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以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旨在探析自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互動過程中如何構建家國情懷,為當下自媒體內容創(chuàng)新提供借鑒參考,引導主流媒體積極利用新媒體、自媒體引導輿論,從而凝聚民族力量、促進民族團結。方法: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自媒體與主流媒體”“互動”“家國情懷”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利用“滾雪球”的方式在相關文獻中找到與研究主題更貼合的論文,綜合分析檢索得到的文獻,并得出相關結論、方法和意義。結果: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家國情懷已不再由主流媒體單獨構建,自媒體平臺也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分析得出,主流媒體在構建家國情懷時須增強內容的貼近性、拓寬國際化視野。結論:主流媒體和自媒體通過“前呼后應”,喚起受眾集體記憶;主流媒體通過專訪自媒體人“面對面”交流,實現引用和推廣的結合;最后,雙方共同發(fā)力助力家國情懷的國際化構建。綜合來看,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互動具有積極意義:雙方互動可以激勵自媒體內容創(chuàng)新,督促自媒體自我約束;維護主流媒體的權威,適應當下媒介發(fā)展規(guī)律;最后,形成良性的媒介關系,增強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能力。
關鍵詞:自媒體;主流媒體;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2023年8月,由兩個年輕的自媒體人“夏天妹妹”和“煎餅果仔”創(chuàng)作的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出圈”。該劇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變成“人形”后逃離大英博物館,與一名來自中國的記者在英國偶遇,最終小玉壺在這名記者的幫助下回到祖國的故事。該短劇一經推出,央視等主流媒體紛紛點贊轉發(fā),央視六套評論“小短劇也有大情懷”,國人心中的家國情懷被這部一集不到5分鐘的短劇喚起。所謂家國情懷,有學者認為它“主要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仁愛之情”[1]。
如今,自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突破了主流媒體和精英群體在設置家國情懷等宏大議題時的壟斷地位。自媒體平臺涌現出許多主動承擔文化傳播使命和責任的博主,自媒體憑借其互動性、趣味性等特點在喚起受眾集體記憶、構建家國情懷方面獲得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進一步彌補了傳統媒體在構建家國情懷時的嚴肅性等短板。同時,主流媒體憑借自身的權威性,在構建家國情懷等宏大議題時與自媒體互動,共同設置議題。
1 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互動形式
1.1 議題共振:構建和諧的輿論氛圍
如今,引導輿論不再只是主流媒體的責任,自媒體影響力的擴大使其在輿論引導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特征的自媒體,在傳播信息的同時能夠迅速回應公眾關切,在敘事內容和形式上有較高的自由度,這彌補了主流媒體因審核和媒體定位產生的信息滯后和內容局限。在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后,主流媒體可以依托專業(yè)團隊第一時間作出部署,全面了解事件后作出深度解讀,彌補自媒體信息傳播無序的短板。主流媒體上的重要議題可能出現在自媒體上,自媒體上影響力大的事件也會吸引主流媒體報道。例如,2022年由村民拍攝的“徐州豐縣一女子生育八孩”的視頻在網絡流傳,隨著事件的發(fā)酵,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后續(xù)報道,相關議題進一步被自媒體轉發(fā)評論。因此,“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兩大輿論場的互動、共振,對事態(tài)得到良性解決、構建和諧的輿論氛圍、營造開放的話語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實質性作用”[2]。
1.2 聯合出品:主流文化“破圈”傳播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自媒體要想脫穎而出,精心打磨內容是關鍵。當下,自媒體平臺優(yōu)秀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主流媒體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輔助。例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中國短視頻大會》集結了美食、動漫、劇作等8個賽道的優(yōu)秀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通過展演比拼,讓觀眾在不同風格的短視頻中看到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美食賽道的博主“雪姐花樣饅頭”將對“非遺”傳承與傳統節(jié)日的獨特見解融入美食創(chuàng)作中,時尚賽道的博主“雁鴻Aimee”用易拉罐制作傳統服飾,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出?!?。主流媒體與自媒體積極互動合作,自媒體貢獻內容,主流媒體貢獻傳播平臺,助力主流文化“破圈”傳播。
1.3 平臺合作:開展線下精品活動
