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合”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重要價值,也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當前,校園亞文化的發(fā)展不僅挑戰(zhàn)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同時也遮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弱化了高中生踐行主流價值觀的道德責任?!昂秃稀币曇跋碌母咧行@文化建設體現(xiàn)了尊重差異、互補融合、共生共建的價值向度?;诖?,生成“和而不同”的亞文化生態(tài)場域、打造“互動耦合”的校園主亞文化格局、建構“和諧共生”的高中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在“和合”視野下引導高中校園亞文化價值建設的有效路徑。
關 鍵 詞“和合”精神;高中校園亞文化;校園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用格式 吳寶樹,張儉華.“和合”視野下高中校園亞文化的價值引導[J].教學與管理,2024(25):16-19.
在當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沖突和價值沖突的客觀存在決定了高中校園亞文化的現(xiàn)實存在性?!案咧猩鷣單幕歉咧猩ㄟ^‘符號化’或‘風格化’的創(chuàng)造,形成與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不同且體現(xiàn)自身個性特征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行為,它具有高中生群體所獨特的語言、行為和價值體系”[1]。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亞文化以高中生受歡迎的形式出現(xiàn),加劇了高中生價值選擇的混亂,動搖了高中生的理想信念,甚至淡化了其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出現(xiàn)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現(xiàn)象。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將校園文化引向邊緣化和庸俗化方向,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解效應不容忽視。
一、亞文化對高中生主流價值認同的消解效應
高中生正處于道德標準和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對風格新穎獨特的各類亞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好感?!斑@些文化類型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的媒體已經蔚然成風,對社會規(guī)范、道德倫理、價值取向乃至審美標準等都已產生了無法估量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們與社會主導文化已構成了一種異已的力量”[2]。由于高中校園各類亞文化泥沙俱下,極易改變高中生的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其對個體判斷能力不足的高中生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對校園主流文化和價值觀也產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1.亞文化的顛覆性挑戰(zhàn)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亞文化承載了不同于校園主流價值觀念的次級價值體系,往往以標新立異的文化符號反映其特有的精神訴求,反映高中生特有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高中校園亞文化既存在與主流價值觀念相符合的成分,同時也有悖離于主流價值觀念的消極成分,表現(xiàn)出對主流文化偏離性和顛覆性的一面。受亞文化影響,高中生會以一種顛覆的姿態(tài)來解構傳統(tǒng)主流價值的崇高性,如有的高中生會對課本中正面人物的圖片進行涂鴉甚至惡搞,在李白的插畫旁畫上美女并配上打油詩,將八路軍的正面形象進行篡改,表現(xiàn)出對歷史、英雄的扭曲和不尊重傾向,反映了他們對主流價值觀認同感和尊重感的降低。
“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為了促成教育對象形成符合教育者預期目標而具有的被教育對象服從的一種影響力”[3]。亞文化的顛覆性尤其表現(xiàn)為對某種傳統(tǒng)和權威的抗拒與排斥,將主流價值思想作為一種“教條主義”,不愿意受到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規(guī)訓和約束,這對維護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帶來了挑戰(zhàn)。高中生對亞文化的接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刻思考,對亞文化拼貼、戲仿、反諷傳統(tǒng)價值的方式和行為有著天然的好感,表現(xiàn)出對各種“另類文化”的簡單模仿,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性逐漸被弱化,無法起到有效的引領和規(guī)約作用。同時,高中生強調主體性和自我意識,受某些劣性亞文化影響,往往會發(fā)展為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集體主義、奉獻主義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2.亞文化的邊緣性遮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
亞文化具有邊緣性,高中生往往以邊緣化的角度去認知和評價事物,為了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形成不同類型的亞文化“圈子”,在小眾化的私密空間里進行交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文化的精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內核,而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偏向于公眾化的平臺,對處于邊緣地位的亞文化群體覆蓋不足,其輿論導向功能往往受限。
