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莉
【摘 要】文章以“一支鉛筆能寫多少字”為例,分析數學建模的背景和目的,闡述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包括問題的提出、建立數學模型、模型求解、模型驗證和結果分析,總結研究結果,并對小學數學建模的未來發(fā)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 數學模型 模型求解 模型驗證
數學建模及教學研究在大學開展得較多,在中學開展數學建模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小學階段研究數學建模是否可行?如何讓數學建模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扎根呢?我們首先得分清什么是數學建模,什么不是數學建模。
一、什么是小學數學中的建?;顒?/p>
所謂數學建模,就是將數學應用于現實世界的一個過程,它始于一個數學課堂以外的真實問題。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學生正在學習一個加法算式——“6+3”,教師通常會添加情境,例如:“如果小明有6塊椒鹽卷餅,小紅有3 塊椒鹽卷餅,那么他們加起來一共有多少塊椒鹽卷餅?”
雖然這道應用題把物品與加法聯系了起來,但它并不是一個建模問題,理由有二∶首先,對學生來說它沒有內在的價值或意義,除了為了完成作業(yè)而解答這個問題,學生為何要關心小明和小紅有多少椒鹽卷餅呢?其次,這道應用題自始至終都是封閉的。盡管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答這個問題,如畫圖計數或寫一個算術表達式并求值,但所有必要的數據都是明確給定的,并且僅有一個正確解答。所以,情境問題不等于建模。
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將這個應用題轉換成一個數學建模問題,且能夠使學生參與到整數加法運算當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他們正在為各自的家庭準備野餐,并且他們得決定需要準備多少椒鹽卷餅。學生需要考慮很多事情并問自己很多問題。比如:家里有多少人?其中多少人會參加野餐?每個人可能想吃多少塊椒鹽卷餅?有人有飲食限制嗎?野餐中還有多少其他食物呢?
學生要對問題情境作出假設,他們在上述問題上的努力至關重要,會改變問題的答案。不過,當他們回答了這些問題并作出假設后,他們仍然需要完成整數加法計算。這樣便有了一個小小的變化,讓學生對情境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數要相加”,甚至是“有多少數要相加”,這樣便將一個封閉的問題變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修訂后的問題不但將學生引入了問題情境當中,而且達到了同樣的數學教學目標。這就是小學數學中的建?;顒印?/p>
本文以“一支鉛筆能寫多少字”為例,探討小學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介紹數學建模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以期促進小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建模。
二、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是數學建模的起點,通過明確問題的背景和要求,可以確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標。問題提出之后,我們要從數學的角度審視問題,再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路。從數學的角度審視問題是指從數學的角度討論問題的總體目標,分析問題解決的具體任務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對目標的影響因素進行適當量化,然后提出假設,抓住主要因素刪繁就簡,凸顯問題本質。最后結合學生情況,選擇闡述語言,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建立數學模型
建立數學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要求在真實的條件下通過抽象和理論分析,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一般有以下三個要求:
(1)查閱文獻資料或征詢專家意見,到問題現場調查或做相關實驗獲得數據。
(2)建立數學模型,闡明數學思想方法,即用數學的知識、方法、思想描述、解決問題。
(3)以學生具備的知識、方法、思想為主,不提倡建立未學的知識和方法的模型。
(三)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是對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具體計算和求解的過程,通過運用數學方法和工具,得出問題的解答。
(四)模型驗證
模型驗證是對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驗證和評估的過程,主要通過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來判斷模型的準確性和可行性。特別要考慮對假設的檢驗,感悟檢驗的價值。
