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高校依托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探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建設,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政治要求,是培養(yǎng)擔當大任的新時代新聞人的時代要求,也是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成效的實踐要求。為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的理想信念、蘊含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貫穿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高校要緊扣課程目標,抓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課程內容的契合點;以學生為主體,找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健全評價體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評價的落腳點,系統(tǒng)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新聞采訪與寫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1]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黨百年奮斗的思想精華,是黨和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也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教育資源。課程思政是高校實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是其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關于新聞采寫理論和實訓的關鍵課程,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是推動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系統(tǒng)回答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為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以黨的偉大精神引領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培養(yǎng)擔當大任的新時代新聞人、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成效的必然要求。
(一)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政治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當下,提升國際話語權、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導權,以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在于發(fā)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所蘊含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為黨的新聞事業(yè)培育專業(yè)人才的新聞傳播學課程也必須加強黨性教育。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時間上涵蓋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特質,在類別上囊括了英雄榜樣、卓越事跡、重大事件,以及奮斗品格等,彰顯了黨的政治本色,對增強學生的思想認同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根植于黨的偉大實踐,深刻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是引領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的重要途徑。第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抵御敵對勢力、錯誤思潮的有力武器,也是鞏固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的重要抓手,對引導學生自覺維護黨和國家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yǎng)擔當大任的新時代新聞人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跟時代砥礪前行,擔當責任奮發(fā)有為,是我國青年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黨和人民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望。”[3]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凝聚了眾多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與英勇犧牲的崇高精神,是指導青年發(fā)展的重要育人資源。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新聞人才的關鍵課程,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民發(fā)聲、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新聞人的時代要求。
第一,有助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新聞人。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危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我們應對風險挑戰(zhàn)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4],能夠助力學生成為勇于擔當時代責任,有所作為的新時代新聞人。第二,有助于培養(yǎng)為民發(fā)聲的新時代新聞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中發(fā)展形成,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堅守人民立場、堅持為民發(fā)聲、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第三,有助于培養(yǎng)善于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新聞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講述了中華民族許多值得傳頌的感人故事,是高校引導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資源。
(三)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成效的實踐要求
“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5]。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教育系統(tǒng)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三全育人”為引領,依托專業(yè)課程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的實踐要求。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緊緊圍繞黨的偉大實踐,以豐富的精神內涵連綴起黨的一系列偉大精神,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可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專業(yè)課程育人實效。第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代代相傳的紅色血脈,高校挖掘和展現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精神資源,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統(tǒng)一于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學過程中,避免思政課程的單一化、扁平化,有助于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
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的關鍵內容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了高度的理想信念、蘊含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貫穿了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高校將這一系列精神內涵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一)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的理想信念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等不同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都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繼往開來,以高度的理想信念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當下,黨和國家強調,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引導人民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的理想信念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積極投身于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yè)。高校要把“紅船精神”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融入課程思政;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長征精神”等體現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融入課程思政;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雷鋒精神”等體現的無私奉獻理念融入課程思政;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特區(qū)精神”等體現的追求理想敢為人先的品質融入課程思政;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脫貧攻堅精神”融入課程思政。
(二)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
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本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遵循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將自己的命運同中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團結和依靠人民,在人民的支持與擁護中凝聚黨的偉大精神。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就是要把“蘇區(qū)精神”“延安精神”等體現的以民為本、為民奮斗的崇高使命感融入課程思政;把“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等體現的為人民事業(yè)奉獻一生的高尚品格融入課程思政;把“抗震救災精神”“抗洪精神”等體現的人民至上、維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價值理念融入課程思政,培養(yǎng)更多為黨和人民發(fā)聲的新聞工作者。