隨著信息網(wǎng)絡和自媒體的發(fā)展,亞文化以其特有的豐富、新奇、反叛的表達形式,在滿足高中生個性化追求的同時,也給亞文化帶來了極大的發(fā)展空間,相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亞文化更容易受到高中生的歡迎和追捧,這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空間形成了擠壓?!熬W(wǎng)絡亞文化圈層越發(fā)細微化和小眾化,這樣各種思潮、流派、觀點、聲音就更加容易對其進行滲透和植入,青年群體也更容易被少數(shù)居心叵測和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和蠱惑,更容易被一些虛構、虛假、虛無的言論和世相所蒙蔽和欺騙”[4]。亞文化在改變高中生行為方式的同時,也在塑造其情感及價值取向,一些負面的價值取向必然使高中生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期許。
3.亞文化的娛樂性弱化了高中生踐行主流價值觀的道德責任
娛樂性是亞文化的重要特征,亞文化群體所流行和追求的娛樂方式,凸顯了高中生標新立異的心理訴求。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催生出亞文化“人人皆娛”的文化樣態(tài),形形色色的網(wǎng)絡語言、令人沉迷的網(wǎng)絡游戲,以及網(wǎng)絡中的各類惡搞、流行段子和表情包,都是亞文化娛樂特征的體現(xiàn),反應了亞文化群體尋求趣味體驗和愉悅感受的精神需求。動畫片《小豬佩奇》引發(fā)“社會人身份”的娛樂效應,高中校園里各種“小豬佩奇”的另類涂鴉,說明“娛樂精神”成為亞文化最直觀的特征。亞文化表現(xiàn)出的泛娛樂化傾向,以充滿娛樂和挑戰(zhàn)主流社會的行為方式,追求情感的滿足和感官的刺激,忽視了高中生正向的價值追求,進而不斷沖破主流價值觀的道德邊界,削弱高中生的價值自覺和倫理責任。
隨著信息化和網(wǎng)絡化的發(fā)展,一些裹挾著利己主義和消極頹廢價值觀的娛樂文化產品,通過網(wǎng)絡傳播到高中校園,“刷抖音”成為娛樂新寵,“網(wǎng)紅”成為價值追求目標,進一步助長了高中生攀比、浪費、拜金、享樂等不良風氣,給高中生成長帶來功利思想突出、生活消費主義、社會責任感缺失、文化價值取向迷茫等問題。亞文化的泛娛樂化精神,引起部分學生道德意識滑坡,他們或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或傾心于低俗內容,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出現(xiàn)混亂,弱化了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二、“和合”視野下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向度
“和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認同的普遍原則。無論是天地萬物的產生,人與自然、社會、人際關系,還是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感,都貫通著和合”[5]。“和”意味著和解、和睦與和諧,體現(xiàn)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觀,是有差別的事物的統(tǒng)一,“合”意味著合作、結合與融合,強調在廣泛吸納眾多元素的基礎上蘊育新事物,“和合”意在通過不同事物的“和合”過程,將其統(tǒng)合于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和合”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核心就是強調在承認不同事物存在差別的基礎上,將其凝聚融合起來,在整體上形成多元共融、互補共生的狀態(tài)。
張立文教授在《和合與對話》一文中將“和合”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人道精神、差分精神、包容精神、生生精神、和愛精神[6],這五種精神為當前高中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校園文化建設中將校園主流文化與各類亞文化統(tǒng)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文化共同體中,凝聚“和合”正能量,形成包容互鑒、和諧共生的文化格局,體現(xiàn)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尊重差異、互補融合、共生共建的價值意蘊。
1.尊重差異
“和合”思想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客觀地承認差異,二是將不同事物有機統(tǒng)合為一體。尊重差異、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和合”思想的最亮底色。和而不同是“和合”校園文化的合理狀態(tài),尊重差異是建構“和合”校園文化的基本前提。尊重差異,首先要肯定高中校園亞文化是由風格各異的多種亞文化形態(tài)構成的復雜體系,彼此之間存在差異甚至對立;同時也要明確亞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而且不同的亞文化形態(tài)與校園主流文化之間還存在遠近親疏之分。“和合”校園文化既尊重高中校園亞文化內部的差異,也尊重高中校園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差異。
2.互補融合
校園內部各種異質文化形態(tài)的客觀存在,決定了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消解各種文化的矛盾沖突,使校園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亞文化內部之間相互協(xié)調、彼此和諧,在互補融合的過程中生成校園文化的合力。這種融合要基于協(xié)調而非壓制、基于合作而非對抗,是各類文化主體間互補依存和聯(lián)結貫通的過程,一方面要尊重校園亞文化的主體地位,適度弱化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壓制,另一方面要在增強二者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實現(xiàn)校園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科學引領,確保兩者理念、價值和目標的總體一致。
3.共生共建
