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嵕信仰是晉東南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民間神靈信仰之一。其源于山西省屯留縣之三嵕山,在宋元時期被列入國家“正祀”,并完成由自然神向人神的轉變,明清時期發(fā)展到鼎盛,清末以后逐漸衰落。三嵕信仰是古代晉東南地區(qū)人民基于當?shù)睾禐?、雹災多發(fā)的現(xiàn)實,改造出來的祠神,寄寓了民眾樸素的愿望。
晉東南地區(qū)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悠久的歷史底蘊,這也催生了當?shù)卦S多獨特的地方祠神,其中三嵕神分布于今長治市屯留縣、長子縣,晉城高平市等地,是非常獨特的地域性祠神,目前學界已有許多研究成果。大多學者從民俗角度進行探討,分析三嵕信仰內核的嬗變以及與其有關的民俗傳統(tǒng),還有學者探討三嵕崇拜的傳播過程及其傳播的主要推動力量,并深入分析三嵕神與羿的關系,討論晉東南地區(qū)羿神信仰的起源及其神廟分布。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晉東南三嵕信仰在宋元時期的發(fā)展,并討論祠神信仰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一、三嵕信仰的緣起及其最初形象
通檢史料,“三嵕”一詞首先出現(xiàn)于北宋中期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地理志》中,上寫:“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屯留有三嵕山?!贝藯l史料為傳世文獻中對“三嵕”一詞的首次記載,在同時期未見其他記載。由此可知,“三嵕”應為上黨郡屯留一山名?,F(xiàn)今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有老爺山,老爺山即三嵕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三峰巍峻,相傳為羿射九烏之所,下有三嵕水”?!皪尽痹谧值渲械囊馑紴閿?shù)峰并峙的山,“三嵕”也就是三峰并峙,三峰分別對應屯留縣之麟山、靈山及徐陵山,其中麟山為三山的主峰,現(xiàn)在麟山上尚有三嵕廟,“三嵕”一詞源于山西省屯留縣之三嵕山應無疑問。三嵕神為三嵕山之神,也就是山神,出土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的《紫云山新建靈貺王廟記》亦可證實三嵕神最初的山神身份,廟記記載“潞之長子縣紫云山靈貺廟者,實出于屯留三嵕,蓋山神也”。因此,學界大多認為三嵕神起源于先秦以來的山神崇拜。由于無文字資料記載,三嵕神產(chǎn)生之初,民眾所求為何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通過對上黨地區(qū)縣志、文獻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三嵕神這一山神崇拜在傳播過程中已逐漸轉變?yōu)閷篝嗟娜松癯绨?,并且具有司風司雨的職能。
高平縣河西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補修大殿記》有載:“至周顯德初始加封號,而廟于三嵕山,后人神其功因諱其名號特稱為三嵕廟?!笨芍谖宕艹@德年間(954年—960年)初,三嵕信仰正式獲得“三嵕”封號。唐代三嵕神具有了司風司雨的職能。根據(jù)長子縣崇瓦張村留存的碑記記載,“三嵕且夫神之為靈昭昭也,司風司雨固見神功之有永……蓋自唐代以來除害興利之功,難以枚舉”。三嵕信仰附會為后羿,并得到朝廷承認應為宋朝,宋徽宗親賜三嵕廟廟額“靈貺”,并封羿神為“護國靈貺王”,此時的三嵕神已與羿神等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附會過程應是較為長久的,其轉變最晚在宋徽宗時期。
二、三嵕信仰在宋元時期的發(fā)展
三嵕信仰在宋元時期的發(fā)展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完成由自然神向人神的轉變,其次是被列入國家“正祀”。
