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分室法不同網(wǎng)孔目數(shù)尼龍網(wǎng)對木薯根際的影響

      2024-12-05 00:00:00韋云東趙鑫鑫周時藝陳蕊蕊羅燕春徐釧馬崇熙盤歡李軍鄭華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24年23期
      關鍵詞: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測序

      摘要:為探討木薯根際土壤采樣方法,選用不同網(wǎng)孔目數(shù)的尼龍網(wǎng)開展根袋試驗,設置如下9個處理:A100(根區(qū)土壤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100目)、A200(根區(qū)土壤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200目)、A300(根區(qū)土壤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300目)、B100(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100目)、B200(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200目)、B300(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300目)、C100(根區(qū)、非根區(qū)土壤均不滅菌,100目)、C200(根區(qū)、非根區(qū)土壤均不滅菌,200目)、C300(根區(qū)、非根區(qū)土壤均不滅菌,300目)。每個處理在根區(qū)采集1個樣品(Mid),在距離根區(qū)1 cm的上部根區(qū)(Top1和Top2)和下部根區(qū)(Bel1、Bel2)各采集2個樣品。結(jié)果表明,(1)C200處理根際的脲酶活性顯著高于A200處理,A200、A300、B200、B300、C200、C300處理的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在同一處理內(nèi)差異顯著。(2)A200、B200、B300、C200、C300處理的細菌菌落相對豐度在不同處理間、同一處理內(nèi)均有顯著差異,其中疣微菌門的細菌相對豐度在Mid層表現(xiàn)為B300處理顯著高于B200處理。(3)C300處理根際的ACE、Chao1指數(shù)明顯大于C200處理。(4)各處理各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或顯著相關性,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與細菌菌門間的相對豐度也呈極顯著或顯著相關。(5)LEfSe分析結(jié)果表明,A200、B300和C300處理的細菌相對豐度在不同處理內(nèi)差異顯著??傊?,通過對處理B、處理C的進行處理內(nèi)比較發(fā)現(xiàn),用200、300目尼龍網(wǎng)袋采集木薯根際土壤的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無顯著差異;用200、300目尼龍網(wǎng)采集木薯根際土壤的優(yōu)勢菌門的相對豐度無顯著差異,極少數(shù)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300目顯著高于200目??梢?00目尼龍網(wǎng)袋更適用于采集木薯根際土壤,200目尼龍網(wǎng)袋既能阻止木薯根系穿透生長,也不會妨礙土壤水分、養(yǎng)分的運移和微生物的穿透。

      關鍵詞:分室法;尼龍網(wǎng)目數(shù);木薯根際;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測序;相對豐度

      中圖分類號:S154.3;S53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23-0263-13

      韋云東,趙鑫鑫,周時藝,等. 分室法不同網(wǎng)孔目數(shù)尼龍網(wǎng)對木薯根際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4,52(23):263-275.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23.035

      收稿日期:2024-05-10

      基金項目:廣西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21GXNSFBA196007);國家木薯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土肥水管理崗項目(編號:CARS-11-GXLJ);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專項(編號:桂農(nóng)科2021YT150)。

      作者簡介:韋云東(1988—),男,廣西象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木薯栽培與施肥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wydxiaota1613@163.com。

      通信作者:鄭" 華,博士,正高級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木薯高效栽培、根際微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E-mail:zhenghua8305@yeah.net。

      根際是指受到根系分泌物影響,在緊鄰植物根面區(qū)域形成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不同于土體土壤的微域[1]。根際范圍從1 mm以下到幾毫米,主要取決于根毛長度[2]。根際土壤是植物根周圍土壤的微域環(huán)境,是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上不同于原土體的特殊區(qū)域。

      根際土壤的采集技術是研究根際營養(yǎng)生態(tài)的基礎,科學準確的采樣方法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前提條件。常用的根際土壤采樣方法有抖落法[3]、室內(nèi)模擬培育法[4]、根箱法[5]、根袋法[6]等。相對于其他根際土壤采樣方法,根袋法具有方法簡單、室內(nèi)外均可使用、可采集相對大量土壤樣品的優(yōu)點。張新疆等利用自制的根袋(300目)進行水稻根系取樣和根際土壤采集[7]。賀曉佳等采用根圓柱形尼龍網(wǎng)袋(400目)固定水稻根系的生長范圍[8]。陳嘉欣等縫制了直徑為15 cm、高為20 cm的尼龍網(wǎng)根袋(400目),用于采集玉米根際土壤[9]。

      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抖落法采集木薯根際土壤,例如姜舒雅等將木薯連根拔起后,收集附著于木薯塊根的土壤,去除雜根、石粒等雜質(zhì)后將其裝入無菌自封袋中[10];林洪鑫等輕輕將植株拔起,輕輕抖落根部的土壤后,用已經(jīng)消毒的羊毛刷刷下附著在塊根根際的土壤[11];Li等除去木薯表土后,小心取出包括塊根在內(nèi)的整個根系,除去大塊土壤后,用無菌刷和鑷子收集附著在根表面的土壤[12]。但是,由于木薯根毛少,采用傳統(tǒng)抖落法主要存在以下2個缺點:一是采集根際土壤較困難;二是從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根際效應[13]。基于此,韋云東等采用根袋法獲取木薯根際土壤,發(fā)現(xiàn)根袋內(nèi)有100 g土壤時可視為根際土壤,且銨態(tài)氮、速效鉀含量可作為判斷是否為根際土壤的指示指標[14-15]。

