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獨立生活中的自我與自然
      ——梭羅教育實踐與思想探微

      2024-05-29 17:40:26羅秋白
      現(xiàn)代教育論叢 2024年1期
      關鍵詞:梭羅學校教育

      王 晨 羅秋白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超驗主義和自然主義是美國精神發(fā)展史上重要的思想運動之一,它們雖然有著宗教的根源、哲學的指向和文學的呈現(xiàn),但其最初和最有效的運用卻是在教育上,其代表人物也大多有過擔任教師的經(jīng)歷。他們篤信每個人內(nèi)在的、上帝賦予的精神本質(zhì)將成為他們終身發(fā)展和“開拓”的指引,從而將上帝和自然歸于人及其超驗精神,并據(jù)此建構(gòu)理想批判現(xiàn)實,以作為對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的回應。[1]99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就是其中一員,雖然他擔任教師的時間短暫,也未寫過一本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但他終身筆耕不輟,用一種比同時代任何人所用的更深刻、更令人難忘的文字書寫著教育。[2]他曾在日記中抒發(fā)對自身所處時代的教育現(xiàn)狀的不滿:“教育通常都在做些什么?它把原本自由、蜿蜒的小溪變成了筆直縱切的溝渠。”[3]他曾在《瓦爾登湖》(Walden)的“經(jīng)濟篇”中表達了對窮苦學生的關切:“這本書或許尤其適合寒門學子,而其他讀者則自會選取其中需要的部分?!盵4]6目前,國外學者已經(jīng)關注到梭羅教育思想的價值,但國內(nèi)學者對梭羅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卻并不多,對于其教育觀念的分析也主要以《瓦爾登湖》和梭羅擔任教師的短暫經(jīng)歷為藍本①國外學者對于梭羅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由兩部分構(gòu)成:1.梭羅的多部他傳:EMERSON W E.Thoreau as remembered by a young friend[M].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7; HARDING W R.The days of Henry Thoreau[M]. New York:Knopf,1965; [美]羅伯特·D.理查德森.梭羅傳:瓦爾登湖湖畔的心靈人生[M].劉洋,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美]勞拉·達索·沃爾斯.梭羅傳:完整的一生[M]. 錢佳楠,譯.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21 等,這些傳記提及了梭羅擔任教師期間的教育思想與實踐。2.對于梭羅教育思想的專門研究: WILLSON L.Thoreau on education[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1):19-29;SALOMON B L.The straight-cut ditch: Thoreau on education[J]. American quarterly,1962,14(1): 19–36; BICKMAN M.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1-74 等。國內(nèi)學者王彥力、楊靖、劉略昌、蔡云艷、方補課、高原等學者對梭羅教育思想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由于國內(nèi)梭羅教育思想研究并不多,因此省去文獻篇目的具體名稱并不會對檢索造成太大影響,故此處只保留了學者的名字)。。本文通過分析梭羅的生平、教育實踐、日記、書信,以及其所著的《瓦爾登湖》《康科德和梅里麥克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野果》(Wild Fruits)、《論公民的不服從義務》(Civil Disobedience)等多部作品中與教育相關的內(nèi)容,進一步深入探討其教育思想及其價值。

      一、作為教師的梭羅:論學校教育

      跟當時諸如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布朗森·奧爾科特(Brownson Alcott)、瑪格麗特·富勒(Margaret Fuller)、伊麗莎白·皮博迪(Elizabeth Peabody)等超驗主義者一樣,梭羅也曾投身于教育實踐。事實上,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梭羅早在大學二年級時便已擔任過教師。大學畢業(yè)后,梭羅選擇入職康科德中心學校(Concord Center School),而后又開辦了自己的學校。在后兩次擔任教師的過程中,梭羅不僅對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且還將思考成果付諸實踐。

      (一)建立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師,尊重其自由

      1828—1833 年,梭羅一直在康科德學院(Concord Academy)這所私立學校學習。在此之前,梭羅每天都去鎮(zhèn)廣場的文法學校報到。在這些學校里,學生主要通過朗讀學習,每個學生都要大聲朗誦一首長詩的一節(jié)或一篇課文的一段;到了星期六,學生們必須忍受“演講課”——他們得背下一些詩歌和講稿。除了死板的教學方法外,學生們還會遭到體罰,而這種管理學生的方式與時代風氣緊密相連。在更久遠更粗鄙的年代,在很大程度上,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分別居于支配和屈服的位置。這種的不平等關系在學校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的嚴苛管束——當時盛行的觀點是學生必須被控制住,否則,任何教學嘗試都將是徒勞的。在這種情況下,規(guī)訓似乎遠比教學重要。每一位教師都會在講臺右上角擺一根約2 英尺長的細木條,專門用來敲打不聽話的孩子的手心。講臺里還有用于懲戒“性質(zhì)頑劣”的孩子的牛皮鞭,非常調(diào)皮的男孩極有可能會在犯事后被綁起來挨上幾下[5],這樣的懲戒方式直到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yè)進入康科德中心學校(Concord Center School)擔任教師時仍然存在。

