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棟 高業(yè)漢 劉賽科 李金岳
摘要:當前汽車改型領域中,在注塑模具設計和制造方面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如嵌件的偶發(fā)瑕疵、不合格率增加以及磁體吸力降低等。為此,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即采用一種簡單緊湊、耐久性好、穩(wěn)定可靠的結構設計,結合磁體、定位針和固定針的協(xié)同作用,確保嵌件在模具動作和注塑過程中始終穩(wěn)定固定,即使在磁體吸力降低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工作。這種方法有助于降低產品瑕疵和不合格率,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同時也簡化了結構設計。
關鍵詞:汽車中控臺;嵌件固定;磁體磁吸安裝技術;模具動作;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U463.7? 收稿日期:2024-02-22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5021
1 前言
在汽車改型領域,汽車中控臺是內飾設計的核心組成部分[1]。在進行汽車中控臺注塑生產時,一般應用磁性安裝技術以保證部件的穩(wěn)固[2]。但在實際操作中,遭遇了兩個主要挑戰(zhàn)。首先是產品部件間歇性地出現(xiàn)缺陷或不達標的情況。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主要源于嵌件在模具操作或注塑過程中的偶然移位或震動。由于模具操作引起的振動或注塑過程中材料流動對嵌件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嵌件松動或晃動,從而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3]。其次是磁體吸力減弱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模具在運行時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這種熱量會影響磁體的性能,導致其磁性下降。這種現(xiàn)象最終會削弱模具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4]。
鑒于上述問題,本研究將致力于尋找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和技術,以確保新型汽車中控臺的設計和制造達到高標準,提高注塑生產的效率和產品質量。
2 汽車儀表板中嵌件的安裝工藝
在制造過程中,嵌件的安裝工藝是確保儀表板正常功能和外觀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5-6],具體包含以下內容:
a.嵌件定位。在儀表板注塑成型之前,對嵌件進行準確定位,確保其能夠精確放置在設計位置上。
b.注塑工藝。利用注塑技術對儀表板主體進行成型。通過設定合適的注塑工藝參數(shù),包括溫度、壓力和速度,以確保注塑件質量達到設計標準。
c.嵌件安裝。在注塑件未完全冷卻硬化之前,將嵌件精確安裝到設計位置上。這一步驟需要高度的操作技巧和精密的定位工具。
d.固定嵌件。使用緊固件,如螺栓、螺母等,將嵌件牢固地固定在儀表板上。確保緊固件的扭矩符合設計要求,以避免松動或過緊。
e.質檢。對嵌件安裝后的儀表板進行質量檢查,包括檢查嵌件位置、緊固件狀態(tài)以及整體外觀等,確保符合設計和質量標準。
f.表面處理。根據(jù)需要,在儀表板上進行表面處理,如噴涂、電鍍等,以提升外觀質量和耐用性。
g.總裝檢驗。將已安裝嵌件的儀表板與其他組件進行總裝,進行整體的裝配檢驗,確保各個部件之間的協(xié)調和正常工作。
3 模具結構及工作過程
經(jīng)工藝分析,汽車儀表板嵌件固定結構設計如圖1所示。
A、B為局部剖視圖;C為立體結構示意圖
1.磁體? 2.定位針? 3.固定針? 4.嵌件? 5.鎖緊件? 6.連接桿? 7.環(huán)形部? 8.徑向偏心弧形突出部? 9.滑塊移動結構? 10.傳動桿? 11.油缸? 12.模具? 13.注塑產品
模具安裝過程:該系統(tǒng)的關鍵特性在于定位針2與磁體1間的相互作用。定位針2的一端與磁體1相結合,另一端則與嵌件4相連。磁體1主要負責吸引并固定定位針2上的嵌件4。在模具閉合過程或閉合后,驅動機構啟動,使固定針3緊貼嵌件4。相應地,在開模之前或開模過程中,驅動機構將固定針3重置至原始位置。連接系統(tǒng)由鎖緊件5和連接桿6組成,后者嵌入模具的專用孔中。鎖緊件5利用螺紋與安裝孔相結合,確保連接桿6在孔內穩(wěn)定。連接桿6的一端通過螺紋與定位針2的尾端相連。
此外,定位針2尾端設有環(huán)形結構,與連接桿6的前端共同構成環(huán)形安裝區(qū)域。磁體1套設于定位針2的尾部,并在該環(huán)形區(qū)域內固定。環(huán)形部分的前端被融入為模具型腔面的一部分。同時,連接桿6配備了一個徑向偏心的弧形凸起8。這一凸起部分8與模具中的徑向偏心弧形限位槽相配合,用于實現(xiàn)周向和軸向的限位作用。
關于驅動結構,它由滑塊移動機構9、傳動桿10和油缸11構成。油缸11的伸縮端與傳動桿10及滑塊移動機構9相連。滑塊移動機構9連接固定針3,并負責推動固定針2緊靠嵌件4以及執(zhí)行相反方向的運動。固定針3與傳動桿10呈垂直關系布置。此外,固定針3沿滑塊移動機構9的周向均勻分布。
