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軍
(徐州市銅山區(qū)大彭實驗小學,江蘇 徐州 221006)
在新時代教育的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越發(fā)凸顯。新課程標準強調德育與語文學科的有機結合,旨在通過語文教學深化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石,而語文作為傳承文化、塑造人格的重要工具,有著天然的德育功能。
在新課程標準引領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塑造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即使是在看似普通的語文課堂上,學生也可以通過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分析,接觸到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正直、尊重、責任感等基本道德品質。教師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如通過品德故事、歷史典故等啟發(fā)學生,能有效加深學生對善良、公正、誠信等價值的認同。此外,德育還能教導學生如何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培養(yǎng)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德育滲透,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建立對社會、生活的正確看法,形成積極向上的個人品格和社會責任感,為其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教學,而是深入文化的傳承、思想的啟迪與情感的培養(yǎng)時,學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吸收語文知識。德育的融入能使語文課程內容更加生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一個綜合德育的語文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通過閱讀課文中歷史人物的事跡,學生不僅能學到文言文知識,同時能對那個時代的價值觀有更深的理解,這種理解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層面,觸及了情感和道德判斷。德育的穿插并非割裂語文教學的附加品,而是其內在的提升機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局限于傳統的道德講授,更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技能。同時,學生能通過課堂討論、作文寫作等方式,將所學的道德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這種從知識到行動的轉變是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課堂上的德育,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并鼓勵他們將這些思考和交流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積極主動探索的學習態(tài)度和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這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
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實際執(zhí)行中,存在著教師德育意識不強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一些語文教師對德育的認識不夠全面,將其視為獨立于語文學科知識傳授之外的附加任務,而非教學的內在組成部分。此外,有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和考試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德育在學生品格形成和綜合素質提升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現象導致了德育在教學中的缺失或形式化,不能有效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和品格的塑造。更有甚者,一些教師可能對德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掌握,即便有意開展德育也往往流于表面,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此外,由于教師個人價值觀、教育理念的差異,德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會出現較大的個體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的不系統、不連貫。
德育內容與語文知識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德育內容往往難以與語文課程的知識點、教學目標緊密結合。一方面,有些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編排不夠科學,德育內容與語文知識點的關聯性不明顯,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把握德育與語文知識融合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即便教材中存在德育資源,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能因缺乏相應的培訓或經驗而未能有效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導致德育與語文教學相互割裂,無法形成有機的整體。此外,由于缺乏系統的德育方法和手段,教師可能在實際操作中感到困惑和無力,德育往往陷入口頭講授和道德說教的模式,難以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和學生的道德實踐。
當前的教育實踐中,課外活動的數量普遍偏少,限制了德育的實效性。由于有些學校對學習成績的重視超過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關注,課外活動的時間和資源被不斷壓縮,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機會以實踐的方式參與德育學習。課外德育活動,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文化交流等,能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和體驗道德行為,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缺少這些活動,學生的德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難以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習慣。此外,課外活動的缺乏也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德育目標無法全面達成。
新課程標準下的德育滲透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緊密合作。實際情況中,這種合作往往不夠充分,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首先,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不夠頻繁和深入,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德育目標和方法上出現偏差,無法形成協同教育的合力。家長可能對學校的德育目標和內容認識不清,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給予孩子一致的道德引導,這對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構成了障礙。其次,社會資源的參與和利用不充分,學校德育活動往往局限于校內,缺乏與社會實際接軌的機會,導致學生無法在更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和實踐德育知識。此外,現實中的許多社會現象與德育的理想目標有差距,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和正面示范。
新課程標準下,確保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強化教師的德育培訓。這種培訓需要對教師進行系統性的德育知識教育,包括德育的基本理念、道德哲學基礎以及心理學中的道德發(fā)展理論等。要加強教師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導入德育元素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能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考和判斷。為此,培訓中應包含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如何設計與德育相關的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評估學生的德育成果等內容。教師還須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決策能力。此外,德育培訓不應僅限于理論傳授,更應側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等互動式和體驗式學習方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教師應被鼓勵在安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相互學習和提高。定期的跟蹤培訓和反饋機制,能讓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德育方法,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最終實現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策略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統籌安排德育內容。這需要教育決策者和教師共同努力,確保德育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首先,教材編寫者應將德育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語文教學素材中。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融合德育目標與語言藝術教學,如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文本解讀和道德討論等多種互動形式,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學習道德和價值觀。此外,學校應制訂全面的德育計劃,結合語文課程設計相應的校內外德育活動,如慈善實踐、社區(qū)服務和文化交流,確保學生能在現實世界中實踐和體驗所學的道德知識和價值觀。評價機制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反映學生在德育方面的進步和成就,而非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可以激勵學生將德育學習內化為個人行為和生活習慣。家庭教育同樣重要,學校需要通過家長會、工作坊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營造支持學生德育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在這一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應成為德育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不僅在課堂內傳授知識,還應在課堂外通過自身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這樣德育內容將不再是孤立的、附加的課程部分,而是語文教學和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品德形成和個性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設計和實施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機會,使德育從抽象的道德講授轉變?yōu)閷W生的親身體驗和實際行動。這些活動應覆蓋廣泛的領域,包括文化探索、社區(qū)服務、環(huán)境保護、公民責任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識。學校可以與社區(qū)機構合作,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諸如幫助老人、關愛弱勢群體等,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也能讓他們在服務中理解關愛和奉獻的重要性。這些綜合性的課外活動能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和實踐德育知識,在不斷參與和反思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
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有效合作。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負責設計和實施德育計劃,確保德育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而家庭是德育實踐的首要環(huán)境,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有著深刻影響;社會則提供了實踐德育的多元場景,是學生將學校所學應用于實踐的廣闊平臺。為了促進這三方的緊密合作,首先,學校要通過家長會、社區(qū)活動等形式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共同確立德育目標,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致的德育方向和標準。其次,學校應積極拓展與社會機構的合作,如與公益組織、文化中心、圖書館等,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從課堂到社會的無縫連接。此外,學校還要通過媒體和社交平臺宣傳學校的德育活動和成果,增強社會對德育工作的關注和支持。這些措施,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合作生態(tài),讓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為學生提供一致的德育引導和支持,共同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保證德育的深入和持久。
德育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盡管存在一些困難,但通過不斷加強教師的德育培訓、智慧地融合德育內容與語文知識、擴展課外活動以及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緊密合作,有望構建更加和諧、有效的德育滲透體系。這樣的體系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情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公民,為他們的未來和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