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向設計可以助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落地,幫助教師全程圍繞教學預期組織教學活動,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推動學生有效學習。文章結合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教材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分析教師如何在逆向設計下確定教學預期,據此在教學前評價學情,設計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支架,設計過程評價清單調控教和學的過程,設計綜合檢測項目判斷教學預期是否達到,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英語;逆向設計;“教—學—評”一致性
一、核心概念
(一)逆向設計
逆向設計需要“以終為始”,先確定教學總目標,將其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分析教材和學情,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多個能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子目標,再圍繞各個子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最終達成教學總目標。逆向設計中,評價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通過評價了解學生學習前的基礎、學習中的困難和學習后的需求,從而優(yōu)化教學細節(jié),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強調“教”“學”“評”三個環(huán)節(jié)指向同一個核心,即教學目標,保證學生所學即教師所教、教師所教即評價內容、學生所學即評價內容[1]?!敖獭獙W—評”一致性理念下,教師仔細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果,以此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方式;學生也作為評價主體進行自我評價,分析學習期間遇到的困難,向教師求助,突破學習困境,主動調整學習狀態(tài)。
二、逆向設計與“教—學—評”一致性的關系
從上述分析中可發(fā)現(xiàn),逆向設計與“教—學—評”一致性均強調圍繞特定的目標組織教學,同時凸顯教學評價的作用。逆向設計可以促進“教—學—評”一致性的實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逆向設計讓評有的放矢
逆向設計中的教學總目標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前針對性地分析學生基礎;子目標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期間和學習期間展開評價,確保各個評價主體都能夠有的放矢地開展評價工作,收集評價信息。
(二)逆向設計讓教有據可依
逆向設計首先關注的是教學預期。明確教學預期,教師在教學期間便能做到有據可依,即以達成教學目標為起點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若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偏離教學目標,則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教學活動朝著教學目標開展。如此能防止教學盲目拓展、深度不足等問題出現(xiàn)。
(三)逆向設計讓學真正發(fā)生
逆向設計中,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使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對復雜的學習任務,克服學習的難點,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真正從課內外活動中獲益。
三、逆向設計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實踐流程
(一)確定預期—找出整體教學目標
教師需要先確定教學預期,即找出整體教學目標。新課標提出要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所以,教師確定教學預期時,需要系統(tǒng)把握單元各個板塊的主要內容,明確單元主題意義和單元語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教材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主要語篇、練習以“am/is/are doing”的知識為主線展開設計,多個板塊涉及幫助父母做家務的話題。教師可圍繞單元內容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活動,學習和運用parent、 clean、sweep the floor、 wash the dishes等詞匯,能聽懂、會說、會用“What are you/they doing?”“What is he/she doing?”及回答“I'm...”“They/We are...”“He/She is...”。(學習理解)
2.通過跟讀、朗讀、問答、討論等途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夠描述教材中圖片信息,應用所學語言知識評價教材語篇主人公的行為。(應用實踐)
3.通過回顧生活經歷、編創(chuàng)趣味對話、設計趣味表演等途徑,結合“在家”“在校園”“在語音通話中”等場景,交流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培養(yǎng)靈活運用單元知識的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
(二)評價學情—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確定教學預期的基礎上,教師需評價學生基礎,以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2]。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從What(教學內容)、Why(教學目的)、How(教學方式)三個角度細致解讀教材各個板塊的語篇或活動,基于教材分析結果評價學情。以“Story time”板塊為例,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開展如下工作。
1.教材分析
①What:教材場景為Mike的家中,從上午、下午兩個時間段介紹Mike一家正在做的事情,由此情境引入家務相關詞匯和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法。
②Why:旨在讓學生參與學習理解活動,用相關的語言知識介紹家人正在做的事情,形成通過銜接性語言提升語篇內容關聯(lián)性的意識,并通過“幫助父親洗車”“幫助母親做家務”“與親人共同吃水果”等細節(jié)描述讓學生意識到要幫助父母、關心家人,樹立正確的家庭觀。
③How:教師需引導學生結合關鍵句式初步感知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法知識,并結合圖片想象語篇描繪的場景,主動參與知識探究活動,提升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發(fā)展審辯式思維能力。
2.評價學情
該板塊內容生活性較強,語篇內容與插圖一一對應,且學生已具備推理語篇內容的能力,因而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語篇大意。但一些學生對動詞“-ing”形式不熟悉,一些學生缺乏獨立解讀語篇的興趣和信心,還有部分學生缺乏深挖語篇語言特色和語篇主題意義的意識,因而容易出現(xiàn)閱讀活動止步于淺層面理解語篇內容的情況。
教師在分析教材“Story time”板塊內容的基礎上評價學情,可以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為后續(xù)教學細節(jié)的設計奠定基礎。
(三)設計支架—推動深度學習
設計支架是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3]。教師可設計多個具體的支架,從而在教學中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自主探索重點知識,攻克難點。仍然以“Story time”板塊為例,結合學情評價結果,教師可設計如下支架。
1.情境支架—激活學生學習熱情
為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播放視頻,展示一家人在假期里做家務的場景,讓學生關注到“洗車”“做飯”“掃地”等關鍵活動,并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本次學習的關鍵任務“Design subtitles (字幕) to illustrate what they are doing.”。同時,教師提醒學生關注畫線詞匯“doing”,通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如何介紹他人正在做的事情”,結合情境明確學習重點,有目的地學,以提升教和學的融合效果。
2.問題支架—輔助學生梳理語篇
針對一些學生缺乏閱讀信心的問題,教師可搭建問題支架。如針對第一段內容,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支架。
It's Saturday morning...
