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
此刻,讓我猜猜你在做什么:在復習備考的閑暇之余,自在地開拓自己的作文世界?你應該正在既緊張又期待地等待著寒假“大駕光臨”?或是靠在椅子上優(yōu)哉游哉地享受午后時光?能擁有這樣的悠閑,此時此刻的你應該已經(jīng)進入寒假。正如本期《小學生活的六個“最”》所言,“最開心的是放假”——上學期盼寒假,下學期盼暑假,似乎成了我們的日常。
寒假=寒冷的假期
回家過年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古代的學生也要回家過年,恰好假期處在寒冷的冬天,便有了“寒假”這一說法。
暑假=墊假
暑假,本來叫塾假,是古代私塾的放假模式,為期十二天。一般在夏天放假。所以,后來的人們把塾假叫成了暑假。
會舉一反三的你或許正在寫下“暑假=炎熱的假期”,別急,沒這么簡單。傳說,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鬼谷子隱居在云夢山鬼谷洞教徒授藝。鬼谷洞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會噴涌而出,充滿整個洞穴,導致無法上課,鬼谷子無奈,只好給學生放假。“放暑假”的傳統(tǒng)便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漢代
暑假和寒假在“假期家族”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假期的“前世”怎能一概而論?故事,要從漢代說起。
相傳,我國的放假制度和規(guī)范是從漢代開始確立的,叫作“休沐”。休沐,也就是休息、沐浴。漢代的休沐每五日一次,也就是說每工作五天就可以放假回家休息、沐浴——等等,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周末嗎?
唐宋
唐朝時,官員的休假制度為“旬休”,一旬是十天,各級官員每工作十天就可以休假一天。如果你以為一個月只有三天假,就大錯特錯了。除了旬假,唐朝還有法定節(jié)假日,比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除此之外,還有婚假、探親假等??梢哉f是非常人性化啦!
以唐朝的假期制度為基礎,宋朝的假期隨時代一起“長大了”。
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jié)、上元節(jié)同;天圣節(jié)、夏至、先天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降圣節(jié)、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jié)、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節(jié),立夏、端午、天貺節(jié)、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務焉。(《文昌雜錄》)
宋朝,官員們?nèi)杲跞种坏臅r間都在休假。
元明清
元代開始,假期時長銳減,大部分假期被取消。明代受元代“啟發(fā)”,不光假期變少了,假期的審批制度也更加嚴格了。清代干脆采取了“封印”制度,將冬至、元旦、元宵節(jié)融合為一個小長假,由欽天監(jiān)測算吉日放假,不定具體日期。放假,難??!
古人的假期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人們的認知——假期的存在要辯證來看:有周內(nèi),才有周末;有工作、學習,才有假期。勞逸結(jié)合,最是逍遙。如今的我們,先有雙休在手,又有節(jié)日假、寒假、暑假殿后,幸福感那是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