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舒靜
甲辰龍年春節(jié),收到許守堯先生的第7本專著《逸興遄飛》,這是他繼古體詩集《俯仰之間》后又一力著。捧此書,如獲至寶,靜心拜讀,猶如與友重逢,促膝長談,感悟良多。
作者在行政繁忙之余,能以詩書自娛,與天真共處,寫小說、散文、報告文學(xué)、政論文章等,諳熟各種文體,游刃有余,成果豐碩,足見其勤勉與才情,初心永駐,令人贊嘆。誠如林志強教授在《序》中所言:“他以行政繁忙之身,而不忘秉筆徜徉于語言文字的詩情畫意之間,難能可貴?!?/p>
作者對詩詞的鐘愛,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和傳承密不可分。從這本集子的相關(guān)詩詞及《跋》可知,作者的先祖為古田鄉(xiāng)間的大戶人家,近三百年古厝尚存。族人崇文重學(xué),耕讀傳家,祖父亦是地方文人,曾編打油詩,痛斥日本侵華之罪行。受家族崇文風氣影響,作者自小與詩詞相遇,詩心深植。這正如他在《風雅珠洋》所描繪的:“家國情懷傳萬代,文章風骨越千年。晴耕雨讀夜微醉,竹影松濤伴入眠?!?/p>
作者對詩詞這一古典文體情有獨鐘,更在于他具有一顆敏感的詩心。鐘嶸認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睋碛性娦模軌螂S物感興,春風夏雨,秋月冬寒,嘉會以親,離群以怨,皆能感之于詩,以詩寄情。作者以詩心抒見聞,題材豐富,《逸興遄飛》之“山水知音”“賞花悅目”“暢懷寄語”“詩心互映”“家國情懷”等7個小輯,大至國家,小至一竹一菊,所見所聞,應(yīng)物斯感,運筆成詩。宋代王令《庭草》言:“獨有詩心在,時時一自哦。”緣于詩心,善于發(fā)現(xiàn),保持天真,感受常人不易覺察的詩意。如“居幽不掩門,來鳥共天真。野曠花生蕊,山深松落針”(《山居》),“不掩門”“花生蕊”“松落針”,于細微之處,表現(xiàn)山居,若無詩心,斷不能發(fā)現(xiàn)此中之美。
作者的詩詞異彩紛呈,有諸多神來之筆,令人驚喜不斷。其詩風格多樣,有清雅、有崇高、有飄逸、有高潔、有傲骨、有婉約,對此,詩集序言已有闡述,筆者不予贅述。
作者善于將現(xiàn)實題材納入詩詞。古韻律詩,是迥異于新詩的形式,也被一些新詩寫作者非議,認為古典詩歌用原有的格律、老套的意象和文言文,沒有新意。其實,古典詩歌也可舊瓶裝新酒,表達當下時代的題材。作者寫《坐高鐵從京回榕》,“窗前景象閃如電,廂內(nèi)歸人定似禪”,凝練概括高鐵內(nèi)外的場景。寫《聚會》,“咫尺天涯不足奇,時空縮近卻心離。親朋相聚悄無語,盡是低頭翻手機。”手機方便了聯(lián)系,讓千里迢迢的聯(lián)系變成近在眼前的交流,而作者發(fā)現(xiàn)手機也讓親朋相聚的咫尺,變成最遙遠的距離。
作者的詩詞看似隨意,其實巧于錘煉。七言絕句的最后兩句不求對仗,但作者以對仗結(jié)句,增添了詩意。如《謁林文忠公祠》的后兩句“清風兩袖古今范,明月一輪天地心”,及《夜游九龍?zhí)丁返暮髢删洹盎ㄩ_幽谷香尤馥,月落深潭光更清”。這集子中,不少詩作富有哲理韻味,令人回味無窮,如“縱然山水有靈氣,立德修身自在勤”(《千年珠浦》)。再如,“青山環(huán)翠坐蓮臺,古剎千秋幾盛衰。梵語禪聲心映徹,清風拂過月光來”(《林陽禪寺》),是心里讓清風拂過,還是凈地讓清風拂過呢?具有難言的意境和韻味。
作者寫佳句,幾經(jīng)推敲,苦心突破。古人寫山峰,歷代不乏經(jīng)典之作。作者寫《泰山》,“獨尊五岳立天地,山壑綿延如細濤。”他另一部詩集《俯仰之間》寫到《黃山》,“而今登上光明頂,萬壑千峰盡在胸?!庇幸挥[眾山小之勢,但又有不同,特別是把眾山看作細濤,更顯登臨之山的高聳。寫山峰,最易采用俯瞰視角,作者在《跋》中言自己攀登梵凈山時同樣如此,“登臨紅云金頂,環(huán)顧四周,如置空中,群山皆小,房舍低伏;極目遠眺,江山壯麗,風景獨好”。但在《又見梵凈山》一詩中,他進行了突破,“突兀奇峰映眼簾,如懸如幻怯攀巖。不知金頂有何物,月在懷中云在肩”。關(guān)注山上的云月,云層浮動,擦肩而過,月在眼前,可擁入懷,構(gòu)造獨特而奇幻的詩境。
作者的詩歌,展現(xiàn)詩語蹁躚之妙境,奔放自由之內(nèi)心。這如其詩《桃花雅集》所言,“筆墨抒真性,詩詞見至情”,最為恰切。其詩詞反映時代主題,反映時事,心系百姓。如“家國情懷”輯,詠史懷古,贊揚黨恩,歌頌紅色革命,弘揚主旋律。這些詩不是命題的、任務(wù)性的寫作,而是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吟唱。在《吟懷》中,作者寫道:“胸存錦繡河山,筆納氣象萬千。家國本為一體,心牽百姓危安?!弊髡哂斡[何園,感悟到“人生在世何為重,造福黎民樹品行”(《揚州何園》)。
作者的詩詞給人豪邁樂觀、積極向上的感受,可見詩人之胸襟與精神。比如他寫浪花,是“隨波逐浪炫姿勢,拍岸撞崖更肆橫。絢麗轉(zhuǎn)身成泡沫,回歸大海作洪峰”(《浪花》)。寫人生感悟,則是“花甲不知已近臨,心猶豪邁忘光陰。春花秋月眼前過,腹有詩書貫古今”(《感悟》)。詩人注重以文鑄魂,修身養(yǎng)性,這些也體現(xiàn)在詩中。如“身正無邪影,心澄有品端”(《荷花》),以荷花寄寓高潔品性的追求?!笆朗录娂娨准m纏,干戈玉帛兩重天。心無芥蒂無憂患,腹有詩書有圣賢”(《雜感》),表達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芍^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其書而見其人,與作者結(jié)識已二十載,但讀其新著,又有更深的認識。雖然個別詩篇稍顯直白,但翻閱全書,佳作連連,金句不輟,書香墨韻撲面而來,令人歡喜不已,可謂“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責任編輯李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