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海膽長出棘狀突起、珊瑚形成外骨骼、人類形成骨骼和牙齒都是生物礦化的過程。生物礦化物賦予生物體各種各樣的功能,如保護、支撐身體與捕食。但是,當生物體內部化學環(huán)境發(fā)生異常波動時,則會出現(xiàn)病態(tài)礦化現(xiàn)象,析出有害晶體,進而誘發(fā)疾病。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蟲媒傳染病。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數(shù)十萬人死于瘧疾。
瘧原蟲進入人體后首先感染肝臟,進而攻擊血液中的紅細胞。當瘧原蟲占領紅細胞以后,會將細胞內的血紅蛋白降解為氨基酸,用作其食物來源和蛋白質合成原料。在此過程中,紅細胞并不會“坐以待斃”,它會釋放出有毒的游離血紅素來對抗瘧原蟲。
然而,這招并不能威脅到瘧原蟲——它們見招拆招,利用一種獨特的機制,很快就能將有毒的游離血紅素轉化為無毒的瘧色素晶體。就這樣,擁有“獨門絕技”的瘧原蟲便能夠繼續(xù)在宿主體內生存。
腎結石遠不止一種。實際上,根據(jù)主要成分的不同,腎結石可分為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鹽結石、磷酸鎂銨(鳥糞石)結石和胱氨酸結石。
在腎結石的預防方法中,第一條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多喝水,每天保證一定的排尿量,從而通過尿液將人體中多余的物質排出體外。
腎結石的形成大多是因為尿中晶體物質濃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導致晶體析出,而這些析出的晶體在局部生長、聚積就會慢慢形成腎結石。
172155顆
醫(yī)生曾從一名印度患者體內取出了共172155顆腎結石。這是目前從單個病人身上取出的最多的腎結石。
不過,磷酸鎂銨結石通常只在尿路感染患者中出現(xiàn),因此該結石又稱為“感染性結石”。產生脲酶的細菌(如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的感染或定植可引起磷酸鎂銨結石。這些細菌產生的脲酶將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導致尿液堿化。高水平的尿堿度會促進磷酸鎂銨和磷酸鈣的過飽和,隨后析出磷酸鹽晶體。
公元前兩千多年,埃及人的身上就已經出現(xiàn)由痛風引起的大腳趾關節(jié)病變。然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觀察到痛風患者滑液中存在的尿酸鹽晶體,才明確了痛風的致病原因。
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fā)作的重要基礎。如果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長期處于過高狀態(tài),那么就很容易析出針狀的尿酸鹽晶體,沉積在關節(jié)腔、腎臟等部位。
少量的尿酸鹽晶體并不會興起什么“風浪”,但這種晶體的沉積可以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有大量的尿酸鹽晶體沉積(就好比有一堆針隱藏在那里),那么很有可能會在某次受涼、磕碰或暴飲暴食之后誘發(fā)局部炎癥,從而導致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