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這一重要中國文化典籍已在其他國家傳播,《論語》英文版漫畫在國外的火爆提供了傳播新模式。先前的《論語》英譯材料大多以文字為主,對新形勢下多模態(tài)材料的研究還不足。本文以《論語》英文版漫畫為研究對象,從文字、圖畫、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視角討論翻譯策略,形成的觀點與策略為文化典籍的翻譯提供方法論借鑒,擴大我國文化典籍的國際化傳播。
【關鍵詞】多模態(tài);《論語》;典籍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4-0063-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18
一、引言
中國文化典籍是中華文明孕育的結晶。在100年前,大多是外國有識之士發(fā)現我國文化典籍的奧妙,翻譯后傳播到其他文化范圍內,傳播的形式多以文字媒介為載體。隨著中國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學者漸漸成為文化典籍對外傳播的主力,傳播的形式也更加豐富。漫畫作為一種帶有藝術效果的傳播媒介,同時帶有圖畫和文字,并且隱含另一層面的文化意義。漫畫是一種通俗易懂的讀物,外國讀者更易于接受通過漫畫這種媒介來理解中國文化典籍,這種傳播形式擴大了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范圍。
《論語》作為我國傳承千年的文化典籍經典,其語言精煉,是了解我國文化的重要典籍。蔡志忠完成的漫畫版《論語》[1]是文化典籍和現代傳播媒介的一次有效結合,通過蔡志忠幽默風趣的漫畫演繹,《論語》的深刻思想內涵得到了現代演繹,使得當代人易于理解吸收。其漫畫英文版在外國傳播甚廣,探索了中國文化典籍傳播的新方向。
英文漫畫版《論語》的傳播特點在于多模態(tài),也就是把文字及圖畫結合,克服了單一文字模態(tài)表達不完善的劣勢。針對《論語》各英譯本均有研究,但對《論語》漫畫版的英譯研究還較少。本文以《論語》英文版漫畫為例,結合多模態(tài)翻譯理論,討論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策略,目的在于分析漫畫譯介的成功之道,為其他中國文化典籍的傳播提供借鑒。
二、多模態(tài)與典籍漫畫
多模態(tài)是指所有交際過程中的多種符號模態(tài),模態(tài)包括文字、圖像、表情、聲音等[2][3]。在現代的交流過程中,采用單一符號模態(tài)交流的形式有時候難以傳達足夠的信息,多模態(tài)的綜合表達更符合現代社會文化交流的需要。
漫畫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通過結合用簡單、夸張的方法來描述事物的圖畫和簡單、精煉的文字,表達作者歌頌、抒情等看法的綜合圖文[4]。漫畫的多模態(tài)有三種信息表達方式:單一的文字模態(tài)表達、單一的圖畫模態(tài)表達以及圖畫和文字結合的綜合多模態(tài)表達。《論語》作為我國源遠流長的一部文化典籍,具有語言簡練、用意深遠的特點,對于知識水平一般的國內讀者而言,初步學習時也會出現不能完整理解其意的情況?!墩撜Z》漫畫詼諧幽默,從簡單的構圖中描繪出《論語》的深層意義,漫畫版《論語》的寥寥數字加上生動畫面,使人理解起來事半功倍。《論語》英文版漫畫包含了英文和圖畫兩種模態(tài),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利用上述三種表達方式巧妙地實現源模態(tài)的精準轉換、構建多模態(tài)的整體意義,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本文將從上述三種表達方式展開討論。
三、文字模態(tài)翻譯
《論語》是我國文言文的代表,主要使用標準書面語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幾千年的傳承中保持了一致的記述規(guī)則,但是現代人以白話文為語言交流類型,文言文版《論語》會讓普通讀者感到難以閱讀,而直接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更只會讓外國普通讀者更加覺得《論文》晦澀難懂,失去傳播意義。故蔡志忠《論語》英文版漫畫首先將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再在白話文基礎上進行翻譯,增加了《論語》的可讀性,目標讀者的范圍也得到了擴大。除了初步的源語內語言轉換,要想英文讀者充分理解《論語》的內涵,翻譯時還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這包括了增補、省譯、合并、釋義等策略,這些策略的使用使《論語》更加適應英語讀者的語言習慣,提高了文字模態(tài)的翻譯表達效果。
