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君
俄羅斯莫斯科城市開發(fā)建設部推出的交互式地圖大廳。
由衛(wèi)星和航天飛機拍攝底圖影像,再加上車采、步采等實地測繪,最后將多個圖層數(shù)據(jù)匯合后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地圖軟件上的地圖。其中最重要的底圖數(shù)據(jù),不是在地上繪制的,而是在天上拍出來的。而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地圖《禹跡圖》,繪刻于宋代,但如果拿它和我們今天的衛(wèi)星地圖相比,你會發(fā)現(xiàn)圖中河流的形狀和走向,還有城市形態(tài),簡直能和現(xiàn)代衛(wèi)星地圖的精度相媲美。那么在沒有衛(wèi)星的年代,古人如何繪制出高精度地圖呢?
要畫一張地圖,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這張地圖包含哪些要素。魏晉時期有個名臣叫裴秀,公元3世紀在他的主持下,畫出了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在序言部分,裴秀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六條繪制地圖的理論,也叫“制圖六體”。前三條是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后三條用以描述地形的起伏變化。這是中國古代首次提出,也是唯一的系統(tǒng)制圖理論,這一理論甚至到了明清時期還被奉為圭臬。直到大航海時代到來,標注經緯線的地圖傳入中國后,中國的繪圖方法才再一次革新??梢哉f,“制圖六體”除了沒考慮經緯線和地球投影,其他方面和現(xiàn)代地圖學所考慮的因素相差無幾。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里看到“獻圖投降”的情節(jié),似乎地圖是個無比神秘的東西。古代管地圖叫“輿圖”,“輿”本意是“車輛,車廂”,所以“輿圖”可以理解為坐在車上,將看到的地理信息繪制成圖。這個字表明了古代畫地圖最重要的方式——實地作業(yè)。
車在古代的實地制圖中并不只是代步工具,還是重要的測繪工具?!爸改宪嚒庇幸粋€很神奇的功能,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行進,車頂?shù)男∪硕紩钢粋€方向。這個三國時期的機械大師馬鈞的發(fā)明,也叫司南車,整車都是機械結構,車頂?shù)男∪瞬⒉皇且驗榇判赞D動指南,而是利用了齒輪的“差速器”原理。小人和車輪之間通過齒輪連接,每個車輪運動都可以帶動小人轉動。當指南車直線運動時,兩個車輪同步轉動,小人保持靜止不動;而當車子轉彎時,外側輪會比內側輪轉動更快,通過差速器小人就能反向旋轉,它的所指方向就不會改變。從而這輛車就能讓制圖師得知自己所在的方位。
除了指南車以外,羅盤、指南針、天體方位、樹木年輪等等信息都會被用來判斷方向。而有了方向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距離。所以還有一輛車也很重要,它就是“記里鼓車”,也叫大章車。顧名思義是用來記錄路程的。結構和指南車類似,車上有兩個小人和一鐘一鼓。車上裝有一組減速齒輪,與輪軸相連。車行1里時,控制擊鼓小人的中平輪正好轉動一周,小人就擊鼓一次;車行10里時,控制敲鐘小人的上平輪正好轉動一周,小人就敲鐘一次。坐在車上的人只要聽到響了幾次鐘鼓聲,就能知道走了多少路程。有了方位和距離,其實就可以制作最簡單的地圖了。
比如要畫一條河的流向,就可以用記里鼓車沿著河岸走,在河流拐彎處用指南車記錄變化方位,同時用記里鼓車記錄走過的距離,那么就可以知道這條河長度是多少,在哪一個地方轉了彎,方向變化是什么。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河流長度100里,河流起點向西,10里后轉為西南,再20里后轉為南,再40里后轉為西”——僅用兩輛車就可以把河流山川的走向和特征量化了。
接下來就需要“美編”畫師把這些文字記錄畫到紙上了。這里就要用到中國人都聽過的繪圖工具:“規(guī)、矩”和“準、繩”?!耙?guī)”是畫圓的工具,“矩”是畫方的角尺;“準”和“繩”是測定物體平、直的工具。唐代墓室中出現(xiàn)的《女媧伏羲圖》中伏羲手里拿的就是“矩”,而女媧手里拿的就是“規(guī)”。用這些工具和文字記錄,再結合畫師的想象力,就能完成一副輿圖。
