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晉玉
在近代社會,臺州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呈現(xiàn)出較好的發(fā)展面貌。作為近代臺州著名女詩人,屈蕙纕在待字閨中階段體現(xiàn)出“小我”,隨夫游宦之后逐漸走向“大我”,歸鄉(xiāng)辦學之后“大我”意識達到頂峰。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深受丈夫的影響、深厚的家學熏陶以及求學多師的經(jīng)歷三方面綜合作用。臺州近代女子教育蓬勃發(fā)展,對人生價值實現(xiàn)和新時代臺州打造文化高地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屈蕙纕是臺州近代著名女詩人、教育家。“時姊妹唱和之作,而格調吐屬雋永清新,為慧業(yè)文人所退避。”(朱謙《同根草敘》)年輕的屈蕙纕詩歌音韻雋永,格調清新,在待嫁以前就已和其姊屈茝纕同編《同根草》,名聞臺州。“夫人年約五十,余曾見其照像,豐容靜逸,綽然有大家之風范。余譽為林下清風,不虛也?!保ɡ钕椤端幑颊劇罚┠壳皩W界關于屈蕙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平、牟璐陽的文章,但遺憾的是該文未對屈蕙纕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與臺州近代女子教育進行探討。本文擬從臺州近代社會概況、屈蕙纕的轉變歷程與轉變原因以及臺州近代女子教育這些方面來深入探究,嘗試為讀者揭示近代社會變遷視域下屈蕙纕相對真實而完整的生命狀態(tài)。
一、臺州近代社會概況
臺州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在近代,漁鹽生產與海外貿易雖因倭亂與抗清斗爭而曾一度受挫,但平定后逐漸得到恢復發(fā)展,柑橘、水產品等商品銷往海內外。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拉動了臺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
與此同時,臺州的文化也頗具特色??傮w而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學、書畫以文人創(chuàng)作為主,而戲劇、音樂、舞蹈等以民間藝人為主。五四運動后,不少進步人士致力于普及新文化,各方面均有建樹。其中,黃巖亂彈在前期發(fā)展迅速,后至越劇流行而漸趨沒落;楊晨、王詠霓、王舟瑤、喻長霖等人喜歡收藏文物,并刊刻、出版書籍數(shù)量較多;不少進步人士響應時代的號召,積極主動投身教育事業(yè),掀起了興辦學校的熱潮。這些在很大程度上為臺州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此背景之下成長起來的臺州著名女詩人屈蕙纕,緊跟時代脈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譜寫了一曲永不停歇的文學與教育贊歌。
二、屈蕙纕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歷程
沈順福在《論“我”的三個維度》中認為,“大我”概念是人類對普遍存在的領悟,也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普遍性超越;他還認為,“大我”表現(xiàn)為對普遍原理或普遍真理的追求??v觀屈蕙纕的一生,根據(jù)其詩詞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待字閨中、隨夫游宦、歸鄉(xiāng)辦學。
(一)待字閨中
關于屈蕙纕出嫁的時間,學界尚未形成定論。筆者認為可能在1888年秋冬,即《經(jīng)蔣桐花姊殯宮悵然有作二首》寫作之后。吳榮光《吾學錄初編》記載:“周制父卒,為妻杖期;父在,則不杖。歷代因之?!薄锻ǘY》又載:“期之喪,二月薙發(fā),在喪不昏嫁?!睆倪@兩句話,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士人,王詠霓必須在齊衰滿一年之后,也就是到1887年10月以后,才能夠續(xù)娶繼室。在屈蕙纕的《含青閣詩草》中,《燈花》一詩為我們完整地展示了這一變化。這首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意蘊豐富。一個“疑”字道出了屈蕙纕待嫁前的吃驚?!跋残拧钡降字甘裁茨??筆者認為很可能是屈蕙纕要嫁作人婦的喜訊。古人認為燈芯燃成花形是喜事將臨的吉兆。一個“終”字寫出了屈蕙纕對于婚姻的渴望已久。
葉長春先生在《王詠霓年譜》中指出王詠霓娶屈蕙纕為繼室時間在公元1890年,我們暫且認為屈蕙纕出嫁時間是在1890年前后。在此之前,屈蕙纕主要活動區(qū)域集中于臺州及周邊等地,其作品中所描寫的對象集中體現(xiàn)在四時風光、仿古擬作、酬贈答和方面,所表達的情感主要是傷春悲秋、感慨往事,其書寫范圍局限于“小我”。不過,在姐妹倆合著的《同根草》一書中,也存在一些較為特殊的詩作,如《桔槔》。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屈蕙纕對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對貪官污吏的嚴厲抨擊。因這樣反映現(xiàn)實的詩歌數(shù)量較少,我們只能說閨閣中的屈蕙纕還處于“小我”的狀態(tài),最多是“大我”意識剛剛萌芽。
(二)隨夫游宦
