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溫異常對長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澇的影響研究

      2024-05-14 12:27:03張靈熊開國郭廣芬張俊
      人民長江 2024年4期
      關鍵詞:長江流域

      張靈 熊開國 郭廣芬 張俊

      摘要:為研究長江流域夏季旱澇特征及其與海溫異常之間的關聯(lián)性,基于中國326個氣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資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長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澇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氣環(huán)流及前期海溫特征,并以2018年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溫異常對大氣環(huán)流的可能影響。結果表明:① 長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僅嘉陵江和岷沱江會表現(xiàn)出局部偏澇,全國為典型的Ⅰ類雨型,多雨區(qū)位于黃河流域及以北地區(qū)。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現(xiàn)出類拉尼娜的東冷西暖分布,同時黑潮區(qū)海溫偏低,西風漂流區(qū)海溫偏暖。受多海域協(xié)同作用,同期歐亞環(huán)流場上自西北向東南呈現(xiàn)出“+-+”三極型分布,東亞地區(qū)為自北向南“-+-”的EAP負位相。長江流域典型澇年,全國多為典型的Ⅱ類和Ⅲ類雨型,環(huán)流及海溫呈現(xiàn)出相反特征。② 2018年為典型的長江中下游偏旱年,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為歷史第4多,與長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態(tài)正位相類似,解釋方差達24%。③ 2018年前冬出現(xiàn)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風漂流區(qū)異常偏暖、NAT異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北,東亞沿岸出現(xiàn)EAP負位相,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強,東亞夏季風為1961年以來最強,同時副高脊線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帶北推至華北、西北地區(qū),岷沱江、嘉陵江異常多,而長江中下游異常少,為典型的Ⅰ類雨型。研究成果可為長江流域旱澇預測、水資源調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夏季典型旱澇; 海溫異常; Ⅰ類雨型; 拉尼娜; 西風漂流區(qū); 長江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 P426.616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4.016

      0引 言

      長江流域地處季風區(qū),受季風系統(tǒng)影響,氣候復雜多變。長江流域夏季氣候既與東亞夏季風系統(tǒng)中多個成員的相互協(xié)同作用有關,又受熱帶海洋等外強迫因子的影響,同時也與中高緯冷空氣的活動密切相關[1]。隨著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fā),旱澇等災害性天氣增多[2-3],例如,1990年代長江流域相繼發(fā)生了5次洪水,特別是1998年的洪水,受災面積達 2 120萬hm2,直接經濟損失達1 700多億元;2010年長江上游出現(xiàn)超1998年的罕見洪峰;2022年長江流域發(fā)生持續(xù)、極端的高溫干旱事件[4-7],給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同時給生產生活造成經濟損失[8]。因此,針對長江流域夏季降水旱澇的研究,一直都為熱點[9-12]。

      2018年汛期,長江上游嘉陵江、岷沱江遭受多輪強降水,嘉陵江亭子口水庫出現(xiàn)超50 a一遇的入庫洪水,岷江上游出現(xiàn)歷史最高水位洪水,而長江中下游高溫持續(xù),受高溫少雨影響,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干旱。2018年長江流域以旱為主但局部偏澇,這種空間分布是否具有代表性需進一步研究。眾所周知,2018年是一次弱拉尼娜(LaNina)事件的衰減年,針對2018年夏季的氣候異常成因分析,已有研究表明,2017~2018年的拉尼娜事件對東亞夏季風強度,以及對中國降水出現(xiàn)“南北多,中間少”起到了重要作用[13-14]。環(huán)流異常是導致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局地形成氣候事件的原因[15]。海洋外強迫異常又通過引起環(huán)流異常,同時也作為水汽的重要源地,可影響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等,導致強降水或持續(xù)高溫少雨的發(fā)生,最終形成洪澇或干旱等氣象災害[16-17]。實際上,2018年汛期前期,除了弱LaNina事件外,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海溫也相繼出現(xiàn)了異常,多海域的海溫異常對環(huán)流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2018年為例,探討不同海域異常海溫對長江流域典型旱澇的影響,以期為今后的流域旱澇預測提供更多的參考,同時科學服務長江流域水資源調度。

