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我們要堅持“以學定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的改革方向,全面落實“三維目標”理念,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先學后導,互助展評”為模式,真正將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位置。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高年級“主體多元·合作探究”課堂中“展評環(huán)節(jié)”導學策略的構建及實踐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展評環(huán)節(jié)”的深度構建,提高了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展評環(huán)節(jié)”也為探索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的方法提供了新視角,對于改進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的方式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于學生的導學策略
一是調控展示不均衡的現狀。教師進行交流展示時,既要注意體現優(yōu)秀生的思維方式,又要強化中間生的思維過程,還要關注學困生的進步之處。也就是說,要給予每個層次的學生展示問題的機會,拓展展評活動的寬度,提升“展評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以使每一個學生有所收獲。
二是設計全面深入的展學方式。為避免“單邊展示多、雙向展評少、缺乏生生互動”的現象,教師要設計深入的展示方式。如展示的話語體系中要包含三方面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想”?!笆鞘裁础?,是陳述性展示,以陳述正確結論為主;“為什么”,是程序性展示,以分析理解知識的過程為主;“怎么想”,是策略性展示,以分析理解的思維方法為主。
根據高年級語文課堂的特點,我又把展示語言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朗讀的展示。朗讀展示的形式:個人讀;小組齊讀;分角色朗讀。朗讀展示的要求:聲音響亮,流利地朗讀課文,盡量不出現讀錯的地方。(這個檢查可以放在預習檢查中或第一課時進行)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課文。(每個學生的理解體會不一樣,在展示中讀出自己的體會是很重要的。即使學生對這部分朗讀處理不恰當,也要讓學生展示完畢,在接下來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可由學生或教師進行糾正)
第二,體會的展示。體會展示的形式:采用輪流發(fā)言的形式,“3、2、1”號的學生都有當發(fā)言人的機會,一輪結束后重新輪換;小組朗讀課文后,由當次的發(fā)言人總結體會在班級內展示;發(fā)言人展示不到位的時候可由同組同學進行補充。體會展示的要求:每名發(fā)言人都要在小組內把展示時的體會說一說,小組成員要為他補充和糾錯;在小組朗讀展示后,發(fā)言人直接分享展示體會;要抓住重點詞語談體會,通過作者的表達方法說體會,利用查找的資料談體會,通過理解詞語談體會。
三是加強有效評學方法的指導。評學的形式:第一,評價讀書情況。如“……這個詞突出了(體現了)……”“讀這個句子時速度放緩了(加快了)體現出……”“這個詞或句子這樣讀更能體現……我來給你們做個示范。”第二,評價體會情況。第三,評價小組間的配合。為加強評學的有效性,我為學生提供了四種思路:提問式,就展示內容中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追問;補充式,展學小組內相互補充、評學小組自由補充;辯論式,就有爭議的內容展開辯論;挑戰(zhàn)式,此項評價主要針對朗讀進行,主持起頭,可齊讀也可個人挑戰(zhàn),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朗讀,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進行朗讀,糾正過的錯誤不能再出現,否則視為挑戰(zhàn)失敗。
評學的要求:聲音是否響亮,是否正確、流利,哪個詞語或句子讀得好,好在哪兒,從他們的讀書中能體會到什么;體會表達得是否清楚、明白,是否有自己的見解,是否按照體會的要求進行,不是憑空而談;小組間配合是否默契,有沒有體現互助;評價要先說優(yōu)點,再婉轉地提出不足和改進的建議;評價不能重復,重復要扣分。
四是有效處理展評的結論。“展評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要有清晰的總結,使學生的思維上升到發(fā)現普遍規(guī)律的高度。也就是說,盡管學生在課堂上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但這些方法內在的聯系是什么,本質上有何一致性,這都需要答案。教師不僅要把相關方法羅列出來,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前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通過適時的提問和追問,發(fā)現這些方法內在的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于教師的導學策略
一是強化訓練,注重學法指導。教學模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長時間的訓練,規(guī)范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逐步形成學習能力。教師要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適時指導點撥,包括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的巡視、指導,學生展示時的點撥、引導、評價,以及練習時的反饋等。二是靈活運用,切忌生搬硬套。課堂教學雖有規(guī)律可循,但也有各自的特點。教師的指導要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根據學生的特點,注重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使有效指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的指導要面向學習小組團體(要激勵組內學習薄弱的學生發(fā)言,評價可以側重薄弱學生和補充精彩、質疑有價值、回答問題有創(chuàng)見的學生)。學習小組內部則重在個體評價,由學習組長負責,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樂于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課堂評價可以與班級評價、學校評價結合起來,鼓勵教師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實施簡單、高效的多元教學策略。
總之,通過有效的“展學評學”策略的實踐探索,我們拓展了課堂展評的廣度和深度,學生構建了獨特、富有生命力的課堂話語體系,表達更加有序、準確;展學和評學交融互生,為學生提供了愉悅、開放、平等的學習空間,充分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表達、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能力。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小學語文高年級‘主體多元·合作探究’課堂中有效展評的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17021048。結項證書編號:豫教(2019)20104]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