      本試驗在對木薯根袋法獲取根際土壤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木薯根毛少、根系水平伸展的特點,設計分室法試驗,通過對比分析明確既能阻止木薯根系穿透生長,又不妨礙土壤水分、養(yǎng)分運移和微生物穿透的網(wǎng)袋孔徑,進行下一步研究。通過明確適合木薯根際土的采樣方法,為木薯根際的微生態(tài)研究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土壤取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武鳴區(qū),其黏粒(lt;0.002 mm)、沙粒(0.050~2.000 mm)、粉(沙)粒(0.002~0.050 mm)含量分別為58.49%、33.00%、8.51%。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pH值5.7,全氮含量1.410 g/kg,全磷含量2.65 g/kg,全鉀含量4.39 g/kg,速效氮含量122.0 mg/kg,速效磷含量154 mg/kg,緩效鉀含量65.7 mg/kg。將土壤風干后過2 mm篩。供試木薯品種為華南205(SC205),由南寧木薯種質(zhì)圃提供。根袋材質(zhì)為300、200、100目尼龍網(wǎng)。所用肥料為Osmocote 2號肥料(N、P2O5、K2O含量均為14%),肥效為2~3個月。塑料盆長590 mm,寬440 mm,高310 mm。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0年6—8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木薯試驗基地大棚內(nèi)開展。用尼龍網(wǎng)縫制成袋,組成3個“室”,上、中、下“室”分別為非根區(qū)、根區(qū)、非根區(qū)?!笆摇迸c“室”之間的尼龍網(wǎng)設置為100、200、300目等處理。其余部分材質(zhì)均為300目尼龍網(wǎng)。根區(qū)與上部非根區(qū)接觸處設置1個直徑5 cm、高15 cm的尼龍網(wǎng)凸起,并上下開口,用于將木薯種莖植入根區(qū)。試驗共設置9個處理,包括3種滅菌狀態(tài)和3個尼龍網(wǎng)目數(shù)(100、200、300目),4個重復,具體見表1。

      選取部分過篩后的參試土壤,用烘箱進行滅菌處理后備用。每盆干土28 kg,分為上、中、下室,其重量分別為14.494、1.647、11.859 kg,土壤厚度約為8、1、8 cm。裝袋前拌入Osmocote 2號緩釋肥,施用量為100 mg/kg N+100 mg/kg P2O5+100 mg/kg K2O。

      于2020年6月10日種植木薯,種植時按處理要求裝填好土壤,并將根區(qū)土壤潤濕,非根區(qū)表面也潤濕,防止灰塵隔區(qū)傳遞。將成熟的木薯種莖切成長20 cm的段,用無菌水浸泡60 min后用稀釋 1 000 倍的多菌靈懸液浸泡15 min,之后用無菌水漂洗,再將種莖基部植入根區(qū),用上部非根區(qū)的土壤固定好種莖,種植后澆透水(按40%含水量連續(xù)澆水3 d)。之后進入日常管理,每2~3 d進行稱重、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的田間持水量。

      1.2.2" 采樣與分析方法" 于2020年8月18日(植后69 d)進行采樣。由于觀察到100目的尼龍網(wǎng)有細根穿透,因此未采集100目處理的所有土樣。其他處理每盆將上、下根區(qū)分別分為2個樣品進行采集。上部根區(qū)以距離根區(qū)1 cm處為界限,上下分別取1個樣,分別命名為Top1、Top2;下部根區(qū)以距離根區(qū)1 cm處為界限,上下分別取1個樣,分別命名為Bel1、Bel2。根區(qū)采集1個樣,命名為Mid。

      所有土樣在采集時用四分法分為3份,第1份用液氮速凍后存儲于-40 ℃" 冰箱內(nèi),第2份于4 ℃保存,第3份于常溫風干。樣品過篩后測定銨態(tài)氮(NH+4-N)含量、硝態(tài)氮(NO-3-N)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速效氮(AN)含量、速效磷(AP)含量、速效鉀(AK)含量、脲酶(SU)活性、蔗糖酶(SC)活性等。

      土壤中的NH+4-N、NO-3-N含量采用硫酸鉀浸提-流動注射儀法測定,AN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AP含量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AK含量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測定[16],MBC、MBN含量采用三氯甲烷熏蒸浸提法測定[17]。土壤中的SC、SU活性均采用活性試劑盒微量法進行測定,試劑盒生產(chǎn)廠商為北京索萊寶(Solarbio)科技有限公司,商品編號分別為BC0245、BC0125。