      1837 年,康科德學校委員會成員、執(zhí)事尼赫麥亞·鮑爾(Nehemiah Ball)在梭羅的第二教學周末聽課時,要求梭羅對學生施行體罰以維持紀律。鮑爾的說法是:“若不對學生略施體罰,那么一個學校將難以管理?!盵6]但梭羅堅持入職時所秉持的要以“講道理代替懲罰”的主張,拒絕遵守這“由來已久的習俗”[7],鮑爾因此對他大加指責。最終,梭羅用短鞭責罰了六名學生①關于這件事情的記載有不同的版本。勞拉·達索·沃爾斯根據(jù)被記錄下來的說法,認為梭羅用短鞭打了兩個人,其中一個是梭羅家的女傭伊麗莎·簡·杜蘭特(Eliza Jane Durant),另一人則是學生丹尼爾·F·波特(Daniel F.Potter);愛德華·愛默生則指出梭羅當時懲罰了六名學生;梭羅的好友威廉·埃勒里·錢寧在《梭羅:詩人和博物學家》(Thoreau:The Poet-Naturalist)中提到,梭羅用短鞭打了六名學生,其中一人的身份還是其自家女傭。,次日便因這一違背他良心的“不符合公民道德”的服從行為向?qū)W校提出辭呈。

      梭羅對于體罰學生這一做法的抗拒由來已久。18 歲時他在“重懲還是輕罰——道德政策之比較”(TheComparativeMoralPolicyofSevereandMildPunishments)的文章中提到懲罰的應用尺度:“一切懲罰都是為了國家的福祉和整個社會的利益,而不是讓某一個個體痛苦。只有在涉及公共利益時,懲罰才是正當?shù)?。若是逾越了這一界線,那么我們采取的懲罰行為便是犯罪。只有當一項罪行較另一罪行更令人發(fā)指、更使人憤怒時,在懲罰的程度上做出相應的區(qū)分才有必要,懲罰的確定性比懲罰的輕重程度更有效力。”[8]21-23

      在后來寫給奧里斯特斯·布朗森(Orestes Brownson)的信中,梭羅描述了自己心中教育應有的樣子:“應當使教育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件樂事。教室里的紀律和大街上的紀律應當一致,也就是說,不能揮動牛鞭,我們應當尊重生命。老師若想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應力圖以學生為師,向他們學習,也要與他們共同學習……牛皮是絕緣體……傳導不出一星半點的道理?!盵9]

      在梭羅后來的作品中,他也部分論及以青年人為師的原因:“年長者未必就比年輕者更有充任導師的資質(zhì),因為前者提供的教益還不及其所致的損失……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并不能為年輕人提供什么重要的忠告,因為他們自身的經(jīng)驗十分偏頗,而且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因為私人原因悲慘地失敗了?!盵4]11談及此處,他以自己為例補充道:“我在這個世界上活了三十多年,至今未曾從我的長者那里得到過有價值的或是懇切的忠告?!盵4]11-12除此之外,梭羅還在信中寫道,當前的教育“假定了一種很少見的自由,人們從未想過這個詞的全部含義——自由——不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共和國式的自由,而是一種與人本性的尊嚴相稱的自由——這種自由會讓人覺得自己是人類之中的一員,能承擔理性的責任,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盵9]

      辭職后的梭羅對教學事業(yè)仍舊充滿著熱情與渴望,在四下尋求教職無果后,最終決定再次回到家鄉(xiāng)康科德鎮(zhèn),在自家的住處帕克大宅(Parkman House)開辦一所私立學校, 1838 年6 月中旬開學。一開始只有4 名學生,但這些學生的父親卻都是當?shù)睾蘸沼忻娜宋?。此消息傳出后,學生們甚至爭先恐后想進入這所學校學習,以至于學校后來需要再聘請一位老師。于是,梭羅的兄弟約翰·梭羅(John Thoreau Jr.)放棄了羅克斯伯里(Roxbury)的教職,于1839 年2 月加入了弟弟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梭羅負責教授拉丁語、希臘語、法語、物理、自然歷史和自然哲學,約翰則教授英語分支學科和初等數(shù)學。

      梭羅的學校延續(xù)了他之前所秉持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所擁有的自由,而這份尊重在學生入學時就已體現(xiàn)出來。學生進入學校后,梭羅和約翰會立即將其帶到一邊,詢問其入學的原因。當學生回答自己想要學習拉丁語、希臘語、代數(shù)、幾何等科目后,梭羅和約翰則會回復道:“如果你想學習這些東西,并且愿意遵守我們的規(guī)矩,認真學習,我們可以教你。但倘若你來這里只是虛度光陰,貪圖玩耍,亦或只是為了看其他男孩學習自己卻不學,那么我們將不會收你作學生……你若能做到我們要求的內(nèi)容,我們將竭盡全力教給你我們知道的東西?!盵10]

      在學生行為約束方面,梭羅拒絕采用體罰,而是采取了一種更為獨特的方式——讓孩子在學校的日常學習之外完成一些其他任務,讓其在閑暇時刻忙碌起來。[11]80這樣的懲罰方式相較于體罰更為溫和,但起到同樣效果,被學生們視為“軍紀”一般的存在。

      (二)反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以自然和實際生活為師

      與其他學校相比,梭羅創(chuàng)立的學校有著許多獨特之處。梭羅的學校設置的課間休息時間為30 分鐘(其他學校的課間休息時間大多為10 分鐘)。在這期間,教室會開窗通風,以便為課間玩耍歸來的孩子們提供新鮮空氣。孩子們會在操場上盡情嬉戲,梭羅兄弟也會加入他們。每到此時,擅長交際的約翰總會是那個時刻準備逗笑學生的人,而性格內(nèi)斂的梭羅在脫離教學場景之后,也會卸下老師的架子與學生們一同玩樂。[11]84

