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本晶體的“未完成性”

      2024-07-11 04:47:01陳仲義
      名作欣賞 2024年7期
      關鍵詞:白靈化學反應修改

      關鍵詞:白靈 檔案 修改 化學反應 未完成性

      反復涂抹的“重組”

      文本完型需要最后一關修訂。修改是克服先天與后天不足的最后機會??此品磸偷耐客磕?,似乎也被一只神秘之手所操控:明明向東,不知不覺偏西;明明朝北,莫名其妙往南;鉚足勁兒、一鼓作氣,卻像打蔫的桿兒毫無生氣;慵懶散漫,四處溜達,無心問柳,猛然間有了點鐵成金的機會;明知癥結,卻百思不得其入,苦等多時,只好抽身而退。因此,文本修改也與生成一樣,有相當奇幻的一面。表面看,修改容易,真陷進去也不完全是。只要拿著放大鏡與顯微鏡,每隔一段時日,對文本周遭做一次粗疏巡檢,便會發(fā)現文本的毛孔、紋理、毛細血管,都存在不小毛病,這是針對基本滿意面而言的。倘若患了重癥頑疾需大動手術的,則面臨另起爐灶的酸楚。煩人的是,需要手術的文本沒有太多“非此即彼”的絕對標準,也沒有“舍此無他”的唯一方案。修改到何種程度才算滿意,同樣落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困擾。

      確乎有些詩天然渾成,增一字不得,少一詞不行,始終巋然不動在那里——屬于“天生麗質”型;有些詩可改可不改,改來改去,半斤八兩,沒有什么提升空間——屬于基因平淡型;有些詩越改越失味,越改越退步——屬于先天不足型;有些詩非常耐改,可以七改八改十幾改,從青年改到老年還在改——屬于抗壓耐磨型。

      古人云,“詩不厭改”(明·謝榛)、“詩不改不工”(明·胡震亨)、“改到不見好處方歇手”(清·徐增)、“一詩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這些無不指向改詩的終極目的。小小環(huán)節(jié),關乎文本最后工序,竟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借助“唐子西語錄”披露其中苦衷:“初讀時未見可羞處,姑且置之;明日取讀,瑕疵百出,輒復悲吟累日,反復改正,比之前時,稍稍有好點;復數日取出讀之,疵病復出:凡如此數四,方敢示人,然終不能奇?!薄峨S園詩話》道出其間秘密:改詩難于作詩,何也?作詩,興會所至,容易成篇;改詩,則興會已過,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萬氣,求易不得,竟有隔一兩月,于無意中得之者。劉彥和所謂“富于萬篇,窘于一字”,誠乃甘苦之言。當下,汗漫成災的口水詩已到千夫所指的地步,故字不厭改的習俗,應成為今人日鍛月煉的警示。

      我們曾把詩歌文本比作織體,現在又想把它比作礦物晶體。礦物晶體一般有三個相互垂直的發(fā)育方向,對應三種類型:一種是伸長型(如石棉的柱狀、針狀、纖維狀);二種是延展型(如云母、石墨的板狀、片狀);三種是等長型(如黃鐵礦的顆粒狀)。礦物晶體在發(fā)育過程中難免要碰上先天不足、營養(yǎng)不良而產生某些缺陷,如雜質、間隙與空位,通稱點缺陷、線缺陷和面缺陷。這種情況也猶似文本生成與完型過程,遭遇立意不高、結構渙散、節(jié)奏凌亂、辭藻浮靡之類的毛病。其實毛病的客觀存在也不是絕對壞事,看看陳列館里那些高檔樣品:玲瓏剔透的水晶石、儀態(tài)萬方的方解石,瑪瑙璀璨、翡翠流光、琥珀深蘊……在它們靚麗光鮮的背后,都少不了多次修飾與裝點,才夠得著多方面的審視與品鑒。