      選擇A200、B200、B300處理的Bel1、Mid、Top2等3類土樣和C200、C300處理的所有5類土樣共76個樣品(4個重復)進行高通量細菌(16S)測序。細菌(16S)的高通量測序參照Zhao等的方法[18],包括DNA提取和PCR擴增、測序、數(shù)據(jù)處理等過程,其中PCR擴增用的引物對為338F (5′-ACTCCTACGGGAGGCAGCAG-3′)和806R (5′-GGACTACHVGGGTWTCTAAT-3′),對16S rRNA基因的V3~V4可變區(qū)進行擴增,測序使用Illumina公司的Miseq PE300平臺(上海美吉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不同細菌分類層次的操作分類單元(OTU)數(shù)量和相對豐度。α-多樣性指標的計算采用Mothur 1.30.2軟件進行。

      數(shù)據(jù)分析是在RStudio Version 1.1.463這一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該環(huán)境基于R-4.0.5[19]進行配置和運行。不同處理間的細菌在門水平的相對豐度差異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檢驗),用R語言中的boxplerk.R程序計算并自動標記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下同)。各土壤養(yǎng)分中蔗糖酶、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細菌α-多樣性指標的處理間多重比較采用SSR法,在R語言中的boxplert.R程序中計算并自動標記小寫字母,除了細菌α-多樣性指標不進行P值校正外,其他指標采用Holm-Bonferroni方法對P值進行校正。所有指標在不同層次之間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用R語言自帶的函數(shù)t.test并結(jié)合apply函數(shù)進行批量檢驗,根據(jù)兩兩檢驗結(jié)果進行字母標記。細菌門水平的Heatmap圖采用Pheatmap包繪制。

      在進行相關性分析前,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檢驗,利用shapiro-wilk檢驗(簡稱W檢驗,Pgt;0.05表示正態(tài)分布),用R語言中的shapiro.test函數(shù)計算。對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指標進行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轉(zhuǎn)換方式包括對數(shù)、BOXCOX等。其中,BOXCOX轉(zhuǎn)化由R語言car package中的powerTransform函數(shù)求得最佳lambda值,之后用bcPower函數(shù)進行轉(zhuǎn)換,可轉(zhuǎn)化為正態(tài)分布的指標(除了蔗糖酶活性指標外)在相關性分析中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蔗糖酶活性經(jīng)過包括對數(shù)、三角函數(shù)、BOXCOX等多種轉(zhuǎn)換,依然無法轉(zhuǎn)化為正態(tài)分布,但經(jīng)過BOXCOX轉(zhuǎn)化后,W檢驗的P值最高,該指標在相關分析中采用Spearman指數(shù)相關。其中,AN、AP、AK和NH+4-N含量無需轉(zhuǎn)化,已符合正態(tài)分布(P值范圍為 0.112~0.625)。脲酶活性經(jīng)對數(shù)轉(zhuǎn)化后,W檢驗的P值為0.678。MBC、MBN和NO-3-N含量經(jīng)BOXCOX轉(zhuǎn)化后符合正態(tài)分布,變換參數(shù)λ分別為0.26、0.26、0.33,W檢驗的P值分別為0.901、0.904、0.699。

      在門水平對不同處理間的土壤細菌進行比較時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在R語言中的boxplerk.R程序中計算并自動標記小寫字母。LEfSe(LDA EffectSize)使用非參數(shù)因子克魯斯卡爾-沃利斯和秩驗檢[non-parametric factorial Kruskal-Wallis (KW) sum-rank test]檢測,找到與相對豐度有顯著差異的類群。LEfSe采用線性判別分析(LDA)來估算每個組分(物種)相對豐度對差異效果的影響。在LDA值分布柱狀圖中展示了LDA值大于設定值(默認設置為4)的物種,即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biomarker。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土壤養(yǎng)分指標

      由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2)可知,土壤是否滅菌與SU活性和AN、AK、NH+4-N、NO-3-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隔層尼龍網(wǎng)目數(shù)與SU活性和AN、NH+4-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取樣層次與SC、SU活性和AN、AP、AK、NH+4-N、NO-3-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土壤是否滅菌處理和隔層尼龍網(wǎng)目數(shù)的交互作用與AN、NH+4-N、NO-3-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SU活性、AK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土壤是否滅菌處理和取樣層次的交互作用與SU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

      2.2" 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

      由圖1可知,NH+4-N含量在10.90~34.64 mg/kg之間,NO-3-N含量在1.13~13.53 mg/kg之間,AN含量在143.14~268.59 mg/kg之間,AP含量在66.73~82.23 mg/kg之間,AK含量在78.70~197.93 mg/kg之間,MBC含量在15.63~73.09 mg/kg 之間,MBN含量在12.50~82.11 mg/kg之間,SC活性在1.93~24.91 mg/(g·d)之間,SU活性在61.57~288.16 μg/(g·d)之間。

      不同處理間的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在Mid土層,C200處理的SU活性顯著高于A200處理;在Top1土層,B300處理的NO-3-N含量明顯高于C200、C300處理;在Bel1土層,B300處理的 NO-3-N 含量顯著高于A300處理,C200處理的SU活性高于B200、B300處理;在Bel2土層,C200處理的SU活性顯著高于B200、B300處理,B300處理的NH+4-N含量顯著高于C200處理。