      1數(shù)據(jù)資料

      本文所用資料有NCEP/NCAR的2.5°×2.5°月平均再分析資料,包括海溫場[18]、海平面氣壓場,200,500,850 hPa高度場和風場。此外,還有國家氣象中心整編的中國地區(qū)326個氣象站1961~2020年月降水量資料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太副高)、Nino3.4區(qū)、北大西洋三極子(NAT)海溫指數(shù)、西風漂流區(qū)海溫指數(shù)等。

      2長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澇年分析

      通過將長江流域1961~2020年逐年夏季降水進行經驗正交分解(EOF),挑選第一模態(tài)正位相異常年(EOF對應的時間系數(shù)PC1>1,則為旱年)和負位相異常年(EOF對應的時間系數(shù)PC1<-1,則為澇年),通過差異t檢驗正、負位相年的全國汛期降水、同期大氣環(huán)流及前期海溫,來深入了解典型旱澇年的海溫、環(huán)流分布(圖1)。

      長江流域降水旱年,全國汛期為典型的Ⅰ類雨型,多雨區(qū)在黃河流域及以北,江淮流域大范圍異常少雨,而華南沿海一帶為相對多雨區(qū),但范圍和強度上均不如北邊多雨區(qū)。于長江流域而言,僅在嘉陵江和岷沱江局部降水偏多。普查各相似年,除1972年全國大部少雨外,其他9年均為典型的Ⅰ類雨型。前期冬季海溫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印度洋、黑潮區(qū)偏低,西風漂流區(qū)偏暖(圖2(c)),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至春、夏季,且西風漂流區(qū)偏暖持續(xù)增強。歐亞環(huán)流場上自西北向東南呈現(xiàn)出“+-+”三極型分布,西歐為正高度異常,巴湖至貝加爾湖為負高度異常,中國大陸至日本群島南部到西太平洋為正高度異常;東亞地區(qū)為EAP負位相分布(圖2(a))。以上研究結論,均與陳興芳等[19]的研究結論一致。

      長江流域澇年,全國汛期表現(xiàn)出Ⅱ類和Ⅲ類雨型,長江流域和東北至華北偏多,例外的是1996,1998,2020年,全國大范圍多雨。前期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及印度洋、黑潮區(qū)海溫偏暖,西風漂流區(qū)偏冷(圖2(c)),春季開始大西洋地區(qū)為弱的負位相,至夏季為明顯的負位相,東亞自北向南為EAP正位相分布(圖2(a))。

      3典型年2018年前期海溫異常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3.12018年夏季降水特征及大氣環(huán)流

      近5 a PC1逐年演變具有較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振蕩的特征(圖1(b))。1980年代以前長江流域處于偏旱時期,1980~2000年代為偏澇背景,2000年代至今PC1的年際振蕩更為明顯,如2016,2020年為明顯負位相,為典型澇年;而2006,2013,2018年又處于明顯正位相,為典型旱年。

      長江流域2018年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空間分布圖(圖3)顯示,降水空間分布不均,主要表現(xiàn)為上游局部多、中下游異常少。其中岷沱江南部、嘉陵江中部偏多5成以上,而長江中游干流區(qū)間大部偏少2成以上,局部4成以上。

      處在多雨中心的岷沱江和嘉陵江,7月中旬前反復遭受強降水襲擊,7月上中旬發(fā)生洪水。其中岷沱江降水量為579.9 mm,較常年均值偏多近3成,為1961以來第4多年,排前3位的年份依次為1966,1961,1962年。

      少雨中心位于長江中下游。處于中游的湖北省,2018年汛期降水量為320.4 mm,較常年均值偏少近4成,處于歷史第4少位,僅多于1966,1972,1978年。湖北省盛夏出現(xiàn)大范圍高溫天氣過程,55站破連續(xù)高溫日數(shù)達極端事件標準,高溫日數(shù)居于歷史第3多位,大部為20~44 d。長江中下游7月中旬至8月出現(xiàn)大范圍高溫,因持續(xù)高溫少雨,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旱情。

      分析發(fā)現(xiàn),長江上游的岷沱江降水量排名前3位的年份(1966,1961,1962年),和長江中游降水量異常少的前3 a(1966,1972,1978年),均與2018年類似,即與長江流域1961~2020年汛期降水EOF分解的第一模態(tài)正位相相似,長江流域整體以少為主,異常少雨中心位于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qū),異常多雨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這一模態(tài)的解釋方差為24.0%(圖1(a))。