(一)增補
增補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適當增加譯文內容進行解釋說明,以幫助譯語讀者全部吸收源語的內涵和邏輯,尋求最佳關聯。
1.文化缺失增補?!墩撜Z:儒者的諍言》中首次出現的歷史人物,源語讀者可能熟知,但譯語讀者可能從未聽聞過,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增加身份信息,能有效避免讓讀者心生疑問和困惑。比如“有若說”翻譯為“Chief magistrate of the city of Wu and disciple of Confucius, You Ruo said”,增加了有若的身份信息,“曾子說”翻譯為“Confuciuss disciple Zengzi said”,增加了曾子的身份信息,“子由問孝道”翻譯為“The disciple Ziyou asked about”,增加了子由的身份信息,有助于譯語讀者的理解。
2.增補以明晰表達和邏輯。除了背景信息的增補,還可能為了表達自然清晰而增詞。如“比賽射箭之前,要互相作揖禮”翻譯為“First they bow”,譯文中增加了主語,即上文出現的比賽雙方“他們”,增強了語意的連貫性。又如“學生們?yōu)楦写骼蠋煹亩鞯隆敝袑ⅰ岸鞯隆狈g為“continual kindness”,增加了形容詞“continual(接連不斷的;連續(xù)的;頻頻的)”,表示孔子的恩德一直持續(xù),延綿不斷。
(二)省譯
省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在忠實于源語意思的基礎上化繁為簡,在譯文中刪除部分語句或文字,使得譯文更加簡潔明了?!墩撜Z:儒者的諍言》中出現了大量省譯的情況。
1.省略以凝練表達。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按源語的句子結構直譯,從語法和用詞層面看可能正確,但不夠精煉簡潔,翻譯痕跡嚴重,譯文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釋意理論不是把翻譯看作一個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單向解碼過程,而是將之視為一個理解思想與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tài)過程。這一觀點貫穿了蔡譯版的《論語》。如“用心空想”翻譯為單個單詞“contemplation”,“勤求學問”翻譯為單個單詞“study”,“三年歲月在憂思哀傷中過去了”翻譯為“After three years of shared sorrow”,省略了狀語“在……中過去了”,這種突出核心要義的簡化效果更符合漫畫的特點,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如“偶爾在路上聽到不實的傳言,不問是非就在路上說給別人聽”僅翻譯為三個單詞“Passing on hearsay”(散布邪說),既然為邪說,就沒有必要再啰唆地翻譯“不問是非”了,此外,這里并非要強調“在路上”,所以這幾處都在譯文中省掉了。
2.結合語境進行省略。如“比賽射箭之前”,翻譯為“First”,這是因為上文講的就是射箭比賽,無需再重復一次,直接根據比賽流程進行描述,更顯簡潔。又如“結交習慣于逢迎、不正直的人,結交工于獻媚、不誠信的人,結交花言巧語、沒有真實見聞的人,是有害的”翻譯為“It is detrimental to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crooked, dishonest, and fast-talking”。而上句是“結交正直的人,結交誠信的人,結交博學多聞的人,是有益的”,故其中“不正直”“不誠實”和“不誠信”就無需再譯,以免譯文重復啰唆,契合了漫畫簡明的特點。
3.省略重復表達。漢語中為了表達的氣勢磅礴,多用重復,而英語更偏向于簡潔的語言,因此在針對漢語中的重復表達,只翻譯一個即可。如“很懇切地去發(fā)問,向人請教”翻譯為“Questions sincerely”,省略了“向人請教”,更加簡練明了。
(三)合并
合并是指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將原文中兩個或以上的簡單句或復合句譯成一句話,以簡化譯文,避免冗余。如“大家所討厭的人,一定要仔細審查;大家所喜愛的人,也一定要仔細審察”翻譯為“When everyone labels a person good or bad, you must look into it for yourself before accepting it”。譯文中將“大家所討厭的人”和“所喜歡的人”合并,將兩處“仔細審察”合并,源語的四句話在譯文中并作兩句話,顯然更加簡練,更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四)釋義