      在同一處理內(nèi),土壤的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在A200處理中,NH+4-N含量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Bel1;NO-3-N含量表現(xiàn)為Top1顯著高于其余4個土層;AP含量表現(xiàn)為Top1、Bel1、Bel2顯著高于Mid;AK含量表現(xiàn)為Top1、Bel2顯著高于Mid、Bel1;SC活性表現(xiàn)為Top1、Top2、Mid顯著高于Bel2;SU活性表現(xiàn)為Bel1、Bel2顯著高于Mid。在A300處理中,NO-3-N含量表現(xiàn)為Top2、Bel1明顯高于Top1、Mid、Bel2;AP含量表現(xiàn)為Top2顯著高于Top1、Mid、Bel2;MBC含量表現(xiàn)為Bel2顯著高于Mid;SC活性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Bel1、Bel2;SU活性表現(xiàn)為Bel1顯著高于Top1、Mid。在B200處理中,NO-3-N含量表現(xiàn)為Top1土層顯著高于Top2、Mid;AN含量表現(xiàn)為Top1顯著高于其余4個土層;AP含量表現(xiàn)為Mid顯著低于其余4個土層;AK含量表現(xiàn)為Bel2顯著高于Top2、Mid、Bel1;SC活性表現(xiàn)為Bel2顯著低于其余4個土層;SU活性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在B300處理中,AN含量表現(xiàn)為Top1土層顯著高于Mid、Bel1;SC活性為Mid顯著高于Top2、Bel1、Bel2;SU活性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1、Bel2。在C200處理中,AP含量表現(xiàn)為Top2、Bel2顯著高于Mid;MBN含量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Bel2。在C300處理中,AN含量表現(xiàn)為Top1顯著高于Top2、Mid、Bel1;AP含量表現(xiàn)為Top2、Bel1顯著高于Mid;AK含量表現(xiàn)為Bel1顯著高于Mid; MBC含量表現(xiàn)為 Top2 顯著高于Top1、

      Mid;MBN含量表現(xiàn)為Bel2顯著高于Mid;SU活性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1、Bel2。

      2.3" 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和多樣性

      2.3.1" 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描述" 對76個樣品進行高通量測序的結(jié)果表明,平均序列數(shù)為41 825.8個,平均測序長為417.7 bp,最短讀長為270.6 bp,最長讀長為483.0 bp。在門分類水平上,前10個優(yōu)勢菌門包括厚壁菌門(Firmicutes,30.86%)、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ota,29.92%)、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18.81%)、綠彎菌門(Chloroflexi,6.58%)、酸桿菌門(Acidobacteriota,5.10%)、髕骨菌門(Patescibacteria,3.99%)、WPS-2(1.72%)、藍細菌(Cyanobacteria,0.72%)、浮霉菌門(Planctomycetota,0.64%)、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ota,0.50%)(可根據(jù)圖2計算)。

      2.3.2" 細菌群落的差異分析" 由圖2可知,在不同處理間,細菌菌門(綱)在Mid層的相對豐度存在顯著差異。變形菌門、α-變形菌綱(Alphaproteobacteri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B300、C200、C300處理;酸桿菌門、WPS-2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C200、C300處理;藍細菌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B300、C300處理;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C300處理;黏菌門(Myxococcota)、蛭弧菌門(Bdellovibrionota)和擬桿菌門(Bacteroidot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處理;裝甲菌門(Armatimonadot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C300處理;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C300、C200、C300處理;酸桿菌綱(Acidobacteriae)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A200處理顯著高于B300、C200、C300處理;厚壁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200處理顯著高于C300處理;浮霉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200處理顯著高于C200處理;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ot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300處理顯著高于B200、C200處理;裝甲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300處理顯著高于C300處理;放線菌綱(Actinobacteri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300處理顯著高于A200處理;纖線桿菌綱(Ktedonobacteri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300處理顯著高于A200處理;放線菌門、放線菌綱、纖線桿菌綱和綠彎菌綱(Chloroflexi)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200處理顯著高于A200處理;綠彎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200處理顯著高于A200、B200、B300處理;髕骨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200處理顯著高于B200處理;嗜熱油菌綱(Thermoleophilia)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200處理顯著高于A200、B300處理;厚壁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300處理顯著高于A200、B200、B300處理;綠彎菌門、放線菌綱、纖線桿菌綱、綠彎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300處理顯著高于A200處理;擬桿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300處理顯著高于B200處理;嗜熱油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C300處理顯著高于A200、B300處理。

      細菌菌門(綱)的相對豐度在同一處理內(nèi)差異顯著。在A200處理中,放線菌門、綠彎菌門和綠彎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Bel1顯著高于Mid;變形菌門、放線菌綱、α-變形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Bel1;酸桿菌門、浮霉菌門、蛭弧菌門、藍細菌、γ‐變形菌綱、酸桿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嗜熱油菌綱在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顯著高于Mid;纖線桿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Bel1顯著高于Mid。在B200處理中,黏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Bel1顯著高于Mid;疣微菌門在B200處理中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el1顯著高于Mid。在B300處理中,酸桿菌門、髕骨菌門、WPS-2、藍細菌、蛭弧菌門、變形菌門、α-變形菌綱和酸桿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Bel1顯著高于Mid;放線菌門、放線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Bel1;芽單胞菌門、黏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顯著高于Mid;綠彎菌綱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Mid顯著高于Top2。綠彎菌門在C200處理中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el2顯著高于Mid。藍細菌在C300處理中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Top2顯著高于Top1。疣微菌門在C300處理中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Bel2顯著高于Top2。