      持續(xù)的大氣環(huán)流異常是降水異常最為直接的原因,導致2018年強降水集中在長江上游局部地區(qū),而長江中下游大部高溫干旱,對應的大氣環(huán)流形勢為偏東氣流型[20]。500 hPa高度場上,東亞中高緯呈兩槽一脊型分布(圖4(a)),巴爾克什湖和日本東北部為槽區(qū),貝加爾湖至中國東北部為高壓脊,同時東亞沿岸由北至南為“-+-”的高度距平分布,呈現(xiàn)出東亞-太平洋型遙相關(EAP)負位相的特征。海平面氣壓場上,東亞地區(qū)偏低,尤其是西太平洋至中國東南沿海偏低明顯,表現(xiàn)出夏季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強(圖4(b))。

      3.2海溫對大氣環(huán)流的可能影響

      有研究指出2018年汛期氣候趨勢預測的先兆信號是拉尼娜事件和熱帶印度洋全區(qū)一致模態(tài)(IOBW)偏冷。自2017年10月開始,至2018年4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發(fā)生了一次弱的東部型拉尼娜事件,該事件在2018年1月達到峰值,整個冬季為1981年以來歷史第7低位(圖5(a))。至春季,赤道太平洋仍保持中東部偏冷而西部偏暖,印度洋呈現(xiàn)出西暖東冷,北大西洋自北向南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三極型分布(NAT正位相)(圖5(b))。從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各項指數(shù)上看,春季最為異常的是NAT,在2018年春季及春末夏初 (5~6月)NAT處于歷史第2高位;次異常的為西風漂流區(qū),海溫異常偏暖,在春季及4~5月的偏暖程度均居歷史第4和第5位(圖6)。

      3.2.1拉尼娜對環(huán)流的影響

      眾多學者研究表明,ENSO事件對于東亞夏季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21-22]。厄爾尼諾次年,夏季風易偏弱,長江流域降水偏多;而拉尼娜次年,東亞夏季風偏強,長江流域降水偏少[23-24]。

      差異診斷分析赤道中東太平洋暖、冷異常年自中高層至低層的大氣環(huán)流,結果顯示:前冬中東太平洋偏冷年,200 hPa上東亞上空中國東北為明顯的反氣旋性環(huán)流,以南為明顯的氣旋環(huán)流,在40°N以北為偏西風,以南為明顯的偏東風,表明東亞副熱帶高空急流位置較常年同期偏北(圖7(a))。500 hPa東亞沿岸EAP為負位相分布,在30°N以北的高度場正異常中心,對應的反氣旋環(huán)流明顯,即副高脊線位置較常年同期偏北(圖7(b))。850 hPa矢量風上最顯著的特征為菲律賓附近為異常氣旋式環(huán)流,東亞沿岸由北至南為“氣旋-反氣旋-氣旋”。海平面氣壓場上,東亞大陸上空為明顯的負氣壓異常分布,表明東亞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強。

      前冬中東太平洋偏暖年,環(huán)流呈現(xiàn)出相反的分布,東亞副熱帶高空急流位置偏南,EAP為正位相,東亞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弱。

      綜合來看,前冬赤道中東太平洋異常冷時,對流層自高層至低層體現(xiàn)出東亞夏季風偏強、副高偏北的特征。從季風指數(shù)和副高脊線位置來看,2018年汛期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是1961年以來最強的一年,同時副高脊線位置偏北3.8°,為1961年以來最北的一年(圖8)。這一結論也符合趙振國[25]提出的觀點,在東亞夏季風偏強時,夏季出現(xiàn)Ⅰ類雨型的概率最大這一結論。

      3.2.2北大西洋海溫三極子模態(tài)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2017年秋季北大西洋海溫自北向南為冷-暖-冷的負位相分布,至2018年1月開始反轉,且負位相轉為正位相的速度較快,至2月指數(shù)達到1,至5月和6月NAT指數(shù)已超2,居于歷史同期前列(圖6)。

      當春末夏初的NAT正位相時,激發(fā)北半球大西洋自北向南呈“-+-”的波列,從而引起歐亞遙相關分布,使得東亞中高緯為“-+-”,表現(xiàn)出兩脊一槽,異常中心分別位于烏拉爾山、貝加爾湖、鄂霍次克海地,風場上對應“氣旋-反氣旋-氣旋”,其中中國東北以北至鄂霍次克海為明顯的氣旋性環(huán)流,以南為反氣旋環(huán)流,在40°N為界,以南為偏西風,以北為偏東風,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北;自高層200 hPa、中層500 hPa至低層850 hPa上表現(xiàn)出類似特征,環(huán)流系統(tǒng)相對深厚,同時東亞地區(qū)自北向南呈現(xiàn)出“-+-”的EAP負位相(圖9)。