①What is Mike's father doing?
②What is Mike doing?
③What is Helen doing? Where is she?
④What is Mike's mother doing? Where is she?
⑤What is Tim doing? Where is he?
⑥What is Ben (the dog)doing?
在問題的提示下,學生可以在逐步作答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語篇內容。
3.生活支架—探究語篇主題意義
教師搭建生活支架,引導學生討論自己與家人相處的場景,分享自己幫父母做家務的經驗,以此搭建生活與教材的橋梁,帶領學生探究語篇主題意義。
以上,教師結合學情評價結果設計多個支架,可以有序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復習等活動,從而取得相對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設計過程評價清單,調控教和學的細節(jié)
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過程評價清單尤為重要,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者或被評價者,都需要結合過程評價清單調整自身狀態(tài)[4]。以“Grammar time”板塊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之前的學習經驗,嘗試獨立歸納語法知識,并結合該板塊的圖表驗證歸納成果,從而提升邏輯思維、語言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等素養(yǎng)。
1.設計過程評價清單
教師從自己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等角度設計評價細則。
針對教師的評價細則具體可包含如下信息。
①教師所用的導入方法能否激活學生自主歸納語法知識的興趣?
②教師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提示,激發(fā)學生對語法歸納的靈感?
③教師所用的語法知識訓練方式是否有趣、有效?
④師生互動期間,教師是否能給學生提供積極反饋,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針對學生的評價細則具體可包含如下信息。
①學生是否能夠結合該板塊語篇關鍵句子歸納語法知識?
②學生是否能夠主動與同學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難或解決同學的問題?
③學生向他人求助前,是否已嘗試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BcNk4AEdCd4NEG4SpVC1Vtqkq4rvv31kDFyepThc3SY=④學生是否掌握了將一般動詞變?yōu)椤?ing”形式的規(guī)律?
⑤學生練習期間,是否能基于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法知識說明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保證語法正確?
2.基于評價結果調控教和學的細節(jié)
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做出必要調整。例如,教師在結合過程評價清單進行評價時,發(fā)現(xiàn)少部分學生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忽視“be”動詞、忽視將動詞變?yōu)椤?ing”形式的問題,從而補充板書提示,如“Sb. am/is/are ing...”,并設計新的小組合作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板書提示展開練習,同時,還鼓勵語法學得較好的學生幫助組員克服學習難點。教師也發(fā)現(xiàn)多數學生存在無法準確完成練習任務的問題,于是分析是否出現(xiàn)了教學節(jié)奏過快、教學任務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不符等情況,在幫助學生克服本課學習難點的基礎上,調整后續(xù)課時的教學方案。再如,學生在評價自己和同學的學習過程時,發(fā)現(xiàn)自己缺乏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從而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調整學習方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尋求他人的幫助。
教師先設計過程評價清單,再讓自己和學生分別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評價活動,從而調控教和學的細節(jié),確保教學模式、方法等更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五)設計綜合檢測項目,檢驗教學預期是否達到
在完成單元教學任務后,教師需要設計綜合檢測項目,將生活任務、表演、測試卷等作為設計綜合檢測項目的媒介。具體而言,本次教學中,單元話題與生活關聯(lián)緊密,因而教師可以請學生在周末與家長共同完成家務,并拍攝相關照片,用照片制作微視頻,并錄制與之對應的音頻,介紹照片中人物所做的事情。之后,教師可以從語法的準確性、語言的豐富性、語音和語調等角度評價學生的配音,判斷學生是否內化了單元語法知識,并根據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參與了哪些勞動項目等,分析學生是否內化了單元主題意義。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參與綜合檢測項目的情況檢驗教學預期是否達到。若未能達到教學預期,教師則需要通過補充微課、增設單元教學課時、利用線上平臺與學生對話等途徑進行后續(xù)教學。
結語
簡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進行逆向設計下的“教—學—評”一致性實踐,首先確定教學的終點—整體教學目標,接著評價學生的基礎,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設計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的支架,最后設計有助于調控教和學細節(jié)的過程評價清單以及有助于檢驗教學預期是否達到的綜合檢測項目,以確保教、學、評圍繞教學預期有效開展,達成整體教學目標,提升單元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舒.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實踐[J].校園英語,2023(50):115-117.
[2]魯子問.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J].福建教育,2023(49):23-25,37.
[3]呂小芳.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逆向設計:以PEP六年級下冊Unit 3 Where did you go?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54-57.
[4]唐永文,彭嬌.基于逆向設計的小學英語故事教學實踐與探索[J].小學教學設計,2023(27):55-56.