      誠然,有人死抱香爐,一味吃盡原始股,一經完成就宣布大功告成,封存完好;有人殺青之后,趁一時之興,偶爾敘敘前緣;有人閑云野鶴,隨風流散,束之高閣,從不打理。對此“后事”,臺灣詩人兼詩評家白靈大喝一聲“不”。他格外勤勉,特愛惜羽毛,一直以來,將心血之作從呱呱墜地時就頻換尿包、頻洗奶瓶,直到蹣跚正步,脫穎而出,依然念茲在茲,呵護有加。他的《詩二十首及其檔案》就是一部修訂大集,不怕家丑,自我曝光。誠如他在序中坦言,看似已經定稿,隔時再看,至少也會找出幾個字要動。這一過程,“記錄了詩想的細微波紋,企圖在時間的快速淘洗中,捕捉乃至撈取詩形成的緣由和肇端”。詩想的細微波紋,讓我們得以窺伺詩人思維在幽深復雜處何以曲折蜿蜒,蔓引株求,精彩細吮。詩壇上,多數人是不愿見光露餡的,希冀以最終完美的面目面世。但坦誠的白靈,他慷慨貢獻了第一手秘密,讓我們有機會觸摸深不可測的箱底。追索詩人何以靈光閃爍的獨到方式,將雪泥鴻爪般的隱微重新顯現與編碼。選擇他作為對象,并非認可每次修改都可作為典范,參差不齊的“好中差”,保留了最真實的在場境況。揣摩點滴的過程,其修改類型可歸納為:脫胎換骨型、擴容發(fā)酵型、“詩眼”點化型、原地踏步型、等待取舍型、試錯型、倒退型、壓榨減法型,等等,由于涉及文本最后“沖刺”階段——關乎步幅、身段、速度與力量,小小修訂,豈可等閑?

      無數可能的“結晶”

      脫胎換骨型。因主題、意蘊、體裁的變動,常常需要做本質性改變,這樣的大手術亦可稱另起爐灶型。

      自奇萊山壁跳下的/ 一則金黃色傳奇/ 幾十萬公頃的陽光正等候/ 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濁水溪,沙子與人子/ 開始在你的傳奇里翻滾/中華白海豚也在/ 遙遠潮間帶,喊你// 你是臺灣最會哭的淚腺/ 一條系住南與北的黃金緞帶/ 每株樹每個人每座橋每盞燈/ 都在你的傳奇里,找自己傳奇的影子// 你是善良的,你是邪惡的/ 你是溫順的,你是狂暴的/ 這土地到處張貼著都是/你小黃河的名字// 濁水溪,你哪一滴水/ 不是天空的眼淚? / 你的哪一粒沙子不是大山的身體? /你天天載著千萬朵云。在我們眼前奔跑// 你一點一滴把中央山脈帶去流浪/ 你是一條把臺灣揉成萬花筒的河!

      ——《濁水溪》(原型)

      《濁水溪》的正宗原版赫然如上,后來怎么被“篡改”呢?原來2011 年,臺灣最具盛名的老作曲家李泰祥請白靈撰寫歌詞,量身定制,結果詩人寫了兩回初稿(分別為“濁水溪”“倒影”),但作曲家并不買賬,理由是內容太深了,曲子夠不著,此事就這樣暫時擱淺。不久,明道大學舉行詩歌節(jié),詩人借此時興將初稿改成較自由的《濁水溪》。再后來,病益趨重的作曲家無暇過問前托也就作罷。但兩稿之一的“倒影”,倒轉到女作曲家韓培娟女史手上,并順利配以平易近人的曲調,再經阿樂等人唱響,還真改成了另一個新天地——歌詞版:

      照不出天山開花的云/ 照不出地面搬戲的你/照不出哈腰的山和樹/ 濁水溪能倒出什么影//滿嘴中央山脈的土石/ 滿眼八方風雨的淚水/ 一條向海奔去的喉嚨/ 濁水溪全身都是聲音// 想照出山里子民的怨/ 想找出平地百姓的哀/ 想照出臺灣的好與壞/ 濁水溪頭尾都是皺紋// 倒影吐不完,剩下石頭/ 愛恨流不盡,剩下沙子/ 一條狂奔下海的喉嚨/ 濁水溪全身剩下聲音// 濁水溪全身都是聲音

