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事制度的下步改革,籠而統(tǒng)之就是要“大道至簡”“非誠勿擾”“良政善治”
針對當前商事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和下一步改革的舉措,我曾有感而發(fā),籠而統(tǒng)之地談了三點意見:一是“大道至簡”,二是“非誠勿擾”,三是良政善治,三者必不可少。
呼吁“大道至簡”,是希望多去除一些當下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諸多“要不得”?!按蟮乐梁啞奔磳W會做減法、求簡化,讓市場主體易記好懂、切實可行?,F在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恐怕都有這么一個通病,那就是系統(tǒng)內的會議太多、部署太多、文件太多、規(guī)定太多。其進一步外化的結果,就是套路太多、要求太多、考核太多、叨擾太多。如果這僅僅是機關里“內卷”便也罷了,但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部門,內卷的結果必定是對社會和市場的“外卷”。內外都卷的表面現象,是“一刀切、運動式”,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分解謬誤、合成謬誤”。一旦“規(guī)定動作”過度有余,“自選動作”嚴重不足,其深層影響,就是市場主體內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相對弱化,而上層建筑的事務、人員和經費全面增加。
呼吁“非誠勿擾”,是希望改掉“偽群眾路線”的種種做法?!胺钦\勿擾”即沒事不要老往企業(yè)里跑。您一出動,企業(yè)就得當作“頭等大事”,打亂了原本的節(jié)奏來應付您。政府的管理工作,說到底就是毛澤東同志當年倡導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F在的毛病主要是,從“本本”上來的多,而從實際中來的少;從上級精神來的多,從群眾訴求來的少。如果決策部署,的確是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悉心聽取基層反映得來的,那下去推動貫徹落實倒也無可厚非。但問題往往是,這些“從群眾中來”的基本功并沒有做到家,一大堆的決策和舉措就都出來了。更要命的是,事無巨細,上下一般粗,又一竿子插到底。大抵來說,越往上去,應該是越宏觀、越綜合、越原則;越往下走,越要結合本層級的實際去深化、細化、實操化。
什么是“偽群眾路線”做法呢?調查研究本是好事,但如今卻變成了事先踏勘、選好“點位”,篩選“群眾”、精心排演;然后前呼后擁,嚴格程序、一溜擺拍;最后濃墨重彩、“閃亮呈現”,聽不到真話,看不到真實。“現場辦公”原本也是好事,但如今既經彩排,無非再煞有介事地出演一回。事先安排議程時,早已有“幾不碰”的潛規(guī)則大行其道:諸如難事不碰、公案(易引發(fā)攀比的)不碰,沒人“背鍋”的不碰、非百分百辦成的不碰。其效果,自然就是開場鑼鼓還沒敲,什么時候應當鼓掌、起立,都已經了然于胸了。
行為來自于認知。作為政府部門和行政官員,從認知上恐怕還需要對“治”字,來一個再學習、再體悟。我的感受,至少要從以下兩個角度來把握:
一是從“管理”和“治理”的角度看。一般說來,我們還是比較習慣于“我管你理”的單向度認知。殊不知如今已更多地用“治理”來取代“管理”了。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倡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多(雙)向度治理。治理的“治”,體現的是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開放包容、兼聽則明和統(tǒng)籌兼顧,而不是簡單地“我為你好”的越俎代庖、包辦代替和一意孤行。政府和官員,是行政管理但更是現代公共管理的主體。只有以“治理”思維達成的管理,才是回歸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公共管理初心和使命。
二是從“法制”和“法治”的角度看。雖然現有法條和文件中,“法制”幾乎都寫成了“法治”,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潛意識還較多停留在“法制”的層面上。打個不太嚴謹但有點意思的比方:“法制”更多強調加強法律法規(guī)的“立改廢釋”工作,以便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但“法治”的內涵和指向,就比較寬泛和完整,不但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也即在嚴謹立法的同時,行勝于言,把嚴格執(zhí)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