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簡略比較

      2024-08-31 00:00:00張帥
      中國故事 2024年7期

      【導讀】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是西漢政府派出與烏孫和親的兩位重要女性。本文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擬通過歷史比較研究方法來分析兩位公主,進一步理解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作出的重大貢獻及其歷史價值。

      西域研究繞不開兩個人物,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西漢時期,統(tǒng)治者為實現(xiàn)自己“欲與烏孫共滅胡”的政治目標,將兩位公主嫁到烏孫,是以和親。和親政策是以懷柔政策拉攏勢力的一種政治手段。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出使西域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因而歷代研究者大多著眼于她們的政治價值與歷史貢獻,而很少比較兩人的異同。本文運用歷史比較研究法,分析兩人異同,以對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一、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的相同點

      漢武帝時期,為更好打擊匈奴的勢力,朝廷先后派出兩位公主去西域烏孫進行和親,由于政治動機相似,她們兩人也有較多的相似之處。

      (一)政治目的相同

      西漢處于國力上升階段,此時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匈奴。為了削弱匈奴的勢力,漢武帝決定與烏孫和親,以“斷匈奴右臂”。

      烏孫在西域的勢力非常強大,戰(zhàn)略位置突出。武帝決定派遣張騫拿著巨額彩禮去拉攏烏孫,細君公主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選為和親出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死后,楚王的孫女解憂又被封為公主,出嫁烏孫。后因為西漢征伐大宛,解憂公主在西域的政治活動范圍變大了,這也在史書上得到驗證。

      解憂公主直接參與烏孫政事的表現(xiàn)在史書有兩次記載。一次是昭帝時,匈奴帶著車師想要進攻烏孫,解憂公主上書請救。于是,西漢積極做了戰(zhàn)爭準備。另一次是宣帝即位初期,解憂公主和昆彌又派遣使者,上書請求西漢與烏孫一起對抗匈奴。在本始二年(前72年)西漢出動了大規(guī)模的軍隊去攻打匈奴。雖說烏孫王和解憂公主是一起上書請求西漢派兵援助烏孫抗擊匈奴的,但這里也可以側(cè)面了解到解憂公主在烏孫的地位。解憂公主是漢朝的公主,烏孫有難,公主向娘家求救,漢朝不可能見死不救。這兩次戰(zhàn)爭都是烏孫遇困,被動求救。烏孫主動與漢一起攻伐匈奴,間接反映出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大不如從前,解憂公主也算是完成了政治使命。

      (二)戰(zhàn)略目標一致

      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都為加強西漢與烏孫的關(guān)系這個戰(zhàn)略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學界大部分學者都肯定這一點。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秦漢卷下》《新疆簡史》,王文光、龍曉燕、張媚玲《中國民族發(fā)展史綱要》,馬大正《中國邊疆經(jīng)略史》和《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楊建新主編的《西北民族關(guān)系史》和《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以及《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通史·秦西漢卷》等著作都積極地肯定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的功績。

      有極少數(shù)學者對細君公主采取批評的態(tài)度,對解憂公主表示肯定,如林幹。在《匈奴史》《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和《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論》中,他認為細君公主沒有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而解憂公主貢獻卓著。也有不贊同林幹看法的學者,如安作璋在《兩漢與西域關(guān)系史》中認為,細君公主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使命,并且在一開始就積極行動。而且,從史書上我們可以看出,細君公主嫁于烏孫后就“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只不過細君公主沒過幾年就去世了,這讓很多人忽略了她所作出的政治貢獻。

      解憂公主在史書上的記載很多,這得益于她的長壽以及她在烏孫與漢交往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如在昭帝時期,匈奴和車師一起攻打匈奴,這時解憂公主作為西漢與烏孫之間的關(guān)系人,直接上書漢昭帝求救。再有本始二年(前72年)秋,宣帝大力征兵為戰(zhàn)爭作準備,其中?;萁y(tǒng)領烏孫兵五萬余騎,漢與烏孫發(fā)兵二十萬共擊匈奴,成效顯著。在這場戰(zhàn)爭中烏孫出力很大,戰(zhàn)功顯著。解憂公主還有個得力干將“馮嫽”,她在解決烏孫內(nèi)部矛盾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避免了烏孫陷入內(nèi)亂。賀靈《絲綢之路伊犁研究》、臺灣學者劉義棠《中國邊疆民族史》、余太山在《西域通史》和《西域文化史》、古苞主編的《西北通史·第一卷》等著作都對解憂公主的歷史貢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筆者認為,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都為加強西漢與烏孫的關(guān)系作出了突出貢獻,沒必要厚此薄彼。

