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瑩
摘 要 初中文言文大單元教學螺旋式的結構化教學之下,教師需將整個單元的文本劃分成大單元基礎任務群、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大單元拓展任務群,指導學生依序展開學習。
關鍵詞 文言文 ?大單元教學 ?螺旋式結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促成學科知識的關聯(lián)性和結構化。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特定的主題和語文要素,注重單元文章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這要求一線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時要通過結構化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文言文單篇教學和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關系上,進行螺旋式的結構化教學能夠有效解決單篇教學和大單元教學的沖突。螺旋式的結構化教學首先確定大單元的主題或任務,并劃分大單元基礎任務群、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大單元拓展任務群。接著,教師引領學生依次完成大單元基礎任務群、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大單元拓展任務群的學習。通過這種螺旋上升結構,教師帶領學生從逐篇文言文字詞積累、文本內容解讀、主旨分析、藝術手法分析等較為固化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文言文學習方式,轉向大單元文本比較閱讀、群文閱讀、大單元問題探究等更為靈活多樣、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深度學習。螺旋式的結構化教學如下圖及下表:
圖1 ?螺旋式的結構化教學
一、大單元主題(任務)的確定與基礎任務群的劃分
在文言文大單元教學的螺旋式結構之下,大單元主題或任務首先分解為多個基礎任務群,這種基礎任務一般指向文言文字詞的積累、文章內容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感知等語文要素,涉及直覺、記憶、理解等淺層次的思維活動?;A任務群屬于基礎性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或群文閱讀等。
如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從內容上看,本單元選入的文本主題都為山水,都在山水之間寄寓情懷。為凸顯語文學科的大概念,可以將本單元的大主題擬定為“覽勝寄情”,繼而創(chuàng)設“跨越時空的研學”的學習情境,并進一步劃分出該主題下的基礎任務群——“我眼中的壯麗河山”,安排積累文言字詞,翻譯文章內容,理解、分析文章,概括景物特點,感知作者情感等任務。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將課文進行整合,選定處于長江流域的《三峽》《記承天寺夜游》《黃鶴樓》《渡荊門送別》作為基礎任務群中重點學習的古詩文,通過對比閱讀來引導學生掌握基礎任務群中涉及的語文要素及文言文閱讀方法。
二、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的劃分
螺旋式單元結構下,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是指在前一階段基礎性知識或能力的學習基礎上,學生的學習再進一步向更深層的思維活動中延伸,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及發(fā)掘更多學習能力的可能。
如統(tǒng)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可以設置“寫景手法分析”及“作者情感分析”兩個大任務,前一任務又可細分為“寫景藝術分析”及“情景關系分析”兩個小任務。兩個發(fā)展任務群可命名為“眼前風景面面觀”及“多情的河山”。選定描寫景物位于江南地區(qū)的《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錢塘湖春行》三篇古詩文作為學習文本,重點分析以上文本的寫景手法、情景關系及作者情感的成因。本層次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將學習內容及思維活動逐步走向深層。
三、大單元拓展任務群的劃分
螺旋式結構框架中,大單元拓展任務群指向的是文本隱含的語文要素,如文本背后人文信息或人文價值的挖掘。大單元拓展任務群涉及的思維活動有分析、歸納、比較、判斷、推理等高階思維。
如在統(tǒng)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設置“風景背后的故事”拓展任務群,要求學生以文本所處時代為依據(jù),對大單元文本進行整合、歸類,搜集時代背景信息,探究個人處于時代背景下的選擇。
根據(jù)時代背景劃分,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等途徑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信息與作者個人的人生選擇,探究時代背景下個人選擇對命運的影響,理解時代和個體的關系。
總之,文言文大單元教學需處理好單篇教學和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關系,“大單元基礎任務群”“大單元發(fā)展任務群”“大單元拓展任務群”的三級螺旋式結構可以有效地協(xié)調文言文單篇教學和大單元整體教學間的矛盾。同時,大單元結構化教學能跳出原本固化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將文言文知識的講授引向人文信息、文化價值的拓展,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從而自覺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本文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初中文言文深度教學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22049)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