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10年,我褪去了稚嫩,留下了熱愛;拋卻了異想天開,沉淀為腳踏實地……成長是什么?是鳥兒成千上萬次振翅后距離天空更近的希望;是種子在泥土中掙扎一個冬天后破土而出的聲音……
播種
小學時,老師讓寫長大后想做什么,我寫了“教師”;高考報志愿時,家長問想學什么,我說“教育”;研究生畢業(yè)時,面對天南海北的誘人工作,我回到了母校——南陽市第一中學校。教育這顆種子,從我識字開始,就種進了我的心田。它自然生長,滋養(yǎng)著各個時期的我。
迎春
在講臺上的每一天,于我而言都是成長,但若說成長更快、更明顯的應該是從教后的每次賽課。從教前3年的青優(yōu)課、學校課堂改革常規(guī)賽課,還有參加省、市級視頻賽課,每次賽課前全方位的準備就像打仗一樣:少了一些平時備課時的悠閑,多了一些如戰(zhàn)士沖鋒陷陣般的激情;少了一些四平八穩(wěn)的“慢慢來”,多了一些發(fā)憤圖強的“趕快干”……在這次市級規(guī)模的現場賽課中,我蓄積了無窮的成長力量。
滋潤
接到通知要去參加比賽是周三晚上10點。第二天早上8點,學校召集即將參賽的選手開會。會上,李校長從心態(tài)調整、授課標準、試講時間等方面做了安排。其中,李校長強調的“強者心態(tài)”“技高一籌”等,如一顆又一顆的石子,不斷下落,接連打破我心中一池平靜的湖水,給處于安逸狀態(tài)的我指明了方向。我知道,教育的種子迎來了春天,我應該珍惜機會,勇奪第一。
春風雨露于種子而言是破土而出的契機,是喚醒靈魂的滋養(yǎng),是蓄力向上的外力。
蓄力
南陽市教育局要求的賽課方向是高三微專題突破。應該講什么?講什么才有效果?我想,答案在學生。學生需要的,有疑難困惑的,就是我們應該講的。翻看學生最近的周考試卷,一道題一道題地比照分析,我發(fā)現學生問題的重災區(qū)和提升空間最大的部分是作文。講作文的哪個部分?講什么最有效?我再回到學生考場作文中,一篇一篇地看。最終,我確定了講論證方法。然后,我開始查閱相關課題的教案、課件等資料,消化吸收,回歸高三微專題的思考:一節(jié)課要有效果,切口要小,落地要實,所以論證方法精講一個假設分析。
確定方向后,我大量搜集假設分析的相關資料,在他人分析的基礎上思考、總結??吹馁Y料足夠多后,一些點給了我啟發(fā),讓我聯系到教學實際。對那些能啟發(fā)我的材料,經驗不足的我還是霧里看花,不太確定。這時候,就得老將出馬了——和指導我的周老師溝通完畢,我的心里頓時柳暗花明,就講假設分析在素材上的運用。
渴望成長于種子而言是突破泥土重壓的力量,是向上生長的信念,是堅持不下去時再努力一把的執(zhí)著。
供養(yǎng)
課堂設計相對簡單,南陽市教育局發(fā)的文件附件中就有微專題的流程:自探生疑—合探解疑—變式訓練。高三微專題用這個模式再合適不過了,高效且有針對性,是我這次賽課設計的骨架支撐。
第一次試講是周五,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深度受到了校領導的肯定。李校長在板書設計上點撥了我:最后呈現破繭成蝶的高潮;黃校長在課堂語言上給了我指導,讓我向著簡潔的方向提升。
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自探生疑部分是讓學生分析典型事例,合探解疑部分是讓學生根據方法思考運用。第二次試講結束,兩位老師問了同一個問題:自探生疑的“疑”究竟是什么?他們的指導讓我對課的內容有了更明確的認識。“疑”是學生的困惑,典型事例是引領,在典型事例上“探”問題解決的方法,最后的作業(yè)布置還應該回歸學生的“疑”。對于假設分析總結出的思維導圖,同事們給了我進一步的指導,切入的角度是人物置換0AYdKQdG+W8sym7MgnJCX2nVA1dBUSREWD6CqjtAbQE=、否定事件、情景置換,但根據學生現場的反饋來看,他們還有很多其他角度的思考。細細想來,思維導圖是流動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等都可以是切入點。這一下子打開了我思維的大門。
第三次試講在王老師的班,她提前讓學生讀文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課時,學生思維的碰撞不僅給了我莫大的自信,還再一次拓寬了我對事例的分析。在變式訓練環(huán)節(jié),對“愛迪生試驗7000多次發(fā)明了電燈泡”這個事件的假設,我一直認為無法從“愛迪生試驗7000次沒有發(fā)明電燈泡”這個角度切入。但有兩名學生由此切入,說了一段至今讓我難忘的話:“假如愛迪生試驗7000次仍未成功該怎么辦?他會試驗第7001次、第7002次……正如福樓拜所說:‘人的一生中,最光榮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從悲嘆與絕望中產生挑戰(zhàn)人生與勇敢邁向成功信念的那一天?!谶@7000次的背后,我們能窺見的不只是堅持,更是一個偉大人格向命運發(fā)起挑戰(zhàn)的勇氣!”這也太精彩了!教學相長,相信學生,他們總能給你驚喜。
三次試講結束,我去內鄉(xiāng)縣參加比賽。抵達后,我先補印導學案,然后發(fā)給學生。陪同我前來賽課的是周老師和崔老師。在導學案印制和學情問題上我陷入慌亂時,周老師指導我一一妥善處理,如定海神針般讓我拾回從容;崔老師協助我修改課件,上課前后處理技術問題。學校領導和同事也通過微信給了我指導和關懷。
土壤于種子而言是暖暖的溫度、汩汩的水分、全全的養(yǎng)料。正是有了這么多同事的齊心協力,才有我賽前的氣定神閑。
破土
這次賽課后,我進行反思,總結了4點:最后的學生寫作環(huán)節(jié),我過于投入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導致預留時間不太充足,作業(yè)布置沒有強調到位;因為授課目標是整合舊素材,使之有新意,所以當學生掌握方法后,我應該再跟進一節(jié)課,用新素材進行分析訓練;經老教師指導,后續(xù)我可以拓展其他相關的論證方法,形成關于論證方法的系列探究,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當看到賽課現場的照片時,我被自己畫的蝴蝶“吸引”了——翅膀不對稱,我想我也需要多練習畫畫。
總結完的那一刻,我聽到了種子破土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