隨著自媒體影響力的擴大,主流媒體與自媒體平臺合作并不局限于線上,線下的合作互動也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例如,2021年中國農業(yè)電影電視中心以“公益產品線下售賣”為主題策劃了大型線下農產品峰會,主持人肖東坡與網紅攜手帶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通過合作,自媒體與主流媒體在人才、平臺等資源方面實現共享和互動,這種線下合作有助于探索新的媒體模式和商業(yè)形式,為雙方提供全新的發(fā)展路徑和機遇。此外,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線下活動的開展匯聚了更多力量,在落實中央政策、解決社會問題、助推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未來,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的線下合作形式還有無限可能,研討會、公益活動、主題展覽等都是雙方可以嘗試的線下活動。
2 主流媒體在構建家國情懷過程中的優(yōu)化空間
2.1 增強內容的貼近性
主流媒體自身的定位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使其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時常缺乏貼近性,尤其是在涉及家國情懷這類嚴肅議題時,往往采用專題報道、紀錄片、現實題材電視劇等具有儀式性的傳播形式,難以吸引受眾持續(xù)關注。2012年,央視紀錄頻道聯合大英博物館和V&A博物館共同制作的兩集高清紀錄片《china·瓷》講述了中國外銷瓷與整個世界接觸和相互影響的故事,紀錄片中展現的獨特工藝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但由于紀錄片敘事風格較為嚴肅,傳播渠道局限于傳統媒體,所以該紀錄片鮮為人知。因此,主流媒體要順應自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個性化傳播的特征,增強內容的接近性和趣味性,打造更多類似《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爆款”節(jié)目。
2.2 拓寬國際化視野
主流媒體在傳播家國情懷類議題時主要面向國內受眾,因為此類議題往往與國家歷史、文化等緊密相關,國內受眾對本國的歷史、社會背景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所以更容易對家國情懷類議題產生共鳴,從而強化傳播效果。在全球化時代,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底蘊,讓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好的表現和傳遞,可以提升國家形象和聲譽,讓海外受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因此,主流媒體在傳播家國類議題的過程中,應積極創(chuàng)新家國情懷議題的國際化表達,兼顧國內受眾和海外受眾,減少“文化折扣”現象。
3 自媒體與主流媒體在《逃出大英博物館》中的互動
3.1 “前呼后應”:喚起集體記憶
在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之前,央視新聞就報道了“大英博物館被盜”的新聞,其中就包括多件來自中國的文物“失蹤”。“文物失竊”新聞“喚醒的正是我國關于近代戰(zhàn)火、落后、流離、屈辱與新生的集體記憶”[3]。大眾的視線再一次被拉回到那段艱難的歷史歲月。隨后,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將大英博物館展覽的文物擬人化,講述“文物們”渴望“回家”的故事,細膩的情感表達和感人的細節(jié)設計再一次戳中大眾的淚點,順應了現實的宏觀輿論形勢。在《逃出大英博物館》構建家國情懷的過程中,自媒體和主流媒體“前呼后應”,在“時間”上形成互動,短劇表達的文物“歸鄉(xiāng)”之情恰好安撫了受眾現實中無處釋放的憤慨,受眾能夠共情劇中文物的情感和歸家的愿望,在家國情懷的“呼喚”下,紛紛轉發(fā)評論,引起更大范圍內國人對文物歸還等相關議題的關注。
3.2 “面對面”:引用與推廣的互動
《逃出大英博物館》雖然是自媒體人創(chuàng)作的短劇,但內容飽含家國情懷,上線兩周,播放量就達到3.7億次,引起國人乃至海外受眾的關注和討論。該短劇的主題是“海外流失的文物渴望回家”,主流媒體需要抓住這次引導輿論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大英博物館內中國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不久,人民日報專訪《逃出大英博物館》主創(chuàng)“夏天妹妹”和“煎餅果仔”,他們向受眾講述了該短劇的創(chuàng)作初衷、劇中隱藏的細節(jié)等,人民日報在《下一站,瑰葭路(歸家路)!》這篇報道中將專訪內容與文物現狀結合,提出“文物最佳的歸屬是回到故鄉(xiāng)”的觀點。人民日報和《逃出大英博物館》主演的夢幻聯動反映了主流媒體引用自媒體的優(yōu)秀內容,與自媒體博主“面對面”交流互動,同時自媒體創(chuàng)作的內容在主流媒體的宣傳推廣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在二者互動合作的過程中,受眾的情感圍繞“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這一議題被影響,家國情懷隨之被持續(xù)喚醒。
3.3 共同發(fā)力:助力家國情懷國際化建構
家國情懷是一種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深厚的情感認同,能夠激勵人們?yōu)閲覍崿F特定目標而努力奮斗。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依存、命運與共,家國情懷的國際化建構有助于減少文化隔閡,促進文化交流和互動,建立更加包容平等的國際社會。由于“《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宏觀語境正是國人對中國文物的廣泛認知,海內外華人對于該短劇的敘事主題和象征意義的理解也不存在認知障礙”[4],因此《逃出大英博物館》同樣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如BBC(英國廣播公司)、新加坡《聯合早報》等海外媒體都對該短劇進行了報道,《環(huán)球時報》發(fā)起的議題“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對“文物回歸”的渴望與迫切心情,引起了埃及等與中國有著同樣遭遇的國家的共鳴。此外,《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敘事符號等方面進行了協商,避免了意識形態(tài)沖突,擬人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容易讓海外受眾產生共鳴,從情感上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自媒體貢獻優(yōu)秀內容,主流媒體發(fā)揮平臺的國際影響力,二者共同助力家國情懷的國際化構建。