三嵕神由自然神向人神轉變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由三嵕廟的碑刻入手,可對其轉變進行探究。根據(jù)明成化年間編成的《山西通志》可知,屯留縣三嵕山上的三嵕廟為三嵕信仰的本廟,可惜廟內并無宋元時期的碑刻傳世,但離屯留縣不遠的高平市河西村三嵕廟留存有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的廟門銘記,銘記書曰:“唯神成名靜默,立德幽征。……暑往寒來,吹灰管而潛分八節(jié)。而又三才共立,七氣同分?!贝藯l銘記書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通覽廟門銘記全文,并未見其附會于后羿,說明在天圣十年(1032年)之前,高平縣便已存在三嵕廟,且三嵕神在此時并未完成山神向人神的轉變。另一篇碑記與此廟門銘記不同,金代進士盧璪于天眷元年(1138年)撰寫的《三嵕廟記》碑文言:“三嵕之神,典祀載之舊矣,俚俗莫究□□,歷世相傳曰:善射之羿也?!痹谶@篇碑文中,三嵕神已與“善射之羿”等同,之后發(fā)現(xiàn)的數(shù)篇三嵕廟碑記亦將三嵕神等同于羿,三嵕神已完全脫胎于山神崇拜,成為人神崇拜。
關于山神為何會被附會為歷史人物,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民眾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緬懷與紀念,另一方面則是民眾口耳相傳所致。據(jù)《屯留縣志》所載:“三嵕山相傳為羿射九烏之所。下有三嵕水,有泉,禱雨則應?!鄙裨拏髡f中的后羿在三嵕山射九烏,救民眾于水火,并且民眾“禱雨則應”,這一信仰便有了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三嵕神附會后羿并向風雨神轉變也就有了根據(jù)。中國古代山神常被賦予司雨水的職能,這也為三嵕神向風雨神轉變提供了基礎?!渡袝髠鳌ぢ哉f》謂:“山,……出云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會,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鄙骄哂谐鲈浦掠甑墓δ埽纱?,中國古代山神大多被賦予司云雨的神性,《山海經(jīng)》中的和山之神、光山之神皆能興風雨。
三嵕信仰在宋元時期的另一大發(fā)展是被列入國家“正祀”。宋代祠神信仰十分活躍,根據(jù)朝廷對祠神信仰的態(tài)度,可分為“正祀”與“淫祀”兩種。宋代的“正祀”是指合法神祠,這種神祠可以獲得朝廷的賜額和封號,并在固定時期由國家主辦祀典;“淫祀”與之相對,受到朝廷打壓。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賜廟額“靈貺”,之后封羿神為“護國靈貺王”和“顯應侯”,歲以六月六日有司致祭。這一事件使得三嵕神從民間信仰走入國家正祀的層面,三嵕廟也有了“護國靈貺王廟”“護國廟”等別稱。金元時期,該信仰持續(xù)發(fā)展,明清時期發(fā)展到鼎盛階段,清末以后逐漸衰落,后又遭受戰(zhàn)亂浩劫,時至今日,三嵕信仰已逐漸式微,漸漸走出大眾視野。
《宋史·禮志八》有云:“自開寶、皇祜以來,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云雨者,并加崇飾,增入祀典。”宋朝初期將地方功及生民的宮觀陵廟、名山大川大加崇飾,并列入祀典,熙寧之后多為祠廟賜額,加封號,并將其根據(jù)祭祀對象分大、中、小祀三個級別,如徽宗時“大祠凡九十有六,中祠凡二十有九,小祠凡一十有四”。三嵕信仰被列入“正祀”便是在宋代大封祠神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根據(jù)學者考證,宋代能夠列入祀典并獲得賜額加封的地方神靈主要有兩類,一是對地方社會生產(chǎn)生活影響甚大的自然山川之神,二是與本地有關之歷史人物神。由于無法考究三嵕崇拜由山神轉向人神的具體時間,但有史可查的三嵕神附會為后羿的時間為宋徽宗時期,此時三嵕崇拜已被列入“正祀”,故此處三嵕神應同時具有自然神和人物神的雙重身份,三嵕神能被列入國家“正祀”,應是因為其出云為雨的宗教性功能和民間賽社的社會經(jīng)濟性功能。
《宋會要》中有條史料記載頗為引人注目,皇祐二年(1050年),胡宿建議將各地名山大川能興云雨者“詳定增入祀典”,這自然考慮的是自然神在祈雨方面的功能。結合宋代史料中豐富的祈雨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兩宋水旱災害頻繁,祈雨靈驗的地方祠神逐漸取代傳統(tǒng)官方祈雨祀典,三嵕信仰的發(fā)展與宋代旱災頻發(fā)的現(xiàn)實情況密不可分。
