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阜陽是我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帶,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阜陽民歌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阜陽民歌內容豐富、曲式多變、旋律優(yōu)美,演唱風格獨特,能夠為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唱提供借鑒參考。本文對阜陽民歌的藝術特色和演唱風格進行介紹,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阜陽民歌。
安徽阜陽地處淮河流域、中原腹地,是我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帶。多種文化在淮北平原上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阜陽文化。阜陽民歌誕生于淮河流域的鄉(xiāng)野村鎮(zhèn),流行于安徽阜陽、亳州、太和等地,是當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即興演唱出的民間小調、歌曲。阜陽民歌很好地融入了阜陽及周邊地區(qū)的風土民情和傳統文化特色,不僅內容題材豐富,還融入了地方音樂、戲曲的演唱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阜陽民歌最早可追溯到民國初年,發(fā)展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頂峰。阜陽文教部門曾大量收集、整理阜陽民歌,并將之編印成《阜陽民歌三百首》,其中詳細記載了阜陽民歌的種類、曲譜、歌曲等,為阜陽民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進入新世紀以來,阜陽民歌作為地方非遺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屢次出現在大型傳統文化活動現場和各級電視臺文藝匯演中,為豐富皖北及周邊地區(qū)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阜陽民歌的藝術特色
阜陽民歌反映了阜陽地區(qū)民眾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tài),展示了阜陽地區(qū)的民風民情,很好地將生活和文藝結合在一起。
(一)曲式多變,節(jié)拍規(guī)整
安徽阜陽地處淮北平原,有著悠久的歷史。阜陽民歌繼承了我國中原地區(qū)傳統歌舞的表現形式,以紅燈、花鼓燈、太平歌等歌舞曲和民間小調居多。阜陽民歌在曲式上較為多變,既有較為簡短的單句式和上下兩句式,也有包括起承轉合的四句式,還有三句式、五句式以及多句式等。在演唱形式上,阜陽民歌包括獨唱、對唱、齊唱、唱中加白等多種形式,這比較適合民歌或眾或寡的演唱群體,同時也能滿足人民不同的歌唱需求。從調式上來看,阜陽民歌以宮調式、徵調式為主,同時也有部分清新別致、曲調跌宕的商、角、羽調式以及各調式交替的調式。整體上來看,民歌的節(jié)拍都較為規(guī)整。如阜陽民歌的代表作《花謝變成了泥疙瘩》,樂曲中包含了平穩(wěn)旋律線條與高拋大跳音程的有機銜接,在下行大跳音程中完美裝飾了前倚音和下滑音,再配以富有律動性的節(jié)奏和形散神聚的詞曲結構,完美展現了中原地區(qū)、淮河風格的音樂調性色彩,同時也將阜陽人民粗獷豪放和內心細膩的性格彰顯得淋漓盡致。
(二)形式多樣,情感樸實
阜陽民歌形式多樣、情感樸實,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其中有歌頌美好愛情的《十愛郎》《摘石榴》和《俺跟乖姐隔道河》,有表現舊社會窮苦人民生活,反抗封建地主壓迫的《鋤頭歌》《逃荒》,有反映民眾勞動生活的《打夯號子》《賣針》等,還有以歷史、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太平歌》《八仙慶壽》等歌曲……題材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基本涵蓋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出鄉(xiāng)野居民樸實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語言真摯,獨具特色
阜陽民歌豐富的內容和樸實的情感不僅體現在曲調、題材上,還體現在質樸的語言上。阜陽民歌不僅具有民歌語言的主要特征,同時還獨具阜陽地方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是較為口語化的表達。如民歌《叫聲妹妹快回來》,歌詞為“一天到村頭望三遍,一天去車站接三趟,盼到東方月升起,望到西天落太陽……”,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廣大民眾樸實的情感表達需求。
其次是對唱方式以主題陳述為主。對唱在阜陽民歌中占比較大,而且大多使用對比的敘述方式,圍繞分歧和問題闡述各自的觀點,以凸顯主題。如對唱情歌《摘石榴》中便有:
(女)哪一個討債鬼隔墻砸磚頭,剛剛巧巧砸在我小奴家的頭喲,要吃石榴拿了兩個去,要想談心跟我上高樓……
(男)我一不吃你石榴,二也不上樓,談心怎么能上你家里頭,砸磚頭為的是約你去遛遛喲,砸磚頭為的是約你去遛遛喲……”
歌詞一唱一和,突出了約會的甜蜜。
第三,民歌巧妙運用“賦”的手法。賦通常指不用比興的白描。民歌通過較為夸張的表達方式,營造濃郁的藝術效果。如歌詞“紅芋面,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反映了當時阜陽人民困苦的生活和辛酸的內心獨白。
二、阜陽民歌的演唱風格