      在教學方法上,梭羅兄弟舍棄了傳統(tǒng)的讓課堂成為大多數(shù)實際教學行為發(fā)生地和讓學生強記、背誦的教學方法。梭羅的傳記作者哈丁認為,梭羅創(chuàng)辦的學校是美國教育史上最早踐行后來被稱為“從做中學”原則的學校之一。[11]82學校的相當一部分課程都是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展開的,每周六下午梭羅都會昂首闊步領著學生去郊游。外出活動大多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植物學、地質(zhì)學和自然歷史而徒步到瓦爾登湖、菲爾黑文山、睡谷,或是在馬斯科特奎德的河上泛舟。[1]101梭羅淵博的自然史知識通常會在此時派上用場。他對鳥類、野獸和花朵的了解與熟悉常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因為那種了解并非外科醫(yī)生對于生物的了解,而是“一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的了解——他知道它們有趣的習慣和習性”[12]。梭羅并不是借此炫耀自己的淵博知識,而是想用大自然的奇妙打動孩子們,并向他們傳授自己在鑒別動植物方面的技巧。在梭羅看來,自然是最佳的教學場所,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在教室之中。他曾感嘆道:“我們總吹噓自己的教育體系如何高明,但為何要讓教育止于學校和教師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教師,廣袤天地就是學校……只專注于課桌和教室,卻忽略其所處的風景,何其荒謬?!盵13]238他認為與其在原始橡樹林消失之際再邀請植物學家前來講課,倒不如在此之前將前者介紹給學生。[14]210除此之外,認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梭羅更看重的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好壞,取決于它培養(yǎng)出的(人的)性情或思維模式,如果其傾向于珍惜和發(fā)展虔信——不斷提醒人他與上帝和自然的神秘關系,并使他超越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辛勞和苦役,這樣的教育便是好的教育?!盵8]108-109由于人勢必“無法令自己成為博物學者去直接審視自然……”,因此“他必須透過自然或在自然之外來觀察自然”[15]。

      讓學生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的教學理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梭羅的母親辛西婭·鄧巴·梭羅(Cynthia Dunbar Thoreau)尤其鐘愛自然。她會帶孩子們出門諦聽鳥鳴,孩子們會“出于高興或者哀傷,即興作詩來為這些長著羽毛的各種精靈發(fā)聲”。梭羅少年時期寫下的一篇標題為“季節(jié)” (The Seasons)的短文中,便可以窺見他早已對自然界中四季的變化及其成因產(chǎn)生了興趣——“為何季節(jié)會有變化?為何冬日會出現(xiàn)狂風暴雨?(或許)這是居于天穹、主宰著一年變換的他的言語?!盵8]3大學時期,憑著對自然的熱情與好奇,梭羅修習了自然歷史和植物學課程,還與教授自然歷史的教授哈里斯等人創(chuàng)辦了哈佛自然歷史協(xié)會。愛默生對梭羅的影響也不可忽略,二人相識于梭羅大學畢業(yè)前后。畢業(yè)之前,梭羅便已閱讀過愛默生的《論自然》,此后與之長期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1837 年年末,梭羅親臨波士頓聆聽了愛默生的演講。愛默生談到,“最高層面的文化”將通過自然來喚醒人類——不是通過“修建、侍弄花園”而是通過狂野的大自然,“這是真正的和諧:未經(jīng)修飾的風景、可怕的灌木叢、寬廣的沼澤、光禿的大山,還有海洋與陸地的平衡?!盵16]除以上諸因素以外,梭羅感受到的乏味的學校生活與有趣的、充滿詩情的自然體驗之間的沖突或許促成了他自然教學理念的形成。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名小學生走在上學的路上/一路磨磨蹭蹭/如此難得的時光,何必去遵守學校的各種規(guī)矩。 ”[17]49

      在和孩子們一起外出時,梭羅通常都會趁機讓孩子們了解他們所處地區(qū)的歷史,尤其是印第安人的歷史。梭羅的一位學生亨利·沃倫(Herry Warren)曾回憶道:在一次外出時,他們沿著康科德河順流而下,經(jīng)過了大草原(the Great Meadows)和鮑爾斯山(Ball’s Hill)。這時,梭羅讓大家注意河岸上的一個地方,他認為印第安人曾在此地生火,建立過一個漁村。但由于梭羅當時并未攜帶鐵鍬,所以難以證實自己的猜想。一周后,梭羅帶上了鐵鍬,和孩子們再次行至此處時,梭羅詢問孩子們能否找到吸引印第安人定居此處的證據(jù)。其中一個孩子認為可供捕魚的河流吸引了印第安人,而另一個孩子認為利于打獵的森林才是關鍵因素。最終,在梭羅的幫助下,一個孩子在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股優(yōu)質(zhì)泉水,還有一個孩子在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座足以抵御北風的山峰。梭羅在仔細勘察了周邊的環(huán)境后,借助鐵鍬,從地下挖出了可證明印第安人曾在此處生火的證據(jù)——一塊紅色的、被火燒過的圓形磚塊。[18]205-206

      除了對大自然的探索以外,實地考察也包括其他類型。梭羅曾帶孩子們前往當?shù)亍蹲愿r(nóng)公報》(Yeoman’s Gazette)觀察排字工人如何排版,他們也曾去到一家槍行觀察工匠如何校準槍的瞄準器。

