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年叢書:百年百“禹”(第一輯)》
吳中如 唐洪武 徐輝 叢書主編 郭繼超 本冊主編
河海大學出版社/2021.12/68.00元
吳中如
水工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水工結構及安全監(jiān)測等領域研究工作。
唐洪武
平原水動力學與河湖治理工程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任河海大學黨委書記。長期致力于平原水動力學與河湖治理工程研究及實踐。
這是一本講述近現(xiàn)代中國水利人故事,弘揚“大禹精神”,彰顯中國力量的圖書。書中收錄了近百年來中國水利、水電、水運等領域部分院士、專家的光輝事跡,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大禹”們的風采,從他們的人生故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們秉承“大禹精神”,心懷治水宏愿,為人民造福的精神力量。
王化云——黃河上的第一任“河官”
王化云生前曾說:“小浪底不上馬,我死不瞑目!”這句話深深表達了他難以割舍的小浪底情結?!包S河寧,天下平”,小浪底工程的成功建設離不開這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事業(yè)的首任“河官”。他曾一手拿槍,一手拿锨,帶領職工和群眾搶修黃河下游故道堤防;他提出“不分洪”的決策建議,使黃河洪水安瀾入海,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正如他1955年在《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的綜合規(guī)劃的報告》中引用的詩句所說:“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面對天下的蒼生!”
王化云(1908—1992),出生于直隸?。ń窈颖笔。^陶縣,中共黨員,中國現(xiàn)代水利學家。他早年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于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被任命為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1949年任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事業(yè)的首任“河官”,此后畢生致力于黃河治理。
“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边@是毛澤東同志對王化云的囑咐,也被他視為一生的使命。從最初的把黃河“粘在這里”(即不讓黃河改道),到后來的“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寬河固堤”“上攔下排”“蓄水攔沙”等,這一系列的治河思想是王化云刻苦鉆研、日夜思謀、多處考察的結果。在這一系列思想的指導下,王化云帶領黃河水利人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和劉家峽、鹽鍋峽等水電站;在“下排”方面,新中國成立后前后進行了3次大堤加培大修工程,消滅了堤身隱患,修建了臨時蓄洪滯洪工程,使黃河下游防洪能力得到顯著提高。1958年7月,黃河下游鄭州花園口發(fā)生了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洪水,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搶險,王化云被任命為總指揮。為了保衛(wèi)人民生產成果,對人民負責,他研判各種情況,果斷提出不分洪、依靠堤防和人防戰(zhàn)勝洪水的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批準,黨政軍民共同奮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了洪水,保證了大堤的安全,避免了分洪帶來的重大損失。
在王化云多年不懈的推動和努力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最終得以在1991年開工建設。小浪底水利樞紐作為當時中國兩大令世界囑目的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復雜,規(guī)模大,是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zhàn)性的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使下游黃河的防洪能力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農業(yè)灌溉面積得到了極大增加,大大緩解了黃河斷流現(xiàn)象。工程在運行初期就發(fā)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為保障黃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王化云在水土保持工作上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針,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他還積極倡導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早在1952年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時,他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建議,后來他多次組織隊伍并親自參加了調水線路的查勘工作,推動了南水北調工作的開展。
王化云潛心治理黃河長達40年之久,是人民治黃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國共產黨的首任“河官”、人民治黃機構的第一位領導人。他對水利事業(yè)一生忠誠、無私奉獻和對人民的高度負責,使他成為人們心中名副其實的大禹傳人。
林一山——紅色專家“長江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林一山投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1942年他與八路軍指戰(zhàn)員一起,4次突破日本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對膠東的殘酷圍剿;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他奉命挺進東北,創(chuàng)建遼南革命根據(jù)地,并任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他是一位組織過愛國學生運動,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老革命”,是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創(chuàng)始人,是得到毛主席、周總理賞識的水利專家,是蜚聲中外的“長江王”。他還是一位淡泊名利、一心戀水的水利人,曾6次主動謝絕或放棄升遷機會。
林一山(1911—2007),山東文登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讀中學時他就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進入北平師范大學讀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水利專家,毛澤東主席稱他為“長江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林一山按照黨的安排,投身于治理長江的偉大事業(yè)。1950年2月,他參與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從此畢生致力于研究探索中國水利發(fā)展和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fā),而三峽工程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三峽工程,林一山提出了一個“天梯”戰(zhàn)略,并逐步部署和實施。1950年,他組織建設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分洪工程作為切入點,領導和組織工程建成僅用了75天,創(chuàng)造了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1958年,他提出修建陸水水利工程,為三峽水利工程建設摸索經(jīng)驗、提供科學依據(jù);組織建設了丹江口水利樞紐,這項凝聚了他心血的工程既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工程,成為我國“五利俱全”水利工程的典范,還在工程中為以后三峽工程建設鍛煉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人才;建設了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做好實戰(zhàn)準備。他解決了三峽工程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并回收水頭,研究“圍堰發(fā)電”“分期開發(fā)”方案,總結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針,寫出探討如何無限延長三峽水庫壽命的論文《水庫長期使用問題》。
1972年,林一山身患癌癥,住院治療期間,因葛洲壩工程遇到了問題,他臨危受命,抱病出任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運用“河流辯證法”“河勢規(guī)劃”理論,采取挖除江心小島葛洲壩和“一體兩翼”樞紐布置等措施,拯救了陷入困境的葛洲壩工程,最終把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成為享譽世界的優(yōu)質工程。
林一山提出的“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為我國西北地區(qū)乃至新疆戈壁沙漠缺水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法。他還提出了“把黃河的水與沙當作寶貴資源”的治黃方略,并于20世紀60年代親自進行“放淤稻改”試驗,很快取得成功并受到群眾歡迎。
林一山為中國水利事業(yè)及治理長江做出的貢獻和他淡泊名利、勇于開拓的精神,已成為長江上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