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高校自媒體時代的教學特點及思政課話語權的內(nèi)涵與構成,探索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話語權的現(xiàn)實困境,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思政課話語權存在網(wǎng)絡信息泛濫與過量信息真假難辨、學生選擇性關注與獲取信息碎片化、教學內(nèi)容有時呈現(xiàn)簡化與淺薄化趨勢、部分教師自媒體知識和技能不足等各種現(xiàn)實困境。針對問題,提出從教學對象上要全面加強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訓、輿論工具上要建立高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教學創(chuàng)新上要設計主動參與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主體上要提升教師自媒體技能和素養(yǎng)等角度構建基于自媒體的高校思政課話語權提升模式。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話語權;自媒體時代;信息素養(yǎng);自媒體社區(qū);教學內(nèi)容;自媒體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2-0049-04
基金項目:202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教育廳課題“自媒體時代新疆高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編號:2023GXSZYB010)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不僅僅是在探討一門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和傳授方法,更是在審視一種關于當代政治思想的傳承與塑造[1]。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對未來社會價值觀念起到引導作用的重要力量,應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2]。思政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歷史性角色[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所面臨的挑戰(zhàn)日益顯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傳播方式在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話語權,使其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更好地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成為當前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
探討基于自媒體的高校思政課話語權提升模式時,首先需要明確“思政課話語權”的內(nèi)涵與構成。話語權,簡而言之,是指在一個特定領域或社會環(huán)境中某個主體或群體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系統(tǒng)來表達觀點、意見和立場,進而影響他人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的能力。在高校思政課的語境中,話語權特指教師在傳授思政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塑造學生價值觀等方面所擁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思政課話語權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第一,知識權威。思政課教師作為專業(yè)領域的學者和專家,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知識權威是話語權的基礎,它能支持教師在課堂上傳授正確的政治理論、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第二,價值引導。思政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權還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上。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討論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第三,情感認同。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同。教師可以通過真摯的情感表達、生動的教學案例分析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感,使學生對思政課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第四,互動參與。在自媒體時代,思政課的話語權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單向傳授,還體現(xiàn)在課堂外的雙向互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參與思政話題的討論和表達,從而豐富學生對思政課的體驗感。
1.網(wǎng)絡信息泛濫與過量信息有時真假難辨
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擁有更為豐富的信息獲取途徑,他們能夠自由穿梭于網(wǎng)絡之中,瀏覽、分享和評論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看似掌握了無盡的知識和信息。然而,這種表面上的信息豐富性有時卻帶來網(wǎng)絡信息的泛濫與真假難辨等深層次的問題[5]。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實與虛假、有價值與無價值的內(nèi)容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信息。一些大學生因為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很難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真實可靠的內(nèi)容,有時會在不經(jīng)意間接觸到錯誤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導致其價值觀受到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也會體現(xiàn)出來。比如,接觸到與教材內(nèi)容相悖的網(wǎng)絡信息時,個別大學生可能會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疑惑,久而久之,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就容易對思政課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梢?,網(wǎng)絡信息泛濫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權構成潛在的挑戰(zhàn),不僅會削弱教師的權威性,也會使教師難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2.學生選擇性關注與獲取信息碎片化
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性地關注一些信息或話題。這種高度個性化的選擇,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信息選擇需求,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信息獲取的碎片化和片面化。因為一些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這種選擇性關注容易使他們所獲取的信息碎片化,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比如,他們可能只關注某個熱點事件的某個方面,而忽視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這種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會給學生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帶來不利影響。在思政課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較強的思考能力,而這需要建立在知識系統(tǒng)學習的基礎之上。然而,由于一些學生日常所獲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因此很難形成連貫、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這導致他們在思政課學習中難以深入理解教材內(nèi)容,更難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此外,碎片化信息還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誤解和偏見。由于他們只關注信息的某個方面,而忽視其他重要的信息,因此很容易對某個事件或現(xiàn)象產(chǎn)生片面的理解。
3.教學內(nèi)容有時呈現(xiàn)簡化與淺薄化趨勢
