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說起“蜜餞”,現(xiàn)在的人通常想到的都是果脯,而忽視了流傳至今的蜜餞鮮花。一年四季,芳香濃郁的可食花朵都會被人們以蜜餞的形式加以保存。
往昔,玫瑰花開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自制玫瑰醬,巧手的主婦則不僅要釀花醬,還要精心制作一些蜜餞全花。蜜餞全花在工藝上與制作花醬區(qū)別不大,但是把整朵花糖腌,讓花形始終保持完整,幾個月后取出,花仍然呈怒放的姿態(tài)。
玫瑰花與其他一切可食香花一樣,只有香氣,并沒有甜、酸之類的滋味,而且花片微帶苦澀。把花腌在糖漿里,不僅可以使它保持鮮嫩,長久不枯敗,而且糖分浸入,會讓它變得可口。同時,人們還靠酸中帶咸的梅鹵來去除花片里的澀味,辦法之一是把初開的整朵玫瑰花放在白梅(鹽腌后曬干的梅子)水中浸泡一陣以除澀,然后沉在糖漿里久腌。還有一種更流行的方式則是在提煉好的純凈糖漿里兌入適量梅鹵,腌花于內(nèi),時間一長,花朵不僅被潤成沁骨的甜,同時也攜著一種酸香。
將這種蜜餞花的花瓣摘下,一片片撒在粥面或羹面上,或者拼貼在糕餅的表面,不僅能添香,而且美觀悅目。不過,古代生活中,這種糖腌花朵最重要的用處是制作不含咖啡因的甜熱飲料,古人稱之為“代茶飲”,即代替茶的飲品。這類代茶飲除了供人們?nèi)粘o嬘?,還在社交禮儀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任務。自宋代起,形成了一種規(guī)矩:招待客人時一定要有兩類飲料,一是茶,一是湯。所謂湯,就是用各種水果、果仁、花朵乃至香料沖泡的飲料。
因為腌花須借助梅子的酸汁,人們就想到干脆把梅果與鮮花結合在一起。早在宋代就有了這樣的保存桂花之道:把白梅捶扁,然后摘下一小簇一小簇半開的桂花枝,在每兩個白梅小餅當中夾入一枝桂花,美稱“花枝梅”。把這些內(nèi)夾桂花的梅餅整齊地碼放在瓶罐內(nèi),罐中灌滿生蜜,如此腌上一陣。想要享用時,在每只茶碗里放入一個花枝梅,沖入熱水,成品叫“木樨湯”,“香酸馥鼻”。
到了明代,腌花之術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名曰“一枝花”法:先在容器內(nèi)澆一層精煉過的熟蜜,然后把小簇桂花一枝枝鋪到蜜上,其上鋪一層去核的白梅肉,再鋪一層椒葉,然后再澆一層蜜、鋪一層桂花枝,如此反復,直至罐子裝滿。這一改良方法的亮點在于,如果要泡熱飲,那么將梅肉與椒葉棄掉,僅僅揀出桂花枝,投入茶碗內(nèi),以熱水一澆,小小的枝簇頓時花蕊盡綻。枝頭金桂水底開,這是何等的妙趣!
及至清代,在“花枝梅”的基礎上,又變化出“玫瑰梅”與“風雨梅”。在整朵玫瑰花的花心里放入一顆新鮮的黃梅果,用花片將果子包住,然后加以蜜餞,叫玫瑰梅;剛摘的青梅果用熱水焯去澀味,晾干后,在一顆果子下襯一朵玫瑰花,形成花托果的形式,浸在熟蜜里,并且撒入少許薄荷,則為風雨梅。這兩種蜜餞用熱水沖飲時,茶杯內(nèi)花開果現(xiàn),而且梅果的酸味特別濃郁,與玫瑰的芬芳交織,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