      ——《濁水溪的倒影》

      完全是一次“脫胎換骨”。前版遵循現代新詩的審美情趣,以抒情比擬,描繪臺灣最具特色的“黃河”。后版則依據“民間唱法”,在排比、對仗、反襯的通俗手段中,展示歌詞性嗓音。一首詩有兩個原始版本兩個源頭,因另起爐灶而做到各有秋千——可謂“名利雙收”,始料未及。

      再后來,作者順水推舟,將之再轉換為臺語歌詞。它與普通話歌詞A 面形成相映成趣的方言B面。B 面臺語版可當原聲的“變奏”。據此,我們不妨將此方言入詩當作第三次改版,這樣,《濁水溪》實際上擁有一個獨中三元的“發(fā)家史”??刹?,“一魚三吃”的做法——白靈成了讓人羨煞的暴發(fā)戶呢。

      擴容型。因單薄或貧瘠,文本需要加以增補。通常是對個別、局部進行加工,使原文本意圖有所拓展、豐滿,且具發(fā)酵傾向。繼續(xù)來看《濁水溪》的“煎熬”歷程。

      稿三:

      溪里哪一滴水/ 不是天空的眼淚? / 溪里哪一粒沙子/ 不是大山的身體? / 溪水天天載著千萬朵云/ 在我們眼前奔跑/ 樹影與人影,車影與人影/ 濁水溪天天載著中央山脈/ 蛇向海峽去看海/ 你是臺灣最會哭的淚腺/ 一條系住南與北的黃緞帶/ 樹影與人影,車影與人影/ 一條把倒影揉成萬花筒的河流

      第三稿有三處較大改動:①將分段改為聯(lián)排,增加流暢度;②多補了四句,增加展開度;③結句臺灣改成倒影,為突出形象也比較含蓄??傊?,感覺第三稿有擴寫勢頭,這也難怪,因為處于前頭,本來就飽含多種沖動、多種儲備,希望在多種泄洪處找到更多的閘口,理所當然。

      “詩眼”型。詩眼處于文本中牽一而動百的關節(jié)部位,是全詩靈魂之所在,“眼乃神光所聚”“一動而萬隨”——劉熙載的論述十分精到?,F代詩對詩眼的處理遠不如古詩緊張,有所松懈,但養(yǎng)成的再三推敲精神萬不可丟棄。

      稿四:前面保持不變,主要改結尾:

      樹影與人影,車影與人影/ 一條把倒影揉成萬花筒的河流/ 濁水溪載著千萬個你和我/ 吹奏著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

      白靈的第四稿集中于結尾,呼應第三稿兩次補充的“樹影與人影,車影與人影”,自然也順勢在倒數第2句增添“千萬個你和我”——繼續(xù)強化“人氣”,甚至有意將第4句拉后改作結語,顯然十分看重前鋒改為中衛(wèi)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濁水溪載著吹奏著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此句為該詩詩眼(去掉“載著”,是全詩寫得最好的一句),既形象貼切又抓住特征,以此結束,當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稿七也是,僅改兩字:

      向海飛去

      點評:同樣是動詞,斟酌之后將濁水溪的“奔跑”改為“飛去”,飛的速度、動感勝出一籌。古代一字之師又回來了,“只將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唐·李頻語),白靈在此較真得可以,“用破一生心”意味著字詞的鍛煉法,應該成為雷打不動的晨操。

      稿八也是,只小改兩行:

      一條把你我心情揉成萬花筒的河流/ 濁水溪從中央山脈飛下來/ 穿過千萬顆石頭的故事/ 向海飛去/ 吹奏著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

      點評:把原來的“倒影”換成“你我心情”,增加了主觀色彩、抒情成分;再增加一句“穿過千萬顆石頭的故事”,拉長濁水溪“飛”的距離,但三行間,出現兩個“飛”字重疊,是不是有些扎眼?抑或,有意增加動感?

