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浠齊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階段的滲透,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本文旨在全方位展示小、中、大班的幼小銜接工作,充分呈現(xiàn)家園校協(xié)同下提升幼小銜接質(zhì)量的實踐過程,并且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探討學前全方位幼小銜接提質(zhì)的策略。
關鍵詞:學前;幼小銜接;家園校;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069-03
對于學前教育而言,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協(xié)助,更離不開家庭、幼兒園和學校三個方面的聯(lián)動推進。同時,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的成長情況往往也與其原生家庭、學校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梢哉f,家庭教育本身就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和心智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還需要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并且能夠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氛圍的建立過程中,注重對幼兒的心智培養(yǎng),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家園聯(lián)動下的高質(zhì)量幼小銜接工作。本文結合現(xiàn)實情況,充分探討了幼小銜接的教育策略。
【鏡頭一】小班:做事過程中拖沓,合理策略促進自理
小班的凱凱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長時間在城里工作,他經(jīng)常待在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溺愛孫子,總是有求必應,使凱凱在家中總是表現(xiàn)得相當拖沓,每當母親想幫助孩子建立高效率的自理意識的時候,孩子就拿出爺爺奶奶作為“擋箭牌”,讓父母哭笑不得。本以為“樹大自然直”,卻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越來越拖沓了,孩子每天起床后穿襪子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早上去幼兒園也時常是最后一個。
面對凱凱的問題,教師意識到是凱凱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于是積極和凱凱的家長進行溝通,對凱凱的父母以及祖父母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告訴他們拖延習慣的負面影響,引起家人的重視。經(jīng)過談話之后,凱凱的父母表示:“我們知道拖延行為的不好,可是,我們應當如何做才能夠幫助孩子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建議:“你們要學會放手,也要讓凱凱的祖父母學會放手。每當孩子能夠高效率參與自理活動的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肯定孩子。必要的時候,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
在談話之后,孩子的家人十分重視,還在家中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共同商量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家長的引導和鼓勵下,凱凱的拖延行為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分析:小班幼兒出現(xiàn)拖延行為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幼兒的階段性心智發(fā)展的特點,另一方面,家長的溺愛也不可忽視。幼兒時期正是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識高速發(fā)展的階段,面對幼兒拖延的問題,家長應當在重視的同時積極采取相關的策略,幫助幼兒改正不良習慣,實現(xiàn)自理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
【鏡頭二】中班:就餐習慣難培養(yǎng),家園引導改善就餐習慣
中班的晨晨性格活潑,喜歡老師和同伴。然而,令家長十分焦慮的是晨晨的生活習慣發(fā)展情況并不樂觀。教師和晨晨父母進行了溝通,了解到晨晨每天在家里都不怎么喜歡吃飯。晨晨的媽媽表示,對于自家的孩子,她就是忍不住想要寵愛,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而晨晨的爸爸說,晨晨在家里只聽爸爸的話,祖輩和媽媽都極其溺愛他,追著喂飯,一發(fā)脾氣就什么都依著他,家長十分擔心晨晨以后進入小學跟不上節(jié)奏。
