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霞
[摘 要] 文學是文化的一種審美映現(xiàn),文化物象在文學作品中被審美升華為文學意象。作為先秦社會重要的文化符號,旗鼓在《詩經(jīng)》中的形象塑造和意義闡釋,折射出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從不同角度分析旗鼓在先秦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探討其在《詩經(jīng)》中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內(nèi)在邏輯,并考察旗鼓意象對后世文學的深遠影響,以全面認知先秦旗鼓文化及其在文學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關 鍵 詞] 先秦;旗鼓文化;《詩經(jīng)》;文學映現(xiàn)
任何創(chuàng)造物的產(chǎn)生無疑都源于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需求,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實踐中,這些物質(zhì)創(chuàng)造通常會被賦予特定的精神內(nèi)涵而“生命化”為文化物象。在先秦社會,旗鼓正是如此的重要文化符號。文學作為文化的審美反映,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物象得以在文學作品中被提升為富有審美品格的詩歌意象。因此,探討《詩經(jīng)》中旗鼓意象的審美蘊含及其成因,必須將之置于先秦旗鼓文化的整體框架內(nèi)進行考察。
一、旗幟意象在《詩經(jīng)》中的文學表述
旗與鼓從表面上看屬于兩種迥異的文化物象,其中,旗的鮮明特征是通過視覺形象來發(fā)揮其文化功能?!对娊?jīng)》中關于旗幟的描寫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出行場面的渲染
《詩經(jīng)·鄘風·干旄》中的車馬旗幟描寫,承載著先秦時期的社會禮儀文化,呈現(xiàn)出一種誠意訪賢的思想內(nèi)涵。詩中前半部分生動描繪了一幅豪華莊重的場景:“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边@里通過對旌旗和良馬的詳細描寫,營造出肅穆莊嚴的氛圍。在先秦社會中,車輛及其附屬的旗幟,往往是代表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如《左傳》中記載,齊景公以“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的方式召見賢士,既體現(xiàn)了等級的差異,也表達了禮遇之意??梢?,詩中描述車馬旗幟的目的在于突出訪賢的莊重與誠意。
這種車馬旗幟的寫作手法,在先秦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在屈原的《山鬼》中,車輛和旗幟被描寫為山鬼高貴、潔凈的形象象征:“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而在《離騷》中,詩人更是將旗幟的文學表現(xiàn)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揚云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這些詩句通過旌旗等意象,展現(xiàn)出一種廣大、飛揚的境界感。可見在先秦文學中,車馬旗幟描寫往往肩負著突出人物身份地位、展現(xiàn)其氣度風范的重要功能。
(二)對盛大軍威和戰(zhàn)斗豪情的渲染
《詩經(jīng)》中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往往通過旗幟等意象來渲染軍威和戰(zhàn)斗豪情,這反映了先秦社會對戰(zhàn)爭在國家命運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認知。旗幟在先秦戰(zhàn)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左傳》記載的鄭國攻打許國一戰(zhàn)中,主帥旗幟的作用就十分明顯:“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庇秩纭蹲髠鳌分胁軇シ治鲷旪R長勺之戰(zhàn)時指出:“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笨梢姡鞄玫拇嬖谂c否往往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基于此,先秦文學作品常借助旗幟意象來渲染軍威和戰(zhàn)斗豪情。如《詩經(jīng)·小雅·采芑》中寫道:“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鄙鷦拥卣宫F(xiàn)了周軍強大的戰(zhàn)斗氣勢。《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則通過“武王載旆,有虔秉鉞”突出了商湯顯赫的攻伐能力。再如《詩經(jīng)·大雅·江漢》中“既出我車,既設我旟”渲染了周軍將士的昂揚斗志。通過這些富有生動感的旗幟描寫,《詩經(jīng)》呈現(xiàn)了先秦社會對軍事力量的崇敬。正如《左傳》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zhàn)爭不僅能夠消弭國內(nèi)矛盾,提升民族凝聚力,更是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詩歌中對旗幟的描寫,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風貌。
