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xiāng)無山,對我來說,無事訪山,便是尋訪住在遠(yuǎn)處的親戚、慢時光里的朋友。
山里的生活簡單,人在山中也變得簡單,在山間小村,我看到閑悠的人在村頭拱手閑談。
從前山中有高士,那些隱居山中的人,經(jīng)年累月在山中生活。山中木屋,小燈寂寂,粗蔬清酒,醉臥石上,拂松濤清風(fēng),溪中捉月;或于大雪來臨,在漫天飛絮中手舞足蹈……大山成全了他們,也刻畫了他們。山中雖清寂,卻有不俗的靈魂,這也是大山的魅力所在。
山中客,一個極易遐想的名字。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有“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詩人坐在郡齋里感覺很冷,便想起山中的朋友。他多想懷揣一壺老酒去看望朋友,可這黃葉落滿空山,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他呢?
登絕頂而小天下,山中有師和友?;驀[或吟,踏歌而行,心輕如云絮。我觀夜晚的山峰,相互敬重,相互謙卑,如幾個賢者,拱手而坐。
山中應(yīng)有師,石頭是吾師。石相似,卻各有不同,沉穩(wěn)、謙卑。多年前,在黃山中,同行一位寫詩的朋友走累了,想半道上折回,他像一只泄氣的皮球癱坐路邊石頭上歇息,喘著氣,抹著額上的汗。
但那天,我們沒有回頭。詩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寫了一首小詩:“凝視一塊石頭/它們是什么/是凝固的冰川,或是海的一部分/什么時候來到這里/粗糲地承受著吹千萬年/站成不變的姿勢?!?/p>
讀石,如讀書,讀山的神韻、山的氣度、山的紋路。雁蕩山中有許多大石頭,我喜歡那些刻在石頭上的字,大的,小的;長的,方的;粗獷的,秀麗的;一筆一畫的,龍飛鳳舞的;含蓄古樸的,頂天立地的……那些刻著字的石頭,在夏天摸上去冰涼。
山中應(yīng)有友,花樹是吾友。在古人眼中,野山的梅花如舊友。宋人謝枋得在武夷山中留下詩:“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他獨立青峰之上,面對著浩浩野水。山雨初歇,天地間一片寂寥,詩人自問:“我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像梅花那樣的品格啊?”山中巨樹見證時間的長度和寬度,樹影如瀑,似乎還能聽見那潺潺的光陰水流聲。
我喜歡看一人、一牛、一古樹的山中場景。清晨,農(nóng)人身披蓑衣,肩扛犁鏵,從濃蔭如蓋的古樹下經(jīng)過,抬頭看,是萬千光線穿透蒼郁綠葉,把光影篩下。
某年,在浙西南的麗水山中,我和朋友去拜訪一戶人家。盤山而上,半山處,站一蒼蒼古樹,華蓋如冠,冠徑十幾米。那戶人家,就在古樹旁邊。我們沿山道拾級而上時,主人早已站在樹下等候我們,旁邊還趴著一條大黃狗。古樹沉默,山中人話也不多,只是用微笑表達(dá)熱情。
其實,山中有許多好東西,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師或友。在山中,挖野蕨,掘山珍,撈溪魚……借山里人的石屋土灶,擼起袖子,山屋土灶,煮一鍋青精飯,煲一罐碧澗羹,桌上擺幾個小菜,閑坐堂屋,望著門外的天際線,發(fā)一會兒呆。
云石是吾師,花樹皆舊友。為俗事所累,常想起山。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