      學校的課程設計還包含一部分“生活技藝”的內(nèi)容,主要讓學生參加勞動。這一理念或許來源于梭羅對自己大學時期所受教育的反思,他認為自己在大學所受到的教育是“徹頭徹尾的機械訓練”[8],“窮苦的學生學習的、大學教給他們的也不過只是政治經(jīng)濟學,而與哲學同義的學科,也即生活經(jīng)濟學,卻不曾被認真地教授?!盵4]57

      埃德蒙·昆西·休厄爾(Edmund Quincy Sewall)曾在梭羅的學校中短暫學習過一段時間,他在日記中記錄了學校開展的活動:4 月15 日,我和其他幾個男孩一起觀看亨利先生補船的過程,他將四磅重的樹脂和半磅重的牛油混合,制成瀝青,涂抹在了船底……4 月16 日,亨利先生給自己的地翻了土,他和約翰先生給學校的男孩們每人買了一把小鋤頭,安排大家整理自己的花園。[19]在梭羅看來,學生通過勞動習得生活的藝術和“從書籍里汲取所需的知識”同樣重要,“雙手的勞作……擁有著恒久、不朽的教益,可以為學者提供最佳的成果”[4]56,“那些精心謀劃以逃避一切必要人類勞動、貪求獲得閑暇清靜的學生,只能得到可恥無益的安閑,而這種自欺,也最終使其失去了一段能使閑暇結(jié)出累累果實的經(jīng)歷。”[4]170勞動是“年輕人學會生活的最佳途徑”[4]56,是一門有關生存手段的功課,和數(shù)學一樣,能夠磨煉學生的心智。勞動是人感知和品味生活的手段,“學生不應該止步于把玩生活,也不該止步于研究生活(盡管這兩種昂貴的游戲擁有社會的支持),而應該自始至終、認認真真地體驗生活”[4]56,因為沒有什么能比這更能讓學生學到如何更好地生活。梭羅曾舉例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想讓一個男孩了解與藝術和科學相關的事物,比起將他送至教授所在地學習和實踐生活藝術以外的一切事物——透過望遠鏡或者顯微鏡觀察世界,習得化學和力學——倒不如讓他從生活體驗中去經(jīng)歷和學習。[4]56他現(xiàn)身說法:“臨近畢業(yè)的時候,我才得知自己竟學過航海!……如若我畢業(yè)之前就去港口逛過的話,肯定已經(jīng)掌握了更多的航海知識?!盵4]57

      盡管梭羅與約翰共同經(jīng)營的學校僅維持了大約四年時間,便因約翰的離世而關閉,但曾受教于梭羅和約翰的學生們回憶起在學校的時光時,心中仍滿懷“熱情”“感激”與“眷戀”。[11]86休厄爾在寫給表親瑪麗的信中表示,梭羅是“一位友善文雅的男教師”[20]。一位對約翰更有好感的學生賀拉斯·R.霍斯默(Horace R. Hosmer)提到:“這所學校十分獨特,在這里,沒有一個男孩會受到鞭笞或者威脅;可是,我未曾見過比這個學校的制度更嚴格的軍事紀律,連那些不可救藥的學生最后都乖乖服從……亨利是一個一絲不茍且固執(zhí)的人,他堅持無功不受祿。如果一個男孩被送到他那里,他會讓這個男孩做一切他力所能及的事。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不好相處?!盵21]22-23

      另一位偏愛梭羅的學生托馬斯·霍斯默(Thomas Hosmer)談道,亨利和約翰輪流主持晨間禱告時,會向?qū)W生發(fā)表一些新穎而有趣的講話,幫助學生為當天的學業(yè)做好準備。亨利的講話總讓他記憶猶新,講話的主題包括:四季及其成因、優(yōu)點、對有機體的需要的適應,天地萬物如何被設計,如何以一種新鮮、有趣和明智的方式處理詛咒語。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講,教室安靜得連針掉下的聲音都能聽見[21]23……亨利的講話表明他深知,學校應該教給學生廣泛的知識而非與字母有關的基礎知識。[21]128學生李(B.W.Lee)同樣也對這所學校和教師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有一件事情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在學校時,他們向我釋放的善良與友好,以及他們讓學生銘記永遠要做正確的事情?!盵21]128對于自己的這段辦學經(jīng)歷,梭羅給出的評價并不高,他用“失敗”二字做出了總結(jié)。究其原因,一是“我曾全副身心地嘗試過辦學”,卻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平衡收支,因為我必須得講究著裝和程式,更別提要調(diào)整思想和信仰。”二是因為“執(zhí)教只為生計,而非同胞的利益,這方面的嘗試自然以失敗告終”[4]75。 除此之外,約翰的離世以及回顧自己辦學經(jīng)歷時梭羅發(fā)現(xiàn)學校教育似乎并不能給年輕人帶來什么:“要教給年輕人或者任何人真理是何其的徒勞啊,他們在準備好之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盵22]67這些都是梭羅認為自己辦學“失敗”的原因。

      二、作為學園演講者的梭羅:論成人教育

      (一)成人教育的目的:免無知,致良知

      學校關閉后,梭羅仍然堅持投身于一項有關成人教育的活動——在康科德學園(Concord Lyceum)發(fā)表公開演講??悼频聦W園是在由喬西亞·霍爾布魯克(Josiah Holbrook)于1826 年發(fā)起的學園運動(Lyceum Movement)中發(fā)展起來的,該運動旨在通過舉辦講座、戲劇表演及辯論等活動在社會上傳播“智力習慣的活力”以“點亮生命和微光”,最終實現(xiàn)“不僅使人進步,也提高人的幸福度;既促進人的道德,也增進人的知識”的目的。[23]