根據(jù)王建華《山西災害史》統(tǒng)計,隋唐五代山西歷史災害記錄共165次,其中旱災42次,宋元時期山西歷史災害記錄共494次,其中旱災152次,多發(fā)于山西南部地區(qū)。兩宋時期旱災十分頻繁,其強度、廣度均遠勝于隋唐五代??紤]到旱災頻發(fā)的現(xiàn)實情況,統(tǒng)治者將能興云雨的民間祠神增入祀典便可以理解了。三嵕崇拜能夠被列入“正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三嵕神往往靈驗,民眾紛紛建祠“雩崇”之,以致“祠遍各州縣郡”。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所收的《三嵕山禱雨感應記》詳細記載了明英宗天順庚辰(1460年)夏,屯留縣人民遇旱而禱,禱輒雨下的情形?!笆菚r屯留境內不雨,民眾惶恐不安,知縣李良玉等人召集耆老,宿齋預戒,于六月六日同詣三嵕廟禱雨,次日果然天降甘霖,又明日,天復大雨,三農告足,百種順成,是秋遂以豐稔聞。”三嵕神禱雨則應的靈驗事跡記載頗多,在這一背景下,統(tǒng)治者為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而將三嵕信仰上升到國家正祀的層面便可以理解了。
三、三嵕信仰僅見于晉東南地區(qū)原因探析
三嵕信仰在宋元時期成功附會于后羿,從史籍中對后羿的記載入手可以使我們對三嵕崇拜有更深入的認識?!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薄笆詹⒊?,民無所食?!眻蚺汕埠篝嗌仙涫?,下殺猰貐,保障民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后羿也成為農業(yè)的保護神。在三嵕崇拜的傳播過程中,三嵕神被附會為后羿,原始的射日神話被改造,取后羿射日,消除炎熱帶來涼爽之意,民族神話中的射神被逐步改造為地方信俗中的水神,開始司風雨雹。三嵕山作為后羿射日之地,理所當然成為三嵕信仰的發(fā)源地,三嵕信仰的傳播不見于正史,但三嵕廟的行祠記載散見于不同時期的地方志中,現(xiàn)列表如下:
考察歷代三嵕廟行祠的分布,雖然無法明確其傳播路徑,但可呈現(xiàn)其分布范圍上的特點。三嵕信仰自出現(xiàn)起便局限于晉東南地區(qū),且在今長治市屯留縣、長子縣及晉城高平市較為密集。
晉東南指山西省東南部,主要包括今長治市、今晉城市,其地形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原盆地,以丹朱嶺和羊頭山為界,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區(qū),北部濁、清漳河流域形成長治盆地、南部丹河與沁河流域形成晉城盆地。晉東南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勻,其中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夏季,平均降水量為400—600毫米。晉東南地區(qū)主要依靠境內的沁水、漳河等河流補給水源,但這些河流流貫高原、盆地和山谷之間,受季風氣候影響,存在明顯的枯水期和漲水期。元代王惲的《玉堂嘉話》有載,“太行水皆洑流地中?!彼睦幂^為困難,農業(yè)灌溉較為不便,尋常平原地區(qū)的鑿井灌溉之法難以施行,且此地“田多峻阪,蹺瘠者往往再歲一易”,土壤肥力不高,因此民眾對雨水的需求也就更大,這也使得晉東南地區(qū)的地方神靈很多都具有司風云雨的職能。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歷史上晉東南地區(qū)的自然災害統(tǒng)計來直觀了解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條件。
由表2可知,1401-1900年晉東南地區(qū)發(fā)生的旱災占總自然災害發(fā)生比例的17.6%,雹災占總自然災害發(fā)生比例的21.4%,旱災雹災的發(fā)生比例將近占總自然災害的40%,其中長子縣的冰雹災害遠遠多于晉東南其他地區(qū),據(jù)清光緒八年(1882年)《長子縣志》記載,長子縣在清朝就發(fā)生過13次大的冰雹災害,導致“牲畜死,房屋塌者無數(shù)”。王建華曾經(jīng)對晉東南現(xiàn)存的三嵕廟進行田野調查,根據(jù)其調查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晉東南現(xiàn)存三嵕廟53座,其中高平縣11座,長子縣16座,高平縣與長子縣現(xiàn)存三嵕廟約占總數(shù)的51%。三嵕神司風云雨,在旱災頻發(fā)的晉東南地區(qū)成為農業(yè)保護神,尤其是在雹災頻發(fā)的長子縣,取后羿善射,方才能戰(zhàn)勝雹災之意,賦予三嵕神司雹之神的位置,使得三嵕崇拜在晉東南地區(qū)廣泛傳播。
通檢相關碑刻與史籍,三嵕信仰始終存在于晉東南地區(qū),且傳播范圍相當有限,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祠神信仰的豐富性與地域性。