(三)旗幟意象在多種情境中的運用
《詩經(jīng)》中的旗幟描寫并不局限于戰(zhàn)爭場面,還廣泛出現(xiàn)在其他多種社會情境的營造中,展現(xiàn)了其豐富的文學表現(xiàn)功能。在描寫周王田獵的詩歌《詩經(jīng)·小雅·車攻》中,旗幟意象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這首詩通過對車馬和獵士的生動刻畫,勾勒出一幅威武雄壯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建旐設施,搏獸于敖”的描寫,自然而然地渲染出獵場上的激情洋溢。而在詩歌結尾處,“蕭蕭馬鳴,悠悠旆旌”的鋪陳,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獵罷歸來的浩大場景。由此可見,在《詩經(jīng)》時代,田獵并非純粹的娛樂活動,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軍事演習。正如《左傳》所述:“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睏畈⒔夥Q:“講事,講習武事,所謂教民戰(zhàn)也?!币虼?,在《車攻》中,旗幟意象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為了突出獵場上的威武氣勢,彰顯獵士的剛勇品格。
除戰(zhàn)爭與田獵場景外,《詩經(jīng)》中的旗幟描寫亦見于其他社會情境。如《詩經(jīng)·周頌·載見》描述了諸侯朝見周王并致祭武王廟的盛況:“龍旂陽陽,和鈴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边@些生動的意象,勾勒出了一種宏大、熱烈而又雍容有禮的氛圍。再如《詩經(jīng)·魯頌·閟宮》中的“龍旂承祀”,突出了主祭者魯僖公的豐儀?!对娊?jīng)·魯頌·泮水》則通過“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展現(xiàn)了僖公威武又不失溫雅的形象。
通過這些例證可以發(fā)現(xiàn),旗幟意象在《詩經(jīng)》中的運用可謂廣泛而深入。它不僅出現(xiàn)在戰(zhàn)爭場面,贊頌軍威,激揚戰(zhàn)斗豪情,還見于田獵、祭祀等各種社會情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文學表現(xiàn)功能。無論是渲染威武,還是展現(xiàn)雍容,旗幟意象都能準確捕捉并刻畫相應的精神風貌。這不僅反映了旗幟在先秦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了《詩經(jīng)》作為一部杰出的文學作品,對各種社會生活元素的精湛把握。
二、鼓在《詩經(jīng)》中的文化映現(xiàn)
與旗幟相比,鼓的特色在于主要通過聽覺詮釋其文化內(nèi)涵。在先秦社會中,鼓的運用同樣廣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味?!对娊?jīng)》中關于鼓的描述也相當豐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祭祀場景的重要元素
在《詩經(jīng)》中,禮敬神祇是維持君主統(tǒng)治合法性的根本原則。因此,音樂在人神交流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鐘鼓等樂器被賦予神圣的屬性,成為祭祀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jīng)》中頻繁出現(xiàn)鼓作為祭祀場景的重要意象,這并非偶然。在先秦社會,人們認為鼓聲能夠上達于天、溝通人神,因此常被用于祭祀神祇、地祇以及祖先等。如《周禮》中就有“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稷,路鼓鼓鬼享”等記載,充分體現(xiàn)了鼓在各類祭祀活動中的地位。這一觀念也反映在《詩經(jīng)》的描寫中。諸如《詩經(jīng)·小雅·楚茨》中的“禮儀既備,鐘鼓既戒”,或是《詩經(jīng)·小雅·甫田》中的“琴瑟擊鼓,以御田祖”,都生動地刻畫了鼓聲在祭祀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詩經(jīng)·周頌·執(zhí)競》和《詩經(jīng)·商頌·那》等祖先祭祀的詩篇中,鼓聲更成為烘托莊嚴肅穆、熱烈歡騰氛圍的關鍵元素。
(二)戰(zhàn)爭場景的激揚鼓舞