      康科德學園于1828 年設立,梭羅少年時期從中受益匪淺。梭羅通過學園汲取知識,開闊了眼界——來學園演講的嘉賓大多是他母親運營的家庭招待所的??蚚1]558-559,由此,梭羅不出家門便能感受到深邃思想的交鋒。成年以后,梭羅成了康科德學園的熱心參與者,曾多次當選學園的執(zhí)事。1838 年他在康科德學園發(fā)表了第一次演講,在隨后的二十幾年里,他幾乎每年都會在那里發(fā)表演講。[24]

      在梭羅看來,政府在讓孩童受教育使其免于無知狀態(tài)的同時[8]60-61,也應為成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教育涉及個人和社會的福祉,是政府應盡的“道德義務”,也是培養(yǎng)千村萬落的高貴村民跨越“比黑暗更甚的無知深淵”[4]120的辦法。

      梭羅指出,當前成人受教育的機會和場所極為有限——康科德僅“有一個只針對幼兒、差強人意的公共學校系統(tǒng)”,除了“半死不活的冬季學園,以及最近在州政府倡議下才成立的那個微不足道的圖書館”,并“無為成年人設立的學校”。他批評市鎮(zhèn)當局將大量錢財用于興建市政廳以裝點門面,卻忽視了對成人教育的投資:“我們自詡身處十九世紀,在諸國之中以最為迅疾的速度闊步前進??晌覀儾环料胂?,本鎮(zhèn)為自身文化付出的努力何其微小”[4]118:為了政治會議的召開,“本鎮(zhèn)花了一萬七千元來興建市政廳”,可本鎮(zhèn)的冬季學園卻只有“每年一百二十五元的經(jīng)費”,且經(jīng)費是由個人出資而非納稅人提供。[4]119他建議“創(chuàng)辦一些不同尋常的學校”,讓康科德的人,不論男女,都“不會在邁向成年之際脫離教育” “村鎮(zhèn)應該變成大學,村中的年邁之人也能成為其中一員,他們可在閑逸的余生……求取自由的學問”“應當讓各學術團體來為我們做報告,看看他們是否具備真知”,康科德鎮(zhèn)應當仿效品味高雅的貴族,“讓一切有利于增進修養(yǎng)的事物都環(huán)繞在自己身邊,天才、學識、才智、書籍、繪畫、雕塑、音樂、哲學的方法,如此等等。”“新英格蘭可以把世間的智者都請到這樣的學校來執(zhí)教,負擔他們的食宿,以徹底改變我們所在之處的狹隘和守舊。”[4]118-120

      (二)成人教育的價值:社會正義和個體獨立

      梭羅對于成人教育的看重與其超驗主義的立場及其政治傾向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在其早期的一篇名為“社會”的學園演講中,梭羅提到“社會為人而生”,可“大眾卻從未達到他們之中最好成員的標準,相反,他們會把自己貶低到與最低級的成員一樣的水平。因此大眾只是暴民的另一種稱呼。”[25]36在梭羅看來,有良知的個人而非法律承擔著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與其培養(yǎng)人“對法律的尊重”倒不如培養(yǎng)其對正義的尊重?!耙驗榉呻m能牢牢抓住竊賊和兇手,但其自身卻不受約束”[26]136,“法律永遠不會讓人獲得自由”[27]98,也不會帶來公正。梭羅所處的時代,美國政府非但沒有廢除奴隸制,反而制定對逃亡奴隸實施懲處的法律,法律不是道德準則,所以其目的不是道德上的正義,而是時下的利弊,由此,對法律的“不適當尊重”會使那些好性情的人“日復一日地成為非正義的施行者”[28]3,因為他們只顧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卻不顧其是否正確,這反而讓法律可以為所欲為。

      由此,培養(yǎng)有良知的人則顯得極為必要。人“應當先是人,然后才是國民……一個組織沒有什么良知”“但一個由有良知的人組成的組織”卻會是有良知的[28]2-3,而也只有這樣的組織(或社會),才能與謬誤一刀兩斷,“讓人的生命更有價值”[28]134。身處其中的個人,其品性和責任才不會被社會所需的順從吞噬,也不會隨波逐流。[29]所謂有良知的人是指正直的人,他能夠意識到一種超越憲法和多數(shù)人所做決定的更高法則。[27]104除此之外,有良知的人還是自由和獨立的人。他擁有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愛好,自由的想象,昏庸的統(tǒng)治者和愚蠢的改革家都不能使其感到困擾。[28]18

      三、作為自然生活實驗者的梭羅:論自我教育

      從上述學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可以看到其中關鍵之處均是個人的自我教育,這無疑是梭羅教育實踐和思想的核心。該觀念既有其歐洲思想根源,也有梭羅基于美國特性的獨特思考。19 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美國的康科德和德國的魏瑪兩地民眾都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雕刻深處的自我”這一概念產(chǎn)生了廣泛的興趣。緊接著,“教化”這一概念被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率先提出,托馬斯·曼(Thomas Mann)對其解釋為:“德國人的自我教育理念帶有內(nèi)向性,是一種內(nèi)省式的、帶有個人主義傾向的教育觀,重視精心培育、塑造、深化以及完善個性……心靈事物的主體性……注重自傳式的懺悔,帶有強烈的隱私性。”不過,德國人雖然擁護“教化”,但是卻并不主張將其用于政治領域,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做法是瀆神的,另一方面則是像路德所說的那樣,“外部秩序是無關緊要的”[30]。