      二、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的不同點

      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都是出使烏孫和親的偉大女性,但是她們兩人之間還是有顯著的差別。研究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的不同點,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與思考。

      (一)身份不同

      細君公主的父親江都王劉建,是武帝兄弟劉非的兒子,在元狩二年(前121年)自殺身亡。解憂公主是楚王戊的孫女,楚王戊在景帝三年(前154年)謀反被誅。

      江都王與楚王戊的身份不可相提并論。江都王的女兒算是真正的皇家貴族,所以在與烏孫和親時候,嫁妝頗厚,而解憂公主則是一般宗室女子,史料中沒有提及她的嫁妝如何。但在有限的史料中我們能看出端倪:解憂公主和使者一起謀害狂王,事發(fā)后被張翁審訊,堂堂一國公主竟然被一個長史拽著頭發(fā)進行辱罵,這是不可理喻的,此事例間接說明解憂公主的身份。

      (二)和親年齡、時間不同

      從史料得知,解憂公主前往烏孫和親有確切時間。《漢書·西域傳》記載解憂歸漢是在甘露三年(前51年),解憂當時已經(jīng)七十歲的高齡了,所以解憂公主嫁于烏孫時應該在二十歲左右。而細君公主的年齡從史料上暫無從考證。

      細君公主被嫁到烏孫,沒過幾年就過世了。由《漢書·蕭望之傳》可知,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差不多四十年。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的時間要比細君公主長得多。

      (三)和親背景不同

      細君公主沒到烏孫之前,匈奴的勢力非常大?!稘h書·西域傳》記載,西域各國皆為匈奴所奴役。直至西漢征伐大宛取得成功,西漢在西域的勢力才和匈奴不相上下,但此時細君公主已經(jīng)去世。

      解憂公主嫁去烏孫時,剛好是西漢勢力強盛之始,匈奴和西漢在西域的交鋒日漸激烈。西漢征伐大宛勝利以及匈奴日漸加強壓迫剝削,使得西域眾多小國開始慢慢轉(zhuǎn)變政策,從以前的騎墻中立一步步倒向了“親漢”,而解憂公主出嫁烏孫后的各種政治活動也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不容置疑的是,解憂公主當時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比細君公主好很多。

      (四)發(fā)揮的作用不同

      從上文所述,細君公主在烏孫生活的時間很短,雖然她想努力拉近西漢和烏孫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卻收效甚微。細君公主拿自己的財物和絲綢布匹給皇帝身邊的貴人,意圖與烏孫王昆莫交好,以此打理好西漢和烏孫的關(guān)系。但因細君公主在烏孫生活的時間太短,沒有發(fā)揮出相應的作用。

      而解憂公主發(fā)揮的作用比細君公主更為顯著,影響更深遠。首先,解憂公主初嫁之時,正值西漢征伐大宛取得成功,所以烏孫會更加重視解憂公主。在此基礎上,西域地區(qū)的局勢有了變化:西域各地方勢力開始慢慢歸順西漢,但是也沒有完全拋開匈奴這個“故主”。其次,隨著西漢和匈奴在西域的交鋒日益激烈,匈奴對西域各國的剝削也日益加重,西域各國紛紛苦不堪言。烏孫正是在這種政治局面下采取了“聯(lián)漢抗匈”的政策,在宣帝時期與西漢一起積極抗擊匈奴。匈奴勢力在西域徹底衰落后,烏孫也徹底倒向了西漢,其他西域小國也是如此。在這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統(tǒng)一西域作為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標準。解憂公主及其侍女馮嫽在西域進行的政治活動,不僅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而且也為西域納入中華民族大家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兩人的性格不同

      兩個人同樣是漢家貴族女子,同樣是孤身一人去往烏孫和親,同樣是歷經(jīng)多任丈夫,但二人的結(jié)局與作用截然不同,這與二人的性格差異有關(guān)。

      細君公主初到烏孫,先是嫁給老昆莫,但是一年見不上幾次面,自己內(nèi)心悲傷,作《黃鵠歌》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思鄉(xiāng)之情。后來她聽說要嫁給老昆莫的孫子,心里是不愿意的,因為她從小到大接受的中原禮法不允許。她心中萬分不喜,最后還是漢武帝下旨,才讓她接受了這種迥異于中原的婚姻習俗。她心中的不滿可見于兒子的名字上?!吧俜颉奔礊槟挲g小的丈夫。沒過幾年,她就因為委屈和思念家鄉(xiāng)抑郁而死。

      王聰延在《解憂公主在西域及其歷史奉獻》一文中對解憂公主為人有所提及,雖在相關(guān)史料里并沒有明確提到解憂公主的性格,但可以根據(jù)她的行為推測,解憂公主應該是外向型人格。