      海平面氣壓場在東亞地區(qū)為異常低,尤其是30°N以南為顯著的低異常,而在高緯度地區(qū)為正異常,也即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強,使得海陸熱力差異增大,促進東亞夏季風北推,進一步使得來自北邊的冷空氣勢力減弱。差異顯著區(qū)域主要位于烏拉爾山、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qū)以及西北半球的北大西洋地區(qū),正對應著烏拉爾山阻塞、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系統(tǒng)。

      當春末夏初的NAT負位相時,環(huán)流則相反。

      3.2.3西風漂流區(qū)海溫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2017年9月開始,西風漂流區(qū)海溫持續(xù)增暖,隨時間推移,偏暖區(qū)西擴,至2018年5月,西風漂流區(qū)的海溫指數(shù)超1℃,居于歷史前五位(圖6)。

      當春末(4~5月)西風漂流區(qū)海溫偏暖時,夏季500 hPa高度距平場在東亞中高緯度自西向東為“ -+-”的分布,整體呈現(xiàn)出兩槽一脊的分布,槽脊分布與春末夏初NAT正位相年較為相似。

      從西風漂流區(qū)暖、冷年500 hPa高度差值場來看,存在顯著差異區(qū)域位于烏拉爾山、貝加爾湖、日本群島以東。矢量風差值場顯著區(qū)顯示(圖10),西風漂流區(qū)海溫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脊線南北位置,前者在春末夏初時,與夏季西太副高脊線的相關系數(shù)為0.3,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由此可見西風漂流區(qū)通過影響西太副高南北位置,來最終影響長江流域汛期降水。

      4結 論

      本文分析了長江流域歷年來夏季典型旱澇年的大氣、海洋特征,并以2018年為例,揭示前期海溫異常對造成降水異常的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 長江流域降水偏旱年,全國為典型的Ⅰ類雨型。歐亞地區(qū)自西向東為“+-+”三極型分布,同時東亞自北向南“-+-”遙相關波列式分布。前期冬季至春、夏季,海溫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印度洋、黑潮區(qū)海溫偏低,西風漂流區(qū)海溫偏暖。

      (2) 2000年代至今,長江流域旱澇的年際振蕩明顯。長江流域2018年夏季降水空間分布不均,上游局部多、中下游大部異常少。其中岷沱江南部、嘉陵江中部偏多5成以上,受強降水反復襲擊,嘉、岷兩江形成洪水事件;而長江中游干流區(qū)間大部偏少2成以上,局部4成以上,高溫持續(xù)疊加少雨,長江中下游出現(xiàn)旱情。類似2018年降水長江上游東北部多、長江中下游異常少的相反分布,歷史年份占比為24%。

      (3) 2018年前期冬季為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風漂流區(qū)為歷史第4暖,NAT正位相為歷史第2。在前冬赤道中東太平洋異常冷背景下,疊加春末夏初的NAT正位相,激發(fā)出北半球大西洋地區(qū)自北向南呈“-+-”的波列,引起歐亞遙相關分布,進而使得東亞出現(xiàn)EAP負位相,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北,大陸熱低壓明顯偏強,助力東亞夏季風北推。西風漂流區(qū)的偏暖,進一步促進西太副高脊線北移。前期海溫異常共同作用,使得2018年夏季風為1961年以來最強副高脊線為1961年以來最北,EAP為負位相,夏季降水主雨帶北推至華北、西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降水異常少,為典型的Ⅰ類雨型。

      參考文獻:

      [1]張慶云,陶詩言.夏季東亞熱帶和副熱帶季風與中國東部汛期降水[J].應用氣象學報,1998,9(增1):17-23.

      [2]彭京備,劉舸,孫淑清.2013年我國南方持續(xù)性高溫天氣及副熱帶高壓異常維持的成因分析[J].大氣科學,2016,40(5):897-906.

      [3]王文,許金萍,蔡曉軍,等.201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高溫干旱的大氣環(huán)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氣象,2017,36(6):1595-1607.