如果說待嫁之前的屈蕙纕是“小我”,那么隨夫在皖期間的游宦則是“大我”的集中表現(xiàn)。屈蕙纕跟隨丈夫王詠霓的游宦生涯是較為漫長而豐富的。我們現(xiàn)主要探究其在皖期間的游宦生活,也就是王詠霓任安徽鳳陽、池州、太平等知府的經(jīng)歷。據(jù)王葆楨《疊前韻答逸珊嫂氏和作》記載,屈蕙纕曾跟隨王詠霓宦皖二十年。筆者認同這一觀點。如果從辛亥革命后開始計算,那么最早可以上溯到1891年前后。也就是說,屈蕙纕跟隨王詠霓在安徽的游宦經(jīng)歷可以追溯到1891年前后。當然,其間還有相隔兩地的可能。在這期間,屈蕙纕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來記錄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根據(jù)詩歌的內容,可以將其詩歌主要分為紀行類、感懷類、題畫類、送別類,其中感懷類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出屈蕙纕對“小我”存在的普遍超越。特別是在王詠霓任鳳陽知府期間,屈蕙纕的“大我”意識逐漸發(fā)展成熟。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秋天,屈蕙纕會同友人,登高覽勝,寫下了《秋日攜女佩蘘陪會少夫人游龍興寺用夫子修禊詩韻二首》。當時,正值德國強占膠州灣,屈蕙纕有感于此,作了和詩《感事和夫子韻二首》,詩作意境宏闊,氣象雄渾,充滿了磅礴的力量。王詠霓的好友袁昶因直諫反對用義和團排外而被清廷處死,此噩耗真是“可曾離虎口,驚說觸龍鱗”(《懷薝林夫人》)。之后,屈蕙纕滿懷憤怒地寫下了《和袁太常降乩詩原韻寄薝林夫人六首》,以此表達對時局的思考。這些大大拓寬了屈蕙纕的視野,豐富了她的情感,使得她描寫的對象更加多元化,因此可以認為此時的屈蕙纕“大我”意識已經(jīng)成熟。
(三)歸鄉(xiāng)辦學
王詠霓于1916年去世,屈蕙纕在她的《挽外子》一聯(lián)中對丈夫致以沉痛的哀悼。從內容當中可以看出,王詠霓的去世給屈蕙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得屈蕙纕只能獨自承受失去親人的巨大痛楚。六載過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屈蕙纕又寫下了四首《焚寄先夫》。詩中的“青雀”指青鳥,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詩人以“青雀問訊”為典故,以疑問句作結,表達了對丈夫的無比懷念。
不過,人到晚年的屈蕙纕并沒有因為丈夫的去世,而一味沉浸在悲痛之中無法自拔,而是致力于教育,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書寫了“夕陽無限好”的璀璨篇章。我們可以從《留別崇城女校學生》中看出,晚年的屈蕙纕投身教育事業(yè)共十一年,雖無巨大的成就,但好在并未隨波逐流,現(xiàn)如今身體不適,終于退居得閑;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看出,此時的屈蕙纕“大我”意識已經(jīng)付諸實際行動,達到了一個頂峰。
三、屈蕙纕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原因
屈蕙纕從“小我”成功走向了“大我”,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深受丈夫的影響、深厚的家學熏陶以及求學多師的經(jīng)歷。
(一)深受丈夫的影響
屈蕙纕自1890年左右嫁給王詠霓,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后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這二十多年里,屈蕙纕跟隨丈夫王詠霓前往安徽鳳陽、池州、太平府等諸多地方,目睹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也切身感受到了晚清一系列的政治風云給這個國家所帶來的一次次變化。在此期間,王詠霓在鳳陽各縣籌設學堂,在漕川創(chuàng)設簡易師范學堂,在池州籌辦池郡中學堂等一系列舉措給近代安徽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生氣?;峦顨w來后,屈蕙纕在家鄉(xiāng)興辦學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丈夫王詠霓的啟發(fā)。
(二)深厚的家學熏陶
屈蕙纕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屈宗翰,字墨林,是晚清當?shù)厮奕?,曾采訪分修《光緒太平續(xù)志》。屈家家學深厚,屈茝纕、屈蕙纕兩姊妹都深受影響。據(jù)毛祥麟《同根草序》記載:“予受而讀之,覺韻致天然,若新簧之甫炙、奇花之初胎,《離騷》之音淵源三百。屈君之家學在是而兩媛得之,故美人香草余韻猶存歟?抑以見我?!辈⑶遥诤矊ηダv家教非常嚴格。朱謙《同根草敘》有云:“兩淑人少稟異質,嫻禮則,太翁墨林先生績學厲行,矜式鄉(xiāng)里,家居督課如嚴師,故學有淵源,工于吟詠?!痹诟赣H的影響之下,屈家姐妹早在閨中就進行唱和,同編《同根草》四卷。這些為屈蕙纕后來的發(fā)展和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求學多師的經(jīng)歷
屈蕙纕在出嫁之前,就跟隨多位老師學習,主要包括陳琛、戚祖姚、袁傅?!锻荨肪硪皇珍浟恕逗颓锖綆熖褐弁嬖隆?,《含青閣詩草》卷二收錄了《秋航師枉過敝廬袖詩索和即步原韻》,這里的秋航師即為陳琛。此外,《同根草》卷二收錄了《和戚少鶴師丹崖登高原韻二首》,卷三收錄了《夢戚少鶴師賁臨天明訃音已至為之一慟二首》,卷四收錄了《重九有感二首·傷戚少鶴師作》,這里的戚少鶴師即為戚祖姚。同時,《同根草》卷一收錄了《和泮橋老太師游常樂窩感舊原韻》,卷四收錄了《賀半橋太夫子重居環(huán)山樓》,半橋即泮橋,就是葉倬云?!锻荨肪硪挥小额}天臺袁肖巖師入山采藥圖小照》和《仲冬送肖巖師旋里》,這里的袁肖巖即為袁傅。當然,屈蕙纕所拜之師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不過,我們可以得知屈蕙纕應該師從多人,并且最終也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