阜陽民歌不僅具有我國傳統民歌的藝術特點和演唱風格,同時也因為阜陽地區(qū)獨特的風土民情、人文特點和歌舞演繹技巧。阜陽民歌的演唱風格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咬字歸韻精準
咬字歸韻是歌唱的靈魂,只有咬字歸韻清晰精準,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本意和情感,才能讓聆聽者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題,并產生共鳴。
一般而言,歌曲演唱首先要字正腔圓,咬字發(fā)聲極為關鍵,聲母應當短而清,韻母則需要歸其韻,咬字的規(guī)律是從字頭到字腹再到字尾。在阜陽民歌演唱中,咬字發(fā)聲能夠充分體現出當地的語言風格特征,同時也體現出地域文化。從字頭開始,阜陽民歌演唱時一般聲母發(fā)音為加重,并逐漸向字腹拉長,且咬字較為清晰,最終在元音的發(fā)音上形成完整韻母,從而使整體發(fā)音飽滿而圓潤,當韻母發(fā)聲即將完畢時,音調上又會來一個上揚進行收尾,給人以別樣的聽覺感受。例如,在阜陽方言中“可”一般為疑問句的發(fā)起字,其重音主要在字頭,強調疑問感受。在潁上民歌《二姑娘害相思病》第七小節(jié)中,有一句“你可是王干媽?”重音便在“可”字上,在進行演唱時,需要注意將字咬清吐全。咬字歸韻精準不僅是阜陽民歌演唱的一大風格特點,同時也體現出了當地民俗文化語中帶侉的顯著特征。
(二)韻律性襯詞表達獨特
襯詞、襯句是指在民歌中不表達實際意義,多帶有語氣、諧音和情緒的詞、句,多穿插在歌曲作品中,或點綴在頭尾。除去這些襯詞句,并不會影響歌曲的整體意思,但對演唱的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表達等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歌詞中的襯詞、襯句,會讓整首作品更有律動感和節(jié)奏感,從而更好地表達出民歌的味道和意境。襯詞、襯句通常會根據地方語言和風土民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阜陽民歌中的襯詞有襯字、襯詞、襯句之分,并在不同的場景中有不同的表述。阜陽民歌中襯字、襯詞、襯句的表達主要有以下特征:
襯字主要有“嗨、唻、喲、呀……”。襯字一般在歌詞中做墊詞,即便去除也不影響民歌整體的意思表達,但用上之后會增加整首作品的律動感和感染力,使民歌的情感更加飽滿。例如,潁上民歌《賣櫻桃》中,歌詞“姐(呀)在(呀)房(呀)中(呀)繡(呀)花(呀)描(哎呀-么嗨)”,襯字“呀”穿插其中,不僅能夠在語調上避免整體過于單一,情緒與唱詞的結合,也能夠體現地方語言風格,讓整句唱詞更加富含情感和生活性。
阜陽民歌中常用的襯詞有“哎哎喲、哎嗨喲、呀咿喲、呀么……”等。不同襯詞具有不同作用,也能夠表達不同的含義。襯詞可以加在一段唱詞之前,用作鋪墊引入唱詞,也可以穿插在唱詞中,起前呼后應的作用。例如,阜南民歌《望郎》唱詞“正月望郎迎春花兒開,(那么代)迎春小開花。(得贊那得兒贊那塞塞那么喂)十指尖尖掐著一朵戴,(那么喂)頭戴著鮮花(得兒)望(啊)郎來(那么喂)”。襯詞“得兒贊”“那么喂”有時穿插在唱詞中,有時鋪墊在唱詞尾部,使整段唱詞更有韻律,體現歌唱者急切、喜悅,又略帶羞澀的內心情感。
阜陽民歌的襯句有“一子呀兒喲、哎得兒喲、咦得呀兒喂……”等。通常以“兒呦”或“兒喂”作為襯句的結尾,特色非常鮮明。襯句通常用在民歌的句中或句尾,使一些敘事性的民歌更具有韻律性和結構性。例如,在阜南民歌《紡棉線》唱詞中的“清早起來掃下地呀(那么呀咿喲),娃娃放床睡呀(呀兒呀咿喲),兒睡娘紡花(那么呀咿喲)……”,以襯句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歌者勞動時的心情狀態(tài)。
(三)侉腔侉調生動詮釋
侉腔侉調是阜陽民歌獨具特色的地方?!百ā笔且环N地域性說辭,阜陽地處平原,是南北交通要塞,地方居民具有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不僅爽朗健談、生性灑脫,而且性格淳樸、樂觀向上。想要在民歌演唱中唱出“侉”調的感覺,并非易事。民歌中常出現三度上下起伏的旋律線,歌唱時要咬字清晰、抑揚頓挫且富有情感,這便是鮮明的“侉腔侉調”。這點在諸多民歌中均有體現,如《下西山調》《挑土號子》《紅纓槍》等。
三、小結
阜陽民歌是我國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瑰寶,也是我國民歌集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阜陽民歌具有極高的文化、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世軍,李睿. 試論阜陽民歌的分類及其文化意義[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2] 李夢捷. 尋覓“余音未眠”的民歌——阜陽民歌調查報告[J]. 藝術大觀,2020(20).
[3] 程敏. 飛逝的時光 躍動的音符——論阜陽民歌的生存困境與活態(tài)傳承[J]. 藝術大觀,2021(12).
[4] 孫廣濤. 皖北民歌的藝術特征與民俗生態(tài)[J]. 藝術評鑒,2019(1).
[5] 武松林. 安徽皖北地區(qū)民歌的分布及特點研究[J].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1).
[6] 安琦. 基于皖北民歌中的地域民俗文化研究[J]. 普洱學院學報,2018(5).
[7] 王營營. 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訓練及運用——以古詩詞藝術歌曲《揚州慢》為例[J]. 黃河之聲,2021(9).
[8] 于潔. 襯詞在小調體裁民歌中的應用[J]. 民族音樂,2019(1).
[9] 武松林,陳曉.“侉腔侉調”的皖北民歌[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