      原地踏步型。雖經努力,反復斟酌,改后效果依然不佳。改與不改,半斤八兩,不如不改?;蚩煞Q“無功而返”型。

      稿五,前均同,主要增加3句:

      濁水溪從中央山脈飛下來/ 載著千萬個你和我/ 向海奔跑/ 吹奏著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

      點評:所增加的三句,似無錦上添花,也不傷大雅,一般般,不如不改。所以作者到第十一稿,重新恢復原貌。復原,等于原地踏步。這就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不過反復調試, 畢竟磨礪了筆頭。

      稿九也是,集中于稿六第8句:

      濁水溪天天載著中央山脈/ 向海學習流浪與澎湃

      點評:反客為主——原來溪水是從中央山脈跳出來、飛出去的,現在反倒馱著中央山脈,形象變得更加闊大,且增加了與海的關系。這是對對象新的理解、領悟而做出的變動:強化向海學習。但是,或許感覺有點“說教”——理式成分增加,不久,作者又做了自我否定的刪除,恢復原狀。

      等待取舍型。主要是指在外形式上,不清楚應該分節(jié)分段還是聯(lián)排,一時把握不住,所以要等一段時間“冷卻”后,才做最后定奪。

      稿六——全稿重新分段,其余不變(原稿略)

      點評:原詩本來的體式是一氣呵成,不分節(jié)段。在流暢之后,換一換胃口,改為略有停頓的分節(jié),也未嘗不可。這樣一來,作為外形式的四行一節(jié)的傳統(tǒng)排列,欲想獲取一種平穩(wěn)的節(jié)奏,應當充分鼓勵。但究竟哪種排列更好,拭目以待。這樣的等待,讓時間分揀出得失,是值得的。

      試錯型。用多種方式去實驗、糾偏、調整,以期獲取最佳結果。

      稿十一,基本成型(引詩略)。

      評點:

      1. 開始做段落調整,類似洗牌。1324組合抑或1423排列,誰是最佳合成,很難說清。因為越是現代的詩,組合的靈活度越高。但作者還是不斷在“試錯”,難得嚴謹較真的“工匠精神”。

      2. 人稱代詞“你”,改為“他”與“這”,可能使得語調相對客觀,同樣還是在“試錯”。

      3. 結語改成倒裝句,突出其內涵的一大宗旨“向?!?。陡然一個戛然而止,節(jié)奏上一個“急?!?,與前面語調造成不一致的反差,也是有意在節(jié)奏語調上再做一次嘗試?

      稿十二(為手寫稿2)。

      稿十四接近定稿(略)。

      倒退型。但不是每一次修改都順遂心愿,一般情況是越改越好,但有時候是越改越差、越改越糟糕。誰也不敢保證每次出發(fā)都會滿載而歸。

      稿十六,改動第十四稿末五句:

      每株樹每個人每座橋每盞燈/ 都在你的傳奇里,找自己傳奇的影子// 這土地到處張貼著都是// 你小黃河的名字// 你是一條把臺灣的心情揉成萬花筒的河! /(中華白海豚還在你的傳奇里談著戀愛嗎?)

      點評:結尾最后一句,沒有根本性突破,甚至有倒退之嫌。似乎作者有所意識,所以特別加了括號——意思是,容后再斟酌吧。的確,修改存在無數條通道,路徑越多越是猶豫,欲速則不達?;蛟S開了個天窗,先“預留”在那里,才是最佳選擇。

      稿十七,為手寫稿4。

      稿十八,繼續(xù)改結尾:

      你一點一滴把中央山脈帶去流浪/ 你是一條把臺灣的心情揉成萬花筒的河! /(中華白海豚還在你的傳奇里談著戀愛嗎?)

      點評:專注于最后結尾三句的推敲,繼續(xù)保留新說法“你一點一滴把中央山脈帶去流浪”,但最后兩句還是猶豫著,難以決斷,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一錘定音,事關重大。這樣的修改猶豫——害怕原地踏步甚至造成倒退的不幸,令人同情。

      稿十九:

      你一點一滴把中央山脈帶去流浪/ 你是一條把臺灣的心情揉成萬花筒的河!