四、臺州近代女子教育
(一)基本情況
清末民初,中國女子教育開啟了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變的重要時期,女性的生活空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家庭,而是逐步走向學堂,進入社會;所接觸的內容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相夫教子等相關的道德規(guī)范,而是更加多樣化的內容。在整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進程中,臺州的女子教育也呈現(xiàn)出可觀的態(tài)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在可記載的近代臺州女子學校有十多所,比如1913年黃巖縣創(chuàng)辦紫陽高等小學校,海門鎮(zhèn)創(chuàng)辦修齊女校;1915年,天臺縣創(chuàng)辦赤華女校,黃巖縣創(chuàng)辦私立淑德女子初等學校。臺州之所以會出現(xiàn)興辦女學的高潮,一方面源于諸如屈茝纕、屈蕙纕、林珊娥等仁人志士的大力倡導,另一方面來自清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制保障。
(二)積極影響
1.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從社會實踐中親身感受和體會,才會帶給當代青年更大的啟發(fā),也更有利于當代青年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培育和形成。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是集教育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于一體的教育資源,對提升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具有重要的養(yǎng)成作用。無論是親自出資創(chuàng)辦溫嶺市女子小學并聘請老師擔任教員的林珊娥,抑或創(chuàng)辦黃巖崇誠女子小學并自任校長的屈蕙纕,都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由此可知,當代青年唯有將自己的理想付諸社會實踐,才會真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2.打造文化高地
臺州近代女子教育對新時代臺州打造文化高地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提高了女性文化素養(yǎng)。通過女子教育,諸如屈蕙纕這樣的女性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這不僅有助于女性的自身成長,也為新時代臺州文化高地的打造提供了更廣泛的人才基礎。
其次,促進了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女子教育的發(fā)展讓更多女性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鼓勵她們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有助于推動新時代臺州文化高地的建設。
再次,推動了社會觀念的進步。女子教育的普及和推廣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和偏見,推動性別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這種進步的社會觀念有助于營造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新時代臺州文化高地的建設。
最后,增強了文化軟實力。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女子教育,臺州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量具有高素質的女性人才,她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臺州的文化軟實力增添色彩,為新時代臺州文化高地的打造貢獻了堅實力量。
在近代社會,臺州在文化方面發(fā)展良好。作為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著名女詩人,屈蕙纕在出嫁之前主要處于“小我”狀態(tài),隨夫游宦時“大我”意識逐漸發(fā)展成熟,至歸鄉(xiāng)辦學后“大我”意識達到頂峰。其轉變原因主要是深受丈夫王詠霓在皖期間游宦和辦學的影響、父親屈宗翰的家庭熏陶以及求學多師的豐富經(jīng)歷三個因素綜合作用。在近代臺州,女子教育蓬勃發(fā)展,對當下青年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以及新時代臺州打造文化高地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本文系2022年度臺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近代社會變遷視域下的臺州著名女詩人屈蕙纕研究”(項目編號:22GHB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