釋義是指漢語典籍中有一些特殊名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不能硬譯,需要對其進行解釋說明,幫助譯語讀者更清楚地了解我們的國學經典精髓。如“一個人在大的德操上是不可超越規(guī)矩的,至于行為上的小節(jié)……”在這句話中,“德操”和“小節(jié)”都沒有現成的英語詞匯來對應,譯者在了解了這幾個詞的深層含義后,借用“matters of great import(非常重要的事情)”,將之譯為“matters of great moral import”,并為了照顧源語“大事”和“小節(jié)”的對仗結構,巧妙地將“小節(jié)”譯為“matters of minor moral import”,即“德行上大的、重要的事情”,有效地傳遞了“德操”和“小節(jié)”的深層內涵。
四、圖畫模態(tài)翻譯
圖畫是漫畫中的主要元素,通過圖畫的表達,讀者易于獲取直觀信息,《論語》英文版漫畫從補意、留白、布局、文字方向等方面提高翻譯效果[5][6]。
(一)補意
在《論語》英文版漫畫中,有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改編為漫畫后,卻有不一樣的表達效果,傳神入微。如圖1“攻乎異端”,作者將簡短的7-8個字,改編成兩格漫畫,通過圖畫夸張的處理手法,使得攻乎異端的深刻意義躍然紙上,從哲學的深奧轉變?yōu)樯畹氖芯B嬛忻枥L一個手拿拂塵、袒胸露乳、夸夸其談的大漢形象,圖1左幅圖畫描繪大漢伏案奮筆疾書,表達大漢的鉆研精神,但是鉆研的內容卻沒有表達清楚,通過大漢的穿衣形象側面反映大漢的偏執(zhí)。圖1右幅圖畫大漢則說些“鳥語”,手舞足蹈,旁邊的聽眾則一片默然。圖畫中地面的混亂、穿衣的凌亂、符號化的話語表達等表現手法組合成一種偏邪的狀態(tài)感,使讀者快速理解攻乎異端的內在含義,圖畫模態(tài)的補充意義超越文字傳遞的內容,有情趣且利于理解。
(二)保留黑白色調
《論語》漫畫從出版以來一直采用的是黑白色調,符合中國文化圖畫的基本結構,如典型的陰陽太極哲學思想?!墩撜Z》英文版漫畫依然采用黑白色調,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從成本考慮,黑白色比彩色更有經濟性,利于普通大眾接納。另一方面是考慮漫畫本身攜帶的信息不存在于色彩,即使不使用顏色依舊可以保留原版漫畫的經典中國文化哲學思想。
(三)布局
漫畫自出現以來大多以方格式形式展現,文字一般放在空白處,不影響圖畫的基本表達,好的漫畫布局能給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論語》英文版漫畫保留原版的布局結構。其中修改自右往左的閱讀順序為自左往右的閱讀順序,這一改變是為了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從圖2右側中文版看出圖注部分在右側,圖中的注解水滴框也以右邊為主。圖2左側英文版左右翻轉圖畫,注解水滴框在圖畫左側。在《論語》英文版漫畫中的所有頁面都如本例一樣,圖畫及注解文字位置與原版格局保持一致。這樣的圖畫模態(tài)處理方式保持了原有作品風格,同時兼顧讀者的偏好,減少形式上的誤解。另外,從圖畫模態(tài)翻譯的實際操作來看,變動布局需要具備美學功底的譯者進行翻譯,這會大大增加成本,而且這樣的譯者并不多見。
(四)文字字體及方向
中文是圖形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二者在漫畫中的呈現略有區(qū)別。從字體上來看,中文版有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雖然個別字寫法存在不同,但整體上使用同一種字體(宋體),注解部分的字體設置加粗。英文版使用常用的Times New Roman字體,每句的首字母大寫,符合英文語法。中文和英文版的字體都保持文字不突出顯示的風格,符合《論語》收斂的理念,沒有采用英式漫畫文字放大等夸張的處理手法,給讀者的第一印象較平和。
《論語》中文版寫作完成是在80年代,當時中國臺灣仍然保持文字從右往左,縱向排版的漫畫特征?!墩撜Z》英文版翻譯采用橫向排版、自左往右的特征。盡管有時候一些圖畫在邏輯上會出現一些疑點,如圖畫中的人物是左手做事為主,但大體上和英文的搭配沒有出現根本錯誤。通過文字的形式變化,蔡譯《論語》英文版漫畫達到了英語世界廣泛傳播的效果。
五、圖畫與文字模態(tài)結合翻譯
圖畫與文字兩種模態(tài)的表達方式,相對而言是獨立表達意思,水滴框中的文字和大部分圖畫直接完整表達各自的意義,但也有一部分需要將圖畫和文字模態(tài)結合,才能表達更加完整的意義。圖畫和文字關系理論中提到,表達的主次關系有平等關系和非平等關系,平等關系可以是獨立和互為補充,非平等關系可以是漫畫服務于文字,也可以是文字服務于漫畫[7]。