面對晨晨的問題,教師意識到,這是明顯的就餐習慣難培養(yǎng)的問題。因此,教師給晨晨的父母分享了一些家庭就餐教育的案例,例如《就餐歌》:“吃飯時要坐好,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屁股不要動,小手不亂搖。一口接著一口吃,吃好喝好長得高?!痹诙喾N方式訓練下,晨晨的就餐習慣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分析:《3-6歲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并讓幼兒從小培養(yǎng)獨立的意識和人格,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guī)。面對幼兒缺乏就餐意識、拒絕就餐的情況,家長應當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采取有趣的方式引導幼兒就餐。
【鏡頭三】大班:閱讀興趣不高,巧妙激勵提升閱讀動力
已經(jīng)上大班的軒軒特別不喜歡閱讀。為了進一步調(diào)動孩子的閱讀興趣,在《老爺爺?shù)拿弊印防L本閱讀中,教師鼓勵孩子們進行相關的繪本表演游戲。表演的時候有一個故事情節(jié),對話如下:“今天的天氣真冷呀!為什么在這么冷的天,小鳥不回自己的窩,要在樹枝上發(fā)抖呢?”這時候按照孩子們討論好的劇本應當是涵涵來回答:“因為……”涵涵的話還沒有說一半,軒軒就在旁邊不耐煩地說:“因為鳥窩被大風給吹跑了唄!”樂樂正躺在泡沫積木床上表演老爺爺,軒軒大聲嚷嚷:“老爺爺是不是快死了?!?/p>
通過觀察軒軒的情況,教師意識到孩子對閱讀活動并不是很感興趣,其實在班級中不僅是軒軒,還有好多的小朋友也不喜歡閱讀,這十分不利于孩子閱讀習慣的幼小銜接。于是,教師積極地和家長進行溝通,開展了一次關于激勵閱讀的《和樂章》的家庭閱讀競賽活動。根據(jù)活動要求,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建立閱讀存折,根據(jù)閱讀存折記錄來兌換“和樂章”,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家長能夠參與進來,激發(fā)孩子的讀書熱情。每積累300分鐘兌換一個“和樂章”,每10個“和樂章”兌換一張“心愿卡”,心愿卡可以滿足孩子們想要實現(xiàn)的愿望,果不其然,通過這個活動的開展,孩子們逐步習慣并且喜歡上了家庭閱讀。
分析:面對還沒有建立閱讀習慣的大班幼兒,教師和家長都應當積極采取合理的策略,在校園和家庭中不斷為幼兒創(chuàng)設合理的、生動的書香氛圍,促進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為幼小銜接添磚加瓦。
(一)家園協(xié)同——雙管齊下實施幼小銜接
1.合理引導,為高質(zhì)量幼小銜接建立前提
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其幼小銜接意識往往比較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當充分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合理的引導是高質(zhì)量家庭教育的前提。以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意識為例,家長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因為很多故事都有關于自理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長大了》《我是小主人》等,這類故事可以讓幼兒懂得自理的意義和作用,從而讓幼兒建立自理意識,獲得高質(zhì)量的幼小銜接。
2.積極助推,為高質(zhì)量幼小銜接增添動力
幼兒的幼小銜接教育工作應注重日常,教師和家長應當積極助推,不斷為幼兒能力和意識的幼小銜接增添動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應當提醒家長,時時刻刻都有培養(yǎng)幼兒健康心智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進餐、起床后疊好被子、利用閑暇時光閱讀等,家長應抓住這些機會,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孩子獨自完成自主就餐、收納、閱讀等活動。通過重復行為培養(yǎng)一種習慣,通過重復閱讀激發(fā)閱讀興趣,通過長期自覺就餐變成就餐小能手……讓孩子在生活瑣事中實現(xiàn)自理能力的幼小銜接。
(二)日常教育——趣味引導助推幼小銜接
1.善用贊美,為高質(zhì)量幼小銜接夯實成果
《3-6歲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應對幼兒更多地進行鼓勵和贊美,以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因此,在幼兒園層面,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當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進步時,應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并給予表揚。人們普遍有獲得他人肯定和贊許的心理需求。及時鼓勵孩子,并對他們的能力予以肯定,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例如,當孩子午休后將被子疊好,教師可稱贊說:“哇,這被子疊得好整齊!你真棒!”這種贊美對孩子來說,可能比得到一塊蛋糕更加甜蜜[1]。
2.游戲活動,為高質(zhì)量幼小銜接打開格局