      超驗主義者們從這些德國特有的理念中汲取營養(yǎng),提出了這一理念的美國版本——自我教育。一神論者威廉·艾勒里·錢寧(William Ellery Channing)在一次演講中首次公開探討了這一理念,他指出:“自我教育”并不是指一種自我或自私的文化,也不是指對用最少資源達到某種目的的個人主義的狂熱崇拜,每個男人和女人只為自己[31],表達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我的必要性——“自我教育”是“每個人對自我以及自我本性的展現(xiàn)和完善應當給予的關注”[32]。愛默生將德國人關于自我教育的理念闡釋為“自助、自我完善”,他強調(diào)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認為如果沒有一群自主的個體,便不會有愛,不會形成社會。[17]69

      梭羅對“自我教育”這一理念也表現(xiàn)出了興趣。梭羅的傳記作者羅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Jr.)指出,梭羅在其早期的日記中曾部分地闡發(fā)了自己對于“自我教育”的理解,這種理解帶有斯多葛學派特有的克制。在1838 年8 月的一則日記中寫道:“激情與欲望向來都是邪惡之地,但這里恰好是人們發(fā)動圣戰(zhàn)的場所?!盵24]55在自我教育這一問題上,梭羅認同愛默生的自然可以給予人面孔和行為神奇啟迪這一觀點[33]75,也贊同謝林指出的“自然是心靈的外化,心靈是自然的內(nèi)化”。正如他寫的那樣:“美存在于感知當中”“當陽光略過湖面時,灑落在森林時,我認為湖畔的這一側(cè)帶給我更加豐富的感受”“每一片森林都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鮮明的個性。從它無限的姿態(tài)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偉岸或渺小——或卑怯。”[17]111梭羅同時也受到歌德的影響,后者“我的所有理念,既不是來自道聽途說,也不是來自傳統(tǒng),而是來自與事物的親自接觸”[17]35,與前者的“我去往林中,為的是能審慎地活著,能純粹地直面生活本質(zhì),領受生活的教誨,以免在臨終之際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未曾真正地活過”有異曲同工之處。[4]98“人生的終點是教育”[8]108,在與森林、湖泊、河水、動物朋友們?yōu)榘榈娜兆永?,梭羅開始了“生活實驗”,探索自我教育的路徑。

      (一)從自然中尋找自我

      擔任學校教師時梭羅就抱有以自然為師的理念,這種理念在自我教育實踐者的梭羅身上依舊能夠看得到。在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上,梭羅與其好友兼導師愛默生的觀點一致:“自然美正是人類心靈之美,自然法則也就是人類心靈的法則,因此自然成為人度量自己成就的尺子?!盵34]人與自然有著高度統(tǒng)一性和相似性,是彼此相通的有機整體?!白匀慌c人生,同人的體格一樣,有著各自不同的樣貌”[4]13,“自然物體和現(xiàn)象是表達人思想及情感的原始符號或者類型,其中蘊含著人真實的成長、經(jīng)歷和鮮活的話語?!盵35]389-390梭羅主張將研究自然與認識自己統(tǒng)一起來:“自然、太陽、風雨、夏冬……有難以言喻的純真與善良……它們對人類報以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shù)脑蚨械奖瘋?,那大自然也會受到觸動,太陽的光輝會變得黯淡,風會像人一樣哀嘆,云中落下淚雨,樹木會在仲夏之時脫下葉子,披上一身悲切?!盵4]149-150自然有靈性:“腳下的土地并非麻木的、毫無生氣的物質(zhì),它是一個實體,擁有精神;它是有機的,其精神與我身上的任何精神微粒的影響下發(fā)生變化?!盵36]218自然是人身之所歸,也是人心之所依,人與自然是如此一致,唯有“親近自然,人的行為舉止看起來才是最為本真的”[37]56-57。自然是經(jīng)年誨人不倦的老師,對人的影響潤物無聲,“它對它的孩子的教育與完善勝過世間最慈愛的父母”[37]63。自然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絕佳的心靈庇護所,它是平等的:無論是“可憐的厭世者”,還是“傷心至極之人”,都能在自然之物中尋得“最溫柔、最親切、最純潔、最鼓舞人心的陪伴”[4]142。能夠在大自然中能夠找到健康,享受自然寧靜的人,不會宣揚絕望的教義,也不會提倡精神或政治上的暴政或奴性。[38]4-5

