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這以東,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無跡,若水之無創(chuàng)。故所鄉(xiāng)非所之也,所見非所謀也。舉措動靜,莫能識也。若雷之擊,不可為備。所用不復,故勝可百全。
歙():吸氣。這里指收縮兵力。
忤():相背,相反。這里指避開敵人。
2OgtPR8ApsQPe4sia096vFxkiMULDSrHZkCOTnREuvQ=冥:陰暗。這里是隱匿的意思。
創(chuàng):創(chuàng)傷。這里指向敵人佯示柔弱,像水一樣沒有創(chuàng)傷。
鄉(xiāng):通“向”,這里指方向。
用兵的法則,要對敵人先裝作軟弱,然后以堅強的力量去迎擊它;先裝作弱小,然后以強大的力量去打擊它;先顯示為收縮兵力,然后再展開兵力;將要向西,先裝作向東;先避開敵人,然后再交戰(zhàn);先隱匿自己的行動和企圖使敵人迷惑不清,然后采取明確而果敢的行動。要像鬼神一樣無影無形,像水一樣柔弱無創(chuàng)。所以,所去的方向并非自己真正要去的方向,所顯示的企圖并非自己的真實意圖。一舉一動,都使敵人無法測知。行動像打雷一樣突然,使敵人無法防備。所采用的戰(zhàn)法不斷變化,所以勝利就會完滿取得。
“兵不厭詐”是軍事上的重要命題,戰(zhàn)場上說仁義,就將成為宋襄公式的笑柄。戰(zhàn)爭較之于其他事物,之所以更少確定性,更多蓋然性,除了戰(zhàn)爭運動有其特殊規(guī)律之外,兵行詭道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周顯王二十六年(343),魏軍大舉攻韓,接連五戰(zhàn)五捷,韓國處于危急之中。次年,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韓擊魏。孫臏建議田忌避戰(zhàn)示弱,減灶誘敵。在退軍途中,第一天造十萬人吃飯用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第三天減為三萬。龐涓見狀,誤以為齊軍怯弱懼戰(zhàn),逃亡大半,“乃棄其步兵,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齊軍退至道狹地險的馬陵(),設下了埋伏。魏軍到達后,齊軍萬弩俱發(fā),龐涓兵敗自殺。接著,齊軍乘勝追擊,全殲魏軍十萬,俘其統(tǒng)帥太子申。此戰(zhàn)魏強齊弱,孫臏取勝的奧妙全在于兵不厭詐,減灶誘敵,馬陵設伏,攻其無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