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久晴泥路足風沙,
杏子生仁楝謝花。
長是江南逢此日,
滿林煙雨熟枇杷。
明代詩人李昌祺的《小滿日口號》描寫了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黃杏、飄零的楝花和煙雨籠罩下的枇杷林掛滿成熟的果實。五月是枇杷成熟的季節(jié),唐代柳宗元有“寒初榮橘柚,夏首薦枇杷”的吟誦,宋代梅堯臣有“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的詩句。
我國栽種枇杷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漢代就有枇杷栽培,司馬相如《上林賦》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 枇杷橪柿,亭柰厚樸?!钡搅四纤危凌舜罅恳N到江南,戴復古的《初夏游張園》有“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的詩句。
到了明朝,枇杷成為主要水果樹種,江南栽植很普遍。據(jù)史料記載,當時蘇州太湖之濱的洞庭山地區(qū)所產(chǎn)枇杷最好吃,那時人們便運用嫁接技術(shù)改良品種,提升品質(zhì)。
枇杷果肉柔軟多汁,酸甜可口,風味鮮美,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是夏天水果中的極品,還具有潤肺、止咳、健胃、清熱的功效。枇杷花、核、葉、皮、根等有各自的功效。正因如此,明朝畫家沈周對家鄉(xiāng)的枇杷夸贊有加,曾題詩曰:“彈質(zhì)圓充饤,蜜津涼沁唇。黃金作服食,天亦壽吳人。”把枇杷的甘甜滋味描寫得如此誘人。
沈周愛吃枇杷,也喜歡寫枇杷,他有一首《枇杷》詩云:
誰鑄黃金三百丸,
彈胎微濕露漙漙。
從今抵鵲何消玉,
更有餳漿沁齒寒。
他更愛畫枇杷,傳世名作《枇杷圖》(見封二)形象地描繪了這樣一幅美景:翠綠枝葉間,掛滿了一蓬蓬金黃色的枇杷。該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立軸,紙本設色,縱132.7厘米,橫36.5厘米。全圖結(jié)構(gòu)嚴謹,運筆流暢。枇杷果以淡赭黃以沉著有力的筆法圈點而出,墨色清潤淡雅,層次感、分量感,表現(xiàn)得很精準,并略加暈染的方式呈現(xiàn)其立體感;枇杷葉以不同墨色調(diào)和花青,以區(qū)別其深淺榮枯翻轉(zhuǎn),樹葉邊緣的鋸齒形也被刻意表現(xiàn)出來,并以濃墨描繪葉筋脈絡,以豐富層次,增加力度。幾片葉子、一撮枇杷果和幾根短枝線條自左上傾斜而下,蒼翠的闊葉掩映金色的枇杷,冷暖色差鮮明,枝葉果實疏密有致,是明代文人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之作。
沈周出身富裕的書香繪畫世家,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yōu)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從未應科舉征聘,始終過著田園隱居生活。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沈周的花鳥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表現(xiàn)技法,或水墨,或設色,其筆法與墨法,在欲放未放之間,將詩文、書法入畫,滲透于繪畫筆墨之中的文人涵養(yǎng)。
沈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書法,早年初學趙子昂,又學沈度,后改學黃庭堅,并借鑒和臨摹了蘇東坡和米芾的書法,力求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語言而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其書法鋒利遒勁,結(jié)構(gòu)跌宕開闔,行氣自然,遒俊奇崛。他在《枇杷圖》右上題詩:“愛此晚翠物,結(jié)實一可玩。山禽不敢啄,畏此黃金彈?!弊阋娖涔α?。
(作者為文史學者、山東省棗莊市首批社科智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