模具工作過程:在開模的狀態(tài)中,嵌件4被置入并套接在定位針2上,此時磁體1起到吸附嵌件4的作用。在合模的過程中,模板將固定針3和驅動結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移動。合模完成后,驅動結構激活固定針3朝向嵌件4移動,以此將其固定。隨后進行注塑操作。在反向操作中,嵌件4會被松開,并精確且牢固地注塑連接至注塑產品13上。
通過采用這種設計,可以顯著增強模具12的性能,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減少瑕疵或質量問題的產生。本結構經(jīng)過精心設計,展現(xiàn)了其簡潔緊湊、耐用、穩(wěn)定可信以及成本效益高等特點。無論是在模具12操作過程中還是在注塑材料流動和沖擊期間,借助定位針2和固定針3的協(xié)同作用,嵌件4始終保持穩(wěn)定固定,避免了松動或搖晃的問題。
此外,即便磁體1的吸力減弱,固定針3的輔助作用也確保了嵌件4的穩(wěn)定性,這極大地降低了產品瑕疵和不合格風險,同時提升了模具12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關于驅動結構,它在模具12合模后或合模過程中驅動固定針3抵住嵌件4,而在開模前或開模過程中則使固定針3回退。這種設計避免了長固定針3或復雜驅動結構的需求,有利于簡化結構設計,使之更加簡潔緊湊。
4 模具設計要點
a.該設計包含鎖緊件和連接桿。連接桿的主要功能是插入模具的安裝孔。鎖緊件通過與安裝孔的螺紋配合,實現(xiàn)將連接桿穩(wěn)固地固定在安裝孔內。連接桿的前端和定位針的后端通過螺紋進行連接。此外,定位針的后端設計有一個環(huán)形結構,這個結構與連接桿的前端共同構成了一個環(huán)形的安裝空間。磁體被安置在這個環(huán)形空間內,并與定位針的后端緊密套接。這種設計極大地方便了磁體的拆裝和維護,提高了整體結構的使用便利性
b.該設計的環(huán)形部通過封閉安裝孔,有效地簡化了整體結構,并顯著提高了拆裝的便捷性。在這個設計中,環(huán)形部的前端面充當模具型腔面的一個組成元素。由于嵌件的后端覆蓋了環(huán)形部的前端面,因此在放置嵌件之前,環(huán)形部的這一特性使其能夠作為模具型腔面的一部分,從而進一步簡化了結構設計。這種安排不僅優(yōu)化了模具的功能性,還增強了其整體的效率和實用性。
c.連接桿配備了一個特殊的徑向偏心弧形凸起。這個凸起與模具安裝孔中的相應徑向偏心弧形限位槽相結合,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周向和軸向定位。這種設計以其結構的簡潔性和緊湊性而突出,同時也因其高限位強度和出色的可靠性而顯得特別有效。
d.該系統(tǒng)的驅動結構由滑塊移動結構、傳動桿和油缸組成。在這個結構中,油缸的伸縮端部、傳動桿以及滑塊移動結構按順序連接?;瑝K移動結構與固定針相連,并負責推動固定針緊靠嵌件以及完成其反向運動。此外,固定針和傳動桿在結構上呈垂直分布。這種設計既簡潔又緊湊,非常適合安裝在模具中,對模具的結構強度的影響較小。
e.設計中,固定針圍繞滑塊移動結構的周向進行了均勻布局。這種布局有利于保證各固定針承受均勻的力量分布,確保它們的同步運動,從而有效提高注塑產品的質量。
5 模流仿真分析
模流仿真結果如圖2~圖6所示,可以看到該產品的平均體積收縮率為884%,說明在該特殊結構下產品各部分體積收縮均勻合理。比較圖3能夠發(fā)現(xiàn)產品整體的總變形量為033~2157 mm,結合在X、Y、Z各個方向上的模流仿真結果能夠發(fā)現(xiàn)在各個方向上的產品收縮率是比較均勻的,符合現(xiàn)有注塑模具結構要求。
6 結語
本設計具有簡潔緊湊的結構、優(yōu)良的耐久性、穩(wěn)定性以及低成本等優(yōu)點。在模具操作和注塑過程中,即便面臨材料流動的沖擊,定位針和固定針的協(xié)同作用確保了嵌件的穩(wěn)固,避免了松動或搖晃。即使在磁體吸力減弱的情況下,固定針的輔助作用也能保持嵌件的穩(wěn)定,有助于減少產品缺陷和不合格率,從而提升模具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此外,驅動結構在模具合模后或合模過程中驅動固定針頂住嵌件,而在開模前或開模過程中則帶動固定針返回,這有利于簡化和緊湊化結構設計。磁體、定位針和固定針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作用,使得嵌件的放入變得簡單準確,無需擔心放置不當。磁體和定位針共同確保固定針可以準確地頂住嵌件,避免了頂偏或損壞嵌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乙元基于視覺意象的家用轎車中控臺造型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1
[2]胡建平,周春健,侯沖,等磁吸板式排種器充種性能離散元仿真[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4(2):45
[3]李春曉,范希營,郭永環(huán),等基于GRNN-NSGA的帶嵌件注塑件多目標優(yōu)化[J]塑料工業(yè),2021(2):84-88
[4]張修海,熊惟皓,李燕芳,等成型工藝對粘結NdFeB磁體力學性能的影響[J]電子元件與材料,2008(5):15-18
[5]劉迎林GMF-NEV全塑車身儀表板及部分車身結構設計與分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5
[6]崔慶斌汽車儀表板中控面板設計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工業(yè)A,2021(4):55-56
作者簡介:
王一棟,男,1992年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及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