在先秦社會,鼓不僅在宗教祭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戰(zhàn)爭中也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鼓聲在戰(zhàn)爭中起著昭示正義的作用。當宋國發(fā)生弒君事件時,作為盟主的晉國決定發(fā)動討伐。晉國大張旗鼓做好了征伐準備,令三軍之鐘鼓必備,因為“今宋人弒其君,罪莫大焉!明聲之,猶恐其不聞也”。通過鳴鐘擂鼓,晉國旨在昰示正義,彰顯自身的霸主地位。其次,鼓聲還能注入軍心,大幅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蹲髠鳌酚涊d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在齊魯長勺之戰(zhàn)中,曹劌巧妙地利用鼓聲激發(fā)魯軍的勇氣。當魯軍將領想要立即出擊時,曹劌卻阻止了他們:“未可?!敝钡烬R軍鼓聲三響,曹劌才說:“可矣。”此舉使魯軍士氣大振,最終戰(zhàn)勝了實力更強的齊軍。曹劌事后解釋說:“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笨梢?,鼓聲在戰(zhàn)爭中能夠注入無窮的戰(zhàn)斗力量,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是基于鼓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詩經(jīng)》的戰(zhàn)爭描寫也頻繁采用鼓的意象。如《詩經(jīng)·邶風·擊鼓》直接以“擊鼓其鏜,踴躍用兵”開篇,生動地渲染了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通過鼓聲的描繪,詩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將士們奮勇殺敵、踴躍出戰(zhàn)的場景,突出了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
(三)宴飲祥和的吉祥象征
在先秦社會,國君用飯時奏樂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制度?!墩撜Z》中記載,進膳時各負責奏樂的樂師都要到位,足見這種制度的普遍性與重要性?!抖Y記》也明確指出,“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梢?,鐘鼓在君王用膳時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種君主宴飲中鐘鼓意象的廣泛應用,也反映在《詩經(jīng)》的相關描寫中。如《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生動地描繪了歡愉、和諧、有序的宴會場景:“鐘鼓既設,舉酬逸逸?!薄对娊?jīng)·小雅·彤弓》更是三次提及“鐘鼓既設”,凸顯了宴會熱烈歡樂的氣氛和君臣和諧融洽的氛圍。這種鐘鼓意象在塑造宴飲場景中的作用,并非局限于《詩經(jīng)》。在后世文學作品中,這一用法也廣為流傳。如李白的《將進酒》就運用“鐘鼓饌玉不足貴”來展現(xiàn)作者的狂放胸懷。通過這些詩歌描寫可以看出,在先秦社會,鐘鼓在君王宴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是禮儀制度的體現(xiàn),更是和諧盛世、君臣相得的吉祥象征。這種鐘鼓意象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在《詩經(jīng)》中得到了生動展現(xiàn),而且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旗鼓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與藝術表達
《詩經(jīng)》中旗鼓意象的運用,既彰顯了其在先秦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詩歌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無論是視覺上的旗幟,還是聽覺上的鼓聲,這些文化意象都能生動地描摹戰(zhàn)爭的浩大場面,激發(fā)共同體的凝聚力,體現(xiàn)了詩歌獨特的文化視野。
(一)塑造立體飽滿的將士形象
《國殤》中,屈原通過“旌蔽日兮敵若云”和“援玉枹兮擊鳴鼓”等旗鼓意象,生動地描繪了楚軍將士英勇無畏的一面。前者渲染了戰(zhàn)局的激烈,展現(xiàn)了楚軍將士誓死奮戰(zhàn)的決心;后者則突出了主帥英勇的形象,傳達了楚軍將士勇猛殺敵、視死如歸的人格內(nèi)涵。這些具有強烈視覺感染力的意象,使讀者仿佛親臨戰(zhàn)場,深切地感受到了楚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同樣,高適在《燕歌行》中也善用旗鼓意象,生動地描繪了唐軍出征的壯烈場面。他用“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渲染了唐軍陣容的雄偉,突出了廣大將士的戰(zhàn)斗豪情。金鼓齊鳴,旌旗如云,充分展現(xiàn)了唐軍出征時的氣勢磅礴,給人以深刻的視覺沖擊,凸顯了將士們的英勇形象。
(二)激發(fā)戰(zhàn)爭氛圍,宣示正義性
旗鼓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審美表現(xiàn)空間得到了進一步延展,這與中國古代社會沖突和戰(zhàn)爭形態(tài)的特點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為中央王朝和游牧族群之間的對峙和交鋒。邊塞往往成為沖突和戰(zhàn)爭的主要場域,對詩歌意象的種類和內(nèi)涵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中,旗鼓意象的審美意蘊也因此而得以豐富發(fā)展。
