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摘要:語言是文化傳承的根基,在語言體系的基礎上,文化才能不斷催生、沉淀及發(fā)展。在了解一種文化前,人們首先需要增加語言與文化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文化的可譯性也存在一定的限度。本文將對語言、文化、文本翻譯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闡釋語言和文化的可譯性問題和具體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語言;文化;翻譯;可譯性
翻譯是語言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關鍵路徑,能夠使不同類型的語言和文化聯(lián)系起來,并完成互動和交融。但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性和文化內涵的具體差別,翻譯工作很容易觸及可譯性的限制,因此譯者難以完成部分詞語、文本的翻譯,或難以準確地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下完成對文本原意的表達。
一、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實際聯(lián)系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不僅會相互催生,還會相互影響。語言是人類交流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文化則體現(xiàn)為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和社會習俗。語言能夠反映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觀、信仰、社會等級以及其他文化特征。例如,某些語言中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可以揭示人們對某些事物的重視程度。人們可以從各地語言表達形式的差異中了解到不同的地區(qū)文化表現(xiàn)。[1]語言能夠塑造文化。語言不僅反映了文化,同時也塑造了文化。通過語言的表達和交流,人們共享和傳遞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價值觀。例如,一些特定的詞語和短語只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意義,并且通過語言的使用,這些意義被傳遞和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語言,一旦脫離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出現(xiàn)表達方面的差異,文化也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語言不僅是思想表達的工具,還能夠影響思維方式。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法和詞匯結構,這導致了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方式的差異性。例如,一些語言中的時態(tài)和語氣對時間和事件的認知方式產生了影響,導致同樣的文本內容在交流中會體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內涵。另外,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基礎,通過語言的使用,人們可以建立社會關系、傳遞信息和共享知識。語言的選擇、使用方式、語言風格等都受到文化背景和社會認同的影響。同時,語言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語言的使用和傳承,人們可以保留和傳遞特定的文化知識、傳統(tǒng)和價值觀。一些語言甚至被視為特定文化的象征和標志。
二、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分析
由于地域和歷史發(fā)展環(huán)境的不同,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分析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能夠深刻地了解語言與文化的可譯性,為解決翻譯方面的問題提供便利。
首先,在不同語言與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其特定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與文化的聯(lián)系方面,一旦文化存在差異,語言所表達的內涵也出現(xiàn)變動,同樣的文本內容很可能表達并不相同的情感和內涵。在這種情況下,直譯雖然能夠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復原文本,但無法表達出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會直接導致文本信息量的損失,或直接造成文本表達方面的差異。以中文的表達為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直接表達的文字信息和實際的文化內涵存在較大的差異,僅從文本內容上對“大漠”“長河”“落日”等詞語進行翻譯,無法體現(xiàn)出整個場景所構架出的豪放和荒蕪。這樣的文字內容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想要準確地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復原,就會造成翻譯方面的可譯性限制問題。[2]