但以上說的方法,一般用來繪制局部區(qū)域的地圖。如果需要一個更大區(qū)域的地圖,甚至是全國地圖該怎么辦呢?那就要找很多人一起,畫不同區(qū)域的地圖,最后拼起來。這個時候不免要統(tǒng)一比例尺,不然就會出現(xiàn)海南島比新疆還大的事故。還記得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嗎?第一條“分率”就是比例尺,而在繪制地圖時,就有一種叫“計里畫方”的技巧?,F(xiàn)存最早使用計里畫方的地圖就是開頭提到的《禹跡圖》。
這張地圖橫向有70格,豎向73格,一共5110格,方格邊長1.1厘米,對應實際的一百里,因為宋代的1里約等于現(xiàn)在的444米,所以地圖比例尺大約就是1∶400萬。由此可以推斷出《禹跡圖》所涵蓋的總面積為818萬平方公里。這是西方地圖投影法和經緯度制圖傳入之前最科學的制圖方法,地圖中海岸線與黃河等河流的形狀已和現(xiàn)代地圖的測繪非常相近了。這套制圖方法甚至在13世紀傳到西方時,被阿拉伯和意大利的地圖學者所采用。《禹跡圖》也代表了當時中國,乃至于當時世界上地圖繪制的最高水平。
但“計里畫方”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測繪中心區(qū)域的精度相對準確,而離測繪中心越遠則誤差越大。誤差產生的原因在于當時并沒有人意識到——世界不是平的,而是一個球體,這個問題直到1582年利瑪竇來到中國之后才解決。這個意大利人為了傳教,向萬歷皇帝展示了很多西方的“奇技淫巧”,其中就有地圖投影法。用這個方法,可以將地球表面的曲面轉換到地圖的平面上而減少誤差。他還將東西方的地圖,匯編到一張地圖上,而且非常聰明地把中國放在地圖的中心,這就成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
在中國的地圖繪制史上,用到“計里畫方”的輿圖極少,大多數(shù)的地圖都不考慮精細的比例和方位關系。有些地圖在畫法上非常貼近山水畫,沒有把實用性和藝術性區(qū)分開來。比如清初的《江西省輿圖》,有山有水有波紋,甚至山邊的云霧都描繪得非常細膩。但作為一幅地圖,它的透視關系、方位比例都不明確。與現(xiàn)代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慣例不同,中國古代地圖并沒有這方面的制圖限制?!督魇≥泩D》采取的便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設定,所以鄱陽湖位于地圖底部。
一個時代的地圖,反映的是該時代對世界的認知邊界。地圖延展到哪里,認知也就到了哪里。到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地圖又引領著人類探尋未知,將地球的真實面貌呈現(xiàn)出來。而現(xiàn)代社會,衛(wèi)星和飛機讓每個人都能像上帝一樣俯瞰地球,這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當然我們也很難想象,古人用腳步丈量大地的過程又有多么困難。
(責編:南名俊岳)
指南車是古代一種指示方向的車輛,也作為帝王的儀仗車輛。指南車的發(fā)明較早,據(jù)傳說西周時就已發(fā)明,但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在三國時期。有歷史典籍顯示三國時馬鈞是第一個成功制造指南車的人。從三國時開始,歷代史書幾乎都有指南車的記載,但是都比較簡略。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宋史》中較詳細地記載了它的內部結構。
記里鼓車是古代天子出巡時,儀仗車隊必備的一種典禮車,用四匹馬拉,排在指南車之后。南朝宋的記里鼓車制度依舊。南朝齊循宋制,但記里鼓車的車頂加華蓋,車身加漆畫裝飾。南朝梁依照齊制,但因佛教大盛,改用牛拉記里鼓車。唐朝恢復舊制,用四匹馬拉記里鼓車,仍排在指南車后。宋朝雍熙四年,將隨駕記里鼓車的儀仗隊,從13人增加到了30人。
一為"分率",用來反映面積和長寬的比例,也就是地
圖的比例尺;
二為"準望",用來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方位關系;
三為"道里",用來確定兩地之間的距離;
四為"高下",也就是相對高程;
五為"方邪",指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為"迂直",指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在達·芬奇的手稿中,也有一張測距推車的設計圖:原理和記里鼓車類似,車輪帶動齒輪,每隔一段固定時間就讓一個小球掉進框里,最后只需要看有多少小球,就知道行進了多少路程。
這張地圖橫向有70格,豎向73格,一共5110格,方格邊長1.1厘米,對應實際的一百里,因為宋代的1里約等于現(xiàn)在的444米,所以地圖比例尺大約就是1∶400萬。由此可以推斷出《禹跡圖》所涵蓋的總面積為818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