“和合”校園文化建構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要發(fā)揮其文化統(tǒng)合功能,使不同類型的亞文化形態(tài)在校園文化場域內實現(xiàn)與主流文化的交融與整合,產生共生效應,達到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想境界?!昂秃稀毙@文化要為各種亞文化提供廣闊的生存、交流和發(fā)展空間,并建立良好的資源協(xié)調機制,促進各種亞文化形態(tài)相互借鑒、共同提升,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校園主流文化與亞文化還要實現(xiàn)共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地位的基礎上,確立雙方在“和合”校園文化共同體中的各自價值和合作領域,亞文化充分汲取主流文化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主流文化則要從亞文化中吸收開放、個性、創(chuàng)新的精神特質,進而形成風格呼應、導向一致、功能互補、和諧統(tǒng)一的校園文化新格局。
三、“和合”理念關照下的高中校園亞文化價值引導
“‘和合’作為矛盾與沖突的化解過程與所期結果,實質上是對主體關系的一種重構”[7]?!昂秃稀崩砟钭⒅夭煌幕蠜_之后新事物的生成,體現(xiàn)了其文化整合的使命,符合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訴求,同時也為高中校園亞文化的調控與引領提供了新視角。
1.生成“和而不同”的亞文化生態(tài)場域
當前,亞文化正以其特有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機理影響著高中生的生活和學習,并呈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的趨勢,其內容由單一逐步趨向多元,地位由邊緣逐步趨向內緣,傳統(tǒng)的校園主流文化已經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只有采用兼容并包的方式,依賴多種多樣的文化載體才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承認校園內各種文化樣態(tài)的相對“不同”是校園文化個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動力,校園亞文化要在“和合”思想的統(tǒng)領下,保持其獨立個性,并與校園主流文化達成共識,實現(xiàn)不同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映照,將形式多樣的各類文化因子整合于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中,以達成校園文化的完美平衡。
一是正視高中校園亞文化的常態(tài)化存在。形態(tài)各異的各類亞文化深入到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他們表達個性、對抗傳統(tǒng)并尋求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是基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真實訴求的一種文化表達。學校教育者要將亞文化視作正常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理性地給予一定的文化表達空間,讓學生合理地展示、表達其文化訴求。如學校的文化墻、展示欄可以開辟專門的亞文化展示空間,通過學生自行設計、展示其個性空間,以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亞文化節(jié)”,搭建主亞文化溝通平臺,以豐富校園文化。
二是要校園主流文化積極關照亞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校園主流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應當統(tǒng)攝校園內眾多亞文化,對其發(fā)展進行適當?shù)膬r值引導。學校要充分依托家庭和社會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創(chuàng)設包容的校園文化成長空間,通過價值引領的方式,促進亞文化健康發(fā)展。如學??梢越M織開展“我的D盤誰做主”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師生平等探討,幫助學生自行感悟亞文化表達的“度”。通過適度的規(guī)范和引導,減弱并消除亞文化中的消極成分,促進學生更積極、健康地表達亞文化訴求,與主流文化和諧共處。
2.打造“互動耦合”的校園主亞文化共生格局
學校教育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籌發(fā)展各種文化形態(tài),通過轉變校園主流文化的傳播形式和話語風格,彌合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分歧,用亞文化的形式詮釋主流文化的內容,用主流文化引領亞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促進兩者協(xié)調互動,讓亞文化“再嵌”于主流文化之中,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雙向破壁”。
一是搭建溝通校園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橋梁。學校要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拓寬與學生平等對話的空間,為校園內的異質文化對話提供可能路徑。學??梢酝ㄟ^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的代表符號,如春節(jié)的對聯(lián)、窗花和年畫,元宵節(jié)的元宵、燈籠、燈謎,端午節(jié)的龍舟、粽子等,舉辦形式多樣的節(jié)日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校園亞文化的積極因素,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符號形式,增強文化自信。在主亞文化對話的過程中,教育管理者要秉持開放、包容、共享的心態(tài),積極回應學生的文化需求,建立協(xié)商、對話機制,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并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放開組織權限,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找到參與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是構建基于社團活動的主亞文化共生空間。學生社團作為校園非正式群體,是校園亞文化生長和發(fā)展的重要空間,同時也是校園主亞文化平等對話、有效溝通的主要平臺。學校要堅持“形式多變,內容堅定”的原則,深度發(fā)掘校園主流文化元素與社團文化的內在關聯(lián),將社團活動打造為思政育人的平臺,讓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在社團活動中互補共生,從而吸引學生更廣泛的關注和參與。如針對校園內的漢服社、書畫社、民族舞社、古詩詞社、古琴社等古風社團,學??梢蕴剿鏖_展方向正確、形式多樣、內容優(yōu)質的古風文化活動,從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提升其審美素養(yǎng)和藝術表達能力。學校也可以定期開展社團文化節(jié)活動,設置特色活動路演,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互動,進而搭建展示青春風采、彰顯文化自信的交流平臺。這樣,學校對社團建設的管理工作就不再是單一的價值規(guī)訓,而是通過營造良好的社團活動空間,讓學生的話語權得以回歸,進而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厚重與寬容。
