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龍年初始,本報特推出“龍年話龍”特刊,從文物中的龍、非遺里的龍、重器中的龍等多個角度,為您呈現(xiàn)一幅生動的龍文化畫卷。讓我們共同期待,在這個龍年里,龍的精神能夠激勵我們勇往直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龍是潛入我們集體認知中的一個謎。人人都知道它,但它來自何方、真實形象如何、是否實存、怎樣成了我們民族的象征……一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龍年,讓我們一起對龍的歷史予以鉤沉。
劉邦最早稱『龍子』
中國龍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
199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出土石塊堆塑的“查海龍”,長約19.7米,距今8000年。此前已在河南濮陽出土蚌殼堆塑龍、湖北黃梅焦墩出土河卵石堆塑龍??梢姡|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有龍崇拜。
龍長什么樣,說法頗多。據(jù)學者梅山瑛在《〈山海經〉中的“龍”詞匯研究》鉤沉,可分四期:燭龍期、夔龍期、應龍期和黃龍期。
燭龍較早,傳說是鐘山之神。據(jù)《山海經》,它“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
夔龍自商周至秦漢,一足二爪,原型或是灣鱷或巨蜥。當時的青銅器上,夔龍紋呈“張口、卷尾的長條形”。
應龍最早見于商周,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物,曾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是大禹治水時的英雄,亦名黃龍。黃龍成為皇權象征,很可能是漢初塑造的。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出身低,遂編造神話:母親劉媼在大澤旁休息,夢遇神,雷電交加,劉父尋妻,見蛟龍伏在劉媼身上,后劉媼生下劉邦,相貌頗異,“隆準(高鼻梁)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從這以后,皇帝皆自稱龍子。
龍到宋代才正式享受祭祀
龍在早期確實算不上狠角色。據(jù)施愛東的《中國龍的發(fā)明》,龍最初只是仙人坐騎,“它們都不會是被祭祀的對象”。漢《郊祀歌》稱:“靈之車,結玄云,駕飛龍,羽旄紛。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饼堉荒芰邢I踔痢蚌Вㄒ羧玺~)祭求雨”,需“設土龍以招雨”,龍也只是工具,真正受祭的是山川百源。求雨后,土龍立刻被拋棄,即“雨足,送龍水中”。
直到宋代雍熙四年(987年),龍才第一次被正式列為受祭者,到宋真宗時,五龍?zhí)?、九龍?zhí)貌排c城隍廟、浚溝廟平級。
從歷代帝王專用車——玉輅上,可見龍的位置漸升。隋代僅2個龍紋,占所有動物紋比例的10%,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基本均衡,卻有10個鳳紋;可到了明代,龍紋增至324個;到了清代,龍紋又增加到386個,占全部動物紋的93%,鳳紋則降為0。
佛教進入 龍成了神
為什么龍的地位越來越高?這與佛教龍王傳說有關。
在印度文化中,那迦(大蛇)就是神。在史詩《梨俱吠陀》中,戰(zhàn)神因陀羅與大蛇弗栗多苦戰(zhàn),最終將弗栗多摔死。弗栗多是干旱之神,他和母親被殺后,世界上的水被釋放出來。
弗栗多死后,那迦分化,有的成噴毒怪物,有的則成了守衛(wèi)者,分別是天龍(守護天宮)、神龍(守護人類)、地龍(守護江河)、藏龍(守護寶藏)。那迦被寫入佛經,傳入中國。譯成漢語時,誤寫作龍,或寫作龍象,與中國龍形成共振,昔日“豪車”一躍成了“龍王”。
龍成了神,所以三國魏晉時,出現(xiàn)“以龍喻人”風。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鐘會也稱嵇康是臥龍,可能危及司馬政權;華歆、邴原和管寧則被稱為一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張華贊陸機、陸云兄弟為“龍躍云津”;謝甄稱許虔、許劭兄弟為“平輿之淵,有二龍焉”;書法家王羲之則是“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以龍喻人”本是古代傳統(tǒng),魏晉時突然增多。
唐宋官員也穿龍袍
據(jù)學者施愛東鉤沉,唐宋兩代,十二章紋中“日、月、星辰”只能天子用,其他九章(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官員可用,唐代一品官穿龍袍的機會比皇帝還多。宋代屢禁官員穿龍袍,“終以乘襲之久,未能盡革也”。
元忽必烈時,令民間不得織造有日、月、龍、鳳圖案的布匹,但重新定義龍為“謂五爪二角者”。一邊嚴禁,一邊留后門,刺激了民間用龍紋的熱情。
明代時,仍禁民間用五爪龍的圖案,但出現(xiàn)了蟒服、飛魚服、斗牛服、大鵬服等,圖案皆龍化。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見兵部尚書張瓚著蟒服,大怒:“尚書二品,何自服蟒?”閣臣回答說,那是欽賜的飛魚服,像蟒服。明世宗不服氣地說:飛魚服為什么有兩角,必須嚴禁。
權力推漲崇龍文化,引發(fā)全民仿龍,連皇帝都被搞蒙圈。
龍被傳教士誤譯
明代起,大量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注意到龍文化,著名傳教士金尼閣的侄子小金尼閣把龍譯成Dragon,而后者是古希臘傳說中的蛇妖。中國瓷器暢銷全球,西亞工匠模仿時,常把中國龍畫成Dragon,加深了歐洲人的誤解。
將龍誤譯成Dragon,初期反而提升了后者的知名度,明末清初,歐洲富人常用Dragon給別墅、莊園命名,假裝得到了中國皇帝的享受。隨著東西方實力的改變,龍被污名化。晚清時,革命者更愿用“獅子”代稱中國,而不是龍。
龍是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產物,它來自想象,但飽含了前人的真情實感,它經反復改寫走到今天,并經今人改寫后走向明天。應繼承其中有益的,去除其中落后、封閉、反智的。龍年是新的開始,它并不神秘。(綜合北京日報客戶端、舜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