      2.4" 細菌種水平α-多樣性

      由表3可知,Sobs、ACE、Chao1指數(shù)在A200處理中的Mid顯著小于Bel1、Top2,但在B300處理中的Mid顯著高于Bel1、Top2;ACE指數(shù)在B200處理中的Mid顯著高于Top2;C300處理在Mid層的Sobs指數(shù)顯著大于A200、B200處理。C300處理的ACE指數(shù)顯著大于A200、B200、C200處理;C300處理的Chao1指數(shù)明顯大于A200、B200、C200處理;C300處理的Shannon指數(shù)顯著大于B200、B300處理。C300處理的Simpson指數(shù)顯著小于B200、B300處理;A200處理在Mid層的Sobs指數(shù)顯著小于B300、C200處理;A200處理的ACE指數(shù)明顯大于B300處理;A200處理的Chao1指數(shù)明顯大于B200、B300,但明顯小于C200處理;A200處理的Simpson指數(shù)明顯小于B300處理。B200處理在Mid層的Shannon指數(shù)顯著小于A200處理;B200處理的Simpson指數(shù)明顯高于A200、C200處理。

      2.5" 微生物相對豐度(門水平)與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間的相關性

      由表4可知,厚壁菌門相對豐度與SC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Plt;0.001),與AN、AK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放線菌門與SC活性和MBN、NH+4-N含量呈負相關(Plt;0.05),與SU活性、AK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lt;0.01);變形菌門相對豐度與SC活性、AN含量呈正相關,分別與NH+4-N含量、SU活性呈極顯著正、負相關;綠彎菌門相對豐度與AK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分別與SU、SC活性和NH+4-N含量呈極顯著正、負、負相關;酸桿菌門相對豐度與MBN含量呈正相關,分別與AN、NH+4-N含量和SU活性呈極顯著正、正、負相關;髕骨菌門相對豐度與NO-3-N含量呈正相關,分別與AN、AK含量和SC活性呈顯著正、正、負相關;WPS-2分別與AN含量、SU活性呈顯著正、負相關;浮霉菌門相對豐度與A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分別與NH+4-N含量、SU活性呈極顯著正、負相關;芽單胞菌門相對豐度與AN含量呈正相關,與NH+4-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黏菌門相對豐度分別與MBC含量、SU活性呈正、負相關,與AN、NH+4-N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蛭弧菌門相對豐度與SU活性呈顯著負相關,與AN、

      NH+4-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疣微菌門相對豐度與MBC、NH+4-N含量呈正相關,與A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擬桿菌門相對豐度分別與AK含量、SC活性呈正、負相關;FCPU426相對豐度與AK含量呈正相關;Dependentiae相對豐度分別與AN含量、SU活性呈正、負相關;未分類門與SU活性呈顯著正相關;裝甲菌門相對豐度與NH+4-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迷蹤菌門相對豐度分別與 NO-3-N 含量、SU活性呈正、負相關,與NH+4-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A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脫硫桿菌門相對豐度與AK含量呈正相關;RCP2.54相對豐度與SC活性呈顯著負相關,與AN、AK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

      2.6" 土壤速效養(yǎng)分之間的相關性

      由圖3可知,SC活性與AN、AP、AK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Plt;0.001);SU活性分別與MBC、MBN含量呈負相關(Plt;0.05)、顯著負相關(Plt;0.01);SU活性與AN、NH+4-N、NO-3-N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AN含量與NO-3-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AP、AK、NH+4-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AP含量與NO-3-N含量呈正相關,與AK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AK含量與NH+4-N含量呈正相關,NH+4-N含量與NO-3-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

      2.7" 土壤細菌LEfSe分析

      通過LEfSe分析,篩選出在各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的細菌群落。由圖4可知,A200Bel1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A200Mid、A200Top2分類水平的有1個門、2個綱、3個目、3個科、2個屬和4個種,包括綠彎菌門、放線菌綱、纖線桿菌綱、弗蘭克氏菌目(Frankiales)、假諾卡式菌目(Pseudonocardiales)、纖線桿菌目(Ktedonobacterales)、熱酸菌科(Acidothermaceae)、假諾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纖線桿菌科(Ktedonobacteraceae)、熱酸菌屬(Acidothermus)、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屬、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種、uncultured_Actinobacterium_g_Acidothermus種、熱酸菌屬未分類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Acidothermus種。

