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qū)谧骷壹傺b專家,低空觀察
《我的阿勒泰》火了,成了無數(shù)城市白領(lǐng)心中新的“詩和遠方”。原著作者李娟也火了,這個純文學作家拿了多個國字號的文學大獎,但真正出圈的還是她在接受采訪時的只言片語。
為什么45歲的李娟顯得如此年輕?她的回答是:“因為我不上班,沒有孩子,不用為家人考慮太多,在物質(zhì)方面也沒有太高的追求?!?/p>
“沒有班味”成了李娟身上最大的標簽,或許無班可上正是阿勒泰迷人的地方:山野的風穿過四季,紫色夢幻極光繚繞,白云藍天,靡靡春草,牛羊四圍,歲月幽靜,人生恬淡。
其實我也悄悄搜了一下飛往阿勒泰的航班,被低性比給勸退了。再之后,網(wǎng)上開始熱傳旱廁的照片,又勸退了一波人。
事實上,阿勒泰的邊疆身份,承載不起年輕人伊甸園的定位:純凈的背后是粗糲,單純的底子是閉塞,人際關(guān)系的簡單背后是沒有人,這是一個硬幣的另一面。
《我的阿勒泰》里沒少描述戈壁荒原里的孤寂折磨,諸如,一對夫婦幾十年守在荒漠里的旅店,沙漠上摩托車開不了幾里就遭遇沒油的風險。只是李娟以一個高中輟學生的狡黠的視角娓娓道來,顯得魅力十足,特別是還有那種“沒有班味”的圣光加持。
粗糲的遠方真的能帶來內(nèi)心的純凈嗎?現(xiàn)在年輕人夢寐以求的追求,兩樣東西,一件叫編制,一件叫“沒有班味”。歷史上也有人想這么干過,叫做“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
粗糲的遠方真的能帶來內(nèi)心的純凈嗎?
一切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帶來的機械生活,需要用對田園牧歌的幻想來心理補償;而所有的田園牧歌的生活,都會在燈紅酒綠的、便捷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方式中敗下陣來,無一例外。
哪怕是李娟散文里面的母親,也不愿意呆在阿勒泰,之后到了烏魯木齊,甚至對僅僅去過一次的臺灣念茲在茲。對田園、荒野、草原有執(zhí)念的文藝青年,不妨默念一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的確是顛撲不滅的真理。
同樣是描寫蠻荒異域,我卻更喜歡50年前臺灣女作家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那里大氣磅礴、高天壯麗,能感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生命的張力。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卻總是有一種小市民之間的狡猾、算計、狹隘以及自以為是。李娟的賣點就是“沒有班味”,但她采訪時坦露出來最喜歡干的活是在流水線上打螺絲,其實,李娟還是逃不脫阿勒泰荒涼掩飾之下的“班味”?!捌粕街匈\易,破心中賊難”,破CBD中“班味”易,破山中“班味”難。躲進阿勒泰的曠野,還是沒有走出PPT+PUA的陰影。
“沒有班味”成了考編時代的妖嬈的文學賣點。不結(jié)婚、不上班,活出了歲月靜好;既要、又要、還要,隱藏著人生新精彩……種種復調(diào)和矛盾,在年輕人心里反復默禱,像是祝福,又像咒怨。
沒有“班味”的阿勒泰,也沒有編制。阿勒泰能治愈什么,也許要看你想治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