在自媒體時代,網(wǎng)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廣泛覆蓋使得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需求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一些學生更傾向于追求簡潔明了、直觀易懂的內(nèi)容,對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表現(xiàn)出缺乏耐心和興趣。這種學習傾向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內(nèi)容結構[6]。為適應學生的這種學習需求,一些思政課教師有時會考慮將教學內(nèi)容簡化。然而,這種簡化有時伴隨著內(nèi)容的淺薄化。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可能會避免深入探討復雜的理論或敏感的話題,以免引發(fā)學生的困惑或質疑。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nèi)可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但長期來看,有可能會使思政課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受到損害。教學內(nèi)容的簡化與淺薄化趨勢不僅會影響思政課的深度和廣度,還可能進一步削弱思政課的話語權。當思政課內(nèi)容過于簡單和淺顯時,就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也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知識儲備,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這樣的思政課在一些學生看來,可能既缺乏深度又沒有價值,失去了其應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4.部分教師自媒體知識和技能不足
在自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思政理論素養(yǎng),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自媒體知識和技能,以更好地拓展教學資源、與學生互動、傳播知識等。然而,一些思政課教師所掌握的自媒體知識和技能不足以支撐高效課堂的構建。首先,一些教師對自媒體平臺的使用不夠熟練,難以有效運用這些平臺進行教學。例如,他們不熟悉如何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上發(fā)布內(nèi)容、與學生互動,不會制作網(wǎng)絡課程。其次,一些教師缺乏對自媒體平臺信息進行鑒別和篩選的能力。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信息鑒別和篩選變得尤為重要。然而,一些教師無法準確判斷信息的真?zhèn)魏蛢r值,在教學中有時會使用一些不準確的信息,以致影響教學效果。再次,一些教師缺乏與學生進行網(wǎng)絡互動的經(jīng)驗和技巧,不能很好地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無法有效回應學生的問題和疑慮,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無法及時得到幫助。最后,一些教師缺乏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現(xiàn)代化教學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例如,他們不知道如何收集和分析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的反饋信息,也就無法根據(jù)反饋信息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無法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和管理優(yōu)化,以致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引導價值。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困境,自媒體平臺、學生和教師三個關鍵維度共同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的話語權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綜合性策略,來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課在自媒體時代的話語權。
1.教學對象上要全面加強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訓
在自媒體時代,網(wǎng)絡信息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對于缺乏足夠辨識能力的大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加強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訓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政課要提升自己的話語權,就應當積極肩負起這一重任,將信息素養(yǎng)培訓納入課程體系。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信息環(huán)境,更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成為具有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未來領導者。在信息素養(yǎng)培訓中,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如何辨別真假信息、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度,更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信息背后的社會、文化和心理背景。例如,在針對“某老人碰瓷”事件的教學中,不能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根源,需要讓學生明白,這類事件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及對待老年人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的。通過多維化分析,學生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本身,還能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同時,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信息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分析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2.輿論工具上要建立高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
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為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話語權和教學質量,建立高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重要策略。首先,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的建立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自我、交流思想的網(wǎng)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還能傾聽他人的聲音,從而拓寬視野,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同時,學生還可以鍛煉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可以通過設置任務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教師可以在社區(qū)平臺布置與課程相關的討論話題或實踐項目,讓學生展開討論或完成實踐任務,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和應用。同時,通過參加社區(qū)平臺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和認同度。再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可以設置專家頻道,邀請專業(yè)的思政教師和專家進行深度的評論、分析。這些專家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廣泛關注的話題進行深入剖析,提供權威的觀點和解讀,讓學生接觸更高層次的思想觀點和理論框架,進而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最后,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可以以實踐問題反向設計教學內(nèi)容。通過對學生關注熱點話題的分析和研究,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所在,從而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做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同時,通過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的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教學創(chuàng)新上要設計主動參與式教學內(nèi)容