在邊塞題材的詩歌中,旗鼓意象往往被注入更為濃郁的審美內(nèi)涵。如楊炯《從軍行》中的“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通過“雪”“風”“旗”“鼓”等意象,生動勾勒出邊塞疆場的蒼涼景象,同時也彰顯了唐軍將士的頑強英勇。又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用“雪”“風”“旗”這些意象突出了邊地嚴寒的環(huán)境特點。再如陸游《聞虜政衰亂掃蕩有期喜成口號》中的“刁斗令嚴青海夜,旌旗色照鐵關秋”,將“青海夜”“鐵關秋”等意象與“刁斗”“旌旗”等意象對比,渲染出一種肅殺凄清的邊塞氛圍,同時也彰顯了宋軍將士的聲威與英勇。
可以看出,在邊塞題材的詩歌中,旗鼓意象不再僅僅是視覺效果的呈現(xiàn),而是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它們不僅營造了蒼涼肅殺的邊塞氛圍,也展現(xiàn)了將士們矢志不渝的豪情壯志。詩人巧妙地運用旗鼓意象,將戰(zhàn)爭的殘酷與英雄的精神氣概相結合,給人以深刻的審美體驗。可見,隨著中國古代社會沖突和戰(zhàn)爭形態(tài)的變遷,旗鼓意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表現(xiàn)空間也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深化。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先秦旗鼓文化在《詩經(jīng)》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文學映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其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在出行、戰(zhàn)斗等場景中,《詩經(jīng)》中豐富多樣的旗幟意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軍事盛況,傳達出蓬勃的戰(zhàn)斗豪情。同時,鼓聲在祭祀、戰(zhàn)爭、宴飲等不同場合,又成為凝聚人心、激揚士氣的重要元素??梢哉f,旗鼓意象在《詩經(jīng)》中的廣泛運用,不僅展現(xiàn)了先秦社會的文化特質(zhì),也通過生動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立體飽滿的將士形象,營造了激烈肅穆的戰(zhàn)爭氛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源,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思齊. “立言不朽”與“以詩論政”:政治語言視角下的《左傳》用詩述論 [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52 (2):30-40.
[2]周興陸.《左傳》研究觀念的古今演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61(2): 125-133.
[3]李鵬. 論《禮記·月令》的詩體形式與詩性智慧 [J]. 德州學院學報,2024,40(1):35-40.
[4]馬文娟. 閱讀經(jīng)典,提升審美:再讀《詩經(jīng)》 [J]. 人生與伴侶,2024(4):49-51.
[5]張新朋,林朗. 婚嫁喜歌中的《詩經(jīng)》元素略論 [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 46 (1):98-103,106,108.
[6]余俊巧.《離騷》中香草美人意象的運用及其現(xiàn)實意義 [J]. 今古文創(chuàng),2024(4):4-6.
[7]林琦琦. 講述《詩經(jīng)》何以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家底[N]. 珠海特區(qū)報,2023-12-28(007).
[8]張世恒. 崔述《詩經(jīng)》學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23.
[9]劉芬.《詩經(jīng)》農(nóng)業(yè)祭祀文化研究[D]. 咸陽: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23.
[10]馮滔. 《詩經(jīng)·雅》的審美文化研究[D]. 貴陽:貴州大學, 2023.
[11]徐冰清. 劉師培《詩經(jīng)》研究述論[D]. 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3.
[12]黃騰. 西周宣王時期“大蒐禮”的文化意蘊:以《車攻》《吉日》為例 [J].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8(12): 90-92.
作者單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