(五)結果分析
結果分析是對模型求解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的過程。進行結果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成果意識;學會反思改進,為將來再做類似的模型提供改進、發(fā)展的空間;開闊視野,感悟數學模型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思想、方法、工具。
三、“一支鉛筆能寫多少字”的數學建模實施要領
(一)問題描述
1.數學問題
本活動的主要任務為“研究一支鉛筆能寫多少個字,并能借助語言、圖形、實驗等形式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案”。其對應的數學問題就是“以部分估計整體”,即根據單位長度寫的字數估算整支鉛筆可用長度能寫的字數,或者根據規(guī)定字數所消耗的長度推算整支鉛筆可用長度能寫的字數。
2.影響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進行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對影響鉛筆寫字數量的因素的認知基礎。通過探討和分析,學生意識到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進一步分類梳理如圖1。
3.提出假設
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多影響因素太復雜了,為了便于問題解決,需要通過假設加以簡化——次要因素暫時忽略,比較明確的因素可以先確定下來。例如,根據寫字的要求,筆的硬度規(guī)定為HB;再如,調查市面上常見的鉛筆,測量長度,取大多數鉛筆的長度作為鉛筆的總長度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根據一般學生手掌的寬度來確定不能用的長度,使用統(tǒng)一的田格本來寫字從而大致限制字的大小,等等。通過這些假設,問題化繁為簡了,學生初步體會到假設的作用。在初步嘗試實驗之后,學生發(fā)現推算的結果依然有著天壤之別。此時,學生不再是憑直覺和經驗來表達,而是能圍繞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初次實驗過程時再次提出假設,假設削鉛筆的損耗不計,意外消耗的長度保存并記錄在可用的長度里,字的筆畫、字的大小和寫字力度適中,以此來簡化問題。
(二)建立模型并求解
本問題的基本模型為:y=k(x-x0),其中y表示一支鉛筆能寫的總字數,x為鉛筆的總長度,x0為剩下不能寫的鉛筆長度,k表示單位長度的鉛筆能寫的字數。
(三)模型檢驗
1.對比小組研究結果
比較不同小組的研究結果,看是否接近,并反思原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并完善假設,并再次實驗。
2.實際檢驗
實際寫完一支鉛筆(退而次之,至少半支以上的鉛筆),并統(tǒng)計字數。比較真實結果與實驗推算結果,以檢驗模型的正確性。考慮到一個人寫完一支鉛筆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可以采用全班學生寫接龍日記的方式進行檢驗。具體如下:
材料:一本田格本、一支鉛筆(貼上標簽:班級接龍日記專用,并套上保護套)、直尺、卷筆刀、鉛芯盒。
學生接龍寫字,寫錯用修改標記,不用橡皮擦除。(接龍寫的好處是平衡了每個學生不同的用筆力度、寫字方式等,恰好處理了因為難以定量而通過假設不予考慮的次要因素)
每個學生寫字前后,分別測量一下鉛筆的長度,并記錄。如有折斷,把折斷的鉛芯統(tǒng)一保存。(每個學生都要測量,且折斷的鉛芯都要保存好,這些實驗中過程性數據的留存,更利于反思和檢驗)
全班接龍完成后,統(tǒng)計田格本上的字數、鉛筆使用的長度,并與模型求解的結果進行對比,進一步反思。
(四)結果分析
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鉛筆的價值并合理使用鉛筆,還能將獲得的方法遷移到現實生活問題中,并通過此模型去探究實驗:
(1)出行時帶多少含量的牙膏合適呢?
(2)沒關緊的水龍頭會浪費多少水?
(3)一個家庭一年要用多少節(jié)電池?
(4)一個家庭一年吃多少米?
數學建模就是要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體”內所包含的數學知識、數學規(guī)律抽象出來,形成數學模型,并根據數學規(guī)律進行推理求解,得出數學上的結論,再返回解釋驗證,以求得實際問題的合理解決?!耙恢сU筆能寫多少字”的問題重在讓學生體驗建模的過程,通過實際情境,讓學生在形成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模型的形成,并能以此模型進行一些簡單的解讀與應用。此活動的探究過程將培養(yǎng)應用數學的意識貫徹在“從實際問題出發(fā),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邏輯推理,構建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之中,以期學生能將獲得的方法遷移到“一節(jié)電池壽命有多長”“一管牙膏能用多久”等現實生活問題中,并通過運用此模型的經驗去探究新問題。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學項目化學習的校本實踐研究”(批準號為:C-c/2021/02/1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