在自媒體時代,一些大學生往往傾向于選擇性關注信息,受到信息碎片化的影響。一些教師為迎合這部分大學生的傾向會習慣性地簡化教學內(nèi)容,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這是不合理也是不可持續(xù)的。要解決學生的這一傾向性問題,并不是降低思政課程的理論難度,而是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設計更具主動參與性的教學內(nèi)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程的話語權。在教學創(chuàng)新上,教師可以設計更多參與式的教學內(nèi)容。例如,教師備課的時候,可以重點關注學生所關心的熱點話題,嘗試用這些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和討論中。在課程的理論架構梳理上,也可以利用一些思維導圖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分組探討整體理論架構的模型,再由教師來完善整體架構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升學生對枯燥理論知識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同時,還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理,結合上文提到的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組隊自主解決問題、獲取學分,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思辨習慣、提升思辨能力,進而提升思政課在自媒體時代的話語權。
4.教學主體上要提升教師自媒體技能和素養(yǎng)
在自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提升自身的自媒體技能和素養(yǎng)。這不僅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更是為了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思政課在自媒體時代的話語權。首先,教師想要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就繞不開現(xiàn)代化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資源,如教學短視頻等。然而,這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自媒體素養(yǎng)。從策劃、拍攝到后期制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投入時間和精力,以確保教學內(nèi)容既符合課程要求,又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積極參加自媒體創(chuàng)作的培訓與實踐,提升自身在這一領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其次,自媒體時代,學生關注的熱點往往能夠反映他們的興趣點和價值取向,而數(shù)據(jù)分析在現(xiàn)代化教學改革中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思政課教師需要掌握自媒體數(shù)據(jù)分析的技能,能夠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在線行為數(shù)據(jù)、關注熱點等信息,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進而為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持。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還能為提升課程的話語權提供可靠路徑。此外,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的多樣化也給思政課教師帶來了信息甄別的挑戰(zhàn)。在海量的自媒體信息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篩選出符合課程要求、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為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自媒體技能和素養(yǎng),高校應當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與教學考核。一方面,可以定期組織相關培訓課程和研討會,邀請自媒體領域的專家為教師進行授課和指導,幫助他們快速掌握自媒體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將自媒體素養(yǎng)納入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考核體系,通過設立明確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機制,鼓勵思政課教師積極提升自媒體素養(yǎng)。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話語權面臨著網(wǎng)絡信息泛濫與過量信息真假難辨、學生選擇性關注與獲取信息碎片化、教學內(nèi)容易呈現(xiàn)簡化與淺薄化趨勢、教師自媒體技能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受限等各種現(xiàn)實困境。高??梢詮娜婕訌妼W生信息素養(yǎng)培訓、建立高校思政課自媒體社區(qū)、設計主動參與式教學內(nèi)容、提升教師自媒體技能與素養(yǎng)等角度入手,構建基于自媒體的高校思政課話語權提升模式,解決高校思政課話語權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幫助當代大學生提高信息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茂,呂明陽,熱納提·熱黑木江.新時代西部高?!熬珳驶本W(wǎng)絡思政教育實踐研究[J].民族學刊,2023,14(04):107-114+146.
[2]張箴.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及提升路徑研究[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4(02):82-84.
[3]張楠楠,劉瑋寧.新時代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3):34-37.
[4]林春逸,劉冬妮.大學生網(wǎng)絡群體極化的形成原因、負面影響及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2):65-68.
[5]龐美青.基于網(wǎng)絡圈群的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建構策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4,45(01):132-135.
[6]楊嬌嬌.短視頻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話語權面臨的挑戰(zhàn)與出路[J].今傳媒,2024,32(01):121-124.
Discuss on the Strategy of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Self Media
Zhang Lu
(Xinjia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Urumqi 830021,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self media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self medi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prolife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the authenticity of excessive information, students’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acquisition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teaching content sometimes showing a trend of simplification and shallowness, and some teachers’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self media.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it is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objects, establish a self media communi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public opinion tools, design actively participatory teaching content in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eachers’ self media skills and literacy as teaching subjects to construct a self media based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iscourse power; the era of self media; information literacy; self mediacommunity;contentofcourses;selfmedia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