3.建構“和諧共生”的高中校園文化環(huán)境
面對高中校園內多元文化共生形態(tài)的復雜性,學校不能一味地兼容并包,而是要積極探尋亞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的關鍵契合點,在“博采眾長”“和諧共生”的原則上,通過調整和改進教育姿態(tài)及方法,優(yōu)化校園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共生環(huán)境,增加共生密度,促進亞文化在高中校園文化的土壤中良性健康發(fā)展。
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的整合。“從積極意義上來講,時尚與權威,嚴肅與活潑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有‘百花齊放’的格局,一種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也是可以期待的?!盵8]亞文化因其新穎且自由的非主流元素對高中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容易讓學生受到“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價值觀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包容性和引領性,將其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之中,能夠有效消除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隔閡,形成價值共識。學校要充分運用多樣化的媒體渠道,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有效性,在話語風格上突出“時代元素”,注重把握高中生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得語境,以學生容易產生共鳴的表達方式,如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以及主題鮮明的思政講堂等,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實現(xiàn)其與亞文化的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二是發(fā)揮亞文化對高中校園主流文化的反哺效應。首先,要利用亞文化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亞文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能夠及時地捕捉和反映社會熱點問題,思政課可以將亞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如通過一些網(wǎng)絡流行話題和熱門視頻,作為教學背景和案例,以增強思政課程的感染力。同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融入到高中生的亞文化實踐中,如通過涂鴉、漫畫等元素打造校園文化墻面,讓學生在亞文化的實踐中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要挖掘健康的亞文化中立德樹人元素。學校要以主流文化為依托,有效發(fā)掘亞文化的積極元素,“量身定做”受高中生歡迎的文化產品,作為主流文化的豐富和補充,如通過“宿舍文化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和集體觀念;通過“網(wǎng)絡文化形象使者”評選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絡文明意識;通過服飾設計大賽、文明禮儀展示、手工藝術節(jié)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動漫設計、時尚畫報展、微信設計大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通過開發(fā)亞文化所蘊含的積極因素,將學生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聚焦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中,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趙世連,吳寶樹.“數(shù)字化成長”背景下高中生亞文化風格透視[J].教學與管理,2018(19):27-29.
[2] 馬中紅.青年亞文化:文化關系網(wǎng)中的一條魚[J].青年探索,2016(01):74-83.
[3] 王學儉,許偉.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及權威生成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2):8-12.
[4] 敖成兵.青年網(wǎng)絡亞文化的溫和抵抗:特質、緣由及審視[J].當代青年研究,2019(02):78-84.
[5] 張立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合學源流的考察[J].中國哲學史,1996(Z1):43-57.
[6] 張立文.和合與對話[J].文史哲,2011(04):10-12.
[7] 李紅恩.和合思想下的學校課程建設[J].教育研究,2018,39(11):50-55.
[8] 李海峰,賴雄麟.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J].高教探索,2009(01):112-114+136.
【責任編輯 趙武星】
*該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2023年度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管理改革專項課題“崇真文化引領下高中生品格涵養(yǎng)的路徑研究”(2023JY15-GL-L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