      A200Mid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A200Bel1、A200Top2的分類水平有2個門、3個綱、3個目、3個科、5個屬和3個種,包括變形菌門、酸桿菌門、γ-變形菌綱、α-變形菌綱、酸桿菌綱、黃色單胞菌目(Xanthomonadales)、酸桿菌目(Acidobacteriales)、根瘤菌目(Rhizobiales)、Rhodanobacteraceae科、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科、芽孢桿菌科(Bacillaceae)、Chujaibacter屬、Ammoniphilus屬、芽孢桿菌屬(Bacillus)、卡氏伯克霍爾德菌屬(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屬)、norank_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屬、uncultured_bacterium_g_Chujaibacter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Ammoniphilus種、芽孢桿菌屬未分類種(s_unclassified_g_Bacillus)。

      A200Top2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A200Mid、A200Bel1分類水平有1個門、1個綱、2個目、3個科、3個屬和4個種,包括放線菌門、綠彎菌綱、熱微菌目(Thermomicrobiales)、Micromonosporales、JG30-KF-CM45科、弗蘭克氏菌科(Frankiaceae)、小單胞菌科(Micromonosporaceae)、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norank_f_JG30-KF-CM45屬、Jatrophihabitans、類芽孢桿菌屬未分類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Conexibacter種、unclassified_g_norank_f_JG30-KF-CM45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Jatrophihabitans種。

      由圖5可知,B300Bel1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B300Mid、B300Top2,包括黃色單胞菌目(Xanthomonadales)、Rhodanobacter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g_Chujaibacter種和Chujaibacter種。B300Mid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B300Bel1、B300Top2分類水平的有2個門、1個綱、2個目、2個科、2個屬和5個種,包括放線菌門、綠彎菌門、放線菌綱、假諾卡氏菌目(Pseudonocardiales)、弗蘭克氏菌目(Frankiales)、假諾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熱酸菌科(Acidothermaceae)、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屬、熱酸菌屬(Acidothermus)、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Alicyclobacillus、unclassified_g_Acidothermus、uncultured_actinobacterium_g_Acidothermus、uncultured_bacterium_g_Alicyclobacillus。B300Top2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B300Mid、B300Bel1分類水平的有3個門、3個綱、3個目、3個科、4個屬和6個種,包括變形菌門、酸桿菌門、WPS-2、酸桿菌綱、α-變形菌綱、norank_p_WPS-2綱、酸桿菌目(Acidobacteriales)、norank_c_norank_p_WPS-2目、Acetobacterales、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norank_o_norank_c_norank_p_WPS-2、Acetobacteraceae、norank_f_Acidothermaceae_subgroup_1屬、Acidipila屬、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norank_p_WPS-2屬、norank_f_Acetobacteraceae屬、uncultured_forest_soil_bacterium_g_norank_f_Acidothermaceae_subgroup_1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Acidipila種、uncultured_bacterium_g_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norank_p_WPS-2種、Alicyclobacillus_acidoterrestris種、uncultured_Alicyclobacillus_sp_g_Alicyclobacillus種、uncultured_soil_bacterium_g_norank_f_Acetobacteraceae種。

      由圖6可知,C300Top1細菌的相對豐度顯著大于C300Bel1、C300Bel2、C300Mid、C300Top2,包括假諾卡氏菌目(Pseudonocardiales)、假諾卡氏菌科、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屬和假諾卡氏菌科未分類種。對于用200目網(wǎng)袋采集的土壤,通過LEfSe分析沒有找到處理B(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處理C(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對應的Biomarker。

      3" 討論

      3.1" 木薯根際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分析

      脲酶是水解尿素肥料的唯一酶類,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可以將酰胺態(tài)有機氮化物水解轉(zhuǎn)化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無機氮化物,其活性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土壤的供氮能力與水平[20]。A200、A300處理(2個處理均為根區(qū)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的脲酶活性表現(xiàn)為木薯非根區(qū)土層顯著高于根區(qū)土層,B200、B300處理(2個處理均為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的脲酶活性表現(xiàn)為木薯根區(qū)土層顯著高于非根區(qū)土層,C200處理(根區(qū)、非根區(qū)都不滅菌)木薯根區(qū)中脲酶活性顯著高于A200處理樣品,C200處理的木薯非根區(qū)土層(Bel2土層)中脲酶活性顯著高于B200、B300處理的樣品。研究結(jié)果表明,土壤滅菌可能會降低木薯根區(qū)、非根區(qū)脲酶活性;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也表明,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與脲酶活性呈極顯著相關。C300處理的脲酶活性表現(xiàn)為根區(qū)土層顯著高于非根區(qū)土層,可能與根系能夠分泌酶類物質(zhì)進入土壤有關[21]。在所有樣品中,根區(qū)土層的AP含量低于非根區(qū)土層,這與張學利等的研究結(jié)果[21]相似,這可能與植物可通過分泌低分子量有機酸、磷酸酶等利用土壤中活性磷組分含量增加的物質(zhì)有關[22]。

      處理B(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滅菌)的根際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在不同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對于B200、B300處理而言,相同處理在不同土層間均具有顯著差異;處理C(根區(qū)不滅菌+非根區(qū)不滅菌)的根際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在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對于C200、C300處理而言,相同處理在不同土層間均具有顯著差異。上述結(jié)果說明,200、300目尼龍網(wǎng)對木薯根際土壤的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無顯著差異。

