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美老先生寫下這句詩的時候,定然不曉得會被我用來形容這次“首屆國際青春詩會”,2024年7月19日—25日,杭州、北京兩地在最炎熱的時節(jié)里,來自金磚十國的詩人們用彼此最火熱的青春共同書寫了一場關于詩歌的盛會。
18日晚,我處理完公事,匆匆收拾行李,至浙江賓館報到,打開精致的會務手冊,行程安排一目了然,細細讀了本次參會詩人的詩歌合集,作為一個隱匿于人群中的詩人,這幾乎是我第一次參加如此正式的詩會,也因此對未來幾天充滿期待。
19日上午,在杭州當地詩人的陪同下,全體詩人坐大巴前往西湖,再乘船至小瀛洲。
小瀛洲是西湖最大的一個島,位于湖心,島上有“三潭”,相傳蘇軾疏浚西湖后,在湖中水深處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我客居杭州多年,到島上也不過二三次,賞“三潭”之景最佳時機是仲秋時節(jié),皓月當空,可以同時觀賞到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故而又名“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
而今夏日,詩人們用一元紙幣打卡“三潭”景觀,流連觀照,經開網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等幾座造型各異的亭子,九曲橋深,花木扶疏,一步一景,倒也一派幽然之意。
小瀛洲返回后,詩人們分為兩組,一組至西泠印社學習刻制“吉”字印章,一組拜謁白蘇二公祠。我與楊碧薇是初識,卻也一見如故,拜謁兩位前輩詩人兼“杭州老市長”——蘇軾和白居易之后,悄悄從白蘇二公祠出來,沿著中山公園的湖畔走了許久。
許多城市都有中山公園,杭州這一處公園建在清朝御花園原址上,與孤山融為一體,是觀賞西湖風景的絕妙之處,7歲那年初來杭州,最早認識的公園便是這里,我習慣性喚作“孤山公園”。
張岱在《西湖夢尋》中這樣寫:“《水經注》曰: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山不連陵曰孤。梅花嶼介于兩湖之間,四面巖巒,一無所麗,故曰孤也?!?/p>
梅花嶼便是孤山。孤山不高,38米,但孤山是杭州人文精神的聚集地,所謂“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孤山的南面有文瀾閣、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山中有西湖天下景、西泠印社,東北面有“梅妻鶴子”,西面有秋瑾墓。從山上遠眺可見雷峰塔、城隍閣、蘇堤、玉皇山、北山路、保俶塔。山間植物多樣,春有櫻花、夏有碧荷、秋有紅柿、冬有梅林。
我每年必來孤山,雨天來過,晴天來過,人影姍姍的夜晚也來過,賞梅,理理在濁世里謀生的混亂思緒,憑吊那些逝去的高潔之人,也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一個隱世的書生/在此地栽梅養(yǎng)鶴,終身不仕不娶/他的孤獨/如今在一座小小的墓地內……
此時正是荷花盛開之時,我與碧薇姑娘沿著湖畔一路迤邐而行,荷隨風動,風送清香,裙裾飄揚,轉而至白堤,想起自7歲那年,第一次來過孤山,便成了心頭的掛念,倒也不覺日頭炎熱了。
復一日,7月21日,去富春江。參觀富春山館、郁達夫故居之后,午后,我們登上了“富春山居號”游船。
原本的安排是看越劇表演,部分詩人進行朗誦。在詩人梁曉明的倡議下,加了所有詩人即興創(chuàng)作題為《在中國富春江上》詩歌的環(huán)節(jié)。
“一川如畫,一川詩情?!蔽彝蝗幌肫鹆诉@句話,富春江有畫家黃公望的山居,有隱者嚴子陵的釣臺,是郁達夫家門前的“一川如畫”,富春江畔的人們有著謙遜的品格,而這條江腰肢柔軟,一派散淡問隱的氣質。
規(guī)定每人限兩句,但美好事物給予人們的澎湃詩情超越了國度,更超越了語言,有人在此刻寫下詩句,有人在此刻歌唱:河流在葡萄牙語里也是一個動詞/它意味著微笑流進了嘴里/該怎么形容你/古老的朋友/碧綠如玉/我是尼羅之子/今天卻沉醉于富春之上……
復一日,赴京城。7月23日,“望長城內外”詩歌朗誦會在慕田峪長城腳下舉行。巴西詩人西達·佩德羅薩、安娜·魯什、朱莉婭·漢森、盧比·普拉特斯、蒂亞戈·莫賴斯,俄羅斯詩人安德烈·切爾卡索夫,印度詩人普里特威拉杰·陶爾,南非詩人姆多利西·涅祖瓦,沙特阿拉伯詩人哈特姆·謝赫里,埃及詩人謝里夫·沙斐伊,阿聯酋詩人謝哈·穆泰里等,以及中國詩人盧山、李嘯洋、楊碧薇、張二棍、肖水、趙汗青、余退等,逐一朗誦了自己的詩歌,詩人余退還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獻給巴西女詩人西達·佩德羅薩,獲得了一個熱烈的擁抱。
我為大家朗誦的是《櫻桃》,這是一首寫于早期的詩歌。朗誦完畢后,我想了想,用英語說,這首詩還有另一個名字《The Story of a Girl》, she is me, she is you。
詩會結束后,我遇到了南非女詩人蓋蕾婭·弗雷德里克斯,她表達了她對這首詩歌的喜歡,我們一起合影留念,我想這是基于女性的共鳴。
這幾日,行程緊湊,參觀訪問、詩歌唱和、學術交流,每天都在辨認新鮮的面孔,每天都在吸收新鮮的知識。7月25日那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內激動人心的座談更令人難忘,紙短情長,遠非我的筆力所能表述完整。
當青春詩會落下帷幕,我重新回到日常,回到一個國企職員的角色里,回到一個區(qū)作協(xié)秘書長的角色里,回到一個隱秘的詩人身份里,似乎是結束了,但又遠遠沒有結束。
讓我更為感動的是,這一場高規(guī)格的國際性詩會,并不僅僅是與會詩人的榮光,隨著關于詩會的新聞報道不斷推出,杭州幾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紛紛寫下詩句,又為與會詩人的作品寫下閱讀札記,我久久地為這些詩會的“周邊”感動著,青春其實并沒有年齡的界限,而詩歌更是跨越一切人性的表達……
那么,詩歌不朽,青春不朽!
作者簡介:張小末,女,本名陳超,浙江省作協(xié)會員,浙江省新荷人才,杭州市青年文藝人才,習詩與散文,著有個人詩集《致某某》《生活的修辭學》,作品散見《詩刊》《北京文學》《江南詩》《山西文學》等刊物,入選一些年度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