      解憂公主和細君公主不一樣,她坦然接受了迥異于中原的婚姻習俗。她和翁歸靡情感和睦,生了好多兒女。這期間烏孫主動尋求西漢合作,打退匈奴的侵略,都有解憂公主的功勞。

      遇到暴虐失眾又與自己不和的狂王,解憂公主的行為稱得上是膽大妄為。殺夫,對于漢家女子來說絕對是大逆不道。但解憂公主敢想敢干,和西漢使者謀劃除掉狂王,并且在酒會上動了手。解憂公主是狂王的妻子,時刻在狂王左右,如果她表現(xiàn)出任何異常,那么這個計劃就會功虧一簣,所幸的是計劃順利實施了,可見解憂公主的機智與冷靜。解憂公主和狂王所生的兒子取名“鴟靡”,同樣包含了解憂公主對丈夫的控訴。鴟是一種兇猛的鳥。解憂希望丈夫可以擯棄暴虐的性格,可惜最后兩人鬧得只能兵戎相見。解憂公主一直努力完成西漢“斷匈奴右臂”的戰(zhàn)略目標。年紀大了后,她請求回歸西漢。她很幸運,最后回到了長安,死在了故鄉(xiāng)。

      解憂公主的侍女就更厲害了。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馮嫽作為一介侍女,可以讓烏孫和西漢化干戈為玉帛,足見其人聰明、識大體。在處理烏孫內(nèi)亂時候,她更是機敏過人,臨危不亂,把兄弟鬩墻的內(nèi)亂平息了下去,為烏孫的穩(wěn)定發(fā)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細君公主性格內(nèi)向,遇事悲觀;而解憂公主與她恰恰相反,即使遇見了不好的事情,她也會去主動解決,這是外向型人格的體現(xiàn)。

      (六)結(jié)局不同

      細君公主心心念念想要回到漢地,但死在烏孫,其女兒少夫的結(jié)局從史書上也不得而知。細君公主既沒有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也沒有如愿回到故國,這也讓后世的部分學者喜歡拿她與解憂公主作比較。

      解憂公主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政治使命,最后也回到了自己的故國,而且西漢統(tǒng)治者對她也很不錯,給了她如同真正漢家公主的待遇。她老年時也有孫子孫女陪伴,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感受到了天倫之樂。這種幸福美滿的大結(jié)局無疑讓人羨慕。解憂公主雖是一介女子,卻是巾幗不讓須眉,獨自一人在異域建功立業(yè),最終功成身退,衣錦還鄉(xiāng),年老時子孫滿堂,她的人生符合許多中國人對燦爛人生的追求和想象。解憂公主得到的歌頌遠多于細君公主。而提到細君公主,人們更多會憐憫她、悲嘆她的命運。《黃鵠歌》被人們傳唱了千年,其中的異國思親之情不免令獨在異鄉(xiāng)的人潸然淚下。

      三、小結(jié)

      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雖然發(fā)揮的作用有所差異,但是她們都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友好交流,使西域諸國對中原王朝仰慕、渴望歸化之心越來越強烈。研究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并不是簡單地比較她們的歷史貢獻,而是更深入地去理解歷史。

      參考文獻

      [1]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白壽彝. 中國通史·秦漢卷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族研究所. 新疆簡史[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

      [4] 王文光,龍曉燕,張媚玲. 中國民族發(fā)展史綱要[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5] 馬大正. 中國邊疆經(jīng)略史[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6] 馬大正. 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7] 楊建新. 西北民族關(guān)系史[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8] 楊建新. 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通[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 林幹. 匈奴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 林幹.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M].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1] 林幹.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論[M].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2] 安作璋. 兩漢與西域關(guān)系史[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

      [13] 賀靈. 絲綢之路伊犁研究[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14] 余太山. 西域通史[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5] 余太山. 西域文化史[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5.

      [16] 古苞. 西北通史·第一卷[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7] 陳世明,吳福環(huán). 二十四史兩漢時期西域史料校注[M]. 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3.

      南木林县| 健康| 靖宇县| 梅河口市| 崇明县| 时尚| 阿城市| 新宁县| 大悟县| 丹东市| 嘉黎县| 诸城市| 扬州市| 衡南县| 石屏县| 焦作市| 安龙县| 洮南市| 龙江县| 固始县| 新乡县| 崇明县| 长兴县| 洪江市| 集贤县| 乾安县| 巴青县| 微山县| 禹州市| 万安县| 阳东县| 潼关县| 田阳县| 普兰店市| 永年县| 榆中县| 榆社县| 上栗县| 蓬莱市| 临城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