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沈陽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18)
“四史”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四史”是重要內容。“四史”教學緊密相連,相互銜接,但又各有主題和主線,內容也各有強調點。因此,高校思政課建設要以“四史”教育為教學突破口,形成協(xié)同效應,從邏輯維度、價值維度、實踐維度,探索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強調學考結合、知行合一。通過科學有效的課程優(yōu)化思政課建設,塑造學生矢志不渝、銳意創(chuàng)新、不怕失敗、勇于獻身的高尚品格。讓學生樹立擔當意識,傳承紅色根基。讓思政課真正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人的教育目標。
“四史”教育與思政課在本質上都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學習“四史”,就是要了解掌握黨的歷史、新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從中深刻地感悟中國共產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從中找到守初心、擔使命的直接動力,更好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可以概括為政治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其中,政治性指的是思政課應當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理論性指的是思政課應當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性指的是思政課應當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塑造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做出貢獻。
學生在大學階段個人認知、心智、觀念尚未完全成熟,面對嚴峻復雜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斗爭形勢,很容易形成不當認知與觀念。此時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作用,教師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培養(yǎng)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引導學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自覺維護我國的政治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
就教育內容而言,“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的契合點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八氖贰庇涗浿袊伯a黨領導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歷史。評述歷史人物、講述歷史事件、闡釋歷史現(xiàn)象為“四史”教育內容,進而總結歷史規(guī)律、傳授歷史經驗、啟迪歷史智慧是“四史”教育的目標指向[2]。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可以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歷史,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思政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八氖贰苯逃c思政課均是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講解闡述,以形成思政教學合力。使學生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思想理論落到實際的人物與事件上,以提升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理解效果。由此可見,僅就歷史觀教育這一層面而言,“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容具有內在契合性,都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認知相關歷史史實,總結歷史經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3]。
“四史”教育與思政課都是以立德樹人為培養(yǎng)目標?!八氖贰苯逃旧聿⒎菃渭兊臍v史教學,其核心目的在于依托近現(xiàn)代歷史、多種教育載體,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的主題、主線、本質,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使學生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優(yōu)秀后備人才。高校思政課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養(yǎng)和政治素質,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思想的多樣化,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格、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思政課程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等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4]。以黨史教育為重點,通過“四史”教育一體化建設,以系統(tǒng)化的觀念和體系,引導大學生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對黨的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教育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解決思想困惑,增強政治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幫助學生學會歷史思維,明確使命擔當,投身強國偉業(yè)。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否定歷史,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片面和偏頗解讀的歷史觀。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四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八氖贰苯逃寣W生在真實的歷史實踐中感悟,了解偉大人物與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克服的困難、獲得的成就,以形成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御外部意識形態(tài)沖擊?!八氖贰闭n程在高校思政課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了解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和發(fā)展,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這有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避免片面和偏頗地解讀歷史。學生可以認識到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避免簡單化、極端化的評價。這有助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避免盲目跟從和片面接受歷史虛無主義觀點,通過歷史知識的積累,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促進學生們用歷史眼光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在當今世界中堅定歷史自信,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堅定信念,樹立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意識,深刻把握歷史前進的方向。高校思政課通過“四史”教學,有助于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實際內涵。使學生在知史、懂史、悟史的基礎上,明辨是非、厘清善惡、區(qū)分美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四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奮斗史,蘊含豐富的內容,基于“四史”教育教學,學生很容易通過歷史人物、事件與自身結合,展開聯(lián)想。尤其是這些歷史脈絡與學生的父母息息相關,學生結合父母談論的內容,從時代的角度出發(fā),對比關聯(lián)黨取得成就與個人的成就,理解個人成就與國家成就關聯(lián)性,降低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理解難度,強化學生感受,以激發(fā)學生思考,形成個人認知。在高校思政課理論與“四史”脈絡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在歷史長河中闡釋和論證相關理論,學生可以在理論與“四史”脈絡結合的過程中正確對待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從而體現(xiàn)思政課體系的整體性,有利于深入理解理論體系的歷史和實踐邏輯,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系統(tǒng)性和深度。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助力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首先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奮斗史,了解理想從誕生到實現(xiàn)經歷的復雜過程,了解正確的理想信念對于自身的激勵作用。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也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進,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抵達理想的彼岸。其次,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更加明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職責使命。幫助青年堅持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有機結合,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發(fā)起不斷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政課中講授“四史”中體現(xiàn)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故事,又在“四史”教育中厚植理想信念之基,使學生更加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并為之不懈奮斗[5]。