      點評:糾結之后,最后還是決定把括弧的末句刪除——這應該是較明智的選擇。如果再追問下去,結句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如果繼續(xù)修改到第二十一稿、第二十五稿會怎么樣呢?相信還會有提升空間,雖然不大,也不是沒有可能。修改的盡頭真的會是山窮水盡嗎?只能是相對而言。這意味著,一個文本的完成只是暫時的完成,它依然留有許多明道、暗道、不明不暗道,繼續(xù)呼喚著它的今世與來生。

      壓榨型或減法型。詩歌永遠是一種減法藝術,是咫尺風波的藝術,所以無論何時都要堅持瘦身原則。最后再以《如何泡一株巨榕——云水謠古鎮(zhèn)那個下午》為例。“泡榕”的原稿本身已有相當不錯的基礎,但對于完美性詩人來說,還要錙銖必較。下面通過5 次減負來感受詩人的女紅針線。

      定稿:

      只要太陽肯俯身下探/ 再大的榕樹不過是/地球上一片葉子罷了// 我們坐在這片葉子下向上仰望/ 卻是高張十丈的巨翅/ 綠開百米外的陰涼// 誰能由其懷抱中從容離去? / 誰不想跌坐成眼前白色小瓷杯? / 日日任黑臉師傅傾注泉水// 再高聳的巨榕都乖乖滑入其中了/ 滑成杯中一片茶葉/ 陽光只能躲在杯底葉脈間偷窺//那天的云水就是這樣飛入喉間/ 蜿蜒你我的唇峽舌溪和齒巖/ 成就此后無人知曉的神跡

      原稿一( 前三行):

      只要太陽肯俯身下探/ 再大的榕樹/ 也不過是地球上一片葉子罷了

      雖然比定稿時少了6 個字,但將緊繃的條件句(只要……)刪除,改為客觀化敘述,語調就轉為舒緩了。

      而原稿二堅定地變成兩行:

      太陽俯身下探/ 大榕樹也不過是一片葉子罷了

      刪除1 個字“也”,三行壓縮為兩行,第一節(jié)就顯得比原版較為簡潔。

      原稿三:

      太陽俯身下探/ 大榕樹不過是一片葉子/ 我們坐在這片葉子下向上仰望/ 卻是十丈高的巨翅

      比定稿少了一個“坐”字,同時用“十丈高”代替“高張十丈”。再將“坐”加上去,能增加氛圍、姿態(tài),為“泡”而做準備——萬萬不可缺失,故定稿定得好。“十丈高”與“高張十丈”還是大有區(qū)別的。定稿加一個“張”字,正好展示傘蓋之闊大,且已隱含質感?!笆筛摺眱H僅單純指示高度。詩歌的摳字眼兒還真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手藝啊!

      而事實上,文本修改,是無法像上述八種類型那樣按部就班的(那是事后做研究的歸納)。往往是面對具體可感的場景、氛圍、人物、語詞、細節(jié)處理上有較明晰的想法,而面對那些摸不著、看不見的語感、語調、旋律、節(jié)奏、情愫、韻致、上下關聯(lián)、前后關系的微調處理,只能依靠心靈的整體性感受來把握,就像下面稿四到稿十,在文本溫度、呼吸、心跳的微妙調劑中,實在說不清楚那隱隱約約的“體感”,猶如游泳運動員把握的“水感”——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原稿四:

      推開一百米寬的陰涼/ 我們從容攤在她的懷抱中/ 而在擺開瓷杯上/ 只要倒入泉水/ 巨榕就臥躺在其中

      “綠開百米外的陰涼 ”與“ 推開一百米寬的陰涼”應該說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前者用動詞化的綠來打開陰涼,后者則用寬來形容陰涼,似乎還略占上風。而后,巨榕都乖乖滑入其中,就比臥躺在其中來得更有動感,更具擬人化的“憨態(tài)”。