      3.2" 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的差異分析

      木薯土壤的優(yōu)勢群落包括厚壁菌門、放線菌門、變形菌門、綠彎菌門、酸桿菌門、髕骨菌門、WPS-2、藍細菌、浮霉菌門和芽單胞菌門,這與韋云東等的研究結(jié)果[14]相似。放線菌能產(chǎn)生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物,可協(xié)助植物抵御病原菌,對土壤中的碳氮循環(huán)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重要作用[23]。變形菌門、厚壁菌門具有固氮、土壤修復和物質(zhì)降解等功能,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境能力[24]。厚壁菌門、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在木薯土壤中的富集可能參與了木薯的生長發(fā)育和抗逆等。

      尼龍網(wǎng)袋目數(shù)會影響細菌群落的結(jié)構(gòu)分布。處理B在木薯根際土壤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僅B300處理的疣微菌門的相對豐度顯著高于B200處理。對于處理C而言,不同處理間無顯著差異。B200、B300、C200處理都表現(xiàn)出同一處理、不同土層間的顯著差異。

      Sobs、Chao1、ACE指數(shù)用于反映微生物的物種豐富度,而Shannon、Simpson指數(shù)則用于反映物種的多樣性[25]。對于木薯根際土壤而言,C300處理的ACE、Chao1指數(shù)顯著大于C200處理。在200目網(wǎng)袋處理下,通過LEfSe分析沒有找到對應的Biomarker,但300目網(wǎng)袋處理可以找到較多的biomarker。結(jié)合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分布、α-多樣性分析和LEfSe分析的結(jié)果可知,用200、300目尼龍網(wǎng)采集木薯根際土壤的優(yōu)勢菌門的相對豐度無顯著差異,極少數(shù)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300目顯著高于200目,這可能是因為200目的孔徑尺寸較大,根際細菌比較容易通過。

      3.3" 土壤速效養(yǎng)分與微生物相對豐度、是否滅菌處理、隔層尼龍網(wǎng)目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土壤速效養(yǎng)分會引起土壤細菌、古菌群落發(fā)生變化,且氮、磷、鉀含量直接與植物根際土壤微生物量顯著相關[26-2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蔗糖酶活性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Plt;0.001);脲酶活性和速效氮、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而郜永博等研究發(fā)現(xiàn),脲酶活性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蔗糖酶活性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相關性不顯著[28],與本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這可能與施肥方式、種植方式不同有關。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隔層尼龍網(wǎng)目數(shù)與脲酶呈極顯著正相關,使用尼龍網(wǎng)種植木薯可能會影響脲酶活性。

      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木薯根際土壤的優(yōu)勢菌門與土壤速效養(yǎng)分存在相關性。其中,厚壁菌門與速效氮、速效鉀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吳東等研究發(fā)現(xiàn),厚壁菌門與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呈負相關[29],本研究結(jié)果與其相似。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氮、磷、鉀等速效養(yǎng)分含量之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楊柳等的研究結(jié)果[30]相似,說明在木薯根際也存在碳、氮、磷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耦合效應。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各種物質(zhì)的共同作用,而根系通過根際效應加強了這種不同元素間的耦合效應,使得根際能夠為植物提供更加充分且均衡的營養(yǎng)[30]。

      4" 結(jié)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處理B、處理C進行處理內(nèi)的比較發(fā)現(xiàn),用200、300目尼龍網(wǎng)袋采集的木薯根際土壤生物學性質(zhì)指標無顯著差異;用200、300目尼龍網(wǎng)采集的木薯根際土壤的優(yōu)勢菌門的相對豐度無顯著差異,極少數(shù)菌門的相對豐度表現(xiàn)為300目顯著高于200目。由此可見,200目尼龍網(wǎng)袋更適合用于采集木薯根際土壤,200目尼龍網(wǎng)袋既能阻止木薯根系穿透生長,又不妨礙土壤水分、養(yǎng)分運移和微生物穿透。

      參考文獻:

      [1]Morgan J A W,Bending G D,White P J. Biological costs and benefits to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the rhizosphe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5,56(417):1729-1739.

      [2]Liu Y,Wang H,Qian X,et al. Metagenomics insights into responses of rhizobacteria and their alleviation role in licorice allelopathy[J]. Microbiome,2023,11(1):109.

      [3]Riley D,Barber S A. Bicarbonate accumulation and pH changes at the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root-soil interfac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69,33(6):905-908.

      [4]王建林,廖宗文,劉芷宇. 根際中硅、鐵、錳和鋁的狀況與水稻生長[J]. 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1,2(3):232-237.

      [5]李振高,俞" 慎,吳勝春,等. 不同氮肥對水稻根圈微生物生物量及硝化-反硝化細菌的影響[J]. 土壤,2003,35(6):490-494.

      [6]Jia L Q,Chen G S,Zhang L H,et al. Plastic responses of fine root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Castanopsis fabri and Castanopsis carlesii to short-term nitrogen addi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9,30(12):4003-4011.