紅色資源是思政課中講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四史”教育中的紅色資源,可以促進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感受沉浸式的“四史”學習教育,深刻體會革命先輩的無畏精神,做到知信行統(tǒng)一。泱泱華夏,縱橫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為講好“四史”故事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那是星羅棋布的紅色地標:上海石庫門和嘉興紅船見證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延安的寶塔山、楊家?guī)X、南泥灣記錄了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程;北京拔地而起的“十大建筑”刻寫著共和國昂首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那是寫滿記憶的紅色文物:井岡山的油燈雖然只點一根燈芯,卻照亮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誕生之路;小崗村按有18個“血手印”的“生死契約”催生了沉睡大地上的改革巨變。那是震撼人心的紅色故事:井岡山下,劉仁堪被敵人割去舌頭,他卻用腳趾蘸著血在地上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鮮紅的血字;茫茫戈壁灘上,無數(shù)科技工作者埋頭苦干,成就“兩彈一星”的偉業(yè);在重慶下莊的懸崖峭壁上,“當代愚公”毛相林帶領鄉(xiāng)親們歷時7 年,鑿出一條8 公里的“天路”。用紅色資源講好“四史”故事,要向深處探索、向細節(jié)處追尋,把黨和國家的歷史記憶轉換為當代青年的真切感受。結合高校所在本地的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并組織學生就研究的內容采取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濃厚紅色文化氣息的環(huán)境氛圍中,形成對“四史”知識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深入挖掘開展“四史”教育所需要的紅色文化資源??梢岳玫诙n堂開展學習“四史”教育相關內容的文化活動,舉辦內容豐富的信仰公開課,紅歌比賽、紅色經典朗誦會,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增加學習的深入性。引導學生參加、參與“四史”學習主題講座,講解學習“四史”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感興趣、自主學,讓自己領悟,給自己賦能。
思政課教育模式需要緊跟時代要求,既要守正又要創(chuàng)新。首先,要繼承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的恰當時機引入“四史”相關內容,有助于充實思政課知識,豐富思政課體系,力爭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歷史事件和人物,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艱辛過程,了解新中國的創(chuàng)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曲折歷程,理解當今社會主義發(fā)展成果的來之不易。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連貫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對歷史形成更全面立體的理解體會。其次,新時代思政課,一方面要立足時代前沿,另一方面要從學生多樣化心理訴求特點出發(fā),結合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認識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探索靈活運用混合式教育模式,對單純的理論講授進行補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亦或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音頻和視頻等多種模式開展教學[6]。以《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為例,思政課教師講述歷史事件時可以插入體現(xiàn)抗戰(zhàn)精神的經典電影,如《七七事變》《地道戰(zhàn)》等,幫助學生增強歷史感知、培養(yǎng)愛國情感、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和增強課堂趣味性。這些都有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敝握瘟?,堅定政治信仰,聚焦思想引領,加強師德建設,豐富理論知識,提升能力水平是“四史”更好融入思政教育的必然之舉。
筑牢政治立場,堅定政治信仰。政治屬性是高校思政教師的本質屬性,高校思政教師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宣傳者,要從“四史”教育中汲取理論和規(guī)律,總結“大學問”和“真學問”。首先,就要從政治上看,旗幟鮮明的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堅定不移的向黨中央看齊,從“四史”教育中堅定信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而清醒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正確把握歷史規(guī)律,從中考時勢、辯是非,知興替。不斷提高思政教師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進一步立志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忠實信仰者和堅定傳播者。
聚焦思想引領,加強師德建設?!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高校的中心工作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先立“師德”。作為高校的思政教師,習近平總書記用“六要”要求我們,而這“六要”恰好是我們可以從“四史”教育中不斷深化和提升的。比如從百年黨史中,學習中國共產黨艱苦創(chuàng)業(yè),通過諸多艱苦實踐,領導人民改造舊世界、建立新國家的偉大歷程,總結我們黨不斷成長壯大的生命密碼,學習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的偉大品格。從新中國史中學習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艱難曲折和偉大飛躍,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發(fā)展規(guī)律,繼承和發(fā)揚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感召學生、用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做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的品格塑造者,引導大學生逐步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成為時代的艱苦奮斗者。
豐富理論知識,提升能力水平。教書育人是高校思政教師的主責主業(yè),需不斷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思政教師要從“四史”中總結規(guī)律,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比如從社會主義500年的發(fā)展史中向學生們展示馬克思主義選擇的正確性和意義,從黨史中掌握百年來中國革命不斷實踐探索的規(guī)律經驗,從中汲取真理和實踐的力量,總結蘊含著的中華文化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強化青年教師培養(yǎng),激發(fā)教師創(chuàng)新活力、建設教師交流發(fā)展平臺,著力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以培養(yǎng)一支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敏銳的歷史思維、過硬的綜合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增強“四史”融入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
在新的形勢下,“四史”教育尤為重要,是黨的領導干部和大學生的必修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深刻理解“四史”內容,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提高思政課的實際效果,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堅定信仰,振作精神,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對新時代青年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