      原稿五:

      能推開一百米寬的陰涼/ 我們攤在其懷抱之從容中/ 擺開十只瓷杯/ 師傅說要倒入泉水了/巨榕就乖乖滑入其中

      “能”是多余的;“從容”置于前后位置,無足輕重;特別要指出瓷杯“十只”,有數量之具體性,但上述三句修改基本無關大雅。最好是“師傅說”——引入了生活氣息與人氣,更妙的是發(fā)生連鎖反應。竊以為,這兩句是全詩最出彩的地方:極為自然、生動地進入幻化境界;一如“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滿了南山”。想不明白,不知為何,白靈在定稿時沒有保留。因為格調?因為統(tǒng)一?抑或其他考量?

      原稿六:

      師傅說要倒入泉水了/ 巨榕就乖乖滑入其中/成為一片茶葉/ 陽光只能在葉脈的縫隙偷窺/ 那天的云水就這樣/ 纏綿此后你我的唇舌齒縫間/ 成為無人知曉的

      原稿六加寫了幾行,成為定稿的基礎,但最后的尾巴還留下空白,似乎在等待一個恰切的賓語?

      原稿十:

      誰能由其懷抱中從容離去? / 誰不想跌坐成眼前白色小瓷杯? / 日日任黑臉師傅傾注泉水//再高聳的巨榕都乖乖滑入其中了/ 滑成杯中一片茶葉/ 陽光只能躲在杯底葉脈間偷窺// 那天的云水就是這樣飛入喉間/ 蜿蜒你我的唇峽和齒巖/成就此后無人知曉的神跡

      等待多時,白靈終于選擇“神跡”可以作為終場定音。作為一種升華性結尾,當收獲點贊。需要商榷的是,“日日任黑臉師傅傾注泉水” 這一句,似乎不如前稿師傅一聲呼喊,倒水泡茶來得直接、活絡?

      筆者曾三次到過漳州云水謠古鎮(zhèn),身歷其境,印象最深莫過于巨榕俯垂溪水,品茗神聊,徜徉于瀲滟之上,恍惚間,清香、綠葉、溪水、蔭涼盡入杯底?!蚌 惫饨诲e,唇齒留香,真分不清是泡茶還是泡榕。該詩圍繞一個“泡”字,調度起葉子、陰涼、瓷杯、泉水、唇齒之間的誤覺、幻化、想象、感知,從“事件”發(fā)生到反復打磨,都極盡摩挲之能事。全詩的修改也深入在過濾與截留中,比較、篩選、涂抹、扶正。 凡擬人(太陽)、喻象(古榕)、 黏連(滑成茶葉)、詞性轉品(綠開)、借代(云水)、擬物(跌坐瓷杯)以及險比(唇峽舌溪齒巖),連同精準的動詞推敲“滑”“躲”“飛”“蜿蜒”,都試圖在反復的排列組合中抵達最優(yōu)結合。

      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的文本

      白靈的修改,叫人想起奧登有一個精彩的比喻:為了把謬誤減少到最低限度,一個詩人在對自己寫作中的作品進行自我檢查時,他應該在內心組成一個檢查團。這個團應該包括,比方說,一個愛挑剔的獨生子、一個講實際的家庭主婦、一個邏輯學家、一個僧侶、一個褻瀆神明的小丑,甚至還應該包括這樣一個角色:一個訓練新兵的軍曹,此人憎惡眾人也為眾人所憎,他粗魯野蠻、滿嘴臟話,在他眼里,世界上的全部詩歌統(tǒng)統(tǒng)都是廢話。同時也想起20 世紀50 年代起,策蘭的手稿就開始存留大量資料,為防止“抄襲套用”,他瘋狂地標注寫作日期,放棄類型編排,完全按照時間排列,以確保生活與作品一致。手稿考訂本更是復制每首詩作的不同創(chuàng)作階段,全盤托出從初稿到殺青的所有痕跡,以示文本構思全流程,包括添加間隔、改動字行排列、調配成分、省略號所代替的刪除部分、語詞重組的“信息包”,其完整存留了寫作者的心血,又清晰呈現出文本重心是怎樣形成的。

