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李贄的“童心說”肯定人的本性,強調存真心、育真人?!巴恼f”蘊藏了李贄的教育思想及實踐:追求培養(yǎng)“真人”的教育目標;推崇“隨其資性,一任講道”的教育方法;主張一視同仁、男女平等的教育對象觀。這些思想對于探索現(xiàn)代高職語文教育之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
李贄是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在文學、教育和哲學方面均有突破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論述,形塑出極具特色的“童心說”?!巴恼f”體現(xiàn)了李贄的教育理念,對于探索現(xiàn)代高職語文教育之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
一、李贄“童心說”概述
一直以來,儒道兩家對兒童及“赤子之心”持褒揚態(tài)度?!肚f子》一書中多次提到“嬰兒”“孺子”“童子”等詞,莊子用兒童指代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的品質??鬃诱J為嬰兒“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遺憾的是,儒道兩家對兒童的體認多指向道德屬性,對于童心的闡發(fā),始終未正視兒童本身。而李贄以超前的目光和過人膽識,提出“童心說”,以童心為核心概念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他認為,“童心”由“私”和“真”構成。“私”指人天生的欲望和情感?!巴恼f”承認“人必有私”,突破了傳統(tǒng)人性理論的局限?!罢妗敝笇ψ匀挥颓楦胁患友陲椀乇砺?,即不扭曲自然本性、讓生命真實展開之意?!八健焙汀罢妗毕噍o相成,從道德屬性及自然屬性上體認兒童。
然而,在晚明中國,以理學為主體的封建教育卻蒙蔽了人的“童心”。壓抑“童心”有何危害?李贄坦言“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心既障,于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一個人若失去“童心”,則言行上不再表里如一,從政時難以獨善其身,寫書著述往往從眾媚俗??傊郎纭巴摹?,人再也不是“真人”。李贄深刻意識到這種危害,提出“童心說”,倡導破除以理學為主要內容的傳統(tǒng)教育觀,構建以順應“童心”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并親自講學投身實踐。
二、李贄“童心說”教育思想解讀
(一)教育目的:培養(yǎng)“真人”
李贄從青年到晚年所任的官職,多與教育教學相關,晚年辭官之后,主要從事講學著書等活動。晚明時期市民經濟高度發(fā)展,引起了社會急劇變革,但已經僵化的儒學卻日益減少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懷與統(tǒng)攝。李贄把這些只讀書、不會思考、不關心家國民生的士人稱作“書奴”,這種人顯然不是李贄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李贄在“童心說”開篇便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保有“童心”,即“真心”的人。也就是說,教育應該關注人的真情實感和心理體驗。李贄堅持教育的目的不是“存天理、滅人欲”,相反,他鼓勵追求正當的物質欲望。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追求私欲是人的本性,沒有必要因此感到羞愧??梢哉f,李贄“通過‘童心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確立了‘真’的本體論地位”,在教育層面,培養(yǎng)“真人”是李贄教育思想的終極追求,也是其教育實踐的出發(fā)點。
(二)教育方法:隨其資性,一任講道
“童心說”肯定人的正常私欲、尊重人的個性,那么在教育方法上,自然需要有針對性的教學。李贄多次肯定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1580年,他指出:“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種已也”。而后1596年,他再次強調:“夫天下至大也,萬民至眾也,物之不齊,又物之情也?!崩钯椪J識到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在“性非一也”的邏輯支撐下,李贄采用了“隨其資性,一任講道”的教育方法。他期待在順應本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得到適合自身的發(fā)展,幫助個體找回真心、成為“真人”。由于每個學生本性不同,對于選取教學內容,“童心說”認為,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即使是出自圣人之口,也應當“因病發(fā)藥,隨時處方”,因為圣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內容具有時代局限性,無法適用所有時代、所有學生。李贄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知識,他敏銳地指出書本知識應當日漸出新、日益發(fā)展,只要是有利于“童心”的作品皆能納入教學范圍。
(三)教育對象:一視同仁,男女平等
李贄提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嘗不可使之知也”——即人人生而可知,每個人生來就有求知的權利和欲望。李贄認為,求知是每個人天生的欲望,受教育的權利應該面向所有人?!巴恼f”尊重每個人的求知欲,不分性別,不論社會地位。李贄將女子納入教育對象范疇,為了反駁傳統(tǒng)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他積極贊頌歷史上的優(yōu)秀女性,認為“大道不分男女”,肯定女子受教育的權利。為了給女性爭取教育機會,李贄不僅撰文一篇《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否定孔孟之道中歧視婦女的思想,更親自踐行,為好友梅國楨的女兒授學??梢哉f,李贄是反對封建教育制度、爭取教育公平的先行者,他的教育對象觀在當時無疑具有啟蒙意義。
三、高職語文視域下李贄“童心說”的教學啟示
(一)寫作教學:回歸童心,重視求真精神
“童心說”主張存“真心”、做真人?!胺从^當下高職語文寫作教學的情況,作文的事假、情假和文假等寫作失真現(xiàn)象仍然存在。其一,寫作中所記敘之事“失真”,瑣碎、矛盾的小事被打上“毫無價值”的標簽,學生只能聽從標準答案,選擇更“有意義”的事。其二,寫作中抒發(fā)的情感,壓抑、叛逆、嫉妒等負面情緒不被認可,學生只能順從標準寫積極的情感。其三,寫作的表達方式“失真”,學生大多服從標準選擇更為“精彩”的寫作手法。這違背了學生的天性、傷害學生的“真心”,掩蓋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巴摹比笔?,導致“假言”“假事”“假文”充斥其間。