無論是出于幼小銜接的需要,還是基于“以兒童為本”的理念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目的,教師都需要根據(jù)幼兒的階段性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來開展相關活動。為了達到更好的幼小銜接教育效果,教師應當積極策劃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例如組織幼兒收拾整理玩過的玩具,并將玩具擺放整齊,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收納和整理的生活習慣。又比如,在活動中幼兒發(fā)生沖突矛盾時,教師可通過觀察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為幼兒提供更大的空間,讓幼兒自主處理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從而形成與社會能力相關的幼小銜接。此外,還可以利用活動促進不同班級幼兒的交往,開展一些規(guī)則性較強的游戲活動,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做好示范,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建立規(guī)則意識,從而達到幼小銜接的良好效果。
(三)反向銜接——走進小學做準備
對于學前階段的幼兒而言,積極落實幼小銜接工作的目的是讓幼兒提前做好入學準備。因此,除了家園協(xié)同之外,教師也應當積極發(fā)揮小學的積極作用,通過幫助幼兒提前走進小學,感受進入小學的狀態(tài)。通過走進小學,能夠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學和幼兒園的區(qū)別。比如,班級增設“夢想小學”區(qū)域后,讓幼兒進行“老師”“學生”角色扮演。從“先上哪節(jié)課”開始,帶領班級幼兒認識課程表,熟悉課程表的“格式”,在幼兒了解星期幾上什么課、一年級有哪些課程后,隨著活動的深入推進,教師可引導幼兒用獨特的繪畫方式將各類課程簡單標記出來,設計屬于自己的課程表。課程表不僅是對小學學習科目的深入探究,也有利于引導幼兒在未來的學習中做到有目標、有計劃。
挑戰(zhàn)一分鐘:為了幫助部分幼兒改掉遲到的習慣,幫助大班幼兒建立時間觀念,學會按時作息,養(yǎng)成守時、不拖拉的好習慣,班級開展了時間認知活動。孩子們從猜想一分鐘有多長到感受一分鐘、挑戰(zhàn)一分鐘,進而感受到時間的寶貴,對于時間的流逝也有了初步的概念。
我是值日生:在前期經(jīng)驗準備中,利用晨間談話時間和小班孩子討論值日生的意義?!鞍l(fā)現(xiàn)值日工作不熟練時怎么辦?經(jīng)常忘記值日怎么辦?值日生遲到了怎么辦……”教師和孩子在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幫助幼兒樹立守時、準時的意識。同時在值日生活動中讓幼兒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體會到為他人服務的快樂。
“瓜”趣橫生的故事:從幼兒身邊常見的事物——絲瓜入手進行探索,讓幼兒的科學活動生活化,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并拓寬他們的視野。
通過以上這些活動,幼兒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讓幼小銜接工作可以從家園協(xié)同層面,反向銜接到家園校三個層面。
結合《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幼小銜接需要創(chuàng)設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教育環(huán)境。如在園內(nèi)創(chuàng)設隨處可見的具有幼兒前書寫表征的樓層指引圖、讓幼兒隨時可享受前閱讀的故事角、按照一比一比例真實打造的小學體驗館;此外,戶外種植園、沙水池、野趣園,可為幼兒營造充滿具有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性和社交功能的幼小銜接教育環(huán)境;各班教師根據(jù)幼兒年齡特征和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我自己”“我與自然”“我與社會”的班級區(qū)域環(huán)境,如中班“整理小能手”區(qū)域、天氣預報操作墻、可以進行重復折疊操作的衣褲毛巾、物品分類盒、可撥弄的時鐘和表、記錄飲水量的簡易操作表、垃圾分類盒等[2],都可以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大班“我上小學了”主題墻可收集孩子對小學的困惑,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深入了解小學生活,與此同時,通過展示幼兒的表征記錄、讓幼兒通過分享和解說,逐步提升自信心和口語表達能力。
本文從家園共育的背景出發(fā),深入探討了全方位幼小銜接教育策略的實施途徑。通過相關案例分析,我們認識到,要實現(xiàn)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wěn)過渡,不僅需要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緊密合作,還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等,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謝蓓)
[1]陶曉玲.小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 J ] .《科普童話》,2016(04):8.
[2]徐珊璐.幼小銜接中的大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探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