除去大部分文字與圖畫獨立的漫畫格,《論語》英文版中也有很多互為補充的漫畫格。如圖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文字向讀者陳述一個事實:有再多的軍隊,他們的元帥也是可以被生擒的,而人只要有堅定的意志,誰也無法撼動。圖3左側展示一個騎在駿馬上的將軍,揮舞著手中寶劍,寶劍所到之處,揮灑著敵人的鮮血。將軍周圍圍著眾多的士兵,士兵一個個也揮舞兵器,但是表情卻不敢向前,尤其敵人軍隊側有兩桿將要傾倒的軍旗。圖3右圖畫中間站著一個身材高大的老者,閉目安然穩(wěn)站,旁邊圍著幾個不同姿態(tài)的小人:一個提刀在手,面目猙獰,是“威脅”的代表;一個手捧官員高帽,臉上堆滿笑容,是一個用權力擊垮意志的投機者;另一個則直接跪拜在地,手里捧著一堆金元寶,是一個用金錢利誘的小人。這兩格漫畫充分表述現實社會中的實例,對文字的意義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補充文字不能表達的程度、效果等量化指標。
圖4“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文字描述讀書人的志氣一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很遠大嗎?文字的意思非常直接,為讀書人的志氣定義準則,但稍顯死板,圖畫中的墓碑拉出來長長的影子,把讀書人志氣映射在這道影子上,此時文字此時很好地從屬于圖畫,使人印象深刻,久久回味,意義更加深遠。
圖5“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幾格的文字淺顯易懂,學生問孔子為什么不談論利、命、仁,孔子分別就這三方面進行回答,回答樸實從容。這幾格圖畫分別刻畫孔子和學生的神態(tài),一問一答,孔子從容不迫,回答有理合情,表現孔子的大智慧。此處圖畫僅是為文字服務,側面體現孔子的睿智。
圖畫和文字模態(tài)結合式翻譯融合兩種模態(tài),發(fā)揮各自的模態(tài)優(yōu)勢,實現翻譯過程的查漏補缺,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增強了文化典籍的傳播效果。
六、結語
通過圍繞《論語》英文版漫畫的討論,本文從文字、圖畫以及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視角研究翻譯的策略,文字模態(tài)采用增補、省譯、合并和釋義等文字翻譯策略,更好地使目的語貼近目的讀者的語言習慣,增強可讀性。圖畫模態(tài)采用補意、保留黑白色調、布局、文字字體和方向等方法,一方面保留源圖畫的重要信息,一方面去掉源圖畫的獨有信息,切換為目的圖畫的表達模式,實現淺顯易懂。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力求意義完整、精益求精。本文的分析為中國文化典籍的譯介提供了新的表達模式,以期增強我國的文化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獲得文化傳播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韋力立.漫畫版《論語》英譯本的多模態(tài)分析[J].校園英語,2022(31):190-192.
[2]強曉.海外《論語》漫畫英譯評鑒[J].上海翻譯,2014(02):48-53.
[3]陳德港.多模態(tài)《論語》漫畫的認知翻譯學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
[4]曹鶯鶯.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兒童繪本英譯探究——以《心靈成長故事》為例[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5(04):115-118.
[5]張文娜.多模態(tài)視域下《莊子》英譯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09):109-111+132.
[6]楊純芝,覃俐俐.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典籍漫畫外譯策略[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7):39-44.
[7]王云坤.多模態(tài)語用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策略——以漫畫《孫子兵法》為例[J].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3,21(02):113-119.
作者簡介:
孫詩惠(1991.9-),女,土家族,中原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