      當代學者因梭羅對于自然價值的推崇而常常將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系在一起,并稱贊其為“美國第一個環(huán)保主義圣人”。誠然,梭羅對于自然的細致刻畫在其身后的幾十年里逐漸引起了人們對于這兩項議題的重視,還啟發(fā)了“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博物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和約瑟夫·克魯奇(Joseph Krutch)等人,但自然本身并不足以引起梭羅的高度關注,他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并不是單向度的推崇。正如梭羅自己所說的:“我對諸如行星爆炸一類的純粹現(xiàn)象不感興趣,除非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在人的經(jīng)歷之中。”[39]因此,在梭羅眼中,自然是人眼中的自然。人并非是一個客體,只能被動地依靠自然為鏡,照出自我。他認為,自然是宇宙精神之象征,人可以通過自身的感知便能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上帝,找到其藏身之所,從而實現(xiàn)人的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二為一。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梭羅而言,自然還有著更為廣泛的向度和更深刻的意涵,那便是與歐洲式的、唯有人際往來、會過早萎縮的文明相對之物——野性。梭羅認為,自然之中蘊含著絕對的自由和純粹的野性,與世俗意義上的自由和文化截然不同。[38]149梭羅指出:“野性近乎于善,其與生命和諧一致,極致的野性意味著極致的活力。”[37]163當時許多美國學者囿于外來符號,很少或者幾乎不植根于自己的土壤,犯著國家、教會和學校都曾犯過的老錯誤:選擇黑暗,棄絕光明,固守舊習。[35]389-390為此,梭羅大聲呼吁,別再將新英格蘭的果實貶為品質(zhì)不佳、微不足道,高高捧起所謂的品質(zhì)卓越、令人念念不忘的異域果實。本國的果實,“不論是什么,對于我們而言都比產(chǎn)于別處的果實更加重要”“它們啟迪我們的心智,讓我們安居于我們所在之處”,雖口感略遜一籌,但其起到的教育作用卻不容忽視——它們能培養(yǎng)出希羅多德筆下戰(zhàn)場上的英勇之士。[13]6

      生活在美國北部的印第安人就具有這樣的野性,他們“自由且不受束縛地立于大自然之中,是她的居民,而不是客人,前者的穿戴也來自后者,寬松而得體”;[40]他們“在自然之中度過一生,對自然的了解較白人更深”[41]x,能哲學地引導著旅人探索西部的秘密,并向其介紹自己的民族和荒野生活的奧秘。[40]158他們教會白人如何運用魚梁捕撈大麻哈魚、美洲河鮮及灰西鮮這幾種長于康科德河的魚[26]36,還將使用和種植玉米技術、越橘的培育和晾曬之法傾囊相授。梭羅曾在日記中寫道:“如若他們(指印第安人)都成為白人中的勞動階級,我父親是一個農(nóng)民,雇傭一個印第安人作為他的雇工,我們這些孩子應該向他們學習多少土著的生活方式!”[42]313在梭羅看來,作為后來者,有必要努力學習前輩的生活方式。并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方法能夠更快地塑造美國人的思想體系。[43]20值得注意的是,梭羅對印第安人及其文明的欣賞和推崇存在著矛盾性:一方面,他贊美印第安人比起城里的居民更像人,因為其作為人而生——作為人思考——作為人而死[8]110,他在森林之中所過的與動物為鄰、簡單耕作的生活,也很難說不是在模仿一種典型的印第安式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梭羅也直率地指出,白人的歷史是一部進步的歷史,紅種人的歷史則是一部停滯不前、默守成規(guī)的歷史。[41]251-252梭羅所指的野性,并非指回歸到純粹的原始狀態(tài),而是介于自然和文明之間,是一種從美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可用其實踐自己的生活的想象與精神體驗。[44]

      (二)簡樸生活,擺脫物質(zhì)的負累

      在聆聽自然之聲的日子里,梭羅此前的自我克制體現(xiàn)為一種帶有印度教“禁欲主義”[45]84色彩的對簡樸生活的追求,只為確保“生活必需”——食物、居所、衣物和燃料等真正必要的東西時才付出勞動。梭羅對此種生活方式的倡議既源自對現(xiàn)實的考量,也源自他對個人精神生活的極致追求。在他看來,同時代的人一門心思關注商業(yè)、貿(mào)易、制造業(yè)、農(nóng)業(yè)等領域,造成人身心扭曲和視野狹隘。這種觀點不無道理。在梭羅所處的時代,變革無處不在:火車的轟鳴聲開始傳入瓦爾登最美麗的湖灣,附近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農(nóng)場正在衰敗,被全球化的市場腐蝕[1]16,追求財富的“淘金熱”愈演愈烈。此外, 18 世紀出現(xiàn)于西歐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也在美國找到了生存土壤。“美國人的客廳開始充斥著商店買來的家具,作為家庭體面和成功的象征。由城市中產(chǎn)階級倡導的裝修客廳之風傳播到成功的農(nóng)場主、工匠甚至是移民那里。”與此同時,消費主義也開始吸引下層階級:內(nèi)河船上的非洲裔美國工人以追求精美的服裝和金飾為樂,以擺脫與奴隸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普遍形象。當時一位批評者說到,“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活條件之上”[46]40-53。

      人們千方百計地想要獲取更多的物質(zhì),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梭羅認為,對財富和精致物質(zhì)生活的狂熱追求如同沉重的枷鎖,限制了個人的自由。青年人繼承了農(nóng)場、屋舍、谷倉、牲畜和農(nóng)具,但得之易,棄之難。為了維持現(xiàn)有財富,他們需要付出虛妄的焦慮和過度的勞作,一生都要受到這些東西的負累,難得閑暇和自在。[4]7-8那些追求“所謂的富裕精致的生活”之人,需跳起來才能夠得到自己心中所愿[4]42,卻未曾想跳躍這一動作足以占據(jù)人的全部注意力。人擁有房子之后,還需要用美麗的物件裝點它,并要用美麗的家具和“美好”的生活方式與之相配。最終的結(jié)果極可能是工商業(yè)和投機占據(jù)人的思想,人大半生的努力只為了粗鄙的生計和享受,關于生活的真正內(nèi)容卻被遺忘掉[28]x。因此與其說是人占有房子,倒不如說房子占有房主,文明人變得與野蠻人無異。[4]37-38