首先,民間祠神是民眾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美好愿景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也催生了許許多多職能不同的地方祠神。我國山西地區(qū)地處內陸,常年干旱缺水,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受到的最大限制就是水源,也正是因此,對風雨神的崇拜廣泛流傳于山西地區(qū),如湯王、圣母、龍王等,這些神靈多為祈求天降甘霖、保佑農業(yè)生產(chǎn)的風雨神。與之相反,在濕潤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受當?shù)鬲毺氐乩憝h(huán)境的影響,他們崇尚的大都是保平安、祈求風浪緩和的平安神,媽祖崇拜便是其代表。其次,古代交通不便,地方祠神的傳播受到極大限制。以宋元時期為例,當時進行祠神信仰傳播的主體為地方官員和商人,地方官員通過外鄉(xiāng)做官建立行祠,達到祠神傳播的作用,商人則是通過外地行商傳播祠神,商人重利,其崇拜的祠神多為財神,三嵕神作為一個地域性風雨神,其傳播條件十分有限。最后,對于祈求天降甘霖,各地皆有地方祠神存在,這也使得各地民眾對于祠神傳播具有排他性。僅山西省內的地方祠神信仰便可分為三大地區(qū),分別是晉北以鄂國公、李牧、趙武靈王等為代表的祠神崇拜,晉中以狐突崇拜為主的祠神崇拜,和晉南以湯王等風雨神為主的祠神崇拜。即便是本文研究的晉東南地區(qū),亦可分為六大祠神崇拜,晉城的陵川縣等地有二仙崇拜,長治市的襄垣縣等地有昭澤王、靈澤王崇拜,長治市長子縣等地有崔府君崇拜,晉城市的陽城縣等地有成湯信仰,長治市屯留縣有三嵕神崇拜。這些獨具特色的地方祠神皆留下許多靈驗事跡,二仙崇拜更是在宋朝被列入正祀,這都會影響到三嵕信仰的傳播。
四、結語
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社會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產(chǎn)生及發(fā)展往往與地理環(huán)境、國家政策等息息相關,但由于史料缺失,許多民間信仰往往難以溯源,其發(fā)展情況也很難追尋,而且由于社會發(fā)展,許多民間信仰正在逐漸消失,這使得學界對民間信仰的研究尚不充分。三嵕信仰產(chǎn)生于山神崇拜,在宋元之際附會后羿,成為晉東南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性祠神,負責司風雨雹,保佑民眾的正常生產(chǎn)生活,雖可根據(jù)地方志及碑刻大概還原其發(fā)展演變過程,但許多具體內容仍無跡可尋,實為缺憾。
參考文獻
[1] 宋祁,歐陽修,等. 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雍正. 山西通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 申修福. 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長子縣卷[M]. 太原:三晉出版社,2013.
[4] 杜妮. 晉東南三嵕信仰與民間社會研究[D]. 山西大學,2015.
[5] 王樹新. 高平金石志[M]. 北京:中華書局,2004.
[6] 胡聘之. 山右石刻叢編[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7] 劉鐘麟,何金聲,修,楊篤,任來樸,纂. 中國地方志集成·光緒屯留縣志[M]. 南京:鳳凰出版社,1885.
[8] 何星亮.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9] 脫脫. 宋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 歷代名臣奏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李侃修,胡謐,纂. 成化山西通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 諸子集成(第七冊)[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13] 王惲. 玉堂嘉話[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 脫脫. 金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 光緒八年長子縣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6] 王建華. 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的區(qū)域化分異——以晉東南地區(qū)成湯信仰和三嵕信仰為中心的考察[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