      [4]孫博,王會軍,黃艷艷,等.2022 年夏季中國高溫干旱氣候特征及成因探討[J].大氣科學學報,2022,46(1):1-8.

      [5]張靈,郭廣芬,熊開國,等.長江流域2022年夏季高溫過程的成因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23,42(5):971-981.

      [6]梅梅,高歌,李瑩,等.1961~2022年長江流域高溫干旱復合極端事件變化特征[J].人民長江,2023,54(2):12-20.

      [7]江如春,王子建,宋峰,等.2022年江蘇省長江流域抗旱實踐及思考[J].水利水電快報,2023,44(2):12-16.

      [8]翟盤茂,陳陽,廖圳,等.中國持續(xù)性極端降水事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7.

      [9]葉篤正,黃榮輝.我國長江黃河兩流域旱澇規(guī)律成因與預測研究的進展、成果與問題[J].地球科學進展,1991,6(4):24-29.

      [10]唐永蘭,徐桂榮,萬蓉.2020年主汛期長江流域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J].大氣科學學報,2022,45(2):212-224.

      [11]楊雅薇,陳麗娟,沈秉璐.長江流域年降水預測動力-統(tǒng)計降尺度方法及其應用[J].大氣科學學報,2021,44(6):835-848.

      [12]周軍,任宏昌,王蒙,等.2022年夏季長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民長江,2023,54(2):29-35.

      [13]顧薇,陳麗娟.2018年夏季海洋大氣特征及對我國氣候的影響[J].氣象,2019,45(1):126-134.

      [14]陳麗娟,顧薇,龔振淞,等.影響2018年汛期氣候的先兆信號及預測效果評估[J].氣象,2019,45(4):553-564.

      [15]張慶云,陶詩言,陳烈庭.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的年際變化與東亞大氣環(huán)流[J].氣象學報,2003,61(5):559-569.

      [16]黃榮輝.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6,21(6):564-575.

      [17]ZHANG H L,ZHANG Q,YUE P,et al.Aridity over a semiarid zone in northern China and responses to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6,121(23):13901-13918.

      [18]SMITH T M,REYNOLDS R W,PETERSON T C,et al.Improvements to NOAA′s historical merged land-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 (1880~2006)[J].Journal of Climate,2008,21(10):2283-2296.

      [19]陳興芳,趙振國.中國汛期降水預測研究及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20]王孝慈,李雙君,孟英杰. 2016~2020年6~7月長江流域主要暴雨過程特征及差異性分析[J].干旱氣象,2021,39(6):921-929.

      [21]WU R G,HU Z Z,KIRTMAN B P.Evolution of ENSO-related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Climate,2003,16 (22):3742-3758.

      [22]高輝,王永光.ENSO對中國夏季降水可預測性變化的研究[J].氣象學報,2007,65 (1):131-137.

      [23]HUANG R H,WU Y F.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9,6 (1):21-32.

      [24]陳文.El Nio和La Nia事件對東亞冬、夏季風循環(huán)的影響[J].大氣科學,2002,26 (5):595-610.

      [25]趙振國.中國夏季旱澇及環(huán)境場[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編輯:謝玲嫻)

      猜你喜歡
      長江流域
      2020年主汛期長江流域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
      走遍長江流域的英國小伙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審議并原則通過《長江流域水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預警辦法(試行)》
      長江流域園區(qū)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調查
      長江流域園區(qū)的府際合作研究
      學習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38
      西南和長江流域水稻生產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
      黃帝戰(zhàn)蚩尤
      長江流域徑流演變規(guī)律研究
      春季北極濤動對盛夏長江流域地表氣溫的影響
      大氣科學(2015年5期)2015-12-04 03:04:44
      我國長江流域汽車需求量分析及預測
      肃宁县| 射洪县| 龙门县| 九江县| 民乐县| 邯郸市| 子洲县| 五寨县| 舒城县| 长海县| 建德市| 交城县| 土默特左旗| 涟水县| 黔西| 察雅县| 渭南市| 天等县| 永善县| 简阳市| 饶平县| 彭州市| 宁远县| 安阳县| 皮山县| 和平县| 新和县| 河东区| 江陵县| 都安| 卢氏县| 思茅市| 五原县| 夏邑县| 洪泽县| 哈巴河县| 青田县| 平潭县| 常宁市| 无棣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