      梭羅的解決方法是:過一種物質(zhì)生活最小化,精神生活最大化的簡樸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人們從欲望的奴役中解脫出來,為個體嘗試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提供機會。[47]53比起蜂擁著去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淘金,梭羅更主張人超越衣食住行,從腳下的土地和比積淀經(jīng)年的地質(zhì)年代更為古老的溪流中挖掘內(nèi)心的金礦[27]110,成為真正有智力和有道德的人。通過簡樸的生活方式,人能夠獲得更多探尋自我的時間和精力,進而成為自身的哥倫布,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新大陸與新世界,認真而又審慎地在探尋并踐行自己的道路上獲取生命的多重可能性,最終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四、結(jié)語

      科羅拉多大學教授馬丁·比克曼(Martin Bickman)在《不同尋常的學習:梭羅論教育》(Uncommon Learning:ThoreauonEducation)一書中曾對梭羅的教育觀做出總結(jié)。他認為,要解釋和理解梭羅的教育觀,不妨將其視作美國知識生活中更大運動的一部分,這一傳統(tǒng)尋求將人從過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支持心靈與世界的直接相遇,相信人充滿活力的頭腦自有一套運行方式且勝過先前的任何程式。[48]馬丁教授的這段評價極為精準。梭羅的超驗主義認為雖然人的身體屬于物質(zhì),但人的靈魂具有一種要超越物質(zhì)狀態(tài)的潛力。運用直覺或想象力,人可以洞察精神的真相,并察覺到自己道德改善的能力。梭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洞察和改善的過程則是微妙而艱難的,而教育正好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引領人們憑借直覺和想象力去發(fā)展這種能力。但獲得這種能力必須透過自然或在自然之外,而不僅僅是直接審視自然或者來自宗教。因此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與自然的物質(zhì)和神性就對應了起來。自然的神性能使人回歸理性和信仰,從而既能在宗教之外找到人自身的超驗性根基,又能抗拒物質(zhì)和技術文明帶來的機械化和商業(yè)化的生活方式。[15]80-81

      人在這種超驗主義和自然主義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以及改善自身的途徑。正是基于上述觀念,梭羅將“個人”視為最高法則,認為人有著更高的獨立權力,有良知之人是維護社會正義的關鍵,個人有權反抗不義政府。除此之外,個人擁有能在自然之中洞見精神力量的無窮能力,能獲得自然的滋養(yǎng)。因此,他對采取體罰作為規(guī)訓的手段、和學生保持“權威型”的師生關系,以及使用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死記硬背式教學法的做法進行了批判。梭羅他主張明晰懲罰的尺度與邊界,建立師生間互相學習的和諧關系,給予學生與人之尊嚴相稱的自由,讓學生通過勞動修得生活技藝。

      除了對個人價值、自由和義務的看重,梭羅的教育思想中另一矚目的部分是他篤信與具象自然的親密接觸能夠幫助人蕩滌內(nèi)心污濁,實現(xiàn)道德上的完滿,而這也使他區(qū)別于“愛默生脫離具體存在去尋求宇宙心靈的做法”[49]。他認為自然是精力、靈感和力量的源泉,荒野就是基本的“生命原材料”[15]82,人類的任何高貴之處均依賴這一原始生命力。在此番思想的驅(qū)使下,梭羅引導學生走入林中,而他自己也將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感知和書寫自然上。他帶著自己全部的愛,將自身天賦全然“獻給了故鄉(xiāng)的田野、山脈和河流,他讓所有識字的美國人和海外的人了解它們,對它們感興趣”[50],指引著他們?nèi)ネ诰蚰_下這片土地的可愛之處。此后,美國人在美洲的野性和歐洲式的文雅之間看到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盡管美國的風景特點可能與舊世界不同,但也不能憑此推斷前者就遜色于后者……因為即便美國風景不具備歐洲風景所具有的諸多條件,但其仍有歐洲人所不知的光輝特征。”[5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梭羅強調(diào)自然的價值,但對其作用的認識并沒有走向極端,他認為需要一種對文明的更多的尊重和平衡的意識。梭羅認為一個理想的人是處于野性與文雅中間位置的人,野性和文雅并非不可避免的兩個極端,任何一方都不應過度。將野性固有的好處與文化的高雅益處結(jié)合起來,從而使野蠻狀態(tài)的個人自由與高度文明的社會秩序之間的和諧成為可能。正是這種調(diào)和,塑造了今日的美國精神。[15]84-86

      猜你喜歡
      梭羅學校教育
      我們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小品文選刊(2024年2期)2024-03-03 13:12:39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亨利·大衛(wèi)·梭羅的《瓦爾登湖》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學校
      I’m not?。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昌都县| 丁青县| 兰西县| 通河县| 二连浩特市| 关岭| 嘉禾县| 玉山县| 泽州县| 华池县| 双峰县| 兴国县| 林口县| 子洲县| 广东省| 化德县| 奉节县| 普兰店市| 长寿区| 姜堰市| 青川县| 玛纳斯县| 永安市| 崇信县| 佳木斯市| 儋州市| 正宁县| 广州市| 拉孜县| 太原市| 长武县| 手游| 三明市| 论坛| 克什克腾旗| 遂宁市| 林芝县| 奇台县| 花莲市| 兰州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