(三)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貫穿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明品格。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飽受屈辱的危機中誕生,在千難萬險中救民族于危亡,艱苦奮斗始終是黨偉大實踐的主旋律。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續(xù)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貫穿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就是要把“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體現的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革命擔當融入課程思政;把“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等體現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品質融入課程思政;把“新時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等體現的自力更生、報效祖國的科研熱情融入課程思政;把“工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體現的一絲不茍、埋頭苦干的實干情操融入課程思政。
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的實踐理路
為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高校要堅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高校應緊扣課程目標,抓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課程內容的契合點;以學生為主體,找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健全評價體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評價的落腳點,切實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學生的實踐動力。
(一)緊扣課程目標,抓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課程內容的契合點
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要求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掌握新聞采寫的知識和技能。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要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三個方面入手,抓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課程內容的契合點,為課程思政奠定基礎。
第一,在知識目標上,圍繞新聞采寫理論等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要遵循課程的教學邏輯,從教學系統(tǒng)、教師和課堂出發(fā),選取與黨的偉大精神具有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進行課程思政設計,用黨的偉大精神闡釋新聞采寫理論。第二,在技能目標上,圍繞新聞采寫的實踐活動開展課程思政,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新聞采訪與寫作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因此高校應結合課程實踐活動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在“新聞選題”“采訪策劃”“新聞寫作”等實訓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揚黨的偉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黨的故事。第三,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圍繞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等,融通專業(yè)學習與價值引領。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同時也是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就是要把黨高度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等精神內核通過隱性教育的形式融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tǒng)一。
(二)以學生為主體,找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并非將黨的偉大精神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對黨的偉大精神的認同。因此,高校應當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緊扣學生的關切與訴求、關注教學的成果導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找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第一,結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是具有情感的個體,高校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會促進學生對事物的認同。例如,在進行“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與長征精神密切相關的新聞記者范長江的相關案例,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探究中國記者的角色定位和職業(yè)道德,發(fā)揮典型人物的榜樣作用,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與奮斗熱情。第二,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高校借助虛擬仿真技術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例如,在進行“重大事件的選題與策劃”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模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場景以及闡釋黨和國家的措施,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新聞現場的同時,主動發(fā)掘事件背后蘊含的人民情懷與中國精神,將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第三,緊扣學生的關切與訴求。課程思政講究融入時機,要求教師把握社會思潮,針對學生的思想困惑開展課程思政。新時代新聞人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域肩負著重要使命,高校結合黨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輿論是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例如,在進行“呈現真實新聞信息的底線原則”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的真實故事,批判與反駁某些國家抹黑歪曲中國形象的新聞報道。第四,關注教學的成果導向。成果導向教育(OBE)以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反向設計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成果為導向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例如,在進行“通信寫作”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時對其進行價值引領,將黨的偉大精神融入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健全評價體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評價的落腳點
高校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根本目的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前,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強調教育管理部門的主導地位,忽視多方參與以及主體間的交流互動,教學評價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重形式而輕育人,扭曲了教學評價的價值導向[6]。當下的教學評價改革要求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高校也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探索評價主體間性模式、健全評價運行機制,把握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教學評價的落腳點。
第一,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高校將教學評價主體統(tǒng)一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中,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評價,有助于推動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整體發(fā)展。高校應發(fā)揮學校教育管理部門對教學評價的組織、設計與監(jiān)督等職能,保證評價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適當放權以吸引專業(yè)教師、學生等主體參與評價;發(fā)揮專業(yè)教師實施、改進課程思政教學的優(yōu)勢,為專業(yè)教師改善教學提供保障;發(fā)揮學生直接參與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科學地做出評價、真實地表達感受。第二,探索評價主體間性模式。高校應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核作為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強化主體間的互動交流,首先,促進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與專業(yè)教師之間的交流,著眼于學生發(fā)展,從管理角度、專家角度為專業(yè)教師提供建議;其次,促進專業(y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檢驗學生對黨的偉大精神的認識程度,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優(yōu)化課程思政設計;最后,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分組探究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形成對黨的偉大精神的價值認同。第三,健全評價運行機制?;谥袊伯a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高校應注重評價過程中的對話協(xié)商、反饋改進、成果示范。首先,高校應健全基于相互尊重的對話機制,促進多主體全方位地搜集相關評價數據,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其次,高校應健全評價反饋機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向專業(yè)教師和學校教育管理部門予以反饋,以改善課程思政教學、優(yōu)化課程思政管理與建設;最后,高校應健全成果示范機制,對獲得良好教學成效的參與方給予一定的激勵,并通過成果展示,向各院系展示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程思政的優(yōu)秀教學成果,整體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3]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4]王易.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百年流變、精髓要義及賡續(xù)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05):23-33.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6]韓藝,王哲瑩,李芹娜.主體間性視角下的精品課程教學效果評測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