其次,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禮儀和風俗存在差異,即在相應的環(huán)境和歷史基礎上建立了特定的文化,并且語言也基于相應的地區(qū)文化做出了相應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背景信息是語言表達的關鍵,僅憑借字詞句落實的方式只能表達出語言中的字面含義,難以表達出與之相聯(lián)系的文化內容。簡單地說,語言與文化相互聯(lián)系、相互催生的特點促使翻譯工作需要面對相較于原文本更加龐大的信息量,一旦進行語言的翻譯,也需要對相應的文化內容進行理解和闡釋,以表達出隱藏含義。文化差異帶來的思維模式差異很容易導致閱讀者在進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對文化內容產生錯誤的認識,這就對翻譯的準確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三、語言和文化的翻譯難點
語言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與文化相互聯(lián)系,語言的表達組成了統(tǒng)一的交流模式,而文化內容組成了語言表達的內涵。反之,語言在發(fā)展中促進了文化傳播,讓文化借助語言進行解讀,語言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融匯也會反哺文化。也就是說,在進行語言和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語言和文化并非是分離的個體,而是需要統(tǒng)一翻譯的整體。[3]這就造成翻譯文本信息量的快速增長,導致翻譯人員在實際翻譯中需要充分了解語言相對應的文化內容;考慮到一種文本切換到另一種文本進行表達的準確性,這就造成了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表達相同情感、文本內容、文本結構的難題。
(一)翻譯的實際重心不明確
在進行不同語言與文化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通常會因為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量的損失,降低可譯程度。在翻譯中,譯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做到接近原語言的字面意義的同時進行翻譯,是忠實于文本,還是偏向對文化內涵進行表達,適當脫離文本。無論通過哪一種方式進行文本的翻譯,都勢必造成一定的被譯語言文化的內容損失。尤其在對結構、文化、思想內容較為復雜的作品進行翻譯時,很難在直譯和意譯中找到實際的重心,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翻譯工作量的上升及可譯性的下降。例如在進行《尤利西斯》這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由于其文字結構特殊,表達方式模糊,且存在大量的引證、暗喻,文本的跨度極大,想要在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基礎上按原意進行翻譯和復原,顯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容易導致翻譯重心出現(xiàn)失衡,并對后續(xù)的翻譯工作造成阻礙。同時,因文化存在差異,可能在被翻譯語言中存在只基于相應文化產生的詞語。一旦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只能選擇應用近似的意思完成意譯或創(chuàng)造脫離文化環(huán)境的新詞語進行直譯,在學術類文稿的翻譯中,這種現(xiàn)象較為常見。而基于嚴謹和準確的翻譯要求,譯者很難在意譯的準確性和直譯的準確性之間尋找到合適的平衡,完美地完成相關文化情境下的語言翻譯很有難度。
(二)譯者的專業(yè)能力不足
不涉及文化內涵和差異性的翻譯通常不需要譯者擁有較高的專業(yè)能力,只需要根據(jù)相關內容完成字詞句的落實。但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稿、學術著作的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擁有較為豐富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對被譯的語言和文化產生深刻且具體的認識,以保證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相關的文化情境或歷史情境精確地了解語言中的隱含內容,以及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差異,從而根據(jù)相應的情況完成翻譯工作。譯者專業(yè)能力不足,在翻譯過程中很有可能忽視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差異,導致翻譯內容中的信息大量丟失,相較于原意產生巨大的變動。[4]同時,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相同的語言可能表達完全不同的含義,譯者不了解相關文化背景,很可能無法了解實際的翻譯內容,進而對翻譯工作產生疑問。在可譯性方面,譯者的專業(yè)能力不足無疑會導致語言與文化可譯性的降低,使譯文更難以忠實于原文,更難以達成“信達雅”的翻譯目標。
(三)語言和文化存在差異
語言和文化的可譯性問題從根本上是由語言和文化存在的普遍差異引起的,只要語言和文化一者存在差異,就會導致翻譯方式、翻譯內容的巨大變化。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只能盡可能準確、完善地對文本進行翻譯,而無法完全地保證原文的可譯性。從語言上來說,漢語的同音異義構成的雙關、諧音和格律等內容無法復制到其他語言中,而英文中的部分諧音聯(lián)想內容也無法在漢語中完成翻譯。在文本互譯的過程中,很難忽視語言本身存在的實際差異,根據(jù)其特性所構成的特殊文本內容也很難用另一種語言進行直接的介紹。在文化方面,翻譯工作需要基于歷史、文化情境、風俗習慣等內容,甚至在地區(qū)之間,由于風俗的差異,語言的表達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難以與其他地區(qū)的語言有效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類似的情況下,文化的差異越大,語言表達的差異也就愈加龐大,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想要了解相應的差異性和文化內涵,就需要掌握更加完善的文化內容。顯而易見,一旦未完全了解翻譯和被翻譯的語言與文化的差異,翻譯的結果就只能不盡如人意。
