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1871年),王闿運(晚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進京參加會試。一日,許振祎發(fā)帖子請王闿運赴宴,與宴者共計8人,其中3人為“夢神”,5人為“展夢”。這次宴會就叫“吃夢”。吃飯就吃飯,為什么叫“吃夢”呢?
后來我讀到吳仰賢的《小匏庵詩話》,才解開這個謎團。書中云,參加會試的士子們在發(fā)榜之前每有聚餐。與宴者都不帶錢包(“不攜杖頭錢”),吃喝完畢拍屁股走人。買單的事誰負責?待到發(fā)榜,由中了進士的與宴者負責。因為在吃的過程中大家都不知道這是“吃”誰的請,而大家又都“夢”想這桌能由自己買單,所以,就叫“吃夢”。
當時個人信用體系不夠完善,不免有上了榜卻逃單的人,于是,大家便在與宴者中挑出一個或幾個不參加當科考試的人,讓他們作“酒監(jiān)”,此即所謂“夢神”。一般情況下,“夢神”不用買單,故“咸樂為之”。只是,倘若手氣不好,坐到一桌與宴者全部名落孫山的席上,則人人都要出錢,“雖夢神不得免焉”。故又有詩云:“莫羨監(jiān)筵作夢神,夢神也是夢中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