      各種戒尺的把關,其宗旨都是為著文本精益求精。白靈這樣有化工背景的詩人,每一次對文本進行細微改變,她手中一定持有石蕊試紙或酚酞試劑,一心一意盯緊文本的PH 值。

      有板有眼的投入、巨細無遺的審度,一橫半撇,無不留下一連串質疑、盤查、取證與推翻。為什么一定要系緊“緞帶”而不用“腰帶”,何以證明誰更準確?為什么偏偏要用“淚腺”而不用“淚水”,是由哪些神經樹突做出最后的定奪?為什么開始出現“蜿蜒”看來蠻好的,后來受了誰的蠱惑而斷然遺棄?為什么要改“綠”字的出身籍貫,轉而投奔動詞化的戶籍,難道就這樣輕易接受王安石的饋贈?為什么必須刪去那個“的”字而后增加“了”字,乃心安理得皈依于某種“氣息”?為什么突然把聯(lián)排調整為分節(jié),是因為聽取了某段音樂旋律臨時起意還是蓄謀已久?為什么徘徊到最后,才在結尾處姍姍填上“神跡”作結,而不早點做出否定之否定?……這一切瞬間的緣由,我們根本無法逾越大腦的屏幕加以窺伺,最多只能依據過濾后的文字做點猜測推理。哪一天,修改后的“底片”能在大腦的硝酸銀溶液里,真正顯現分子式的排列影像?感謝白靈,畢竟還是留下一份極為稀貴的修改檔案。他對字詞的摩挲,好比對自家寵物的撫摸。這是基于一個重要認識:詩是藝術形式中最飄忽善變的。一字之差,詩意有可能全軍覆沒;一字之易,常常有畫龍點睛乃至起死回生之效。詩因而或可名為“字的納米效應”。

      “字的納米效應”歸屬于傳統(tǒng)的錘煉范疇,“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fā)”。依照黃庭堅的指示,江弱水教授也忍不住來了個現代調侃:“喜歡錘煉的詩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點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鑿出六塊腹肌不肯罷休?!辈诲e,詩歌的腹肌只要不是刻意造出的馬甲線,總比大腹便便健美多了。然而,也不能健忘陸放翁的告誡:“鍛煉之久,乃失本旨;斫削之甚,反傷正氣。”所以拿捏修改的繩度,也是門學問。

      有意思的是,天津詩人羅廣才創(chuàng)辦《天津詩人》,12年來為760多位作者修改過1700多首詩作,是大名鼎鼎的“劊子手”+“一字師”。2022年某日,一首《江河萬里》觸動了他對父親的追憶,他便順手寫下十幾行,但輪到斟酌自己的詩作時,竟陷入“醫(yī)不自醫(yī),人不渡己”的困境。故創(chuàng)意性地提出“眾籌”——“眾改”方式,即請各地詩友伸出援手,進行“精準扶貧”。沒想到這一改,竟改出二十六個版本。各個版本均有特色,前二十五版省略,下面是定稿的第二十六版。

      一半是風景,一半是空白/ 巴掌大發(fā)黃的插頁紙上/ 父親的墨跡布滿了時間:/1956年出生的長女/1962 年出生的次女,1969年出生的次子/ 父親將我們三人放在了山腳/1959年出生的長子/ 被舉到了峰頂// 這是時間不斷生出時間的頁碼/ 大姐二姐的“下凡”時辰/ 記為“大約幾時”/ 我們哥兒倆的落草的時間/ 精確到幾時幾分// 記事簿上的黃山天都峰/ 健骨竦桀。記事簿上藍色墨跡/ 清晰醒目。時間還在出生/ 匯集成冊。不傳云外信的青鳥/ 空結雨中愁的丁香/ 都在,都在// 時間還在不斷出生/ 大姐在伺候癱瘓的姐夫/ 大哥退休后像回到兒時/ 守在母親身邊/ 娘兒倆經常進行脫口秀表演/ 二姐還是任勞不任怨地操持著兩邊的家。我這個老兒子/ 歲月的積雪讓我踩出坑一般黑白相間的前程/ 此刻,我在貴州高原寫下:/ 淚會滴血/ 只有血是不會流的淚//不在人間已經30年的父親啊/ 您看我們都有多堅強,無論是/“大約幾時”還是“幾時幾分”/時間確定在出生生出不確定性的一種活著一半是空白,一半是風景/ 而您,無數傳統(tǒng)的固執(zhí)的父親/ 留下了你們曾經布局的/ 江河萬里

