、強化民間文藝版權創(chuàng)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推動民間文藝版權資源流動和版權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必須及時破解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困境,筆者認為,我國一方面應當加強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應當對立法中的難點問題進行研究,加快推動相關立法。具體而言,在進行立法時應當解決好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協(xié)調公法保護與私法保護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公法對于民間文藝作品提供了一種公法保護,但其立法目的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其保護方式主要以行政保護為主,其保護手段有獎勵、表彰、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等等。而在我國實踐中,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的社群渴望能對其祖輩創(chuàng)作作品的精神利益進行保護,希望能對上述作品進行傳承和發(fā)展,這都涉及對社群及社群成員這些民事主體的民事利益的保護問題,而非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具體而言,民間文藝作品涉及的民事利益主要包括民間文藝作品中的精神利益、民間文藝作品中的財產利益、民間文藝衍生作品中的精神利益、民間文藝衍生作品中的財產利益、民間文藝作品傳承人的利益、民間文藝作品或民間文藝衍生作品表演者的精神利益和財產利益、民間文藝作品或民間文藝衍生作品其他傳播者的利益,等等。顯然,上述利益的主體都是民事主體,涉及的利益都是民事利益。版權制度具有激勵功能,通過對社群及社群成員利益的版權保護,有利于激勵社群成員對傳統(tǒng)民間文藝作品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因此,保護民間文藝作品,既要發(fā)揮《著作權法》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公法的補充保護作用,但應明確界定兩者的保護方式。
(二)合理協(xié)調版權保護與其他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
版權保護是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從實踐看,其他知識產權立法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對于民間文藝作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具體包括如下幾種方式:一是商標法保護。來源地社群可以將民間文藝作品的名稱、角色等要素注冊為商標,防止他人非法使用。對于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以外的人惡意將民間文藝作品的名稱、類型、角色搶注為商標,產生社會不良影響的,來源地社群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商標局也可以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例如,“楊柳青年畫”是天津民間工藝三絕之一,享譽海內外,但“楊柳青年畫”曾被江蘇省一名自然人搶先提出注冊申請,后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以“有不良影響”為由予以駁回。二是地理標志法保護。來源地社群可以將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名稱注冊為地理標志,以防止他人生產和銷售假冒產品。三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對于假冒民間文藝作品的行為,可以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傊?,各類知識產權立法調整的法律關系和保護方式不同,綜合運用各種保護方式,更有利于保護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及其他民事主體的合法利益。
(三)合理協(xié)調理論繼受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
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需要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因此提出科學的理論是正確立法的前提。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者提出的“絕對保護論”混淆了公法和私法的調整范圍,關于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及保護期限的界定都與民間文藝作品實踐不符,與著作權理論存在沖突,因此不值得我國借鑒。發(fā)達國家提出的“否定版權保護論”沒有對民間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作出準確的分析,關于民間文藝作品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論斷不準確,將固定性作為民間文藝作品受版權保護的必要條件的觀點不正確,關于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期限不能計算的觀點不全面,忽略了民間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從而使人們誤以為不能用《著作權法》來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筆者認為,對于已有的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理論不能盲目地照搬或否定,而應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情況,結合版權原理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新。我國可以采取“相對保護論”,即在遵循版權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結合中國國情,適當確定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權利客體、權利主體、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期限、權利限制措施及國際保護規(guī)則,而不是一刀切式地不保護或全保護。
(四)合理協(xié)調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應當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即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理論應當適應我國的國情,考慮我國司法實踐情況,兼顧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習慣,從而使相關立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從司法實踐看,民間文藝作品版權糾紛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民間文藝作品精神權利的保護、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財產權利的保護上,因此立法應當重點對上述問題進行規(guī)范。其次,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期限上,我國一些學者主張對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中的財產權利進行永久保護,但是,我國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年代久遠的民間文藝作品的經濟權利的保護有時間限制,例如法院在“顏成才與吳世林、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南寧市和誠印務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糾紛案”“何承文與農敏堅等出版社糾紛案”“黃泉福與王心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等案件中,都認為年代久遠的民間故事、民間歌曲、民間人物塑像已進入社會公有領域而允許人們自由使用。顯然,堅持永久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經濟權利的觀點與司法實踐產生了沖突,容易形成對民間文藝作品的獨占而影響公眾獲取和利用相關知識,更不利于民間文藝作品的傳承、發(fā)展和利用。再次,民間文藝作品由來源地的社群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該社群一般根據習慣法對于民間文藝作品的利用進行管理,要求社群成員按照來源地社群的傳統(tǒng)習慣使用作品,不得對作品進行虛假性、貶損性或誤導性使用,但允許成員根據習慣免費使用民間文藝作品。例如,1994年,澳大利亞法院受理了米爾普魯魯、班杜克·瑪麗卡等人與印多芬等公司一案。米爾普魯魯、班杜克·瑪麗卡是土著部落雍古(Yolngu)的成員。根據該部落的習慣法,創(chuàng)世者形象屬于部落共有,而以該形象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和使用該設計的權利屬于部落中傳世者形象的持有人。該持有人可以決定創(chuàng)世者形象可否用于藝術品、由誰來創(chuàng)作以及復制的條件。在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對用于祭祀的民間文藝作品在使用時也有特殊要求,因此,在對民間文藝作品進行版權保護時,應當將習慣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律淵源,同時應強調任何人都應按照來源地社群的傳統(tǒng)習慣使用作品,不得對作品進行虛假性、貶損性或誤導性使用。同時,為了照顧社群成員的利益,應當允許社群成員根據習慣免費使用民間文藝作品。