“童心說”提出:“無時不文,無人不文,”否定了創(chuàng)作中“窮巧極工”的技術論,認為真心、真情超越于工巧。李贄自身的創(chuàng)作也一直遵循自然而為、率性而發(fā)的宗旨?,F(xiàn)代語文寫作教學應該讓教育打通人性,幫助學生回歸人的本真,用文字表達真情實感。從求真的標準出發(fā),教師可以從素材選取、情感抒發(fā)和語言表達三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一是接納學生真實的世界,允許普通平凡的真實事情出現(xiàn)在筆下;二是認可學生真誠的情感,鼓勵其在作文中表達的情緒與想法,包括天馬行空的念頭,凸顯真心真情;三是理解學生真摯的表達,寫作課堂應當讓學生以童心寫童真, 讓學生自由表達。
(二)閱讀教學:至人之治,肯賦能主體價值
李贄在云南姚安任職時,采用“至人之治”的治理方式獲得百姓認可,“至人之治”也支撐了他的教育實踐。李贄認為教育要培養(yǎng)人的自然個性,主張不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人?!爸寥酥巍迸c現(xiàn)代教育領域提倡的“因材施教”不謀而合。在現(xiàn)代教育場域中,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早已不是新范式。但是受師資所限,一位公共課程高職語文教師往往要面對數十甚至上百位學生,如何有效落地推行因材施教,一直是個難題。一些語文教師對因材施教的理解,僅停留在區(qū)別對待學生層面。教師還需要關注個體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
首先,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性,不僅要照顧學生個人的特點,也要照顧每個個體的想象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解讀是多元的,當學生給出意料之外的想法,教師應該保護這份真心,避免集體化、規(guī)范化的說教抹殺學生的主體價值。其次,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采取契合的教學策略。例如有的學生排斥閱讀,甚至對整個語文學科都不感興趣,那么教師需要做的是激發(fā)其對文學作品的好奇心,用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行為,實時轉換策略,激勵其有反思、有生成;有的學生對文學作品鑒賞極有天賦,那么教師需要對他們展開更為深入的啟發(fā),讓學生的主體價值得到發(fā)揮。最后,因材施教原則也對多元化評價體系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評價不能僅停留于正式評價,也需要重視非正式評價,根據學生的答案,即時、即地、即興地給予多元的非正式評價,促進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對學生的日常評價,欣賞每一次習得、遷移、創(chuàng)造??傊?,現(xiàn)代教育要因材施教,需要讓學生各從所好、各騁所長。
(三)性別教育:生而可知,消解性別偏見
如今,女性的受教育權已得到保障,但個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仍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認知。例如在課本劇表演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傾向于將勇敢強壯的角色分配給男生,而將弱小美麗的角色分給女生。在教學評價用語上,有研究顯示,教師對女生的評價用語出現(xiàn)頻率較多的是細心、文靜、勤奮等,對男生的評價詞匯則是粗心、聰明、好動等,個別教師將女生的邏輯思維不足簡單地歸因于“思維能力有限”,而將男生的邏輯問題歸咎于“不夠努力”。類似的現(xiàn)象,反映出“人格平等”的理念尚未全面深入人心。
李贄以“真”為起點,把“庶人可言貴,王侯可言輕”的人格平等思想帶到教育實踐中,試圖構建超越性別的價值判斷體系。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具備合格的性別教育意識,運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其一,合理解讀語文教材中的兩性人物。部分課文中,男性多活動在社會公共區(qū)域,以理智型和意志型人格居多,女性則多活動于家庭私人領域,多為情緒型人格,甚至不少女性人物以弱者形象示人,在才華能力和社會價值上均劣于男性。但是如果善于引導,教師依然能夠挖掘出她們獨特的人格魅力。例如《牡丹亭》女主角杜麗娘雖然身子孱弱,才學不如男主角,但骨子里卻深藏著對傳統(tǒng)禮法的反叛意識和對殘酷現(xiàn)實的反抗精神,這方面絲毫不遜男兒;又如詩人艾青筆下的乳母大堰河,面對生活磨難,依然保持善良、勤勞、堅毅的品格。教師可組織學生解讀并辯證學習兩性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有效消除性別圖式的影響。其二,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應采用相同的標準對待不同性別的學生。如果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經驗習得、課堂表現(xiàn)等方面的評價存在性別差異,將在潛移默化中導致學生形成性別刻板印象。在課堂提問、點評以及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避免帶有性別偏見,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兩性細節(jié)、推動學生形成科學的性別角色認知,從而培養(yǎng)“真人” 。
四、結語
“近承王畿、遠紹陽明、學主童心、融通三教”的李贄一直被視為近代哲學思想啟蒙的先驅。事實上,“童心”不僅僅是人類本體意義上的哲學觀念,也昭示了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受歷史局限,李贄關于教育的主張及實踐固然有不成熟的部分,但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關懷和自由精神,仍然值得我們研究,為現(xiàn)代社會培養(yǎng)“真人”。
參考文獻
[1] 劉向. 新序·說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李贄. 焚書·卷三·童心說[M]. 上海:中華書局,1975.
[3] 王振鈺,戴兆國. 道統(tǒng)維護與思想啟蒙的悖結——論李贄“童心說”的雙重使命及內在困境[J]. 太平洋學報,2009(7).
[4] 李贄. 焚書[M]. 張建業(yè),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8.
[5] 李贄. 初譚集 道古錄[M]. 閻海文,點校.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6] 陳雨亭. 性別差異與日常教育實踐—對六位初中教師的性別觀念及實踐的探究[J]. 當代教育科學,2005(8).
[7] 吳震.“名教罪人”抑或“啟蒙英雄”?——李贄思想的重新定位[J]. 現(xiàn)代哲學,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