      [7]張新疆,王祥斌,劉玲慧,等. HCO-3和灌溉方式對水稻鐵吸收和利用的交互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22,36(4):419-427.

      [8]賀曉佳,馮書華,蔣" 明,等. UV-B輻射對水稻根際土壤活性有機碳轉(zhuǎn)化和產(chǎn)甲烷潛力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22,31(3):556-564.

      [9]陳嘉欣,顏" 潔,游義紅,等. AMF對玉米生長、根系低分子有機酸分泌與Cd累積的影響[J]. 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23,40(6):1329-1338.

      [10]姜舒雅,孫彬杰,林" 萱,等. 不同氮素形態(tài)對木薯生長及根際土壤養(yǎng)分與酶活性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24,45(3):632-640.

      [11]林洪鑫,袁展汽,肖運萍,等. 施氮和木薯間作對成熟期花生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0,42(5):723-733.

      [12]Li L W,Shen Z Y,Qin F Y,et al. Effects of tillage and N applications on the cassava rhizosphere fungal communities[J]. Agronomy,2023,13(1):237.

      [13]徐秋芳,姜培坤. 毛竹竹根區(qū)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與酶活性研究[J]. 林業(yè)科學研究,2001,14(6):648-652.

      [14]韋云東,羅燕春,鄭" 華,等. 根袋法獲取木薯根際土壤及其細菌群落特征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20,41(9):1928-1938.

      [15]韋云東,羅燕春,鄭" 華,等. 基于高通量測序的木薯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研究[J]. 農(nóng)業(yè)研究與應用,2021,34(1):1-14.

      [16]鮑士旦. 土壤農(nóng)化分析[M]. 3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39-108.

      [17]吳金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測定方法及其應用[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65-74.

      [18]Zhao Z B,He J Z,Geisen S,et al. Protist communiti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than other microorganisms in diverse agricultural soils[J]. Microbiome,2019,7(1):33.

      [19]Team R D C. R:a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M]. Vienna:Computing,2010:12-21.

      [20]沈永濤,張勝昔,岳長江,等. 核桃‖小麥間作土壤養(yǎng)分與酶活性的變化[J]. 甘肅林業(yè)科技,2021,46(2):40-42,50.

      [21]張學利,楊樹軍,張百習,等. 不同林齡樟子松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的對比[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05(1):80-84.

      [22]Lambers H,F(xiàn)innegan P M,Jost R,et al. Phosphorus nutrition in Proteaceae and beyond[J]. Nature Plants,2015,1:15109.

      [23]李運濤,孟忠祥,董" 晉,等. 不同藥用植物根際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樣性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2024,44(1):90-99.

      [24]張二豪,劉盼盼,何" 萍,等. 甘青青蘭根際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特征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報,2024,26(3):201-213.

      [25]武亞婷,杜木英,何歡歡,等. 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新疆不同地區(qū)自然發(fā)酵辣椒醬微生物群落多樣性[J]. 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19,45(21):221-228.

      [26]曾" 文,李" 強,馬毅楠,等. 北京草莓種植區(qū)土壤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解析[J]. 生物資源,2024,46(1):1-10.

      [27]劉蕓渟,潘俊臣,莫碧霞,等. 腐殖酸和生物質(zhì)炭對土壤磷素轉(zhuǎn)化及甘蔗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3,51(7):220-226.

      [28]郜永博,王世顯,魏" 珉,等. 氮磷鉀用量對基質(zhì)培茄子產(chǎn)量、根系形態(tài)和根際微生物數(shù)量與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21,54(21):4623-4634.

      [29]吳" 東,李茂森,李帥兵,等. 減氮條件下生物炭基肥對土壤養(yǎng)分及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J].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23,57(4):657-666.

      [30]楊" 柳,邵洪圓,李" 校,等. 冀北山地不同樹種根際土壤化學性質(zhì)特征[J]. 林業(yè)資源管理,2022(5):153-159.

      猜你喜歡
      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測序
      間作栽培對連作馬鈴薯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微生物群落變化與妊娠結(jié)局關系的研究進展
      生物醫(yī)學大數(shù)據(jù)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研究
      智富時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環(huán)狀RNA在疾病發(fā)生中的作用
      川明參輪作對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
      多穗柯轉(zhuǎn)錄組分析及黃酮類化合物合成相關基因的挖掘
      人參根際真菌群落多樣性及組成的變化
      LncRNAs作為miRNA的靶模擬物調(diào)節(jié)miRNA
      土壤調(diào)理劑對植煙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間作玉米對馬鈴薯連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来宾市| 旅游| 安平县| 定兴县| 柳河县| 娄底市| 枞阳县| 光泽县| 望城县| 买车| 吉木乃县| 仁寿县| 延安市| 稻城县| 集安市| 甘泉县| 维西| 舟山市| 北京市| 兰西县| 江西省| 清徐县| 彩票| 红原县| 朝阳市| 讷河市| 德江县| 龙江县| 枣庄市| 镇康县| 扎囊县| 盐池县| 嘉祥县| 六枝特区| 灵宝市| 盐城市| 咸阳市| 亳州市| 芒康县| 静乐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