(五)合理協(xié)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首先,從司法實踐和調研情況看,有關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精神權利保護、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保護問題上,因此立法應當重點解決這些主要矛盾。民間文藝作品來源地社群的財產權利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幾乎不存在,因此不應作為立法的重點。其次,由于各國政府和學者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問題上爭議很大,許多觀點幾乎水火不相容,要達成共識幾乎不可能。我國在處理該問題時,如果將精力放在次要矛盾上,即使再花上五十年也難以出臺立法,因此,我們應當求同存異,本著解決問題而非激化矛盾的原則來推進立法工作。例如,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不同民族的人們彼此表演對方古老的民間文藝作品,無需獲得許可,已形成習慣,也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在此背景下,如果硬要公眾在使用這些已處于公有領域的作品時獲得許可,將使上述作品的表演和傳播難以為繼,同時容易激化民族矛盾。因此,在長期的習慣中形成的民間文藝作品使用規(guī)則,不應輕易改變,更不能激發(fā)新的社會矛盾。
(六)合理構建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規(guī)則
在構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規(guī)則時,應當兼顧民間文藝作品的保存、保護、利用和發(fā)展,而不能僅側重某一方面。為此,在界定權利客體時,應區(qū)分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間的關系,合理界定民間文藝作品的內涵和外延,反對將一些與民間文學藝術相關但不屬于作品的對象納入保護范圍;在確定權利主體時,應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guī)定及習慣法將民間文藝作品的來源地社群認定為權利主體;在確立權利內容時,應區(qū)分作品中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兩方面的內容。充分重視對精神權利的保護,特別是要制止對民間文藝作品的歪曲性使用或貶損性使用,應適當兼顧對財產權利的保護;在權利保護期限方面,應合理協(xié)調版權保護與公有領域保護之間的關系,確定適當?shù)陌鏅啾Wo期限;在權利限制方面,應結合民間傳統(tǒng)習慣及現(xiàn)有的版權限制制度合理確定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限制規(guī)則,以推動民間文藝作品的利用和發(fā)展。
應當注意的是,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既是一個版權問題,也是一個人權問題?!堵?lián)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在序言中強調要尊重和促進土著人民因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及其文化、精神傳統(tǒng)、歷史和思想體系而擁有的固有權利,尊重土著知識、文化和傳統(tǒng)習慣,并在第11條規(guī)定,土著人民有權奉行和振興其文化傳統(tǒng)與習俗。各國應通過與土著人民共同制定的有效機制,對未事先獲得他們自由知情同意,或在違反其法律、傳統(tǒng)和習俗的情況下拿走的土著文化、知識、宗教和精神財產,予以補償,包括歸還原物??梢?,該條約從人權保護的角度規(guī)定了民間文藝作品在使用時應當遵守知情同意原則。為此,《保護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條約》的草案第5條既重申了知情同意原則又規(guī)定了惠益分享原則,即社群以外的人獲取民間文藝作品應當獲得社群的同意,社群有權從他人使用民間文藝作品的收益中獲取合理的報酬,這是人權保護原則的體現(xiàn)。因此,我國未來在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版權保護條例》時可以引入知情同意原則和惠益分享原則。對于已處于公有領域的民間文藝作品,使用人雖然在使用時不需要獲得許可,但根據惠益分享原則可以給予來源地社群適當?shù)难a償。當然,補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現(xiàn)金補償、實物補償、提供就業(yè)機會,等等。
(七)合理協(xié)調民間文藝作品創(chuàng)新和利用的關系
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離不開對民間文藝作品的傳播、利用和發(fā)展,因此也涉及相關當事人的權益保護問題。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僅對普通作品的改編、表演、錄音錄像、廣播等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有關民間文藝作品改編、表演、錄音錄像、廣播等引起的糾紛,法院一般參照有關普通作品的規(guī)定來審理。筆者認為,民間文藝作品的整理、改編、表演、錄音錄像、廣播等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應當在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條例中作出詳細規(guī)定,如賦予民間文藝作品整理人、改編人就其整理和改編的民間文藝衍生作品享有相應的版權,賦予民間文藝作品傳承人、收集記錄人就其勞務成果享有獲酬權,賦予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及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就民間文藝作品或民間文藝衍生作品的表演、唱片、廣播信號分別享有鄰接權。
(八)合理協(xié)調民間文藝作品國內保護和國際保護的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間文藝作品在不同國家的傳播越來越普遍,極大地推動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榮。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認為,民間文藝作品是其本國的財富,外國人在使用時應當付費。在我國實踐中,一些國外優(yōu)秀的民間文藝作品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已在我國長期流傳并被免費使用。近年來,我國也出現(xiàn)了因翻譯、改編國外民間文藝作品而發(fā)生版權爭議的案件,如“太白文藝出版社與齊明敏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就涉及《一千零一夜》譯文的版權問題。由此可見,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不僅關系著中國人的利益,而且也關系到外國人的利益。對于版權涉外保護問題,《伯爾尼公約》規(guī)定了國民待遇原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在制定的《保護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條約》的草案也采用了該原則。筆者認為,我國作為《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未來在處理民間文藝作品版權爭議案件時,應當堅持國民待遇原則,在對等的基礎上對外國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進行保護。這有利于我國民間文藝作品版權權利人的利益在國外獲得對等保護,從而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五、結語
民間文藝作品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版權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困難重重,但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在不斷探索,尋求解決之策。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應當加快推進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保護立法進程,及時解決民間文藝作品的保存、保護、利用和發(fā)展中產生的糾紛,以版權保護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使民間文藝作品在保護中薪火相傳、弦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