4 自媒體與主流媒體互動的意義
4.1 激勵自媒體創(chuàng)新內容,自我約束
隨著自媒體成為內容創(chuàng)作和流量競爭的“角斗場”,涌現出了許多如“煎餅果仔”“夏天妹妹”等這樣優(yōu)秀的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雖然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依然是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代表。對自媒體人來說,創(chuàng)作的內容若能獲得主流媒體的轉載報道,就意味著獲得了官方認可,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和激勵自媒體的作用。一方面,能夠讓原本致力于內容創(chuàng)作的博主腳踏實地、深耕內容;另一方面,對于創(chuàng)作效果不佳的自媒體來說,優(yōu)秀的自媒體人在增加他們競爭壓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行業(yè)標桿”,能夠為他們提供靈感來源,挖掘和釋放創(chuàng)作潛力,從而構建一個“百花齊放”的網絡空間。
4.2 維護主流媒體權威,適應媒介發(fā)展規(guī)律
在我國,主流媒體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在引導輿論走向和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自媒體時代,受眾主體地位愈發(fā)突出,主流媒體傳播信息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媒體融合到媒體互動,主流媒體積極應對危機。在主流媒體舉辦的節(jié)目中,會引用自媒體平臺創(chuàng)造的“?!被蛘卟稍L優(yōu)秀的自媒體博主,如人民日報就《逃出大英博物館》專訪“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揭秘《逃出大英博物館》背后的故事,進一步縮小了主流媒體和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主流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嚴肅形象被打破。未來,自媒體將朝著縱深方向繼續(xù)發(fā)展,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的互動是一種雙贏,二者可以共同剖析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內涵,探索新的傳播方式。
4.3 形成良性的媒介關系,增強傳播效果
自媒體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速度已經超過主流媒體,主流媒體若將自媒體作為競爭對手,不僅難以維系自身發(fā)展,也不利于健康輿論格局的形成。構建家國情懷不僅需要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立足于各自的主體性,形成互動與合作關系,還在于受眾的情感配合。在受眾的刻板印象中,自媒體內容輕松有趣且短小精悍,而主流媒體則多以嚴肅的形象示人,內容多是對國家宏觀政策的解讀。自媒體要和主流媒體親密互動,主動承擔起時代重任,打開創(chuàng)作格局;主流媒體要積極借鑒自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利用群眾語言一改嚴肅的報道文本,借鑒和引用自媒體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促進受眾與媒體關系良性發(fā)展,最終喚起與構建受眾的情感。
5 結語
家國情懷是獨屬于中國人的、區(qū)別于其他國家人民的浪漫情感。新媒體時代,集體記憶的書寫和家國情懷的構建不再由主流媒體獨自承擔,自媒體的蓬勃發(fā)展能夠為構建家國情懷貢獻強大力量。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的互動成為構建家國情懷的重要方式,雙方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強化家國議題的傳播效果。自媒體和主流媒體可以共同設置相關議題,從而引起受眾關注與討論,同時,主流媒體要發(fā)揮自身國際影響力,自媒體內容要在敘事上注重共情傳播,從更完整的角度構建出一幅宏大的家國畫卷。
參考文獻:
[1] 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60-66.
[2] 余若瑤,張若云,孫志軍.突發(fā)性事件中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的互動與博弈[J].視聽,2018(3):184-186.
[3] 沈天赟,劉馥.共情傳播視角下網絡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敘事策略與傳播價值[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2):161-164.
[4] 王雪蓮,姜欣.轉文化傳播視域下我國文化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新策略: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4(1):92-97.
作者簡介:趙義惠(2000—),女,安徽淮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