      ——《父親的記事簿》

      當然,無法保證第二十六改就坐穩(wěn)自己的最佳“巔峰”?;蛟S幾天、幾年后,更好的版本會做出顛覆。

      以上,僅僅是在形式化結構基礎上討論文本的“臨終”問題,相對單純。如果再摻雜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功利等因素,文本修改的面目就更加復雜。但不管是一蹴而就、按兵不動,終生保持原配,還是見異思遷、峰回路轉,總是要精益求精,以“下一個進球”為要。信然,一個詩人永遠處于涂抹的、永無窮盡的修訂“備戰(zhàn)”中,也會使他處于永無安寧之日。每一次涂抹,都是對前一個文本的整合,即便定型了多年,誰能擔保永不變更。如果再加上后來接受領域——眾多胃口的挑戰(zhàn)所帶來的巨大未知數,可以說,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文本。

      而每一個未完成的文本,都可以視為有瑕疵的未完成的晶體“排列”。晶體是由大量微觀物質單位按一定規(guī)則的有序化,形成穩(wěn)定、對稱、美麗、完整的格局。發(fā)育良好的單晶呈現凸多面體,擁有強大的自范性,而發(fā)育不良的多晶體有待后期加工——切削、填充、打磨。即便高級的硬玉,也存在清洗、漂白、清蠟的修飾空間,如同再完善的文本也可以找到商榷改進的余地。羊脂玉偶然帶點秋毫可查的斑點,情有可原;黃蠟石不幸扎進針眼大的雜質,趕緊打理;和田玉隱沒于幾絲劃痕,就不那么滋潤光澤;琥珀帶著小氣泡瑕疵,多少叫人遺憾;而南紅瑪瑙出現紋絲裂痕,則不可饒恕了。這對于追求完美至上、翡翠級別的作品絕對是個提醒:抵達極致,乃是一切詩歌寫作者耿耿于懷的目標;而一個針眼般的修訂,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文本的成敗。

      作者:陳仲義,廈門城市學院教授。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歡
      白靈化學反應修改
      白靈:白鹿原上走出的新女性
      傳記文學(2021年7期)2021-07-30 11:24:54
      白靈(短篇小說)
      椰城(2020年1期)2020-03-23 05:59:54
      HPLC法同時測定外搽白靈酊中7種成分
      中成藥(2018年2期)2018-05-09 07:19:47
      與阿里簽署戰(zhàn)略協(xié)議混改在即,聯(lián)通與BAT“化學反應”?
      淺析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現狀及困境
      淺談語義與語境之間的微妙關系和化學反應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9:40:00
      學生寫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與解決策略
      國內新型拔罐器的研究現狀
      試論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00:08:22
      “以讀促寫”與“以改促寫”英語寫作教學對比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7:51
      昆明市| 尚义县| 北宁市| 临泽县| 宁化县| 成都市| 永清县| 天气| 鹤壁市| 马关县| 吴堡县| 阿拉尔市| 古浪县| 扶风县| 澄江县| 广丰县| 元谋县| 汝州市| 唐海县| 寿光市| 如皋市| 兴国县| 桐庐县| 扎鲁特旗| 梅州市| 教育| 文昌市| 惠安县| 陆良县| 婺源县| 永靖县| 句容市| 丽水市| 阳西县| 娄底市| 莲花县| 遂昌县| 呼和浩特市| 平南县| 博罗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