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功課的名稱,是解放后才有的。同志們覺得很奇怪,解放前不講語文?解放前有的,它不叫語文課,小學里叫國語,中學里叫國文,兩個名字實際上是一樣東西。那么,怎么有語文這個名稱呢?解放初期有一個出版總署,底下有一個編審局,就是現(xiàn)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務是編教科書。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tǒng)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在里頭工作的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后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但是,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因此,在小學里且不說,中學里頭就有很多老師把這門課當作文學來教了。這何以證明?中學課本里頭的課文,老師常常就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分析,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然后中心思想,然后段落大意,寫作特點,層層分析,這是分析文學作品呀,作為一種語言文字的東西來講,是不要這樣分析的。作為語言文字,那些字、詞不好理解,老師應該解釋,那些句子結(jié)構(gòu)比較特別,老師也解釋一下,這是作為語言文字來教。從語言課來說,原則上應該是同學不懂的老師講一講,同學懂的老師不必講,用不到這樣一層層的分析,當作文學作品才這樣,所以對于語文課的理解就有分歧了。
——呂叔湘(摘自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蘇州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