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
最近刷抖音刷到一句“白云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閱偈翻經(jīng);俗念都捐,塵心頓盡”,感慨良多。語出明代文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我只記得這本書與《菜根譚》《圍爐夜話》并稱為“處世三大奇書”,其中的內(nèi)容早都模糊、被短視頻“刷”得一點不剩了。
焚香煮茗容易,塵心頓盡就太難了,特別是對于活在當(dāng)下的我們,被無數(shù)短視頻、八卦新聞等快餐文化裹挾著。也知道慢下來是品味生活的法門,突然間就對那些泡茶一泡就是一下午的茶友們刮目相看,人家才是真正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從盧仝的“七碗茶歌”到蘇東坡的“從來佳茗似佳人”,是茶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詩意和活力,以淡然之心面對塵世喧囂。每一道沖泡工序都要用心對待、細細品味。據(jù)說有一次陳繼儒邀請文人雅士品茗論道。朋友帶來上等好茶,眾人皆贊賞不已,陳繼儒品嘗后卻說道:“此茶雖佳,然火候稍過,失之于嫩也?!?/p>
于是,陳繼儒親自烹煮,他調(diào)控火候、掌握時間,待茶湯出時果然香氣四溢,口感更勝一籌,眾人皆嘆服不已。原來初泡時火候過大,雖然香濃卻掩蓋了茶本身的清醇,而陳繼儒恰到好處的烹煮,才釋放出茶的本味。
上述故事的真假與出處已不從考證,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對待生活、對待每一泡茶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帶來非凡的感受,也就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尋找到了不平凡。
陳繼儒說:“筆床茶灶,可了我半日浮生?!痹诓璧氖澜缋?,泡茶不只是重復(fù)的動作,更是一種精神的修煉,用一壺?zé)釟怛v騰的茶映照出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瀝出茶湯的點滴間就能享受片刻的美好。
據(jù)歷史記載,陳繼儒三十歲左右就開始隱居生活,世稱“山中宰相”。那才剛剛而立之年就隱居,著實有點難以想象。境界與年齡無關(guān),陳繼儒早早就能看破塵世、淡泊名利,醉心于文學(xué)與繪畫,甚至篆刻、音樂都有很高的造詣,為后世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再讀《小窗幽記》的過程,比當(dāng)初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要艱難多了。一句“但看花開落,不言人是非”道出了超凡脫俗的內(nèi)心世界,想必也是陳繼儒在“七碗后,氣爽神清”總結(jié)出來的人生哲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