四、解決可譯性問題的具體策略
由于部分作品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文化差異問題,且作品的敘述基于文化內涵,譯者很難通過直譯或意譯的方式完成原文意思的表達,即缺少可譯性。但在翻譯工作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譯者也在不斷思考和創(chuàng)新翻譯的模式。
(一)具體分析翻譯情境
翻譯,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翻譯中應當深度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將語言的表達和文化內涵充分結合在一起,不斷完善翻譯后的內容,并且對具體的翻譯情境進行分析。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譯者應偏向對文學內涵的表達,并通過注釋的方式對特殊的歷史事件和文化背景進行解讀,使讀者切實感受到文字中表達的內涵和情感。在進行學術文本的翻譯時,應當突出對學術詞匯概念的精準闡釋,對獨有的學術概念,應當運用音譯和意譯結合的方式,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盡可能接近相應的表達。
(二)提升專業(yè)水平
譯者在對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進行翻譯時,想要提升譯文的精確度,一定要切實提升專業(yè)水平,對相關聯(lián)的文化傳統(tǒng)、語義信息、歷史事件擁有深刻的認識,能夠產生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了解到一致的文化內涵。譯者只有完成對翻譯作品的全面解讀,才能準確地進行翻譯。
首先,譯者專業(yè)水平的提升與其對相關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關,譯者只有對語言和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從原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語言體系出發(fā),才能夠真正地站在相應的視角上完成對語言和文化的展現(xiàn)。[5]因此,譯者應當定期對相關的語言和文化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并持續(xù)發(fā)掘創(chuàng)作者的特點,對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習慣和創(chuàng)作模式進行總結,再通過“信達雅”的方式進行原文本的翻譯。
其次,譯者之間在面對存有爭議的文本翻譯時,應進行討論和分析,共同制定合理的翻譯方法,讓翻譯的語言更加接近原文本,為之后的重新翻譯奠定基礎。簡單地說,翻譯內容不能一蹴而就,應根據(jù)譯者認識的進步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使文本的可譯性持續(xù)提升。
(三)完善文本比較
在進行文本翻譯時,如果是較為艱澀、復雜的文本內容,譯者可以借助多文本比較的方式,對不同文本之間的共同點進行總結,對差異性進行探討,再通過分析不同語言文本之間的差異性找到解讀文本內涵的關鍵點,準確地完成文本內容的翻譯和解讀。簡單來說,先通過文本比較的
方式了解到文本的實質和內涵,發(fā)掘隱藏在普遍表達之下的內容;同時,在新的視角下,很容易發(fā)現(xiàn)解釋文本的新方式,最終完成翻譯形式的創(chuàng)新,切實提升文本的可譯性,保證文本翻譯的實際質量。在不同文本比較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對文本表現(xiàn)方式的異同進行總結,盡可能使文本翻譯內容與本土的文化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完成文本內涵的解釋。而在找不到相關文化的情況下,譯者可以通過注釋、引證等輔助翻譯。
五、結語
總而言之,語言和文化的可譯性與語言和文化所處的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文化內涵、歷史傳統(tǒng)、地區(qū)習俗、語義表達、語言結構等因素都可能對可譯性造成影響,導致文本可譯性的降低。想要做好翻譯工作,提升文本的可譯性,譯者就要明確不同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文本的異同,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翻譯模式。
(朔州師范高等??茖W校)
基金項目: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晚清民國武戲演劇史料整理與研究”(批準號:22BB035);2021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年度一般課題“云岡石窟造像民族化與世俗化研究”(批準號:2021YJ102)。
參考文獻
[1] 賴立偉.英文歌詞漢譯中的不可譯性研究[J].名家名作,2022(25):101-103.
[2] 胡陳堯.論貝爾曼翻譯詩學思想中的“可譯性”問題[J].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2022:15-24.
[3] 李琳琳,徐洋,李家坤.文學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探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5):503-508,515.
[4] 馮溢.可譯性的閾限:論本雅明《譯作者的任務》[J].華中學術,2021,13(3):253-261.
[5] 李媛媛.以《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紅”字的翻譯探討語言和文化的不可譯性[J].作家天地,2021(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